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二百九十七章:大大功臣

第二百九十七章:大大功臣

书名:我的姐夫是太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1:26:16

杨荣只沉吟片刻。

而后,他看一眼蹇义和张安世。

他显得很沉稳,似乎在思量着什么。

仿佛眼前,这无数人生死关头的事,都与他无关。

而后,他从容地道:“陛下认为,孰是孰非呢?”

朱棣没想到,杨荣居然来反问。

这让朱棣十分反感!

朕在问你,你敢问朕?

现在的朱棣,像一头愤怒的狮子。

朱棣道:“朕问你!”

“其实陛下心里也没有答桉。”杨荣道:“太平府的事,前所未有,臣未在经史典籍中见到,所以威国公治太平府,确实卓有成效,却也不能说蹇公错了。这是因为,蹇公所读了的书中,治理天下,确实本就不该如此。对于这些出格的官吏,进行罢黜,臣倒以为……这是他的良苦用心。“

朱棣的嘴角勾起一丝冷笑,随即道:“良苦用心?”

杨荣似乎听不出朱棣话里的讽刺一般,道:“是,威国公所做的事,可谓前无古人,必然引发天下许多人的怨愤,趁着太平府立足未稳,剪除他在太平府的羽翼,这何尝又不是对威国公的一种警告和保护呢?让威国公不要继续越过雷池,免得成为众失之的,制止他的行为……臣觉得蹇公是好心。”

朱棣禁不住大笑道:“好一个指鹿为马!”

杨荣依旧显得从容不迫,道:“陛下能否容请陛下将话言尽?”

这杨荣确实是胆大包天了,可他也确实显得十分气定神闲。

他依旧慢条斯理地道:“臣并没有指责威国公,威国公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臣对于太平府,也颇为乐见,想看看……这太平府,到底能到什么样的程度。”

杨荣顿了顿,接着道:“可是陛下……威国公依旧是在玩火,玩火者,未必**。只是威国公如此,等于将自己置身于悬崖边上,一不小心,便可能万劫不复。而对我大明而言,太平府的成败,也关系到大明的存亡。既然如此,那么……何不再以观后效呢?”

朱棣冷冷地道:“太平府已是天下诸府之冠。”

杨荣摇头道:“这并不公平,太平府确实做出了许多的成绩,让人大开眼界,可之所以有今日,臣以为有几点是分不开的。”

“其一是,威国公毕竟位极人臣,威望不是寻常人可比,且威国公本就是人中龙凤,这样的人,要治理一府,岂不是容易?威国公能在太平府能办的事,可放了其他人任知府,就一定能成功吗?’

“其他的知府,毕竟他们的才能,远不及威国公,他们的威望,也非威国公能及,据臣所知,不少知府上任,甚至连下头的小吏都无法做到如指臂使,被下吏们欺上瞒下。可这些,在太平府是不会发生的,没有人敢隐瞒一个锦衣卫指挥使。”

朱棣:“……”

杨荣继续道:“所以,太平府发生的事,到底是源于威国公的大才,还是这一套……当真可用,甚至比之古之圣贤们所推崇的方法还要有用,就有待商榷了。”

朱棣皱着眉头,背着手,若有所思起来。

不得不说,杨荣此时的话很不讨朱棣欢喜,可杨荣这个人……说话很公允,也切出了问题的关键。

于是朱棣道:“你的意思是,要在其他各府,也试一试这一方法?”

众官听罢,顿时心里哀嚎。

这要是在他们的老家实施这一套,可就是抄出他们家里的隐田,要他们家里缴税啊!

杨荣笑了笑道:“陛下,现在天下实施的,乃是古已有之的方法,所以各府各县虽有许多的问题,可还算是相安无事。太平府所实施的,却是前人未有的新东西,在没有发现问题之前,就急于推广,臣以为这非稳妥之策。臣倒有一策……”

朱棣语气温和了一些,他对杨荣信任是有原因的。

杨荣说的话,无论他认同不认同,可至少,杨荣总是以江山社稷的立场来向他阐明立场。朱棣知道他都是公心,并没有偏私,自然更乐于接受他的话。

杨荣道:“在太平府与应天府交界之处,有一宁国府,治地宣城县,此地距离南京,也不过迟尺的距离,而蹇公,乃三朝老臣,又是吏部尚书,天下大臣,无论是品德还是能力,都不可与之比拟,不如……就请蹇公往宁国府,暂任知府,也教陛下看看,我大明位极人臣的重臣,照着圣人所言的垂拱而治,可以将一个府,治理成什么样子!”

