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家兄朱由校 > 第四百七十四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

第四百七十四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

书名:家兄朱由校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7 19:39:18

“经略!殿下回信了!可以打!”

四月二十八日,历经奏疏寄出寄回的半个月时间,当木懿拿着批红的奏疏、圣旨“闯”入陇川临时经略府的时候,洪承畴实际上已经在调动粮秣了。

由于云南和交趾部分地区一年三熟,加上炸山发现了不少金银矿,因此洪承畴积攒了不少钱粮。

不过,这些钱粮都将作为他登阁的拜帖而用在西南。

“噔……”放下手中的毛笔,洪承畴吹干了自己的字帖,然后擦了擦手上的墨迹才从书桌后走出,接过了木懿递来的圣旨和奏疏。

他打开一看,上面横七竖八写了不少东西,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字……可。

“可以动手了,昆明的粮秣还有多少没有运到陇川,需要多久?”

洪承畴收起了奏疏和圣旨,背对着木懿询问。

“还有六十万米和十七万两银子,以及三十多万斤火药。”

“如果现在开始调兵的话,云南省内二十营兵马,最多五月初就能抵达陇川,四川和贵州、交趾的兵马有二十二营,但可以调出参战的大概有十营。”

“算下来,顶多到七月初,三十营兵马就能齐聚陇川。”

木懿激动的说着西南的实力,三十营兵马就是九万多人,三千门火炮和五万多支步铳,一万多支骑铳。

这股力量别说平缅,就是连带平了暹罗都可以。

“不着急调动,慢慢来,让各部在九月前抵达陇川即可。”

洪承畴转过了身子平淡吩咐,木懿也连忙应下。

“大军出兵的日子,暂时定在十月中旬,整场仗最好在正月底打完。”

洪承畴在陇川呆了好几个月,大概是摸清楚了一山之隔的三宣六慰是什么气候。

总的来说,缅甸境内常年保持二十到三十几度的高温,尤其是二月、三月和四月。

洪承畴让锦衣卫带着军备院生产的室外温度计测试过,这三个月的最高温是三十八度,最低温是二十一度。

这几个月加上锦衣卫按照去年一整年的气温调查来看,对于明军来说,能打仗的只有十月中旬到正月底这三个半月。

一旦超过这三个半月的时间,明军就会大批量的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为负责调查的锦衣卫只有在这三个半月是比较健康的。

洪承畴看过《燕山医学》里对于瘴气的解释,总的来说介瘴气一般被比作诸如热浪,曝晒,瘴病,久雨,噪声,空气污染,厌尘等现实环境中的因素。

这些东西会给人造成头晕,心悸,恶心,头痛,食欲不振,自卑、身体虚弱等现象,用《燕山医学》的解释就是水土不服。

要尽量缓解水土不服,只能调和当地气候差不多的兵马去征战气候,因此云贵川交四省的兵马就派上用场了。

不过真的算起来,实际上只有云南南部和交趾的兵马可以适应当地,而其它兵马一旦超过这三个半月的作战期就会水土不服。

因此,洪承畴做的准备很简单,那就是三个半月收复三宣六慰,然后把水土不服的兵马调回驻地,或者和云南拱卫营的兵马调换,让他们驻守滇中一带。

届时,能留下驻守缅甸的,便只剩下云南南部拱卫营和交趾拱卫营这两省不到十营的兵马。

用三万人来试图统治八百万少民,这很有难度,但洪承畴却一点不担心。

他要登阁,但在朱由检离开大明前,他还需要不断地讨好朱由检,因此他要收集足够的缴获给朱由检。

要送礼很简单,西南诸将的名义,在齐王世子诞生的时候送礼就不会被人说闲话了。

至于要送多少礼?这就得看看那当地豪强土司的家产有多丰厚了。

想到这里,洪承畴问了一句:“缅贼的首级赏银还是十两一级?”

