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 第七十七章 打造水师(求订阅)

第七十七章 打造水师(求订阅)

书名: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作者:猫爵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2:43:55

各村打土豪分田地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快速推进。

常远和孙翔带领的武工队又从已经完成土改工作的各村抽调了一批表现比较好的村兵增强力量。

按照沈墨的要求,剩下的十几个村要在一个月之内完全完成土改工作。

李志远忙着整合县衙的人事架构,恢复县城的民生商业。

宣教司虽然有了颜如玉等一批妓女的加入,但是并不能立刻开展工作,而是要经过培训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而且宣教工作是要在在土改完成之后才能入场的。

李彪这个新任典史在马有禄这个老油条的带领下,还有戴文胜之前搜集的那个小本本的协助下,在东安境内,主要是县城以及周边,掀起了一场“严打”行动。

行动的主要对象就是那些帮派分子以及无所事事整日滋扰生事的游民混混们。

虽然当初攻城的时候被荡寇军给杀了一批,但是这几天又有一些不长眼的跑出来蹦跶。

似乎打算趁着东安县变天的时候趁机捞一把。

对付这些人,沈墨给出的命令是从严从快从重。

该杀的杀,该打的打,该拉去山里挖矿做苦力的也坚决不手软。

这几天,两座城门每天都有新挂上去的人头。

虽然看着触目惊心,但是东安县的秩序风气肉眼可见的好转了许多。

街道上所有的商铺都已经恢复了正常营业,人流也多了不少。

对于商人们来说,对于沈墨这个“反贼”的观感要更好一些。

沈墨只是没收地主乡绅的土地,对于商铺等产业却没有剥夺。

而且废除了清廷的所有苛捐杂税,又整治了这些经常上门收保护费的帮派混混们,让整个的营商环境好了许多。

虽然沈墨也收商税,但是只是根据店铺大小和所处地段好坏制定一个相对固定的数目来收取门摊税。

而且数目相当的合理,这对于商家们来说,比起以前负担减轻了许多。

虽然沈墨占据东安县只有短短几天,但是东安县的商业发展却有了明显的上升势头。

上面的工作都有李志远他们主要负责,沈墨只是之必要的时候拍板拿主意。

他现在的中心还是在军事上。

沈墨并没有住在县衙,而是住在抄没的照庄任氏在县城附近的一座三进的大宅子里。

这座宅子并没有在县城里面,而是在县城东门外两里之地,建在河边,环境清幽。

沈墨的总镇署自然也在这里,城镇中心的功能也被他从杨村杨氏大宅卸载下来加载到了这座宅子上面。

在这里的都是沈墨的嫡系人马,而县衙那边人多眼杂,不适合加载城镇中心。

沈墨这几天的工作中心都放在军事上面。

现在陆军正兵名额已经满编了,要想继续扩大兵力,只能继续编练村兵。

村兵们虽然是半脱产的农兵,但是只要好好训练上几个月,再把装备给升级一下,战斗力绝对不会差。

沈墨并不指望这些村兵能够打硬仗,至少现在是不指望的。

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保卫他们的土地和粮食,保卫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沈墨相信,只要清兵敢去这些村子里劫掠,这些村兵一定会拼死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的。

沈墨打算回头让人从各村的村兵里面挑选一些表现突出的骨干,成立一个教导队,到时候新成立的护村队就让教导队去训练。

教导队只负责训练,这样的话就能将沈墨原来的那些民兵们给从村兵的训练中给解脱出来。

现在人才太少了,到处都需要人才。

沈墨现在最关注的是打造水师的问题。

他这几天天天对着从县衙搜出来的的东安县舆图,又亲自骑马带着人实地勘察,发现东安县除了山多之外,水也很多。

不说其他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湖南最大的一条河流湘江的上游竟然就在东安县境内。

