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家兄朱由校 > 第六百四十九章 蝼蚁举臂

第六百四十九章 蝼蚁举臂

书名:家兄朱由校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07 19:51:42

“初十了……”

十月初十,当朱慈燃站在紫禁城长安门上眺望远处,感受飞雪的时候,他开口轻声呢喃了一句。

呢喃过后,他头也不回的对身后询问:“叔父要走,你们不觉得难受吗?”

他的话说出来,让后面的两人不知道怎么回答。

今日是月曜日,因此一早,朱慈燃就让人传来了朱慈烺和李定国。

十一岁的朱慈烺面白如玉,虽是北人,却一脸南相,甚是俊美。

他现在长安门的城头,脚下是薄薄一层白雪,身上穿着一身天青色圆领袍,外批披风的同时,脖颈之间还有狐裘环绕。

面对朱慈燃的询问,他面有难色,但却还是开口回答:

“父亲给我写过信,细想来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罢了,让我不要害怕别离。”

“那你是如何认为的?”朱慈燃转过身来询问,朱慈烺却面露犹豫,但片刻后又坚定态度,目光坚毅:“也不过五六年罢了!”

“……”瞧着朱慈烺的模样,朱慈燃沉默了,任由凌冽的北风在脸上剐蹭,直到脸颊鼻子通红,他才缓缓开口:

“你比我强……”

说罢,朱慈燃转身在长安门的城头拔步而走,看那架势是准备环绕城头一圈。

朱慈烺和一直没开口的李定国陪着他走动,远处还跟着李永贞和十余名龙虎卫士卒。

“日后在京齐王府的开销,就由东宫支出吧。”

朱慈燃一深一浅的走在积雪中,朱慈烺闻言只能作揖表示感谢,而没有拒绝。

诚然齐国有实力供养在京齐王府,但朱慈烺清楚,这是朱慈燃表达愧疚的方式,他不可能拒绝。

“十月以来,各地旱情退去,局势大好,但雪灾也随之而来。”

“我闻广东和琼州降雪一尺有余,不知又有多少作物死于田中。”

朱慈燃满怀忧虑的说着十月以来的各种事情,李定国知道这是朱慈燃在询问自己,借此也开口回答:

“雪灾的地方就蠲免,随后发放赈济粮便可。”

“今岁国朝虽然开始收取农业税,但部分农民应该还是不得消息,又或是舍不得钱银,大概率会有人用粮食交税。”

“这些粮食尽数收取的同时,也可以拿去赈灾,不至于浪费。”

农业税,这是田赋的新名字,而从赋改为税,这就代表日后的田赋要以缴纳税银为主了。

历朝历代都有实物税,其本质是作为货币的金属不足,加之王朝也需要一定的粮食维稳所致。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采取收税的方式,一开始虽然让农民压力骤减,但随着人口增长,金属货币不足的现象开始涌现出来,结果就是闹成钱荒。

这并不能说是张居正的政策有问题,毕竟在他活着的时候,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相继涌入大明,怎么看也不像会缺银子的局面。

至于后来出现的现象,那时候张居正已经病逝,如果他还活着,或许会重新改革,裁撤一部分不适时局的政策。

当然,对于万历年间的大明来说,钱荒是普遍现象,但对于天启一朝的大明却不是如此。

朱由检敢收取农业税的前提,是每年海外不断涌入数百上千万黄铜白银的局面。

仅大明自己的海外疆土,每年运回的白银就不下一千万两,黄铜更是数千万斤。

如果再算上齐国、利未亚诸藩每年贸易输入大明的白银铜钱,那这个数量还得翻一倍。

大明面对的局面是白银黄铜涌入过多,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局面。

这种时候,多铸钱来填补市场,改实物税为货币交税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了。

不管是印刷纸币,还是压铸钱币,只要贵金属足够,大明都可以根据情况来发行货币。

“金融司那边统计了一下,国朝已经发行八千万两纸币和十二亿钱币了。”

“我本想问问叔父,但又觉得事事依赖叔父不太好,因此召你们二人前来,就是想问问,你们觉得金融司的货币是否还要继续发行。”

朱慈燃口中说着“你们”,实际上只是在询问李定国,而朱慈烺只是旁听学习的对象。

在朱慈燃心里,李定国一直是他心中内阁首辅的最佳人选,因为他懂自己,而且还有一层类似齐王义子的身份,是拱卫自己权力的不二人选。

“货币的事情,不仅仅需要看发行量,也得看看回收量。”

李定国思虑过后开口解释道:“金融司发行的货币很多,但回收的货币呢?”

