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二十四章 培养大侄子

第五百二十四章 培养大侄子

书名:家兄朱由校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14 21:43:57

“戊辰,山西潞安府飞蝗蔽天,请万岁蠲免……”

腊月,当京城已经是银装素裹一片时,身着绯色圆领袍,头戴翼善冠的朱慈燃正在齐王府承运殿内大声朗读着手中奏疏。

只是他那毫无感情的朗读,注定了这辈子成为不了一个演说家。

他坐在殿内的椅子上,面前放着堆积如山的奏疏,而作为他叔父的朱由检,此刻则是穿着一身天青色的圆领袍,戴着乌纱翼善冠倾听朱慈燃那“声情并茂”的朗读。

朱慈燃大声朗读着,忽的感觉有人拉自己的衣摆,他一边朗读,一边低头看去,赫然看见了一个白皙如玉娃娃的孩子拉拽自己。

在王府内,能在承运殿随意走动的娃娃,也就朱慈烺了。

朱慈燃平日里可是特别喜欢揉捻朱慈烺的脸,毕竟长得太好看了,但今日他得帮着处理政务,自然不敢忙中取乐,因此便不再低头看他,而是继续朗读奏疏。

等朱慈燃好不容易念完,闭着眼睛假寐的朱由检才缓缓开口:“应该如何做?”

“应该派南镇抚司、都察院、户部三司官员前往核查,若是真的遭了灾,理当蠲免一年。”

朱慈燃来齐王府已经两个月了,大概怎么处理朝政他也知道了,因此回答的没有什么问题,基本都是效彷着朱由检的办法来。

“继续……”朱由检开口让他继续,朱慈燃也开始继续朗读下一份奏疏,而旁边的王承恩则是接过了上一份奏疏,按照两人说的批复。

“爹……”

兴许是在朱慈燃那边找不到玩的,朱慈烺开始一步步的朝着朱由检走来。

朱由检听到了“爹”的称呼后,也睁开了眼睛,躬身将走过来的朱慈烺抱了起来。

能在史书上留下相貌描写的,大多都长相俊美,而朱慈烺的相貌更是被晚明多家史书所记载。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时《明清遗书》和《纤言》。

《明清遗书》中记载朱慈烺“为人白皙而美,善应对,其足骭骨皆双,上甚爱之”

《纤言》则是记载的更为具体“太子年可十七八,履云冠,绿绨袍,白纤缟袜,风姿龙采,纤好白皙,截发类头陀,手爪似春葱,语言若震洞箫,见者疑为神仙,自非寻常佳公子所及也。”

历史上朱慈烺的长相,基本是继承了周氏的相貌,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身材并不算高大。

不过,于历史不同,朱慈烺晚出生了几年,而朱由检也因为从小锻炼,补充肉食而长得比历史上的崇祯高大,因此在吃喝上,朱由检也比较朱慈烺四兄弟的吃喝。

随着朱慈烺渐渐长大“白皙而美”的特点依旧存在,婴儿肥的小脸配上黑白分明,睫毛长翘的模样,怕是丢到后世都能成为爆款的童装模特。

长相如此,也难怪朱慈燃不去捏自己亲弟弟的脸,而跑来齐王府捏朱慈烺的脸了。

“饿了吗?”

朱由检把朱慈烺抱在怀里,低着头询问他,嘴角藏着一抹笑意。

“不饿,我想去玩……”比起朱慈燃的闹腾,得益于袁禧嫔和周素洁的教导,齐王府的几个孩子性子都比较恬静,做事也十分端凝。

朱慈烺很少闹腾人,只是喜欢来看朱由检,不明白自家父亲为什么不出去玩,而是每日对着这堆积如山的“书本”。

“我让杨姐姐带你去玩如何?”朱由检口中的杨姐姐,自然便是王府之中的杨如是了。

不过对此,朱慈烺却摇了摇头:“杨姐姐要读书写诗,不愿意带我玩。”

“那我让承恩送你去内廷,去和焴哥儿、炅哥儿玩?”朱由检想了许多点子,就是没想到由自己带朱慈烺出去玩。

“不,我想和爹一起出去玩……”朱慈烺用黑白分明的眸子抬头仰视朱由检,朱由检一听有些语塞。

他看了看桌上的奏疏,只能安慰着摸了摸朱慈烺的头发:“爹今日有些忙,明日再陪你去玩?”