“是!”木懿不假思索的回答,毕竟首级赏银是五军都督府将领赚银子最直接的方式,他自然有关注这点。

“交趾的劳改工不够用了,建设缅甸也需要不少劳改工,这次的扫尾,还是交给沐启元和吾必奎做吧,你和马祥麟打头阵,龙在田和秦拱明、秦翼明几位将军和我在中军。”

“多谢经略!”听到自己打前锋,尽管是和马祥麟一起,但木懿还是激动的躬身行礼。

不过在他躬身行礼的时候,洪承畴却提醒了一下他:

“老夫想了想,不出意外的话,殿下应该会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对朵甘进行变法,然后复起孙传庭领兵收复乌斯藏。”

“你们木家在昌都的生意,最好还是早早统计,若是殿下让人清查,不要偷奸耍滑,把真实的账本交上去。”

“想想你们木家的身份,这么做对你有好处。”

洪承畴提醒了木懿,而木懿一听,心里立马咯噔了一下。

大明要清查朵甘,那只能是清查矿产,而木氏在洪武年间就开始经营昌都的矿产。

这两百多年来,他们从昌都赚取了数百万两,因此才能在天启元年奢崇明叛乱的时候拉出两万兵马支援,并且还能留两万兵马在昌都和丽江防守乌斯藏和昌都一带的西番(藏人)。

朱由检弄矿课司的时候,木懿就问过洪承畴,当时洪承畴给他的话是继续做,不要管。

这前后过去三年多,瞧这架势,估计这次木氏是得真交税了。

“谢经略提醒。”木懿闻言准备让人回去和自家父亲木增商量一下,而洪承畴也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

木懿有心事,自然没有聊孙传庭可能复起的事情,不过在他退下后,洪承畴却还是想起了孙传庭。

他不明白,为什么同朝为官,明明自己做的很好,比孙传庭好数倍,但齐王殿下却总是青睐孙传庭。

“难不成是我没有犯错,所以殿下不需要帮忙?”

洪承畴一时间有些胡思乱想,甚至想了想自己要不要犯错,可他这种明哲保身的人,即便是上次“饿死人”的事情也是弄出的假消息,要他真的致自己于险境,他是万万不可能做的。

因此,想了想后,洪承畴只能把孙传庭所受青睐归功于朱由检喜欢孙传庭那样的下属。

这么一想,洪承畴又觉得自己的位置有些不稳了,不由眯了眯眼睛:

“孙伯雅……”

“你看看,我说的不错吧,这样才更好看。”

当洪承畴想着怎么压过孙传庭的时候,燕山山脉之中的大定宫内却响起了朱由校骄傲自满的声音。

此刻的避暑宫内,一丈长宽三丈的巨大沙盘出现在了正殿之上。

这个沙盘西边是一望无垠的大海,东边是高耸的山脉,只有中间这方寸的狭长之地能够供人生活。

不过,在这狭长之地上,此刻放置了一座座拳头大小的城池,以及一条条水泥铺设的拇指宽道路,和木质雕刻的铁轨。

总的来说,如果谁看到这个沙盘,并且忽略掉它中式的建筑风格,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十九世纪的老美西海岸。

这是朱由检绘画,朱由校建设,工匠们加班加点弄出来的西海岸沙盘。

它从北部阿拉斯加到南部的洛杉矶,沿海放置了九十个镜片大小的县城,以及十个拳头大小的府治县城。

后世温哥华以北只有一府十县,而温哥华以南则是九府九十县,整个京兆省分为京兆府、金山府、安陵府、平陵府、高密府、鲁山府,成山……等十府一百县。

所有的府名和县名都是采用的战国时期齐国所有城邑的城名,这也附和了藩王礼制,并且也省去了取名的难题。

总的来说,京兆省基本囊括了后世雷德河以西的大部分疆域,可以耕种、放牧,虽说不如东海岸,但对于未来十几年的齐国来说,这块地方足够用了。

除了这块沙盘,不远处还放着两块同样三丈的大沙盘,分别是京兆府王京的沙盘,以及整个南北亚墨利加的沙盘。

齐王京城从内到外,分别由宫城、王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垣构成,在钟灵毓秀的西海岸山水之间建造,城墙蜿蜒盘桓达九十九里,占地约三十四万亩,分为一百三十五坊市,足够容纳两百万人在其中生活。

