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玄幻 > 当不成赘婿就只好命格成圣 > 第三百九十五章 上得太玄京,找崇天帝算一算账

寂静的天空尽显苍茫。

自山上看去,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

而天上的雪花就好像是柳絮一般,自天空中飘飘洒洒盖住此间的黄土。

远山道的冬日尤其冷。

太华城百姓最惧怕冬天,如果不准备足够的柴薪,或是备下的冬粮不够,那这冬日就太过艰难了。

尤其是老人,一不留神在寒风与飘雪中与世长辞。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冬天好像并不太冷。

下了两场大雪,可是太华山上的落雪却总会很快消融。

今年的山风比起往年更多了些,可总有老人觉得这些山风比起往年暖和太多。

所以,今年的冬天应当是一个暖冬。

宁家两兄妹兄长宁严冬打猎归来,路过城主府旁的几间小屋,就看到自家妹妹正鬼鬼祟祟,探头探脑朝着院子里张望。

宁严冬手中还倒提着一只白兔,身后背负着一张长弓,十余根羽箭。

这些羽箭极为锋利,箭头必然是用极好的精铁打造。

那长弓也并非凡品,光从长弓弓弦是由獠豹筋制成,就知道没有几百石的力气,根本无法拉开这把长弓。

用这样一把长弓,这等上好的箭,竟然只猎得了一只兔子。

由此可见太华山上,根本称不上物产丰饶。

宁严冬看到自家妹妹便如做贼一般,就气不打一处来。

他走到近前,伸出两根手指弹了弹她的后脑勺。

“哎呀!”

女子吃痛,抱着自己的脑袋蹲了下来:“是哪个遭天杀的……”

“是我。”宁严冬冷着脸探下身来,也从那门缝中朝那小院里看去。

那小院里的雪都被扫净。

有一位白衣少年正坐在院中桌案前,执笔写字。

这白衣少年的气度太过不凡,即便是宁严冬就住在这小院隔壁,时常看到白衣少年,依然会心生惊叹。

“怪不得自家小妹便被勾魂了一般,这少年不知是什么来历,又为何来了太华城。”

宁严冬心中这般想着,又见一旁的宁朱夏抱着脑袋,轻手轻脚朝自家小院走去。

宁严冬跟在她身后,一路回了家中。

“你今日运先天气血,可运满三百重?”

宁朱夏脸颊微红,一双眼睛却十分有神,她吐了吐舌头,先是点头。

又看到宁严冬盯着她,又有些胆怯摇头:“只用了百五十次,我本来极用功,可陆先生敲了院门。

他新近搬来太华城,不知太华城中的许多事,向我询问城中大家烧酒更厚重些。”

“我又怕陆先生外出迷路,索性带他去了周二家的酒坊,这才刚刚归返。”

宁朱夏说到这里,眼神微亮:“陆先生并未修行,可他酒量却极好。

一连尝了周二家七种酒,每种一大碗都未曾醉去……”

“那陆先生沉神静气,桌子上堆满了写了字的草纸。

我看啊,你与陆先生早就回来了,你不修行倒也罢了,十七八岁的女子,如何能偷瞧人家?”

宁严冬皱着眉头。

宁朱夏却不以为然:“偷瞧陆先生的可并不止我一人,那日山上女冠下山,还偷偷看他来着。”

宁严冬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我宁家是礼仪之家,往后还要供奉、雕琢天柱,又岂能够这般随意?

伱修行要认真些,有天柱石相助,修行这般多年月却才刚刚踏入先天,往后如何能够守护天柱?”

宁朱夏嘴里嘟囔着:“自我出生起,爷爷这么说、父亲这么说,现在你也这么说。

可那天柱究竟在哪里?除了几块天柱石以外,我从来不曾在太华山上看到过与天柱有关的东西。”

“而且……我在陆先生面前徘徊可是有原因的。

陆先生与我说,他要在自家院里办一处私塾,教城里的孩子读书写字。

我极想要问他,女子是否也能入他的私塾读书,却又怕与他为难,一时开不了口,就在他面前徘徊酝酿,想要问上一问。”

宁严冬顿时明白过来。

自己这妹妹始终想要读书写字,只是他宁家虽然自称礼仪之家,可终究不过一家武夫。

爷爷、父亲倒是识字,却疏于对二人的教导,整日里神神叨叨,后来又不知所踪。

自己年轻时,也曾上过一段时间学堂,却也认不得太多字。

宁朱夏又偏偏是个喜欢听故事的,经常去几家酒楼听书,回来就总会抱怨自己不识字,否则读书中的故事就好,何必去酒楼听书,平白被那些说书人吊胃口。

听了宁朱夏这番缘由,宁严冬终于不再恼怒。

“以你的性子,直接去问就是,陆先生不允你就回来,答应了你就去读书习字,又有什么好犹豫的?”