“喔……”朱慈烺眼里带着些失落低下了头,他知道自家父亲明日也不会带自己出去玩,因为他昨日便是这样答应的。

闹脾气的孩子分为两种,一种是难受自己,一种是难受别人。

朱慈烺属于前者,因此他在不高兴后,只是埋头不说话,就这样静静地坐在朱由检的怀里。

这样过去了许久,直到存心殿派杨媛爱叫朱慈烺回存心殿用膳,朱慈烺才带着气离开了承运殿。

朱由检自然是知道朱慈烺带着怨气的,但他也十分无奈。

他总不可能让朱慈燃一个人在这里处理奏疏,自己带着朱慈烺去玩吧。

况且,这个时代确实也没有什么好玩的。

这么想着,朱由检只能动手画起了一幅画,并在期间添上色彩,让王承恩给朱慈烺送去。

忙完一切,他又继续坐了下来,听着朱慈燃的奏疏汇报。

“至天启十四年腊月十五,时过六月,天下户籍清查又出三十二万四千余户,一百五十一万六千余口,国朝百姓进增至一万万六千三百七十九万二千三百余口。”

朱慈燃将户部人口普查的数目报了出来,报完之后他也不免说道:

“叔父,这户部查人口从天启六年查到了天启十四年,按道理来说也应该进入尾声了吧,怎么感觉越查越多啊?”

“人口越查越多是正常的,具体追朔应该是要到太祖高皇帝制定的国策。”朱由检刚刚洗完手回到椅子上便开始回答起了朱慈燃的问题:

“国朝在土地上的查彻十分严苛,因此国朝清查田亩至今,田亩的数量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新增的田地基本都是对外征战和对内屯垦而得的,但人口不同。”

“国朝的人口,和天启朝以前的赋税问题有关。”

“你懂事太晚,只知道田赋,而不知道除了田赋之外,还有徭役。”

朱由检拿出一本书阅览,同时继续解释道:

“徭役由户等决定,户等越高,各种徭役杂役就越高,由于很多徭役是折合成实物缴纳,往往比起田赋还重不少,这些徭役的实物缴纳也是国朝重要财政来源。”

“徭役按户和丁口来报,多报丁口那就得多收税,收不上来就需要地方官员担责,多收税而逼反百姓你也要担责任。”

“因此,下面的胥吏不敢把人查的太清楚,而胥吏不敢查,便是流官想查也不能查,因为流官是外来户,自然斗不过地方胥吏。”

朱由检对朱慈燃解释着,朱慈燃闻言,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不由继续追问:“所以人口问题是胥吏的问题?”

“也不全是……”朱由检摇了摇头:“国朝要征收徭役,那自然得有户籍和丁口,为了躲避徭役,许多百姓就自发投入了地主士绅的门下。”

“国朝有《鱼鳞图册》,对土地的管理严格程度比对人口严格得多。”

“但是对于佃户来说,他们耕种的土地是地主的土地,土地的田赋是地主负责缴纳,这么一来,他们就成为了隐户,也就不用承担田赋和各种差发。”

“至于徭役,《大明律》里的徭役通常按照“户”的资产差发分配的,而佃客家庭贫苦,因此佃农大多是不用服徭役,徭役的对象大多是普通的富农和有钱的地主。”

朱由检的话让朱慈燃越听越迷湖,他不禁询问道:

“那地主有银子,资产多,需要服的徭役不是就多了吗?”

“嗯……”朱由检应了一声,朱慈燃又问:

“地主能不能把徭役转嫁给佃农,让佃农去服徭役呢?”

“不行……”朱由检摇了摇头:“太祖高皇帝出身贫寒,深知佃农最苦,因此他在《大明律》中革除了宋元以来的佃奴制恶法。”

“其中规定便有:“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此外,国朝的士绅地主不得像宋元两代一样随意摆布佃户,也不得殴打。”

“一旦佃农遭遇殴打,即可报官,让官员依律处罚。”

“此外,为避免地主将官派的劳役转嫁给佃农,佃户白干活一无所得的情况发生,太祖高皇帝又特别规定‘凡田多丁少者如以佃人充徭役,则田主必须出米一石,以资其费用。’”

“这么一来,国朝的佃农摆脱了宋元两代,佃农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佃农自己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解除租佃合同。”

“同时,太祖高皇帝还大力鼓励开荒,规定凡是开荒出来的土地,都可以免除头三年的租税。”

“在此背景下,佃农纷纷脱离地主自行开垦,佃户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

“只是,后期随着国朝的发展,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增加,佃农自然是会越来越多的。”

“国朝自弘治年间以来,便有大量自耕农成为佃户,而国朝又放弃统计佃农人口,因此纸面和实际的人口,往往差距能达到三倍以上。”

“这不能说太祖高皇帝的国策是错误的,毕竟国朝之初,放弃统计佃农人口,是为了降低佃农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损失的利益也是有限的。”

“只是这种善待百姓,强化对富民的赋税负担的做法,在后期土地兼并的背景下,逐渐被地方地主士绅钻了漏洞,以至于国朝要用六千万人口的赋税来养上万万百姓。”

话说到这里,朱由检不免摇了摇头,看向朱慈燃说道:“国策都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储君,你需要知道国策什么时候该维持,什么时候该改变。”

“就像叔父一样吗?”朱慈燃似懂非懂,朱由检也毫不避讳的点了点头:

“国策不变是什么样子,你应该还记得金铉带你去看的民生是什么样,而现在的民生又是什么样吧?”