当然,这么大的城池,自然是不可能一口气建造起来的,因此它的建造周期分为四十年,分为四期。

黄龙他们去的时候开始第一期建设,宫城占地二千六百亩,预计五年时间建造起来。

建造完成后开始第二期,第二期也是为五年,王城占地一万两千亩,也是预计五年时间建造起来。

至于建造之后的第三期内城,这次的时间将是十年,因为内城占地九万多亩,足够容纳六十万人生活。

最后的外城则是工期二十年,占地二十二万余亩,足够一百五十万人生活。

总的来说,以当前的物价来说,齐王京的造价在一千二百多万两,平均分下来,每年支出三十万两,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收回成本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整座城池铺设水泥路面,用水泥和砖石城墙,房屋也是水泥砖石加木质结构,所有房屋统一由齐国工部建造。

这样的一座城池,估计朱由检漂洋过海过去的时候,只能看到王城或者内城,等他垂垂老矣的时候才能看到整座王京的完工。

朱由检的本意是建造容纳百万人生活的王京就足够了,但这个本意被朱由校给否决了。

按照朱由校的话便是:“国库不能动,但内帑可以动,为兄有生之年,每年从内帑给你拨三十万两银子建齐王京。”

三十万两银子,这对于收入逐步被限制在三百万两左右的内帑来说也是笔不小的开支,以朱由校现在的身体情况,恐怕活到六十不成问题。

也就是说,基本上齐王京近九成建筑都是由内帑出银子修建的。

朱由校在这方面很大方,但在对于齐国移民的事情上就抠门许多了。

“这么大的城池,要填满它,那二百万百姓也需要一千万两银子啊……”

朱由检看着齐王京忽然来了这么一句,让朱由校立马警惕的看了他一眼,试探着说道:

“迁移银不可少,这可是弟弟你自己说的……”

“我说的……我说的……”朱由检哭笑不得,而朱由校一听这话,也连忙打听了起来:

“弟弟这齐国,准备什么时候迁移百姓过去?”

“正要和哥哥说这件事情。”朱由检被提醒之后立马想了起来,然后说出了自己想用银子购买成本价的拖拉机,然后再迁移百姓。

他这话实际上完全不用告诉朱由校,因为朱由校基本不管这些事情,他现在只管礼部和工部、刑部的事情。

不过本着信任,朱由检还是和他说了,避免有人日后拿这事情挑拨离间。

“这件事情,弟弟看着办便是。”朱由校听后摆了摆手,并继续道:

“反正关外老奴留下的二百余万亩耕地暂时也吃不下,就算迁移百姓,恐怕也需要一年的时间。”

“一年之后,工业区的拖拉机能每年提供四千台给关外三省也不错了,辽东反正已经开垦差不多,留下的百姓就一点点分地便是。”

