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 第407章 社会生产力才是根本

第407章 社会生产力才是根本

书名: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作者:落寞的花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17:21:08

「狗皇帝,竟然想出此等,丧尽天良的办法来。」张宁忍不住骂道。

皇帝的发钱措施,让他没有任何,攫取利益的途径,他当然要骂娘,「没有我们这些下层官吏为他办事,看他怎么把这项措施推行下去。」

「张大人说的不错。」主簿道,「皇帝的举措,说到底,还是要靠我们这些下层官吏推行。不给我们好处,没有我们尽心帮他办事,他的举措就形同虚设。」

「而且你想过没有。」县令张宁道,「给百姓发的钱,最终是从谁身上出血的?」

「从谁身上?」主簿问道。

「是从我们身上。」张宁道,「朝廷国库的钱从哪里来?还不是各县交上去的税收。现在各地都富裕了,地方上也有了财富。」

「皇帝把我们各县交上去的钱,分发给百姓。就等于是把我们地方上的财富,分发到了百姓手中。」

「真是阴险毒辣啊。」

「皇上这么做不是多此一举吗?」主簿道,「直接减少百姓的税负不就行了?」

「你懂个屁!」张县令道,「现在地方上的主要收入并非人头税和农业税,而是来自商业税。皇上这么做,等于是把商业税收的部分钱给百姓,达到均贫富的目的。」

「那些贱民,凭什么和我们平等?」

「而且最重要的是给百姓发钱了,会导致粮价上涨,我们的财富就跟着缩水了。」张宁道。

「可是粮价上涨,百姓的财富也会跟着缩水呀。」主簿道。

「百姓只有几十两银子缩水,和我们的几百万两银子缩水,是同一回事吗?」张宁冷声道,「假设宝钞缩水一成,百万两缩水就是十万两,而十两银子的缩水只有一两。」

「百姓每户得到了十两银子,缩水一成,他们就赚了九两银子?所以就算粮价上涨,百姓也是赚了,而我们却是损失了十万两。」

「原来如此!」主簿恍然大悟。

「所以说,狗皇帝这个措施,看起来普通,却是阴险至极。」县令张宁道,「我现在就上书给布政使大人,让他联合整个行省的官吏,共同抵制这个发钱措施。」

「狗皇帝!自古以来的皇帝,都是和我们这些官吏,还有士大夫在一条船上。而这个狗皇帝居然和百姓一条心,联合起来对付我们。」

「天下那些贱民,是他爹吗,他这么维护?」

「难怪那些读书人都骂朱皇帝不是个好东西,动不动就残杀功臣,现在看来果然如此。他是和天***民一起,共同对付我们这些高贵的人啊!」

「那些读书人骂的是一点儿也没错。」

「狗皇帝乞丐出身,就喜欢帮助贱民,果然是天生贱相。」

「张大人,你这么骂皇上,你就不怕……」主簿道。

「怕个求!」张宁道,「我们这里是天高皇帝远,我就不相信了,朱皇帝的手,能伸到我们这个偏远小县。」

「可是,我听说皇上有锦衣卫……」主簿道。

「皇帝的锦衣卫,能到我们这里来?」张宁不屑一顾,「你以为锦衣卫是神,手眼通天?」

「而且,听说给皇帝出主意的人,是稷下学宫的院长秦宇。」

「要不是这个杂碎,以狗皇帝的眼界,绝对想不出这样恶毒的计策来。这个杂碎,老子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幸亏他躲在山里不敢出来。」

「要是他敢出山,杀他的人有千千万万。」

「攻击稷下学宫的,都大有人在。」

「老子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

应天府。

皇宫。

天殿上。

发钱政策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朱元璋打算验收一下成果,看一下百姓们的反应。

验收成果最好的办法,是皇帝微服私访,亲自到贫苦的山区,去体验一下民情。但是朱元璋作为皇帝太忙了,没那么多闲工夫去。

因此只能坐在奉天殿上,听群臣的汇报。

皇帝的政策虽然好,但如果地方官吏如果施行不到位,那么再好的政策,也无法惠及百姓。

「沈万三,发钱过后,应天府的粮价涨了多少?」朱元璋问道。

「禀皇上,应天府大米每石涨了一钱银子。」沈万三回答道。

「大米只涨了一钱银子,而咱给百姓发的是十两银子,现在列位还有人说,发银子没用吗?」朱元璋淡淡的道,「就连傻子都知道,粮价上涨根本不可能全部抵消掉,朝廷给他们发的钱。」

「不过,涨了一钱银子,也对百姓不利。」

「最好是一钱银子都不涨。」

「皇上,你给百姓发了那么多钱,想要粮价一分不涨,那是不可能的。」沈万三道,「除非是从高丽,扶桑神国,等海外地区调集粮食过来,稳定物价。」

「那就从海外调集。」朱元璋道。

「此外,汽轮纺织机机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江南地区的丝绸业大幅度发展,从海外诸国赚取了不少银子。这对大明物价的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沈万三道,

「经济繁荣的杠杠,在无形之中,消除了发钱给物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天府的粮价涨的不多,但我听说在别的地方,粮价却涨了不少。」杨宪道,「据报,在偏远的川蜀行省,粮价张了三钱银子。」

「只涨了三钱,和十两银子相比,也不是什么大事,百姓也是赚了的。」沈万三道。

「现在西南的发展也不慢,相信下一季度粮食丰收之后,物价又会回到从前。怕就怕,来年不风调雨顺,出现天灾粮食歉收,那么粮价就会继续上涨。」

「不过,现在大明已经开始在种植土豆了,百姓已经不再那么依赖稻米生活。土豆的大面积种植,可以说,也对稳定物价起到了作用。」

「听秦先生说,他现在正在让人培育高产的杂交水稻。」朱元璋道,「如果杂交水稻培育成功,那么百姓就更加不愁吃穿了。」

「由此可见,庄稼的高产,才是一切的根本。」

「皇上的话,直指问题的本质也。」沈万三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