“从商周至今天,诸多钱币发行数量数不胜数。”

“朝廷要统一货币,就需要把他们都收上来存放,然后发行新的货币。”

“百年之后,等朝廷的货币充斥着市场的时候,那这些货币也就从货币变成了古董。”

“不过,眼下钱币和纸币有了冲突,因此大平钱在我看来需要停铸。”

李定国口中的大平钱,也就是银币中的一两和一百文。

这两种钱币,是朱由检在应对百姓不信任纸质货币情况下,发行来收割海外商人和增加百姓对朝廷信任的钱币。

现在纸币既然已经被百姓所接受,那它们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也成为了需要被淘汰的货币。

“我想在一两纸币的基础上,增设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和五十文的纸币,你觉得如何?”

朱慈燃在短暂思虑过后询问李定国,对此李定国不可否置的点头:

“百姓在富裕,增设这些货币是可以的。”

“不过一开始还是不要发行太多,毕竟国朝的百姓对纸质货币还是有一些抵触的。”

李定国不免叹了一口气,只觉得要为前人擦屁股,这着实让他们在执行各种政策的时候有些许难受。

“五军都督府那边,近来可有异动……”

朱慈燃谈到了他担心的军队,因为他在军中只有李定国和戚武隆两个可以信任的人。

让他难受的是,偏偏这两个人还想着和自家叔父去齐国,如果不是他叔父写信劝他们留下,估计李定国和戚武隆此刻已经如曹文诏和曹变蛟、李自成等人一样南下,准备在一个月后迁移齐国了。

“问题不大,各方都督都在坐镇,海军的黄蜚眼下还在等待铁甲舰下水,军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倒是比起军队,我更担心的是内阁……”

李定国担心着内阁,这是朱慈燃没想到的:“内阁有什么好担心的?”

老实说,朱慈燃担心过军队,担心过燕山派,担心过六部,但他唯独没有担心过内阁。

在他看来,内阁有金铉、杨文岳、孙传庭三人,足够稳住局势,更别提还有一个老谋深算的洪承畴了。

“正因为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此我才需要担心。”

李定国也说不上来这种感觉,但他本能的觉得需要注意和警惕内阁。

毕竟现在内阁有名有实,真早收拾起来,可不如以前那么容易了。

“……”见李定国这么说,朱慈燃长了一个心眼,同时也和李定国带着朱慈烺走下了城头。

他们走出皇城,来到了内城。

内城的街头,许多百姓都脸上挂着忧虑,而这样的忧虑,便是来自一个月后齐王就藩的消息。

尽管街头人流涌动,但他们都并不是很高兴。

在这街头,能高兴一些的,也只有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了。

即便是在这京城之中最为繁华的内城,百姓也因为齐王即将就藩的消息一脸忧虑,可见地方百姓有多难受。

“去城外看看吧……”

朱慈燃不准备看城内的情况,因为他一直很清楚,农民才是大明的根本。

他带着朱慈燃和李定国坐着马车前往了城外,并且一路向南走。

如此过了一个时辰之后,他们来到了南边的清河镇。

这个镇子已经存在二百多年,是徐达北伐时留驻的卫所,后来被朱由检裁撤改为了清河镇。

来到这里,朱慈燃可以透过玻璃看到百姓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坐在田埂上。

“换身衣服,烺哥儿就不用换了。”