“蹇公与威国公一样,也都是极有威望,也都能够驾驭官吏,一年之后,若是宁国府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得到大治,那么就证明,之所以太平府能有今日,不是因为张安世的方法对了,只是因为……太平府有一个威国公而已。可若是蹇公所治的太平府,远不如太平府,便可见太平府的方法,确实值得称道,到了那时,孰是孰非,自可清晰可见。”

“陛下。这样做……有几个好处,无论是好坏,至少可教人心悦诚服。其实……臣也有一个私心。”

“私心?”

朱棣狐疑地看着杨荣。

杨荣微微笑道:“若是太平府……当真比之宁国府好,这就说明,我大明找到了一个新的路子。毕竟,历朝历代……虽有治世,也有乱世,治乱循环,百姓能安生几日呢?臣的私心是……希望太平府能远胜宁国府。”

张安世站在一旁,起初是有些愤怒的,心里晓得杨荣这是拉偏架。

不过这个时候,他倒开始佩服起杨荣来了。

这厮很有水平啊,他这一番话,让张安世这些人,恨他不起来,反而觉得这家伙……好像是偏向自己这头了。

可对于蹇义这些人,却又好像觉得杨荣是自己人,他煞费苦心地说这些话,分明是想要拉蹇义一把,而且显然蹇义这些人,肯定是自信心爆棚的。

堂堂吏部尚书,治理区区一个小府,那还不是手到擒来?杨荣真是个好人,在陛下盛怒之下,还敢触犯陛下逆鳞,竭力保下蹇义。

那么对朱棣而言呢?

对朱棣来说,杨荣这番话,可谓是公允,他将整件事剥开来,把所有的利弊和他的疑问也都提出来,并且治理天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新的政策,到底有没有隐患,还需观察,而且……又想出蹇义来治宁国府的方法,绝对算是一碗水端平,至少……这对朝廷社稷而言,不是坏事。

朱棣自然觉得杨荣此人,很稳妥,是个稳重且处处为社稷着想的人。

张安世先有佩服,而后又忍不住在心里滴咕:“这吊毛……还真是左右逢源,这就是传说中的‘三杨’的本事吗?”

朱棣依旧还冷着脸,不过看杨荣的脸色,却并非是杀气腾腾了。

此时,他目光一转,看向张安世道:“张卿家怎么看?”

张安世道:“陛下,臣以为……亦无不可。”

张安世不反对,太平府到了现在,要的就是找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机会。

这种前所未有的国家大策,也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共识的,现在太平府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去证明自己。

朱棣颔首,看向蹇义,忍不住又冷起了脸来,道:”蹇义,你以为如何?”

蹇义道:“敢不从命。”

朱棣道:“那好,就罢黜蹇义的吏部尚书……”

“陛下。”杨荣这时道:“若是罢黜蹇公,而是以知府的身份,未免不公。毕竟威国公乃国公之身,加锦衣卫指挥使同知。”

朱棣挑了挑眉道:“吏部尚书……任知府?”

杨荣道:“既是太平府开了先河,那么……再开此先河,又有何不可?”

朱棣听到这里,却是扫视了众人一眼,随即就道:“看来,若不如此,是堵不住你们的口了。既如此,蹇义兼宁国府知府,以吏部尚书的身份,至宁国府治地宣城署理府务,至于吏部……就暂不劳他费心。”

蹇义老泪纵横,他虽做好了死的准备,但没想到,自己还有一次机会。

若是能活着,谁又真的愿意死呢?

而对他而言,区区一个宁国府,不过是小试牛刀而已,无论如何,眼下也是劫后余生,甚至……给了他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他叩首道:“臣多谢陛下。”

朱棣随即轻描澹写地道:“可蹇义犯下大错,也不可轻饶,来人,拿下他的家人……至诏狱……该什么罪,还是什么罪。蹇义……你若是治宁国府有成,倒还罢了。可若是一事无成……朕念你乃是老臣,当初侍奉太祖高皇帝,也有功劳,朕就饶你一命,可你的家人……”

后头的话,朱棣没有继续说下去。

蹇义已是面若死灰。

朱棣继而道:“所有涉及此的官吏,除了凌迟的郎中刘荣,其余人,也可至宁国府……他们不是都很有本事吗?那就让朕见识见识他们的本事吧,不过……依蹇义例,海捕他们的家人,一并拘押诏狱戴罪。”