湘江就是发源于东安以西几座大山里,而东安这边正好处于湘江上游。

沿着湘江顺流而下,就能一路直达永州城,甚至都能到达长沙。

南船北马还真是一点都没说错。

上次姚国泰带的那五百绿营兵就是坐船从永州府出发沿着湘江逆流而上,经潇水进入东安县境内的。

这个发现让沈墨有些惊喜。

原本以为要打造水师都要在打下永州城之后才行,没想到现在就可以开始了。

最终经过一番研究,沈墨决定在东安县城东南方向大约三四十里之外一个叫做何家的村子附近建造码头。

这个何家村的位置正好处于湘江一个弯道,形成了一个水流平缓的河湾。

河道中间还有一个沙洲,上面可以建造瞭望塔和灯塔。

如果在此处建立一个码头,驻扎水师战船,敌人若是从永州府坐船逆流而来,正好可以卡住他们的去路,还能利用位于上游的优势进行痛击。

说干就干,沈墨立刻调动隶属总镇署后勤处的两百名农民,又从附近的几个村子征调了大批百姓开工建造码头。

这些百姓听说管饭都踊跃而来。

征调的百姓主要是伐木和起地基这些基础的活,剩下的伙计都由两百系统农民来完成。

人多力量大,短短十天左右的时间,码头已经建造完成。

说是码头,其实是码头和造船厂的一个合体。

码头上除了建造一排排营房以及仓库之外,还有可以同时停靠十艘大型战船的泊位。

另外,河道中心的沙洲上也建起了一座高高的瞭望塔和灯塔,还有驻防士兵的小屋。

码头落成之后,征调的村民们就各回各家了,剩下的收尾工作就由两百系统农民完成,

竣工的时候沈墨亲自带着李志远等主要骨干过来检查,看到眼前这座规模颇广的码头,众人都很是惊叹。

李志远叹道:“主公,这地方虽然是军用码头,但是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繁荣的民用码头的。”

沈墨点头称是。

等到以后地盘扩大了,水师肯定要撤离的。这里必然是要转为民用的。

到时候就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对于东安县商业发展会起到很大带动作用。

不过沈墨也只是一个闪念,他现在最急切的就是赶紧把水师给弄出来。

船坞距离码头大约有一里左右的距离,周围都被高高的围墙给挡住了,门口有警卫队的士兵在站岗。

四周都有高高的箭塔,甚至还挖了宽达五米的壕沟,里面都引入了河水,让船坞变成了一个小型的城堡。

船坞里面总共有两个车间,大的建造战船,小的打造渔船。

目前码头能生产的只有渔船以及轻帆船。

渔船自然只要功能是打鱼,但是在水战的时候用来侦查骚扰甚至火攻的。

系统现在处于殖民时代,渔船的造价是每艘二两银子,建造上限是一百艘。

而轻帆船属于战舰,是一种单桅帆船,上下三层,最底层是货舱,上面一层是炮舱,两侧各装备两门轻型火炮(三磅炮)。

最顶层是客舱。

这种轻帆船可以运货,也可以载人,还能用作内河作战,功能多样,很适合目前沈墨所需。

轻帆船造价是每艘五百两银子,建造上限目前是十艘。

每艘船自带水手十人,各个岗位都有。

如果载人的话,每艘战舰大概能栽两百人。

经过思考之后,沈墨决定建造十艘轻帆船和一百艘渔船。

抄了那么多地主的家,现在沈墨可以说是财大气粗。

按照系统给出的建造说明,船坞里每天可以建造一艘轻帆船,二十艘渔船。

也就是要想全部完工,至少需要十天。

对于这个速度,沈墨很是知足。

要组建水师,有了战船和水手还不够,每艘船上还需要配备水兵。

这些水兵首先肯定要要求水性好,不晕船。

而且水面作战跟陆战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对于士兵的要求也不太一样。

想了想,沈墨打算先从荡寇军中抽调一百名火枪兵和一百名掷弹兵来编成水师大队。

每艘战船上先配备十名火枪兵和十名掷弹兵,如此一来,发生水战的时候短兵相接的话,沈墨相信自己的水师一定会形成碾压式的火力优势。

……

姚国泰兵败的消息传到了长沙的巡抚衙门以及长沙八旗驻防衙门。

八旗驻防将军乌梁海根本就没当回事。

湖南巡抚兼绿营提督龚永望倒是比较重视,下令让永州知府刘光耀和永州镇守阿尔托迅速出兵平叛,要精诚合作。

之前的战败锅肯定是甩到了死了的姚国泰身上,对于刘光耀和阿尔托也只是申饬了几句而已。

龚永望自然知道阿尔托是什么货色,但是他也没有办法,谁让人家的后台是索额图。

刘光耀虽然能干,但是绿营的指挥权在阿尔托手中,刘光耀根本指挥不动永州绿营。

这让龚永望很郁闷。

不过,这时候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李光地因功升任永州总兵。

李光地是福建延平人,崇祯十五年生人,康熙九年中了二甲第二名进士,被选为“庶常馆庶吉士”。

这个人是个铁杆的大清忠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叛乱的时候,招揽他被拒绝,跑到了山里躲避。

而且还千方百计的用蜡丸给康熙报信,通报耿精忠要造反的事情。

康熙十七年,他被提拔为侍读学士,称得上皇帝近臣了。

结果刚当几天官,他爹就死了,又回家奔丧。

今年郑经派大将刘国轩来攻打福建沿海,李光地又募集乡勇偷袭刘国轩,把刘国轩给赶回去了。

康熙一看李光地能文能武,就又给他升官了。赐翰林学士,升任永州总兵。

翰林学士是五品文官,但是永州总兵却是二品武将。

以前永州是没有总兵的,这说明永州绿营以及永州府的所有兵力都要归他李光地管。

龚永望就是知道李光地,所以才会喜出望外。

李光地来了,东安县的反贼还有好日子过吗?

喜欢帝国时代造反实录请大家收藏:(tw.)帝国时代造反实录新书海阁繁体版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