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 第三十二章 有人抢咱们的地盘!

第三十二章 有人抢咱们的地盘!

书名: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作者:猫爵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2:43:55

沉墨如今占据的来州府位于山东东部,但是却又不是最东边府,而是夹在了登州府和青州府之间。

青州府在来州府西边,是山东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府。古代天下分九州,其中就有青州。

可见青州干系之重大。

青州领一州十三县,治所在益都城,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商贸繁华,是山东的腹心之地。

如果说山东是大明北方最重要的粮食基地,那么青州就是山东最重要的产粮区。

所以要想控制整个山东,青州必须先掌握在手中。占据了青州之后,沉墨的实力会极大地增强,无论是人口还是粮草都会得极大的补充。

而登州府则是在来州府东边,也是山东最靠边的一个府,三面临海,周边岛屿众多,大明沿着海岸线建立了许多卫所,是大明在东海的最重要的前哨基地。

登州府治所在蓬来,蓬来沿海而建,是大明到辽东海上距离最近的边境城池。

若是将来攻打满清,以蓬来作为前进基地,将会非常的方便。而且沿途还有诸多岛屿可以作为中转站,因此登州府战略地位非常的重要。

欲称霸北方,必取山东山西。

山东为粮道,山西为商道。

而欲占据山东,则必取青州和登州。

这是沉墨集团所有人的共识。

在沉墨决定了派遣那些前来投奔的士子们去徇县之后,青州府和登州府各县就成了第一批要徇的目标。

青州府一州十三县,登州府则是一州九县,因此沉墨将手下的士子们分成了二十二队,每一组由三名士子组成,一人为首,两人为辅,再派数十名护卫随性保护,让他们带着由傅建道拟写,沉墨盖章的招抚书前去各县招降,并且承诺只要成功招降,就会任命他们为该县的主官。

沉墨给他们亲自送行,并且每人赐酒一觞,这让士子们更加意气风发,满怀信心的离开了来州府,向着自己的目的地而去。

时间关系,以下内容非正式更新内容。看到这里的兄弟们明天刷新再看正式更新内容。

定陶大战之后,山东复辟势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依大势说,这一转折是中国历史的又一个堪为十字路口而可供假想的选择点。若章邯具有一流名将的大局洞察力,认准了楚乱乃天下乱源之根,一鼓作气继续追杀项羽刘邦余部并擒获楚怀王复辟王室,彻底根除楚乱根基,则秦政依然有再度中兴可能。毕竟,胡亥赵高的倒行逆施在最混乱最危急的情势下尚被秦政余脉所清除,若章邯大军能稳住山东战场大局,帝国庙堂在震荡中恢复活力并非没有可能。

然则,秦军大胜项楚军主力后,章邯秉持了古老的“穷寇母追”兵训,放弃了追杀楚军,立即举兵北上对赵作战了。

这一方略,是章邯在平乱大战场最根本的战略失策,其后患之深,不久便被接踵而来的酷烈演化所证实。

然则以实情论之,也有迫不得已的缘由:其一,当时天下烽烟四起,章邯身负平乱重责,急于首先扑灭已经复辟的六国主力军,使天下大体先安定下来;

其二,章邯职任九卿之一的少府,对皇室府库与国家府库的粮草财货存储很知底细,更知四海大乱之时的输送艰辛,若立即追杀残余楚军则必然要深入南楚山川,粮草接济实在无法确保;

其三,其时项梁为名将,而项羽刘邦等尚是无名之辈,击杀项梁后则楚军已不足为虑,是章邯与秦军将领的一致评判;其四,当章邯秦军与项楚军在中原大战时,复辟的赵国势力大涨,号为“河北之军”的赵军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动乱力量。

须当留意的是,此时天下兵家对各方军力的评判,依旧是战国之世的传统眼光:除秦之外,赵楚两大国的军力最强,战力最持久。身为老秦军主力大将之一的章邯,亲历灭六国之战,自然有着秦军将士最强烈的直觉,认定楚军赵军是秦军大敌,击溃楚军之后必得立即转战赵军,绝不能使复辟的河北赵军继续扩张。

“击溃楚赵,先解当胸之危,余皆可从容而为也!”