“为何当年国朝没有大灾,但百姓却生活如此疾苦,而眼下天灾遍布北方,国朝却能得以安稳。”

“人亡政息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清楚哪些政该熄,哪些政该维持。”

朱由检算是已经放弃自己哥哥了,他准备着重培养朱慈燃这个大侄子。

最少从目前看来,相比自家哥哥的“君重民轻”,朱慈燃最少能做到“君民平等”。

随着全民基础教育的推行,百姓的民间思想会解放,再用“君重民轻”的思想,迟早会把自己送上死路。

朱慈燃接受的教育不同,见识的民生疾苦也比朱由校要多,他虽然做不到绝对的君民平等,但最少还能把百姓当做对等的人来看待。

这对于君王来说不是好事,但封建制度下的君王思想如果不转变,那上断头台就是最后的结果。

新制度下,君王必须要有符合新制度的新思想才行。

“叔父现在定下的新政,有需要改变的吗?”

朱慈燃忽的询问,这让刚刚返回承运殿的王承恩心里一紧,如芒在背。

“自然有……”朱由检没有说有哪些。

“那叔父就藩前,得记得把这些需要改的新政告诉我爹。”

朱慈燃倒是心很大的开口,顺带还在之后笑道:“我爹虽然嘴上不说,但我这次去仲夏宫,感觉他还是想叔父的。”

“他近来如何?”听到有关朱由校的事情,朱由检上了上心。

“近来啊……”朱慈燃回想了一下,然后苦着脸道:“长胖了许多,大概有一百六十几斤(96kg)了。”

“一百六……”朱由检微微皱眉,以朱由校的身高来说,这个体重明显是超重了。

“你发明的旅行四轮自行车如何了?”

朱由检没有再讨论朱由校的事情,而是转而问起了朱慈燃自己弄出来的四轮自行车,而朱慈燃闻言也来了兴趣,放下奏疏便滔滔不绝道:

“我那车好是好,但就是车子的链条和轮胎得每三千里换一次。”

“我想等来年暑假的时候,亲自骑着它去交趾看看。”

“去交趾?”朱由检有些语塞,不免打断道:“此地去交趾足有五千里,哪怕乘坐火车也需要七天,况且火车还没有修通。”

“是啊!”朱慈燃激动道:“所以我准备有火车就坐火车,没火车就骑车。”

“我想带上李永贞和李朝钦,陆元高三人出发。”

“陆元高?”朱由检手上动作顿了顿,皱着眉看向了王承恩,王承恩感受到目光后也作揖回答道:

“回殿下,陆元高是陆指挥使的嫡子。”

“我说这么耳熟……”朱由检收回了目光,反而问道:“你和陆元高是怎么认识的?”

“陆元高和李定国是同学,除了他,我还认识了许多人,其中有个叫周伯谦的人也挺有意思的。”

朱慈燃兴致勃勃的解释着,但朱由检倒还是第一次知道,陆文昭的儿子居然和李定国在同一个班级。

“陆元高和周伯谦眼下就读哪所府学?”

朱由检询问朱慈燃,朱慈燃也知无不言:“陆元高好像是顺天府学里的社会学,周伯谦是顺天学府的法学。”

“嗯……”一听到陆元高学的是社会学,朱由检就皱了皱眉。

显然,陆文昭的这个儿子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至于周伯谦,朱由检了解过这个孩子,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才干不错的普通人。

如果从政,根据他的学习能力,以朱由检的标准,他最多担任一个县令。

不过世事没有绝对,万一周伯谦突然开窍,那执掌一府乃至一省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之这个人的品德是不错的,受家里影响,没有沾染那么多世俗气,陪在李定国和朱慈燃身边倒是不用在意。

只是那陆元高,朱由检准备事后让王承恩去查查看。

如果只是想着和太子亲近,那朱由检不会怎么样,但如果有不该有的心思,那恐怕朱由检就要让陆文昭亲自把陆元高送往齐国了。

这么想着,朱由检也颔首笑道:“出去走走也好,不要瞒着锦衣卫,让锦衣卫可以保护你。”

“既然你要去,那孤也给你下一份作业。”

“作业?”朱慈燃咽了咽口水,对这两个字有着灵魂上的恐惧。

“写一篇《游记》如何?”朱由检笑着询问,朱慈燃一听立马点头:“这个可以!写这个不累人!”