朱慈燃没让朱慈烺换衣服,因为他那模样就算换了衣服也不像农民。

反倒是朱慈燃和李定国,前者因为骑自行车而黢黑,直到现在都没白回来,皮肤有些发黄,还像是农家子弟的。

至于李定国,长期的骑马打仗,他的肤色比起大多数农民还算农民。

倒是朱慈烺,他再怎么伪装都是不像农民,甚至一些士绅也养不出这样的子弟。

两人换了装扮,下了马车后,故意让朱慈燃走在前面,显得两人像个小厮。

远处聚成群的农民见他们下车,尤其是见到非富即贵的朱慈烺后,立马作鸟兽散。

他们的举动让朱慈燃打探消息的计划凭空破碎,他只能尴尬对朱慈烺安慰道:

“烺哥儿,咱们换个地方,你在车上等我们就行。”

“好……”朱慈烺也知道那群百姓离开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因此爽快答应。

瞧他爽快的模样,朱慈燃和李定国带着他重新上了车,往南又行了十余里后才各自下车打探消息去了。

朱慈烺坐在车上眺望他们的背影,不免有些羡慕。

只是在他羡慕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农民也被人叫住了。

“老丈,敢问为何本村百姓愁眉苦脸?”

被叫住的拔草老农转身看去,出现在田边的是一个身穿监生服饰的男子。

老农瞧着他年纪,大概在二十六七岁左右,但皮肤白皙,长相无可挑剔。

这样的人,大概是南京城里意气风发的诗人,老农平常也能见到,但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么好看的诗人。

“能为什么?这会儿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头疼呢。”

见朱由检长得好看,老农说话的语气都柔和了些,而朱由检也把衣摆别在腰间,走进田里蹲下拔草。

这个季节,田地里都是蔬菜,农民要做的也就是拔点草罢了。

虽说广东下雪,但南直隶并没有下雪,只是天气有些冷。

“也是因为齐王的事情?”

朱由检明知故问,还特意说道:“城里百姓也是如此,所以我才出来看看城外的百姓。”

“哪能不担心呢……”老农听到城里人都这样,胆子也大了些,放开话茬说道:

“也不知道齐王为什么一定要就藩,到底是不是和说书人说的一样,是被皇帝逼走的。”

“他走了,我们手里这田地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收回去,前几年蠲免的赋税会不会又要来人收取,唉……”

老农一边拔草,一边唉声叹气,听得旁人难受。

“这兄弟大了,始终得分家的,农村这样,城里这样,皇帝也不例外。”

朱由检笑着开口:“这个政策也不是齐王一个人说了算的,是经过百官商议,皇帝拍案的。”

“你们这田地既然发下来了,那自然不会收回去,不然皇帝还怎么好意思说一言九鼎?”

“诶!这话可不敢乱说!”老农被吓了一跳,但看了看无人的四周,他又安心笑道:“不过你说的也对啊,嘿嘿……”

老农笑起来,皮肤上的褶皱全部呈现出来,那是经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出来的。

朱由检叹了一口气,对着老农安抚道:

“兄弟分家没什么的,这不影响朝廷的政策。”

“那可不一定……”老农笑容收了起来,看了看四周后,小心说道:

“我老叔说,当年张阁老在的时候,他们也是这么觉得的,但后来张阁老一走……”

老农没继续说下去,而是唏嘘着摇了摇头。

“对了,你知道齐王在南京城吗?”

老农突然开口,这让朱由检瞳孔一缩:“听到了……”

他深吸口气,老农却接着说道:“那你们城里是不是真的准备拦着齐王不让他老人家走啊?”

年过五旬的老农称呼朱由检为老人家,这让朱由检哭笑不得的同时,也察觉到了百姓似乎准备聚众的消息。

“我没一起去,那天要去的人太多。”朱由检摇了摇头,老农也点头道:

“是多,我们村里好多人听到了之后,都说要在那一天跟着去,乌泱泱的,估计有百来号人。”

“这么多?”朱由检皱眉,却跟着套话:“也是张先生号召的吗?”