幕府聚将,章邯的这一大局方略人人由衷赞同。将士同心,章邯立即乘着战胜之威开始铺排大军北上事宜。此前,尚未入狱的李斯已经请准了胡亥诏书,授章邯以“总司天下平盗战事”的大权,统辖山东战事。定陶之战时,帝国庙堂格局已经倏忽大变:李斯骤然下狱,冯去疾冯劫骤然自杀,赵高忙于坑害李斯,胡亥忙于昼夜享乐,天下大政处于无人统辖的瘫痪状态。定陶之战后的章邯,面临极大的两难抉择:停止平乱而过问朝局,则山东乱军立即卷土重来,大秦便是灭顶之灾;不问朝局而一心平乱,则李斯无以复出,庙堂无法凝聚国力撑持战场,大秦立即可能自毁。

为解危局,章邯亲率一支精锐马队星夜北上九原,要与王离会商出路。

此时的王离,是九原三十万大军的统帅。

依照秦军法度传统,九原抗胡大军历来直接受命于皇帝,不属任何人统辖。

更有一点,王离乃两世名将之后,又承袭了大父王翦的武成侯爵位,且手握秦军最后一支精锐大军,可谓拥有动则倾覆乾坤的绝大力量。

章邯则除了老将声望、九卿重职与年余平乱的赫赫战绩之外,爵位不如王离高,刑徒军的实力分量更不能与九原大军比肩。

更有一点,章邯素来敬重靠拢李斯,与王翦王贲父子并无深厚交谊,一统天下后章邯又做了朝官脱离了军旅,与九原将士也远不如原先那般熟悉了。

大秦固然法度森严,素无私交坏公之风,然则,章邯此来并非奉诏,而是要以自己对大局的评判说动王离合力,当此之时,私交之深浅几乎是举足轻重了。这一切,章邯都顾不得了,章邯必须尽最后一分心力,若王离公事公办地说话,章邯也只有孤身奋战了。

“前辈远来,王离不胜心感也!”

“穷途末路,老夫惭愧矣!”

洗尘军宴上,一老一少两统帅饮得两三大碗马奶酒,相对无言了。已经蓄起了连鬓胡须的王离显然成熟了,如乃父乃祖一般厚重寡言,炯炯目光中不期然两汪泪光。

不用说,一年多的连番剧变,王离都在默默咀嚼中淤积着难以言状的愁苦。看着正在英年的王离无可掩饰的悲凉,章邯心头怦然大动了。一进九原幕府之地,远远飞马迎来的王离高喊了一声前辈,章邯便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了。弥漫九原军营的肃杀悲凉,使久历军旅的章邯立即找到了久违的老秦主力大军的气息,一种莫名的壮烈悲怆无可遏制地在心中激荡开来。

“长公子去矣!蒙公去矣!九原大军,今非昔比也……”

王离一句低沉的感喟,两眼热泪骤然涌出,一拳砸得桉上的酒碗也飞了起来。章邯起身,亲自拿来一只大陶碗,又拿起酒袋为王离咕都都倾满了一大碗马xx子酒,慨然举起自己的大酒碗道:“少将军,饮下此碗,容老夫一言也!”王离肃然起身,双手举起酒碗对章邯一照,二话不说便汩汩痛饮而下。饮罢,王离庄重地深深一躬道:“敢请前辈教我。”章邯扶住了王离道:“少将军且入座,此事至大,容老夫从头细说。”王离就座。章邯从扶苏蒙恬被杀后的朝局说起,说了陈胜吴广的暴乱举事,说了楚地乱局引发的天下大乱,说了丞相李斯如何力主平乱并力主由他来组建刑徒军平乱,又说了刑徒军平乱以来的每一场战事,一直说到定陶大战,一直说到李斯入狱两冯自杀与目下困局。

“少将军,目下大秦,真正存亡关头也!”末了,章邯拍着大桉,老眼中闪烁着泪光慨然道,“你我处境大同小异:勒兵西进问政,则山东兵祸与北地胡患弥天而来,秦有灭顶之灾也!全力东向平乱,则庙堂奸佞作乱,秦政有倾覆之危也!西亦难,东亦难,老夫奈何哉!少将军奈何哉!”

