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 第543章 教育:以新替旧,势在必行!

第543章 教育:以新替旧,势在必行!

书名: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作者:灵灵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5 21:14:05

这次教育专题会议,几天前朱媺娖就让黄道周通知下去了,因此礼部主事以上的官员都做了不少准备。

听朱媺娖提问,却是礼部左侍郎陈子壮先起身回答。

“陛下,我大明在立国之初便十分重视教育,在太祖时期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官学体系。

在中央,我大明既有针对读书人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又有针对宗室的宗学,还有针对各地将领的武学。

在地方,很多村镇都有社学,或是私塾、族学,而后又有县学、州学、府学。

昔日,在社学学习优秀者,可被举荐进入县学、州学、府学,我大明还会给予钱粮补贴。

若在县学等官学学习优秀者,则又可被举荐进入国子监,而国子监则拥有向陛下举荐人才的权利。

此外,我大明在地方上曾有武学、医学、阴阳学等专业学府,为大明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说到这里,陈子壮顿了顿,露出颇为感慨的神色,接着道:“这本是一套相当完备的人才培养及选拔制度,只可惜后来随着吏治**,波及到官学,使得宗学、国子监、武学等皆失去其应有作用,名不副实。

到嘉靖年后,各地官学培养出的举人、进士甚至不如那些书院多。因此,不少地方的官学也渐渐废弛了。”

其余礼部官员听得都微微点头。

正如陈子壮所言,朱元章在开国之初便十分重视教育。

如今官学体系虽然远不如洪武、永乐、宣德时运转良好,但依旧在顽强的运转着,为大明培养着大量的读书人。

这让大明成了神州封建王朝中识字率最高的——后世历史上,带清开始实现近代化,在二十世纪初推行近代教育时,曾做过一次识字率统计,结果竟然只有百分之五!(有一说法是不足百分之一!)

并且这还是当时对外公布的数据,实际数据可能更低。

大明的识字率是多少呢?

在万历年间曾有过一次统计,全国成丁识字率高达百分之二十!

在大明,南方市井百姓几乎都粗通文墨。即便是在北方边省,文教不怎么兴盛的地方,百姓识字的也很多。

如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位农民军首领,都是能识字会写字的,其他边军、农民军中识字的人也不在少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明很多地方都以兴办教育为要务,私塾、社学遍地皆是。

而带清为了维护统治,进一步掌控科举考试这柄禁锢读书人的利器,摧毁了全国绝大多数私塾,并对各地塾学数目进行了控制,这才让神州底层百姓识字率骤降···

待陈子壮说完,朱媺娖道:“陈侍郎说官学废弛,是因为吏治败坏,对,却不全对。

朕以为,官学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主要还是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所以,此番朕准备抛却旧有官学制度,建立一套新的教育体系。”

说完,朱媺娖便示意连翘将准备好的小册子发放下去。

对此众臣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有些习惯了——很多会议上朱媺娖都会准备好资料,让众臣可以参看。

不得不说,这样做让众臣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圣意,大大减少了朝议中的争吵,也提高了朝廷的决策效率。

今日下发的这一份白皮册,名为《大明教育发展规划初稿》。

黄道周、陈子壮等人翻看一番,发现上面确实描述了一套新教育体系——

“今后,大明各县都将设立至少一座小学,并按照朝廷所下发的教材教授小学课程。

当然,目前除了三府之外,其他地方还无法实行三年义务教育,因此各地小学需收取一定书杂费。

在各州、府则至少开办一座中学,学制四年——若小学学生通过三年级的毕业考试,便可进入对应的州、府中学读书。

其中优秀者,朝廷不仅免除书杂费、学费,还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但多数人还是需要自己交纳学杂费的。

最后,近几年内,朕会在南京、北京、成都三府先创办三座综合性大学,以及几所专科学校,学制为三年或四年。

其生源则是各州府中学学生中的优秀者——至于谁优秀,自然还是通过中学四年级的毕业考试来确定。

到了大学,学生便可以根据各人地天赋、兴趣爱好,选择一门专业进行学习,可以是儒学,也可以是自然科学,甚至是军事···”

朱媺娖大概讲了下白皮册子上的内容,众人边看边听,不少都露出了疑惑之色。

待朱媺娖讲完,陈子壮忍不住先起身问道:“陛下,若行此教育体系,将来朝廷是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官吏,还是通过科举选拔?

若并非通过科举,这一套新的教育体系岂不是废除了科举?”

“敢问陈侍郎,何为科举?”朱媺娖反问,“新的教育体系中,毕业考试难道没有科举选拔优秀读书人之作用吗?”

陈子壮听得一愣,随即低头看着白皮册子上的相关考试制度介绍,发现这毕业考试其实就和科举中的三次院试、乡试、会试等考试作用类似,都能起到汰弱留强的作用。

这时朱媺娖又道:“另外,朕并非是要立即在全天下实行这一套新教育体系,而是准备逐步实施。

同时,也并非要一下取消科举,而是会留下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缓冲期。

在此期间,朝廷已经会按期举办科举——新教育体系下的中学生可以参加乡试,同时拥有秀才、举人功名者,也可以报名参加中学毕业考试以进入大学。”

听了朱媺娖这一番话,礼部众官员不禁面面相觑,一时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见此,朱媺娖便道:“诸位可以好好想一想,议一议。”

于是十几名礼部官员就当场讨论起来。

“相较于以前的官学,这套新教育体系有何不同?或者说有何优秀之处?”

“这还不明白吗?陛下决意以新教育体系推行新学,而非像以往那样,让官学只教授儒学。”

“那为何不直接让官学教授新学呢?”

“你这问题可就有点没头脑了——官学如何会让读书人每日按时上课读书?如何会让诸科教师完全依照教材教课?

反过来讲,倘若官学完全按照这一套来,那它还是官学吗?和这白皮册中所言的小学、中学又有何区别?”

“···”

作为礼部官员,上至黄道周这位礼部尚书,下至主事级别的官员,都知道朱媺娖有意推广自然科学等新学。

而这套新教育体系显然是为推广新学服务的。

所以,除非大明不准备推广新学,依旧抱着儒学为尊不放,否则改用新教育体系便势在必行。

毕竟老一套的教育体系也就只能教授下儒学,根本适应不了多学科的教学工作。

于是,经过一番讨论后,众礼部官员渐渐安静下来,随即黄道周作为礼部尚书,直接起身拱手表态,“陛下,臣等以为新教育体系可行!”

“善。”朱媺娖露出了微笑。

这些礼部官员没跟她犟着,不枉她和郝光明费心费力地弄出了《大明教育发展规划初稿》这本白皮书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