“吾皇万岁。”

朱棣大手一挥:“杨卿谋国之言,乃朕肱骨,朕听闻杨卿年幼时家道中落,在京城居住不易,赐宅邸一座,赐银三千两,以供修葺宅邸。”

杨荣道:“臣谢陛下。”

胡广:“……”

此时的胡广,终于知道了自己和杨荣之间的差距了,心头也不禁想起了当初杨荣对他的评价。

有时候,朝廷确实需要一个老实人……而他就是那么个老实人,还是不要玩花样,因为没那个脑子。

他心里唏嘘一番,隐隐对杨荣颇有几分妒忌。

朱棣随即,当着众人的面,走到了高祥的面前,脸上的冷意似是一下子消退,和颜悦色地道:“高卿家,吏部要害你,朕的处置可还满意?若是不满意,大可以直言,只是眼下,朕治理天下,非要有高卿家人等这样的人不可,高卿家就不要再自称贱民了,也不要推辞,今日起,你任太平府少尹,还有府中其他人,也一并留任!”

“张安世这个小子,毕竟年纪还小,他行事聪明有余,却无耐心,总爱投机取巧,你们都是细致的人,朕今日便将张安世托付给你们,希望你们好好协助他,为他拾漏补遗,这样朕才可安心。”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高祥禁不住眼睛都红了,脸上隐忍着激动。

这可真是祖坟冒了青烟,若是他的祖宗知道,自己的儿孙,能被皇帝如此以礼相待,不,是以国士相待,只怕棺材板都要按不住。

高祥毫不犹豫地拜下,真挚地道:“陛下与威国公以臣为知己,臣自当尽心竭力,效犬马之劳。”

其余人纷纷拜下,高呼万岁。

朱棣终于松下一口气,却忍不住感慨道:“国家养士,就该如此,而不像天杀的某些人。”

某些人:“……”

朱棣懒得再看其他人,只冷声道:“今日之事,就如此吧。”

天色已晚,朱棣便也不再逗留,直接摆驾回宫。

可今日发生的事,却足以震惊天下。

太平府上下,全部官升两级。

吏部尚书蹇义,任宁国知府。

与此同时,缇骑取驾贴至蹇家,直接索拿蹇义家人至诏狱拘押。

一时之间,京城之内,哀鸿遍野,波及的大臣,有七十之多,诏狱也在一时之间,人满为患。

张安世召来了陈礼。

陈礼到了张安世的跟前,却是率先抱怨道:“这一家家的人,携家带口,将咱们诏狱当做是育婴堂了,这诏狱若是不扩建,怎么得了?”

张安世问道:“有七十多户?”

陈礼一脸郁闷地道:“是,上上下下,两千九百多口人呢,上至七八十岁的,下头还有婴孩,且还不说还有不少妇人,公爷能容卑下骂两句吧。”

张安世很是宽容地道:“你骂吧。”

得了张安世的准话,陈礼把心头憋着话吐了出来:“入他娘的那个都御史江文,这厮单小妾就有十四个,这老东西都六十多岁了,亏得他还有这兴致。”

骂着这话的时候,陈礼的脸上带着浓浓的鄙夷。

张安世对这种人也没有好感,就更不想把唇舌浪费在这种人的身上了,便道:“好啦,好啦,不要抱怨啦。”

陈礼便只好作罢,转而问道:“这些人……怎么处置?要不要……”

张安世摇头:“多是女卷,而且气也出了,没必要严刑拷打,你啊,收一收你的戾气。”

“是是是,卑下万死。”陈礼道:“卑下只是觉得……这些人跟公爷您对着干……”

张安世勾唇一笑,道:“我有一个办法,也不必将他们关押在诏狱。”

“可陛下……”

张安世道:“就将他们布置在邓公公的农庄吧!反正也不怕他们跑了,让几个缇骑去管理就是了。也不必为难他们,只是教他们男丁和老弱分开来编组,男丁负责跟着邓公公种植庄稼,开垦土地,按劳来给钱粮,老弱妇孺,就暂时关在农庄里,他们吃喝,靠男丁们自己挣,无论是衣食,教他们自己在地里刨出来,是挨饿,还是吃饱,是穿暖,还是衣不蔽体,就看他们自己了。”

“啊……”陈礼犹豫道:“就怕邓公公不肯。”