朱由校这话说的很大方,但是他也具体算过的。

按照朱由检的话来说,十户一亩拖拉机,那四千台就是每年得迁移四万户百姓,二十几万人。

这对于大明来说当然没有什么,二十几万人的移民,山西随便迁移一府百姓就能满足指标。

不过,拨出去齐国的两千台拖拉机能做什么?这就不用多说了。

算上目前攒下的三千台,以及到了年底产出的一千台,可以说明年年底齐国会有六千台拖拉机,能开垦近十万亩耕地。

只有当地富裕了,后续燕山派的官员才会愿意前往齐国。

朱由校等同于是在帮助自家弟弟建设齐国的同时,排除国内的隐患来换取大明的长治久安。

如果不是怕其它藩王有意见,诸党官员有意见,朱由校都想每年拿出所有拖拉机来买平安,把燕山派官员提早送出大明境内。

只可惜他想这么做,但燕山官员却不想走。

说到底,朱由检口中要就藩,让齐国比大明繁华的话,根本没有多少人相信。

在大部分官员看来,大明的繁华是建立在大一统王朝两千多年以来历代建设,以及大明两百多年建设起来的。

齐王新政固然好,但那也是建立在大明国力之上才做出来的伟业。

如果朱由检留下,那依托大明的国力,他能做出更大的伟业,而如果去了齐国,那齐国能发展的比大明好?没人相信……

“工业区的事情,估计在明年第一批工业区全部投产,后年开始开始第二批工业区的十年建设。”

“十年后,大明应该能年产数十万台拖拉机,上万蒸汽轮船和火车头,能取代数百万耕牛和数百万驮马,十数万木船。”

朱由检给朱由校不断灌输着工业区的重要性,就是不希望自己走了之后,自家哥哥为了维持大明君主集权的统治而中断科技研发。

“届时弟弟估计还在,弟弟掌权的话,我无需担忧,哈哈哈……”

朱由校没心没肺的笑着,但朱由检却听后摇头。

如果大明有实现他政治抱负的土壤,他自然不愿意离开,可事实证明,这样的土壤并没有。

大明这块传承了五千多年文明的土地上,已经充斥着太多利益,而利益也被大量瓜分。

他能做的只能是为破破败败的这间屋子舔砖换瓦,却不能掘根,因为他的身份注定了他不能做这种事情。

但是齐国不同,去了齐国,在那片没有利益纠纷的土地上,他能最大的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想试试看,如何平衡君权和民权的关系。

如果成功了,诸藩会学习效仿,甚至大明也会效仿。

如果失败了,那么他可以借助大明的力量来重新尝试新的办法,吸取失败,留下成功的国策。

他可以失败千万次,但只要成功一次,诸藩和大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是大明给不了他的一个机会,因为大明一旦失败垮台,那将没有任何力量帮助朱由检重新构筑一个新大明,但让大明自然过渡,它却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朱由检构筑无数个新齐国。

当然,这也仅限朱由校在位时期,因为朱由检不敢保证自己那个大侄子朱慈燃会不会延续他的政策。

“这么算来,明年齐国应该就能自给自足的养活三营兵马了。”

朱由校双手撑在齐国的沙盘上,莫名说了这句话,而朱由检听后摇了摇头:

“我准备让金铉他们六月出发,先带两营兵马和一万瀛洲劳改工过去,然后在腊月再让黄龙带一营兵马和下半年产出的拖拉机,以及一万劳改工过去。”

“金铉抵达齐国,应该是十月,留给他的开垦时间有五个月左右,三千台拖拉机,半年顶多能开垦出两万亩不到。”

“算上鱼获和当地制作的土化肥,我估计第一年应该能达到亩产一石,尚且不能自给自足,还得让瀛洲对其供应粮食才行。”

“等黄龙也带人过去后,当地每年恐怕要十二万石粮食才能满足缺口。”

“我的预计是,天启十五年左右,他们这三万人可以自给自足,并且可以接收三万移民,之后每年移民数是拖拉机数的三倍左右。”

