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 第二百二十五章 三大儒

第二百二十五章 三大儒

书名: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作者:猫爵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2:43:55

以“楚”作为国号,众人也都是赞同的。

“沈”虽然也能用,但是毕竟只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而且还是楚国的附庸,用作国号的话很不够排面。

而且用自己的姓做国号,从古到今基本是没有的。沈墨想一想觉得别扭。

其实他想曾经想过用“周”作为国号,周既有历史上的八百年江山,这个字本身也有圆满统一的意思。

但是一想到自秦以后,凡是用周作为国号的都很短命,尤其是用周作为国号在衡阳称帝的吴三桂死了也就两年时间,沈墨自己直接在心里就否决了。

况且,就算目前用“楚“做国号,以后称帝以后也可以改的。

朱元璋昔日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王,但是后来当皇帝正式立国后还是改成了”明“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号。

以后若是有必要,也可以再改的。

定下国号之后,下来就是设定组织架构了。

其实明清两代,作为封建统治的官僚系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地步了。

清代继承明制,也基本上全盘继承了明代的政治制度。

沈墨虽然来自后世,但是却一直明白一个道理:后世的很多制度可以借鉴,但是却不能生搬硬套。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制度,如果非要说有完美的制度的话,那也必然是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的。

无论是原始社会的部落制度,乃至奴隶时代的分封制还是秦大一统后的官僚制和分封制的结合,到后来的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都是社会逐步发展的结果。

如果有人非要在二十一世纪搞封建帝王制度,那纯粹是自己找死。

别说二十一世纪了,二十世纪初,满清刚灭亡才几年,袁世凯还想过一把当皇帝的瘾,就被天下人一起起来反对,只当了八十一天皇帝就嗝屁了。

逆时代潮流而行,肯定要被时代所淹没的。

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除了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之外,还要具体地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所谓的皿煮不一定适合所有国家和地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同样也没有放之四海而通用的制度。

同样的道理,要在原始社会搞资本主义,要在封建社会搞自由皿煮,根本更是一场天大的笑话,只会让自己的统治更加快速的分崩离析。

王莽那位老兄从个人才能上来说的确很牛,但是却有点过于理想主义里,脱离了现实瞎胡整,结果好不容易篡位建立的新朝存在了二十年就完蛋了。

当时的社会根本就没有给他那些标新立异的制度生长的土壤,他不失败才是没有道理的。

世易时移,因地因时制宜,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沈墨可没有疯狂到要在十七世纪当总统的想法。

到了要讨论组织架构的时候,沈墨还是打算先听听于成龙的意见。

结果于成龙沉吟了一下后说道:

”主公,我想向主公举荐一个人。如果这个人能来帮助主公的话,那不仅主公的名望会更上一层楼,而且对于天下反清义军的号召力能有极大的增强。这位先生无论是个人才学还是见识洞察都远远超过老朽。论起操守来,老朽更是自愧不如。最重要的是,根据老朽所知,这位大贤如今就隐居在衡阳附近。“

”哦?于先生说的这么郑重,真是让我很好奇,到底是哪一位大才能让于先生这么推崇?而且还正好就在衡阳附近?“

于成龙的话成功地勾起了沈墨的兴趣。

说起来,托当年明月的福,沈墨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明朝的人和事情都还算熟悉一些。

对于清朝,前期和晚期知道的倒是多一些,毕竟这两个时间段都是教科书上着墨较多的。

但是康熙到咸丰道光这几个皇帝时期的人和事,相比较起来则陌生了许多。

就算知道一些,也多数都是一知半解,获得的渠道大部分都是从影视剧乃至一些历史中知道的。

要是真的知道一些什么历史名人,而且还是那种抗清名人的话,他肯定早就派人去请了。

所以于成龙的话成功的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于成龙道:”主公是否知道姜斋先生?“

沈墨听得一脸茫然,摇摇头表示完全不知道。

古代的文人名字往往都很多,除了大名外还有字。除了字之外还有号。而且有时候还有好几个号甚至好几个字。

马甲太多,让后人往往很难记得住谁是谁。

耳熟能详的也就是青莲居士李白、易安居士李清照还有东坡居士苏轼。

就说苏轼吧,光字就有两个,一个叫做子瞻,另一个字叫做和仲。

你说东坡居士,沈墨肯定知道。但是你说苏子瞻,或者苏和仲,沈墨肯定懵逼。

比如说于成龙自己,字北溟,号于山。

对于同一个人,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称呼起来也各不相同。亲近的,地位相同的人往往称呼他的表字。

而不熟悉的人,或者是晚辈则往往称呼其号。

名字则往往是上位者称呼或者是在正式场合正式公文中使用。

于成龙看到沈墨的表情,歉然一笑,补充道:”姜斋先生就是王而农。他的大名叫做王夫之。“

沈墨听了恍然道:”你说的王夫之啊?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

于成龙被沈墨的话搞得有点糊涂,问道:”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公此言从何而来,另外两位又是谁?“

沈墨一时嘴快,听到于成龙反问,这才惊觉自己失言了。

毕竟当初中学历史课本里,这道题都是必考题的。甚至这位王夫之还在政治课本里出现过。

毕竟王夫之可是跟德国的黑格尔并称是东西方哲学双子星的。

虽然沈墨早已经忘了这位老人家的具体学说主张是什么,但是却知道这位的确很有名气。

此刻忽然从一个历史名人嘴里听到另一个历史名人,惊讶之余自然就一时说秃噜嘴了。

不过虽然心中微微懊悔,但是脸上却很镇定,解释道:”我幼年的时候虽然因为国家动荡,颠沛流离,读书不算多。但是却也听祖父点评过天下间几位极有学问的大才,其中听到最多的就是王夫之先生和顾炎武以及黄宗羲三位先生。祖父对这三位先生很是推崇,私下曾说过这三位是当世最有学问的三位,所以我才有此一说。“