宁严冬蹲在院里,将那兔子剥皮抽筋:“太华山越发荒芜了,雪地里甚至没有几只兔子,更莫论梅花鹿、野山羊。”

宁朱夏不知是不是在想其他事,听到自家兄长这般询问,下意识说道:“怪只怪陆先生实在太过俊美,气度斐然……我在他面前总是口齿打结……”

这十七八岁的女子说到此处,终于不再恍惚,连忙闭嘴。

宁严冬看了一眼宁朱夏,心中不免叹气。

邻家住了这么一位少年,几乎要将自家妹妹的心都收了去。

“你若觉得陆先生气度不凡、俊美无比,心中对他有意,只与他说便是。

陆先生这等气度必然出生不凡。

可他现在既然来了太华山,想来也是因为犯了什么事。

他身上并无修为,你却是堂堂先天修士,哪怕放在天下也称得上不凡,配他也是足够了。”

宁严冬一边说着,一边利落的将那只兔子洗剥干净,又找来一个竹篮。

他将兔肉放入竹篮中,便要提着竹篮出门。

“兄长,你这是去哪里?”宁朱夏询问。

宁严冬朝她招手:“你也一同前来,既然要拜先生,总要交些束脩。”

宁朱夏有些犹豫:“未免太过唐突?陆先生要是不愿教我……”

宁严冬道:“那这只兔子,就是邻里之间的见面礼。”

二人来到院前,宁朱夏扭扭捏捏,宁严冬上前敲门。

“请进。”

在那院里,一道沉稳用年轻的声音传来。

宁严冬推门而入,宁朱夏跟在兄长身后。

二人看向院中,就看到陆景桌案前,竟还有一位客人。

那人似乎有些局促,低着头跪坐在陆景面前。

他两只手规规矩矩放在膝盖上,一动不动。

令二人有些诧异的是。

那青年身上的红衣上却有许多坠饰,宝石、琉璃不一而足,看起来就颇为华贵。

“西北道的事情,就要劳烦你了。”

陆景声音温和,朝那跪坐着的男子点头:“风雨柔和,顺应农时才更好些。”

“我这里还有客人,大夏君请自便。”

红衣男子这才起身,他本想行礼,却又见到陆景摆手,道:“不必多礼。”

宁严冬、宁朱夏二人就在门庭处等候,直至那红衣男子走出院门。

“太华城中,可没有这号人物。”宁严冬心中好奇,却也并不胆怯,带着宁朱夏上前来。

……

“这有什么?我平日里闲暇无事,就想要教孩童读书写字度一度闲日。

宁姑娘如果也想读书写字,到时候一同前来就是了。”

陆景轻笑间答应下来。

宁严冬和宁朱夏未曾想过此事竟然这般顺利,两人不由对视一眼。

随后宁严冬不由好奇问道:“陆先生,据说中原尊崇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向来不得入私塾、庠序学堂?”

陆景摇头:“有些地方如此,我这里不是。”

“那先生可想学武?”宁严冬忽然说道:“并无多少钱财……可我学了一身武道,可以教授先生强身健体之法。”

陆景笑着摇头,却又有些好奇道:“我见宁兄正值壮年,身躯魁梧,几日里连日入山打猎安然而归,一身技艺必定不凡。

为何始终待在这荒凉的太华山?何不南下中原?”

太华山地处边境,也许是此间百姓对于王命恩泽并不受用,宁严冬坦然回答:“某不愿效命朝廷。”

陆景道:“即便不为朝廷效命,大伏河山广阔无际,只要有本事,哪里都可以闯出一番天地来。”

宁严冬尚未回答。

一旁的宁朱夏言语、眼神里都有些自傲。

“陆先生,你是外来人士,自然不知。

我太华城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世世代代活在这远山道太华山。

这里虽然物产贫瘠,却盛产武道天才。

太华城里修行有成的武夫不再少数,可鲜有人离开太华城前往中原谋生。”

“因为……我太华人士人口不多,不过只有六万户,可这六万户人,肩头却都负着世世代代的责任。”

宁朱夏这般说着。

一旁的宁严冬却似乎有些警惕,轻声唤了一声:“朱夏,莫要胡言。”

宁朱夏反应过来,朝着陆景歉意一笑,坦然说道:“先生勿怪,此乃太华城宗脉事宜,不好说与旁人听。”

陆景一边执笔写字,一边看似随意道:“是因为太华天柱?”