朱由检算好的,一台拖拉机可以耕地十到十五亩,而一个人想要生活,就需要四到五亩的基本耕地。

换算过来,一万台拖拉机可以耕出十到十五万亩耕地,而移民人数在三万左右是比较稳妥的。

当然,当最开始移民的人已经有超过五亩的耕地后,齐国百姓的肉食就不成问题了,因为有充足的粮食来生产饲料。

如果第一批移民有超过十五亩的耕地,那么后续的移民也就不会担心去到当地买不到粮食吃了,甚至金铉可以凭借赋税来发放粮票。

因此拖拉机是齐国发展道路上的杀手锏,它的数量越多,齐国就越快地走上正轨。

在十年后第二批工业区陆续竣工后,齐国每年将获得十几万台蒸汽机,新增上百万亩耕地,每年能多迁移几十、上百万人。

不过这个前提是齐国能拿出那么多迁移银,而迁移银只有靠瀛洲的劳改工去金山府(阿拉斯加)为齐国赚金银了。

眼下一两万的劳改工倒没有什么,但日后劳改工调动的越来越多,自然就不好商量了,因此朱由检准备提前说好。

“瀛洲的劳改工,齐国出一两银子迁移一个如何?”

“些许倭寇,弟弟全部带走也无妨。”

不出意料,朱由校大手一挥就让朱由检把劳改工都带走,不过朱由检没有这么做,还是坚持道:“还是一两一个吧。”

“……”听着自家弟弟这么坚持,朱由校也侧目看了他一眼,想了想后点了一下头:“那就按照弟弟所说的,一两一个吧。”

说罢,朱由校准备继续专心弄他的木头,但朱由检却说起了一件正事。

“第三次北伐和诸藩就藩战争已经彻底结束,哥哥也该定下功赏了。”

“这是臣弟拟定的名单,哥哥可以看一看……”朱由检说着,把怀里的一张纸拿了出来,而朱由校也接过摊开。

在这张纸上,排名首功的就是曹文诏,其次是曹变蛟,熊廷弼、孙应元、孙守法、袁应泰、曹猛、尤世功、贺世贤等人……

其它的祖大寿、毛文龙、吴襄、吴三桂等人的名字也在册上,一共一百二十七名将领上榜。

除了他们之外,朱由检还在下面写下了黄龙、黄蜚、卢象升,戚元辅、戚元弼、李自成、刘宗敏等人的名字,一共一百五十九个将领上榜。

以上这些,都是诸藩就藩战争和第三次北伐的功臣,而这其中,被授爵的一共有七人。

北伐被封爵的有四人,分别是熊廷弼被擢升为江夏侯,孙应元被擢升定兴侯,曹文诏被擢升威远伯,袁应泰被擢升凤翔伯。

诸藩战场被封爵的有三人,分别说黄龙的辽东侯,戚元弼的定西伯,戚元辅的定东伯。

整个南北两大战场出了三侯四伯,但更要命的是戚氏一门出了三个勋贵。

然而,这份要命却不够,只因为朱由检要再点燃一把火:

“另外臣弟建议擢升戚元功为定南伯,秦民屏为武隆伯,秦良玉石柱伯。”

朱由检的一句话,大明出了两个勋贵家族,并且是一门多勋的家族。

即,戚金定远侯,戚元功定南伯,戚元辅定东伯,戚元弼定西伯,以及秦邦屏忠州侯,秦邦翰酉阳侯,以及秦良玉的石柱伯和秦民屏的武隆伯。

两门三侯五伯,这是何等殊荣?

“……”听到朱由检的话,朱由校沉默了片刻,他很清楚,两门的老将都是希望匡扶大明,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因此提拔他们等于巩固皇权。

这样的册封,黄龙不会有意见,孙应元也不会有意见,熊廷弼也不会有,至于其它人就更不会有意见了。

说到底,秦戚两氏基本是齐王府大部分武将的恩师,他们没有理由反对。

“就按照弟弟说的办吧,不过……”朱由校认可了这份名单,但紧接着却沉吟道:

“这名单之上,可以加上魏良卿、金錝、张献忠三人。”

“他们三人,前二者这次护驾有功,希望擢升为皇城三卫都指挥使和开平府总兵。”

“至于张献忠,我听闻他在多伦县守城有功,抗住了苏布地四万多骑兵围攻,这次或许可以擢升为一营参将,或者一卫指挥使?”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