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 第362章 眼界的重要性

第362章 眼界的重要性

书名: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作者:落寞的花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17:21:08

「对了,那个穴山小晴,有没有送到先生那里?」朱棣突然想起一件事,问道,「有没有送到陆家村,给先生当丫环伺候他?」

「算时间应该到了。」

「没有。」胡惟庸道,「据中原传来的消息,皇上将倭国女子扣下了。」

「说是害怕她玷污了先生高洁的品德。」

「准备在他哪天准备出山之后再送过去伺候。」

「目前把他安排在稷下学宫学习中原的语言,因为她的语言不通,而且对大明还有恨意,实在是不适合立即送过去伺候先生。」

「负责教导她的老师,是刘伯温。每天教她琴棋书画,还有语言文化。」

「嗯。嗯。」朱棣嗯了两声,表示知道了。

觉得有些扫兴,不能马上送给秦宇,就不能马上体现他的孝心了。

除了朱棣亲自率领的这支队伍外,其余的五路大军,在倭国也是所向披靡,推进很快。

大部分倭国的领土,已经被大明军所占领。

好消息频频传来。

虽然足利义满已经下了号召令,但真正大规模抵抗的倭军,少之又少。

就算有抵抗的,也很快就被消灭。

「估计年底,我们就能彻底征服倭国这片土地了。」朱棣感慨道,「到时候将倭国纳入我们大明版图,大明雄鸡才算真正吃掉了倭国这只肥大的蜈蚣。」

「禀燕王,石见银矿,已经被我们拿下。」此时,一位统领前来禀报道。

「另外佐渡矿山,也被豹韬卫指挥使张翼占领。」

「石见银矿,就在附近。」

「太好了!」朱棣闻言大喜,对旁边的胡惟庸道,「走,我们亲自去银山看看。」

……

石见银矿。

整座银山,处于广袤的大山之中,绵延无边无际。

仅仅是其中一个矿场,就有一千条采矿坑道。倭国这个小岛国之所以有钱,完全依赖于他们的金银储量丰富,两座矿山开采几百年都开采不完。

他们的储量不仅仅是东方第一,还是世界第一。

「石见银矿,每年的金银产量是多少?」朱棣向旁边的‘炼银使,宋文康问道。

「因为大明军士是刚刚接收,所以其他地方的金银产量尚未知晓,石见银矿有多处矿场。」宋文康道,「不过此处的一处矿场,年产量是,金一万公斤,银六万公斤。」

「据我们的探矿师勘探,预估这座矿山,起码要开采四百年才会枯竭!」

「开采四百年才会枯竭?太好了!」朱棣闻言大喜。

「是啊,我们大明马上就要富裕起来了。」胡惟庸道,「倭国没多少耕地,每年粮食出产很少。他们以前就是依靠出口金银,才得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我们抢走了他们的两座金矿银矿,就等于掌握了他们的命根子。」朱棣道,「只要牢牢占据这里,倭国可以任由我们拿捏。」….

「倭国以前出口的黄金、白银,大部分是出口到中原的,毕竟中原比较近。」胡惟庸道,「少部分出口到美洲,和欧洲等海外地区。」

「说实话,倭国对世界的认识,比之前的大明要先进一些。他们早就和澳洲,美洲,欧洲有来往了,并且还专门设置了澳洲执事代,海洋执事代两处专门处理海外事务的机构。」

「这也侧面印证了,秦先生给我们的世界地图的正确性。」

「果然应了一句古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在中原内部闭目塞听,就算把书读烂,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澳洲和美洲。」

「远征倭国,开阔了属下的眼

界。」

「不错,眼界这东西是最宝贵的,也是最难获得的。」朱棣道,「先生给我们的一幅世界地图,开阔了父皇和满朝文武的眼界。」

「可以说,仅仅是一幅图,就对大明有盖世之功。」

「殿下说的极其正确。」胡惟庸道。

……

「如今,这里的金银储备,全部都是我们大明的了。」朱棣向绵延的银山望去,感叹起来,「以前他们把真金白银直接出口到别的国家,太亏了。」

「现在父皇在大明内重建没有儒家之后的天下,建设稷下学宫,竖立三皇信仰,正是需要大量用到银子的时候。我们以前存下的那点储备,不够用。」

「如今我们占领了石见银矿和佐渡矿山,把金银源源不断的运回大明,支持父皇的改制。这对父皇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我们是父皇改制的最大支柱。」

「大明的新天下,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属下还是不太清楚,为何金银运回去了就能稳住大明当前的局势。」胡惟庸道,「建设新天下,需要的不是粮食木材石材人力什么的吗?」

「金银又不能当吃,又不能当穿的。」

「你没有上过先生的课,当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了。」朱棣道,「就连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争霸的时候,金银都是硬通货。」

「只要在人们可以生存的地方,金银就是最重要的东西,除非是在荒芜的沙漠之中。」

「现在大明的海外贸易已经开展起来,有了金银,就可以从海外买到粮食,等基础物资。」

「原来如此!」胡惟庸道,「如果没有秦先生建议的大兴商贸,大力开拓海外贸易,就算金银再多,对大明也没有实际用处。」

「由此也可以见到,商贸对王朝的重要性。」

「以前的王朝大多数都重农抑商,严令禁止海外贸易,的确是鼠目寸光。」

「以前的王朝重农抑商,是因为和外界交流少了。」朱棣道。

人群几乎已经忘了,在秦宇来之前,朱元璋也是重农抑商,打击海外贸易的。

「宋大人,金银每年的产量,能不能提高一点?如今的大明,急需要大量银子运回去。」朱棣转头向‘炼银使,宋文康问道。

「不可能了。」宋文康道,「年产一万公斤金,六万公斤银,已经是银矿的极限。我们目前用的炼银方法,叫做灰吹法。是将银矿和铅矿融化,然后在熔炉里摊开,高温加热,从而获得白银。灰吹法的炼金,炼银极限,就是年产一万公斤金六万公斤银。」

落寞的花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