宁严冬神色一变,陆景抬头看向远处,感叹道:“太华山本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原本物产丰饶,以此为原点,周遭数千里之地自有其眷顾,风调雨顺,万物更新。

虽然地处西北,称不上水乡二字,却也是极富饶的所在。

只可惜数十年过去,这里却变做了这般模样。”

“天柱断裂倾斜,影响太大。”

宁严冬神色微变,他身躯前探,认真询问道:“不知陆先生是何地人士?”

陆景道:“一介游人,并无什么来历。”

宁严冬、宁朱夏对视一眼并未多问。

直至此时,陆景终于停笔。

他将桌上的草纸整理一番,递给宁严冬。

“不必束脩,还请宁兄找几处书肆,将这文章编撰成册,且先印上百十份。”

陆景话语至此,手伸入宽大的衣袖中,从中拿出一块足有拳头大的虎头金。

说来可笑,修为极高深的宁严冬、宁朱夏从来未曾见过这般大的金子。

直至宁严冬小心翼翼的拿走那些草纸原稿和那块虎头金,走回自家院里,这才反应过来。

“陆先生……来历果然不凡。”

宁严冬心中感叹,又低头看了一眼那草纸。

宁朱夏探过头来询问自家兄长:“这纸上写的是什么?”

宁严冬时不得几个大字,却认识行首。

“千字文?”

——

“这些琐事,先生吩咐下来,我去办其实更省力些。”

姜先时与陆景并肩行走在荒芜的太华山上。

“平常人去办更好一些,既然是蒙学,如果像那些世家一般藏着掖着,只顾着教授愿自家子弟,那就没有了意义。

宁严冬多去几家书肆,这千字文才可流传出去。”

陆景站在一处巨大的山石上,抬眼看去终于看到一处平坦的空地。

“这里距离太华城不远,只是因为这里山石遍地,种不了田地,就始终空着。

现在想起来,也许冥冥中,我太华山上总要多一座书楼。”

姜先时心中感叹。

时值傍晚。

陆景在这空地边缘上立起了一座衣冠冢。

他徒手劈出一块平整的石碑,想了想又在石碑上写下两行文字。

“愿君千万岁,岁岁皆逢春。”

石碑并未署名。

姜先时却知道衣冠冢属于谁。

“书楼要还于天下,并不能仅仅困于太玄京一隅。”

陆景突然挥了挥衣袖。

风波起,吹去大雪。

一座高塔在云雾遮掩下,落在这一处空地。

也许是因为风刮来了云雾。

太华山上又下起小雪。

小雪又成大雪,令天地一片苍茫。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耀银海眩生花。

“可惜书楼再也不是四季如春。”

陆景伸出手来,雪花落在他手上,瞬间消融。

姜先时看着陆景,问道:“可否要请些工匠……”

陆景手指如同弹弦,落在地上的雪花顿时纷飞起来。

太微垣五帝座神通!

周遭天地,五种截然不同的元气飘飞于空,落入那些雪花中。

而那些雪,就此变做一位位雪人。

“那边劳烦城主,造房子这等事可并非这些傀儡能够完成。”

陆景开口。

姜先时道:“我会派人时刻盯着……”

“先生,我看着就足够了。”一道声音忽然从山下传来。

陆景和姜先时低头看去。

却见白雪覆盖的山路上,有一大一小两人背负行囊走来。

青年四肢健硕,身材魁梧,脸上还带着些激动的笑容。

不过十岁出头的孩童也朝着陆景远远挥手。

姜先时在太玄京中见过那青年,却不知名讳。

陆景一边朝他们笑着,一边介绍道:“魏惊蛰。”

“徐无鬼。”

……

魏惊蛰带着徐无鬼,继陆景之后也来了太华山。

太华山那一处空地上生起迷雾,遮掩了其中的景象,每天都有人入那雾中,却又安然归来,并没有什么异常。

唯独只有少数人知晓,那迷雾中有一座修身塔,修身塔周遭正在建起几座建筑。

陆景本想要建起几座楼阁,便一如他之前所言,莫要荒废修身塔中的典籍便可。

——

陆景正在太华山上修筑新的书楼!