“张先生?”老农一阵迷糊:“不认识。”

“我们都是刘先生来村里召集的,而且不只是我们,许多百姓都要去。”

“大家也就是怕齐王走了,朝廷又变回以前的朝廷,而且也不想干嘛,只是听说齐王要走龙江码头坐船去齐国,因此准备把龙江船厂围起来。”

“把船厂围起来,那齐王殿下总不能走了吧?”

“嗯……”听到百姓们的计划,朱由检舒展了眉头,而这个时候老农也看了一眼太阳:

“时候不早了,可要与我去家里饮两杯?”

“不了,家中妻子已经在家里做饭等我回去了。”

朱由检笑了笑,扶着老农站了起来。

“你都有妻子了啊?那着实可惜。”

老农笑着打趣,朱由检也以微笑回应。

二人走到了田边,随后寒暄几句便各自离去了。

朱由检绕过几条路,见到了带着十几名士卒等待自己的陆文昭。

见状朱由检回来,陆文昭连忙上前:“殿下,消息查清楚了,是一个姓李的秀才散播的消息,让说书人怂恿百姓去阻拦殿下的。”

“那李姓秀才是殿下当年带兵平白莲教叛乱而救下的人,他女婿在百王坊当差,因此知道殿下不在百王坊,而在南京城。”

“不过他散播消息的这件事,倒是没谁指使他,锦衣卫上门后,他自己就交代了一切,说是他自己想做的。”

陆文昭三言两语交代了一切,也解释了朱由检为什么在这种节骨眼上出城的原因。

几日前,陆文昭便打探消息得知了南京有人准备阻拦朱由检就藩。

得知消息后的他立马上奏,而他和朱由检都觉得这可能是燕山部分官员搞出来的事情。

可是,事情的结果让他们两人哑然。

不知道是因为常年政斗的原因,还是二人已经习惯把事情推向自己所了解的一方面,总之当他们得知这件事情是百姓自发组织以后,他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百姓也有自己的力量,以前我没见到,但现在我见到了……”

朱由检松了一口气,转身走上了马车。

陆文昭紧随其后,而马车也在他们二人坐下后启动,朝着北边的南京城往回赶。

“哥哥近来在做什么?”

朱由检询问了朱由校的动向,因为他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见到朱由校了。

“这……卑职也不清楚。”陆文昭低下了头。

他毕竟要随朱由检前往齐国,因此早早便把权力下放给了自家儿子陆元高。

权力下放很容易,收回就很难了。

因此,现在他的许多情报都出现了问题,只有等到返回齐国后,他才有机会重组新的情报衙门。

“想来应该是在准备什么东西吧……”

朱由检呢喃着,望着窗外的那一亩亩菜田,忍不住走了神。

“殿下,曹文诏和曹变蛟,李自成他们已经搬家了,估计会比我们先十天出发。”

陆文昭说着自己刚刚收到的消息,同时也说道:

“大理府也有消息传来……”

听到大理府三个字,朱由检心里一紧。

“杨涟受了风寒,当地的惠民药局回禀,恐怕很难挺过这个冬天了……”

陆文昭的话让朱由检愣了一下,此刻他脑中是空白的。

几乎是一瞬间,他脑海里闪过了许多和杨涟共事的记忆。

“他不适合做官,但他是一个清官,也是一个好人……”

朱由检对杨涟的评价如此,便是陆文昭也点头认可。

杨涟确实不适合做官,他的性格在官场只会不得好死,因为他帮理不帮亲,而官场是没有理的。

“让人送几罐太禧白过去吧,他明白我意思的。”

朱由检不可能去大理,因为时间已经不够。

对于他这种上过战场的人来说,生死似乎已经是常态了。

杨涟会死,他也会,无非就是时间长短问题罢了。

只不过,杨涟若是走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朋友便又少了一个……

“回京吧,顺带改一改出行的计划,那王姓秀才也放了吧……”

“是!”陆文昭点头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也靠在了马车上,欣赏起了窗外的大明景色。

青山、白雾、菜地……

好似水墨画景色,或许日后他很难再看见了……

31号的更新估计四点发。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