“他会肯的。”张安世笃定道:“你不了解他。他若晓得这些人可以得到安置,就会肯。也不至在诏狱里,教我收拾。他一定怕我到处将人得罪死了,宁愿想办法安排他们。”

张安世说着这话的时候,脸上笑盈盈的,眼中有着难得的暖意。

陈礼像是突然反应过来一般,道:“卑下竟是忘了,邓公公是看着公爷您长大的。”

“赶紧去吧。“张安世笑道:“给他们分发农具,按户来编组,若是家里没有男丁的,就让女子做针线,除了年纪六十以上的,还有十岁以下的孩子。其余的……都要力所能及。剩下的,交给邓公公就好,他会处置好的。”

“是。”

张安世打发走了陈礼,随即便让人召了高祥人等来。

高祥人等已沐浴更衣,重新穿上了官袍,此前的憔悴都像是一扫而空。

这一次,虽然是留任,官职没有变,可是品级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比如高祥,直接从正五品跨入正四品,这对于地方父母官而言,再往前一步,可能就要成为布政使,几乎要达到地方官的天花板。

更不必说,经过了此事,就连陛下都对他们有了印象,何况还有威国公这个陛下跟前的大红人关照,他们已十分清楚,将来……只要不出现失误,未来的前途是可以看得见的。

所以再见张安世时,大家本是还高高兴兴的,不知是谁,突然眼圈有些红,经历了这么一次生死荣辱的事,实在感触良多,有人不禁抽泣起来。

其他人似乎受此感染,也不由得抹眼泪。

众人道:“见过公爷。”

张安世假装没看见他们抹眼泪,却道:“情况,你们已经知道了。那蹇义……还是不服,不,是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不服气,认为太平府能有今日,是因为我这威国公的缘故。既然如此,那么就让他们瞧一瞧我们的厉害!能征到钱粮,是第一步,照朝廷的规矩,钱粮征上来,府里和县里,都可留一部分,作为开支,除了解送朝廷的之外,咱们手头有多少钱粮,得再算一算,总而言之,咱们府里,应该不缺钱粮。”

“走出了这第一步,就得有第二步和第三步,征收税赋,不是目的,目的是怎么花出去,而且还要花到紧要处,所以今日开始……府里要设一个议政的规矩,我一个,同知一个,还有照磨、推官几个,每隔几日,议定府中的事宜,大家把事情敲定,想出了接下来要干什么,再让下头人去干。”

“不说其他,我看着道路,就要修一修,咱们得建商道,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学堂的问题,孩子不能不读书,所有三百户以上的村落,得雇一个教书先生,还得雇请一个大夫开馆,这些……可得钱粮的补贴,当然,我只是开一个头,再有就是陆路巡检司和水路巡检司的问题,要让他们进行防盗,就必定得教他们正儿八经,而不是一群草台班子一样,要在各乡,设立哨所,县里,设了巡检所,府里,设巡检司。”

“总而言之,钱粮、修桥补路,民生、治安、商业处处都要抓,官府的银子还花在什么地方,哪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咱们一步步来。”

张安世顿了顿,接着道:“别的地方什么样,我张安世不管,可在这太平府,我们就得有自己的规矩,苦头你们也吃了,晓得外头不少人,就等着看我们的笑话,甚至恨不得我们倒大霉,摔大跟头。既如此,那就让他们好好地瞧一瞧吧。什么太平盛世,说的文绉绉的。我只一条,便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办好了这一条,便是功德无量,百世流芳。”

众人无不激动,现在大家都想开了,去他娘的什么垂拱而治,什么治世之道,这些狗屁东西,除了拿来辩论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此时,张安世又道:“还有,大家要报一批文吏的名册来,要有功的,咱们太平府,要专门为文吏和武吏造册。”

“造册?”高祥诧异道。

张安世道:“太平府如今升格,需要三局六司和十九所,这些都需官员,除了原有的官员升任之外,一些立功和办事得力的文吏,也要补上去,到时我来举荐,你们呢,也可向我举荐一些人选。”

“再有就是这造册,所有正式的文吏和武吏,当然都要造册,以后所有新进的吏员,也都要正式进行考察、点验。入了册,好好用命,当差三年以上,在吏中所任的司吏、长吏等吏官,咱们太平府也进行承认,根据年资和吏职给俸。大家办事出力,就得有规矩。”

众人听罢,一个个的,都倒吸了一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