人间自然没有密不透风的墙,更何况陆景本就没有打算隐瞒天下强者。

之所以布下风雨障,不过是怕惊吓到太华城中的普通人。

于是这等消息就如同冬日里自北而来的寒流一般,席卷了整座太玄京。

修筑一座书院算不得什么消息。

可陆景带走了书楼修身塔,带走了修身塔中万千典籍。

他要在西域三十六国、神关、重安三州交汇之处建起一座新的书楼。

书楼二字对于普天下的读书人来说,宛如圣地。

只可惜,太玄京中的书楼随着观棋先生逝世,陆景先生杀了七皇子以及上百位大伏将臣逃离玄都,随着九先生、十一先生不知所踪。

玄都四季如春的书楼似乎一夜间就被大雪覆盖。

书楼不知多少先生请辞,大多数先生以游学为由同样离开太玄京。

直至天官节前夕,太玄宫忽然颁布诏令,书楼重立,更名为养圣书院,由陈家亚圣厚圣公担任院长。

厚圣公闭门研习学问,尚未出关,暂且由河东八大世家翠微山人代院长之职,组建着养圣书院。

在某种意义上,在太玄京中存在了数十年的书楼,其实已然崩塌了。

养圣书院的理念与书楼截然不同。

书楼有教无类,始终致力于潜移默化的消除儒教弊处,愚孝、愚忠、苛刻的礼教都不为书楼认同。

在书楼在太玄京的五十年里。

太玄京乃至整座大伏的风气变得颇为开放,女子也可修行学问,名门闺秀也可抛头露面,可以夜游诸泰河畔,与其余士子吟诗作对。

哪怕区区几十年时间,书楼无法彻底根除千余年来流传下来的礼教规矩,却也让这天下多出许多活力。

河东八大家自认儒道正统,书楼所奉行的理念在他们看来便是离经叛道。

如今,河东八大家再归太玄京,整肃礼仪也就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这件事情对于河东八大家而言,原本应当是一件极好的事。

直至陆景在太华山上修筑书楼一事传到太玄京。

年过八十的翠微山人放下手中的竹简。

“陆景正在太华山上建立一座书楼。”

金紫光禄大夫王宏石与同样出身王家的翠微山人相对而坐,忧心忡忡。

“圣君不知是何打算,陆景那把司命剑上可染了七皇子的血,更是染了上百位大伏将臣之血。

如今陆景明明在太华山上,甚至大张旗鼓修建书楼,圣君……就如同忘了陆景,丝毫不做理会。”

王宏石叹了口气。

那翠微山人却摸了摸自己的胡须,道:“陆景已非寻常,书楼五先生、六先生也相继来了太玄京。

尤其是六先生,他大闹河中道,逼得我不得不自太玄京中归去河东,逼得崔氏出家的崔太爷不得不从清水寺前去清河山。

五先生至今不见踪影,更要警惕。”

“再加上太华山距离神关、重安三州太近,想要追索陆景并不容易。

圣君所思所想深不可测,可在老朽看来,圣君大约是觉得太华山也是大伏疆域,陆景在太华山建立书楼,教授学问也算不得什么,教的终究是大伏百姓。

与其此刻追击陆景,还不如让陆景好好在太华山上建一座书楼。

毕竟……书楼不同于寻常书院,自有天上的夫子照护。”

翠微山人娓娓道来。

“不过倒也不必心急,太华山地处偏远,又在边境,西北道、远山道、重安三州贫苦之地,士子称不上多,中原士子想要去太华山求学也殊为不易。

现在观棋先生已死,九先生十一先生不知所踪,其余先生散于人间四处。

书楼早就不是以前的书楼了。

陆景再建书楼……就让他建吧,等到他建成了,我会去恭贺一番。”

“我尚未见过陆景先生的风采,还要早些去见,去得晚了,只怕就见不到了。”

翠微山人感叹一声。

王宏石知道他这番话并非是在咒人。

这河东王家的前辈确实在惜陆景之才。

“重安王命不久矣,只待他气血彻底枯竭的那一日。

天上、人间不知有多少人前去杀重安王。

天官也好、阆风城城主也好,他们为重安王前来人间,大概也不介意多看一眼陆景。”

“这大概也是圣君不理会陆景的原因。”

王宏石也微微点头:“陆景与重安三州交情颇深,依陆景的为人,他也许会去相助重安三州。”