毕竟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朱慈燃当然不会抗拒写《游记》,而朱由检也对他还没开始的游记做出了要求:

“你这游记,要写得真实些,得把百姓的生活写出来,寄给我和你爹看,让我们看到百姓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不止是我们,你自己也要看得仔细,这样你才能在日后处理政务上,理解百姓的苦衷。”

“叔父放心,我肯定写的真实。”朱慈燃笑着回应,整个人也似乎因此充满了干劲,就连手上的活计都快了许多。

只是过了一个时辰,朱慈燃就帮助朱由检处理完了所有奏疏。

朱由检本想留朱慈燃吃饭,但他却说要去街头上吃,朱由检摆了摆手,也就随他去了。

只不过在他走后,朱由检才对王承恩皱眉询问:“去查查陆元高那小子,看看他是凑巧还是蓄意。”

“殿下,这事情是不是……”王承恩本想说这事情是不是应该让陆文昭自己去查,但他话说到一半,就看到朱由检不高兴的表情,为此作揖打住了这话。

“明年工业区能生产多少台拖拉机,轮船、火车?”

说完了陆元高的事情,朱由检询问起了关于大明工业的一些问题。

对此,王承恩也是老实作揖:“年关一过,拖拉机的年产应该能达到两万台,比军备院估计的要高,到年底的话,应该能随着其他工业区的投产而产出两万三四千台。”

“这些拖拉机,还是按照三分的比例送往齐国、旧港和北山。”

“不过,北山的拖拉机需求已经达到了,多出来的四千多台拖拉机,是不是可以送往东海省?”

“至于轮船,去年下单的二百三十艘轮船,目前已经下水四十七艘,试航十三艘,有六艘故障返厂重修。”

“天津船厂那边,已经把四十七艘没有问题的船只交付给皇店,眼下皇店正用它们来运送南洋和旧港的粮食。”

“目前蒸汽轮船的运力已经达到六万两千多吨,约四十余万石。”

“除去补给和养护的时间,每年能往返南洋九次,往返交趾十五次,对两省的运力分别为三百六十余万石,和六百万石左右。”

“明年预计还会有四十艘轮船下水,届时运力可以提高到九万五千吨,约六十万石。”

“最后的火车,火车头的产量基本达到年产四百辆,总数九百二十七辆。”

“工部那边回应,满足眼下国朝未来十三条铁路的需求,最少三千辆。”

王承恩回答了许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朱由检需要先消化后再回应。

从后往前,朱由检大概计算了一下工部所说的铁路需求。

三千辆火车的运力是三十九万吨,不过这是满载一班车的情况下,实际随着靠站,货物还会不断地搬上搬下,真实运力往往比这大得多。

按照往年的数据推算,这三千辆货车每年最少要运送数千万吨的货物,确实是眼下十三条铁路的极限了。

不过朱由检目前最想修通的,还是京城通往河套、而后南下宁夏,再前往河西走廊,抵达嘉峪关的京嘉铁路。

只有京嘉铁路修通,大明的军事物资才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当地,进而组织军队远征,收复西域。

收复西域和漠北这两件事情,朱由检得在天启二十三年完成。

就眼下的进度来看,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至于轮船的进度,年产四十艘轮船确实很慢,但是这也没有办法。

况且,四十艘轮船的运力已经足够不错了,如果用来移民,那往返南直隶和齐国京兆府,实际上也就是两个月的事情,一年除去养护的时间,最少能跑四五次。

一艘船装满澹水、食物和燃料,最少能乘坐一千五百人,四十艘也就是六万人,一年四五趟能运送二十四到三十万人。

这样的规模已经足够了,况且到天启二十年左右的时候,如果齐国养得起,朱由检可以征调全国大半轮船来运送移民。

一年时间里,以大明的国力,运送上百万人并不是难事。

只要几年,齐国的人口就能突破五百万。

最后的拖拉机关于农业,按照王承恩所说,明年的拖拉机产量是两万四,而北山已经完全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接下来就得从三省中待开发耕地最大的东海着手了。

“北山的拖拉机,既然已经满足了需求,那往后的拖拉机就送往东海。”

“按照之前制定的规矩一样,先发给已经安定的百姓,以三户一台的形式下发。”

“是!”

朱由检的话说完,王承恩连忙应下,而在他应下后,一匹匹塘骑也冲出了齐王府,把消息带完了各部衙门和各省衙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