“前辈所言大是!愿闻长策。”王离显然深有同感。

“目下之策,唯有一途:以快制变。尽快安定山东,而后回兵问政!”

“何以尽快安定山东?”

“老夫北上,少将军南下,合力夹击赵军,一战平定河北!”

“前辈是说,出动九原大军平乱?……”一时间,王离沉吟了。

身为秦军老将后裔中唯一一位后起统帅,王离很是敬佩这位老将章邯。

在秦军老将中,章邯是一位特异人物:知兵,善工,又通政,是难得的兼才。章邯长期执掌秦军大型器械营,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特种兵司令。

由于章邯的有效治理,秦军以大型连弩为轴心的器械兵每每大展神威,震慑天下。一统六国之后,章邯与杨端和,是秦军非统帅主将中进入九卿的两个重臣。

然则章杨职司不同,杨端和职司卫尉,实际执掌还是军事,无非更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章邯不同,执掌的是直属于皇室的山海园林府库工商,是经济大臣,与战场军事全然不同。

军旅大将而能成为经济大臣,当时可谓一奇也。更有奇者,这个章邯越老越见光彩。在一班秦军老将纷纷零落之时,天下暴乱骤发,陈胜的周文大军以数十万之众攻破函谷关,关中立见危机。

其时,秦军两大主力一在南海,一在九原,真正鞭长莫及。当此之时,老将章邯得李斯一力支持,共谋平盗紧急对策。

会商之日,章邯提出了一则堪称空前绝后的奇谋:以骊山刑徒与官府奴隶子弟成军,迎击山东乱军!这一主张可谓不可思议之极:刑徒原本便是最仇恨官府的洪水勐兽,而奴隶子弟则也是素来最受官府遏制的人口,一旦两者联合成军,谁能保得不出战场倒戈的大事?李斯等重臣沉吟不能决断之际,章邯康慨激昂地拍桉说:“刑徒,人也!奴产子,人也!只要赦免刑徒之罪,除却人奴产子隶籍,以大秦军功法同等激赏之,使其杀敌立功光大门庭,何人不为也?丞相何疑之有哉!”

时势十万火急,李斯两冯三位重臣半信半疑地赞同了,胡亥赵高也迫不得已地首肯了。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一个月后,这支刑徒军一开上战场,竟然立即显示出挥洒亡命者本色的巨大战力,非但一战击溃了周文数十万大军,且径出山东横扫乱军所向披靡。

自此,人们看到了老将章邯在危难之时独特的将兵才能,一时将章邯视为帝国栋梁了……对如此一个章邯,王离没有理由不敬重,也没有理由不认真思虑其提出的“以快制慢”方略。

然则,这位尚未在大政风浪与严酷战场反复磨砺的年青统帅,也确实有着难以权衡的诸多制约。一则,目下匈奴新单于冒顿的举兵复仇之心大为昭彰,若救援大军卷入平乱,匈奴飞骑趁机南下而致阴山失守,王离的罪责便无可饶恕了。二则,九原大军素来不为任何中原战事所动,始皇帝在灭六国大战的最艰难时期,也没有调九原大军南下。蒙恬一生将才,死死守定九原而无灭国之功。凡此等等,皆见九原大军之特异。此时,章邯军平乱正在势如破竹之际,果真需要九原大军南下么?三则,王离秉性远非其父王贲那般天赋明锐果决,对大局能立判轻重,用兵敢铤而走险。王离思虑权衡的轴心,一面确实觉得章邯说得有理,一面又为匈奴军情与九原大军之传统所困扰,实在难以断然决策。

“少将军若有难处,老夫亦能体察也!”章邯长长一叹。

“敢问前辈,九原军南下,大体须兵力几多?”王离目光闪烁着。

“步骑各半,十万足矣!”

“十万?河北赵军号称数十万众也……”

“就张耳陈余两个贵公子,百万之众也没用!”章邯轻蔑地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