反正有解释不了的直接推到自己那位便宜祖父身上去。

果然,于成龙闻言感慨道:”沈老先生历经五朝,初心不改,风骨堪为天下楷模。沈老先生说的不错,这三位先生的确堪称当世三大儒。这三位先生不仅学问高深,风骨更是远超世人。尤其是顾先生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振聋发聩。

若是这三位先生都能前来相助主公,那主公的声望势头定然一跃而成为天下之最,会吸引无数的贤能之士前来投奔的。“

沈墨听得心头也顿时火热起来。

一个势力的强大与否,,除了本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外,还要看软实力。

在这个时代,主君的个人名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软实力。

而个人名望,除了其本身的个人魅力之外,最直观的就是他能招揽多少有名望的贤才。

沈墨之所以对于成龙这么耐心,给他最大的自由,又派人千里迢迢去山西接他家人,又如此礼遇,除了想要让于成龙为自己所用之外,也是希望能用他的名声来为自己吸引更多的贤才。

但是于成龙毕竟是反正过来的,先不论个人能力,从风骨上来说就已经有了污点。毕竟他给康熙当了二十多年的官。

虽然他的初心是为百姓做事,但是论迹不论心,出仕满清就是他最大的污点。

但是王夫之、顾炎武以及黄宗羲这三位却是正儿八经,旗帜鲜明的反清。

就说王夫之,为了表示自己坚定的反清决心,终身没有剃发,一直留着汉人发髻。他在年轻的时候就以才学名满天下,中年投入抗清事业。老年则隐居起来,留书著作,从行动上到思想上都在坚定不移地反清。

顾炎武更是喊出了那句人人都知道,振聋发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中年时期投入抗清事业,老了以后屡次坚决拒绝康熙的征召,誓死不出仕满清。

黄宗羲也是一样,虽然有人说他晚年变节,但其实他晚年不过是参与编著了一些史学著作和地方志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出仕过的满清,所以谈不上变节之说。

在《鹿鼎记》里还有一段,说是上述三位大儒将反清复明的希望寄托在韦小宝身上,怂恿他刺杀康熙,篡位自立,以恢复汉人江山。

且不说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就单论这个情节本身而言,查先生是妥妥的在黑这三位大儒无疑。

韦小宝什么货色,这三位会如此幼稚天真的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于成龙的话让沈墨心头火热,他忍不住问道:”这三位先生现在还尚在人世?“

”这三位名满天下,如果离世的话肯定会有消息传出。既然没有消息,那就应该都尚在人世。“

沈墨略激动道:”你说王夫之先生就在衡阳?那另外两位先生如今在何处?“

他只记得这三位大儒都是南方人,顾炎武和黄宗羲的老家好像都在江浙一带,但是具体的位置就不知道了。

于成龙想了想道:”顾炎武现在家乡应该在南直隶昆山县人,黄宗羲先生家乡在绍兴府余姚县。但是如今还是不是依然居住在家乡,就不知道了。“

沈墨一想,江浙一带还不是自己的地盘,就算想派人去查找也暂时没有机会,脸上禁不住露出了失落之色。

于成龙见状,知道沈墨的心思,笑道:”主公莫要担心。据我所知,这三位大儒志同道合,相较莫逆。如果主公能先得到姜斋先生相助,那另外两位先生想来也不会太远了。“

沈墨一听,神情一振,拍手笑道:”于先生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若能得到姜斋先生相助,有他牵线,那两位老先生未尝不能为我所用。既然如此,那我就立刻派人去寻访姜斋先生。“

于成龙提醒道:”主公不妨寻找衡阳当地的耆老或者地方官吏询问,他们兴许知道姜斋先生如今之所在。“

沈墨一听有道理,略微沉吟后,让人去将衡阳知县,代理衡州知府郎三泰叫来。

郎三泰自从受命当然代理知府后,这几日干劲十足,忙着协助孙翔处理战后的各种百姓安抚,秩序恢复工作,还要重新梳理衙门里的钱粮人事等事宜,忙的脚不沾地,但是心中却很兴奋。

刚去市面上巡查了一番各家粮铺的价格和储量,看看粮食有没有涨价,城中的粮食储备够不够,刚回到衙门后听说沈墨正在召集一群高层议事,想着一会去禀报一下这几日的工作。

当下属的,不仅要有办事的能力和态度,还要学会汇报。

不会汇报光是闷头苦干,当老黄牛,那往往会为他人做嫁妆。

郎三泰是个有本事的人,但是同样也是个会做官的人。

所以沈墨刚派人去请,他就立刻来了。

”你倒是来的挺快,这几日辛苦了。“

沈墨上下打量了一番郎三泰,看他风尘仆仆的样子,笑着夸赞道。

”禀主公,不算辛苦。下官能得主公信重,能为百姓做事,是下官的幸运。不知道主公召下官前来有何吩咐?“

郎三泰躬身问道。

沈墨于是将于成龙的话说给他听,询问他知道王夫之的下落不。

郎三泰果然知道,回禀道:”下官之前听人说过,王夫之先生好像就隐居在城南的石船山。“

”石船山?“沈墨念叨着这个名字,问道:”你知道那石船山在哪里吗?“

郎三泰道:”之前倒是路过山脚下,距离回雁峰不远。主公若是要寻访姜斋先生,下官可以做向导。“

沈墨大喜,道:”好,明日就去拜访姜斋先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