“只可惜……”

王宏石眼神略有消沉:“重安王一生为大伏开疆阔土,灵潮之后为人间做了太多事。

可到了如今,他便是死,都要死在他人之手。”

翠微山人沉默一番,道:“也许对于重安王而言,气血枯竭死在床榻上,还不如死在仇家手中。”

——

重安三州,大虞城,重安王府。

一座庭院以内,宽大的床榻上躺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那老人骨瘦如柴,蜷缩在床榻上,眼神浑浊,头发也已脱落干净。

苍白的身躯上满是褥疮。

他闭着眼睛,大口的喘着粗气,一根金色的天戟就摆放在床榻一侧。

这屋中恶臭熏天,四周帘幕遮住外界的光明,暗无天日。

重安王身旁无人侍奉,并非因为无人愿意侍奉。

而是自重安王身受重伤、气血枯竭之后,重安王就几次下令,命他人不得入这屋子里。

哪怕是重安王妃、重安王士子,以及重安三州几位老臣都要请见入内。

比如此时。

虞东神的声音自门外传来。

“父亲……”

那声音传来的一刹那。

床榻上的老人具体中忽然流过一丝饱满的气血。

老人原本干瘪的身躯瞬间变得饱满,苍白的面容上多出些血色,脸上密布的皱纹也被抚平。

武道气机流转,就连屋中的恶臭都消散了。

此刻再看床榻上的人物,隐约能看出几分威武模样,不再是纯粹的老人。

“进来吧。”他平静开口。

虞东神推门而入,看到床榻上的重安王,眼神中闪过几分落寞。

他知道这床榻上的瘦弱老人,曾经乃是人间的传奇,那一杆天戟混去一**日,直插天上,敢与烈日争辉。

天下修行者闻重安王之名而丧胆,他乃是昔日的天下第一强者。

便是人间大佛、真武山主、烂陀寺般严密帝、秦国大公孙、海上妖国妖主、百鬼地山大阎罗都不是他的对手。

他驾驭白虎,手持天戟,率领八万骑虎军横扫天下……

可现在,这样的人物却只能卧于床榻之上等死。

“父王……”虞东神强忍着心中的落寞行礼。

重安王虞乾一挣扎起身,看向虞东神。

“再过半载,你送我离开重安三州,我要去一遭太玄京。”

虞东神沉默,继而摇头:“父王,崇天帝不会让你前去太玄京,天上、人间不知多少人,也不愿让你去太玄京。”

虞乾一嘴角忽然勾勒出一抹笑意。

他看着虞东神,道:“你以为我是去那太玄京避难?”

虞东神抬头,有些不明白。

虞乾一干瘦的脸上笑意更浓:“我是去太玄京寻那禹先天算账。

等算了这笔账,我自会归返重安三州。

我会坐在重安三州门庭处,等待天上、人间众强者来杀我!”

虞东神似乎感受到父王猛烈的气魄,心中颤然,继而他眼中落寞更重。

“父王……你是否感知到了什么?”

虞东神这般询问。

虞乾一倒也答得颇为坦然,他艰难转头,看向地上的天戟:“太帝城太帝、卧虎楼的天官、阆风城那位我看不上眼的叛王一同落下仙光,入我梦中寻我。

他们劝我上天,允我一旦上天,自可统御仙境一百二十座,威势比起凡间君王更盛!”

“可若我不允,我就是天上的阻碍,便是修为尽失、气血枯竭也不可再活。”

虞东神紧紧握拳,他低着头,道:“我重安三州三十万儿郎,等他们前来送死!”

“重安三州的儿郎还要守家卫国。”虞乾一咳嗽几声,笑道:“他们若是死在我面前,昔日的我便称不上天下第一四个字。”

他说到这里,忽然支撑身躯,挪下床榻站起身来。

虞东神下意识想要去扶重安王,看到重安王的眼神,便又收回双手。

他躺在床榻上太久,骨骼越发纤细,血肉相较于方才饱满了许多,却依然干瘪的可怕。

这时站起身来,风吹欲倒。

可偏偏这位人间肉身第一的武道魁首身躯颤抖,却站得笔直。

“天上天下宵小无数,便让他们来!”

“我临死之前,再会一会天下群雄,会一会天上天官、会一会那叛王,会一会阎罗、恶孽,会一会那些旧国的皇族,也算是为我自己……送行。”

(本章完)

ap.99xs.inf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