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三百三十八章:重赏

第三百三十八章:重赏

书名:我的姐夫是太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21:26:16

张安世骂完了一通后。

气也就出了,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新政,那么他们这些人,绝对属于官场上的失败者。

这可能意味着,大明未来……都将以新政来治理天下,那么太平府这一两年发生的事,可是要……进入史册的啊,到时,连他高祥,也可能大书特书。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新政当真可以推而广之,后世的官员,也都是新政之下培养的官吏,否则便是功亏于溃。

张安世倒是带着几分疑惑道:“陛下如此垂爱,倒是教我猝不及防,不过……为何是右都督?k4。”

高祥毕竟熟谙人情世故,他捋须,想了想道:“有右都督一定有左都督,而且还特意讲明,是都督五府事。这就意味着,直隶的其他八府,肯定是由左都督辖制。”

张安世细细一思量,便理明白了,禁不住骂道:“哎呀,我这右都督,治的竟是安徽。”

明朝的直隶,其实相当于后世的安徽和江苏两省。

后世有人调侃,说是安徽省府在南京,其实这也没说错,因为在明朝,安徽在南直隶,而南直隶的核心就是南京。

张安世当年听到这段子,心里还乐呢。

结果现在才发现,我笑我自己。

我张安世,现在管的不就是安徽省的大部吗?

他们这些从前的官吏,某种意义而言,其实就是当初科举制度之下的淘汰者。

“什么?”高祥道。

张安世便道:“我的意思是,我所辖的,主要是在淮之地。”

你若和高祥说安徽,他可能有点迷煳,可若说是淮西之地,高祥立即懂了。

于是他劝道:“这朝廷确实不公道,直隶最富庶的江苏、松江、镇江等地,尽都归左都督辖制,不过……都督,这已是最好的结果了,我等行新政,已经过于引人注目,倘若辖制的乃是苏州等地,反而不妙。”

张安世挑眉道:“这是为何?”

高祥道:“天下的望族,有不少都出自苏州、镇江和松江等地,那里读书人极多士绅更是多不胜数,要在那里行新政,不免要触及到百官的根本,到了那时……真可能要刀兵相见了,显然朝廷或者陛下认为,眼下时机尚不成熟,需要你你图之。都督,这等大破大立之事,切切不可操之过急,需用秦人的办法。”

张安世惊异地道:“秦人的办法?”

高祥便道:“今日割他们五城,明日割他们十城,等他们被钝刀子割肉,起视四境的时候,却已发现,都督已兵临城下矣。”

张安世乐了:“你们读书人真有趣,啥事都喜欢引经据典。”

高祥道:“老祖宗的办法,可能放在现在,治理一方的时候,可能用处并不甚大可若取来制定韬略,却是有用的。”

这新政确实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可任谁都清楚,这些成绩,也得到了无数人的记恨。

张安世沉吟片刻,便道:“只是不知,这左都督是谁。”

高祥道:“都督乃正二品,比布政使还要高一个品级,这样说来的话,十有**,是朝廷重臣充任……而且既然经过廷推……那么,之所以都督的旨意会来迟,就是因为……今日的廷推,肯定发生了很大的争议,所以来迟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右都督的人选,肯定是都督你的,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怕大臣们也不敢在这上头做文章。可是……左都督的人选……我想……争议一定极大。”

高祥想了想,继续道;“既然如此的话,这个人的身份必定不一般,而且一定是朝中诸公们勾兑之后的结果。而且,以下官愚见,一定有人……希望借这左都督,制衡都督。”

张安世倒是显得不以为意,笑了笑道:“管他是谁呢,管我鸟事!不管是谁,也和我没关系,什么制衡,谁要和他制衡?我和他各管各的。”

高祥苦笑道:“这倒是,这是朝中衮衮诸公们要头疼的事,现在陛下和太子都已表明了态度,无论左都督是谁,也和都督没有关系。”

张安世点头道:“现如今,我既是都督,你又是府尹,这新政……火候也差不多了!就是不知……今年的商税收了多少,到时出了大致的数目,接下来,我们就要及早拟定好预算,然后,咱们要大干一场。”

“除此之外咱们要推新法。”

高祥讶异地道:“新法?”

张安世道:“这是当然,名不正则言不顺嘛,没有一整套的法令,如何约束所有人的行为?刀。”

现在还没有犯下什么大错,就已是被人虎视眈眈,为人所阴阳怪气,这若是当真出了什么事,那也绝对不是好玩的,到时候,必定是满朝有排山倒海一般的质疑,只怕连威国公,也无法保全了。

高祥皱眉道:“若是如此,只怕下官担心……”

张安世淡定地道:“那就换一个名目……这个事,你来想,你懂我意思吧,就好像……靖难一样,你得找一个既不违背祖制,又说得过去的名义。”

“这种事,我不擅长,你擅长。你若是想不出,就把下头人都召集下来,这些人,都是信得过的,他们和咱们同甘共苦过来,如今已是休戚与共了,叫大家一起集思广益。”

高祥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府尹,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钻祖宗之法的空子。

当下,只好苦笑道:“那下官好好想一想。”

张安世接着又道:“还有太平府的商税……这样吧,明日我要入宫谢恩,你今夜想办法,给我折算一个大致的数目来,我去觐见陛下,也好有一个交代。”

高祥为难地道:“只能估算,而且误差不小,可能在一两成上下浮动,毕竟真正商税入库,至少还得等月底呢。”

张安世不以为然地道:“要的就是你的估算。”

“那下官好生琢磨一二。”

张安世直接等到了后半夜,高祥方才睁着黑眼圈,到了廨舍,将簿子送到张安世的面前。

因而,越是到了今日这个地步,就越发需要如履薄冰,不能出任何的差错。

张安世却是直接看着他道:“数目多少,你直说。”

高祥便认真道:“下官算的比较保守,是两百二十万。”

“噗”张安世一口茶水喷出来:“怎么会这么多,是去岁的数倍?”

这个答案,足够惊人!

高祥便道.“这一年多,商贾云集,再加上……这么多的买卖,还有好几个作坊区,更不必说,这么多矿区了,再有,咱们又加了六县,不说栖霞和县城,单说各乡的市集,现在铺面也是林立。”

张安世定定神,道:“去岁的钱粮簿,也给我整理一份吧。噢,还有,你知道应天府的数目吗?”

这个倒是真为难高祥了“啊·这。”

张安世笑吟吟地道;“想办法,给我弄来,就算你这边没有,户部总是有的吧,去找户部的人,告诉他,我张安世要一份应天府的,一份苏州的……教他们明日正午之前送到。”

高祥一头雾水:“要他们的做甚?”

张安世嘿嘿一笑,答非所问地道:“你再叫府里的一些文吏来,我教他们制一种东西。”

如若不然,那满朝的翰林和御史,一个个的,绝不是省油的灯。

高祥:

一个司吏带着几个文吏来了,他们倒也可怜,陪着高祥一宿未睡,此时眼皮子已打架了。

不过听闻张安世请他们去,他们立即用冰水敷面,而后抖擞精神过来,行礼。

张安世随和地道:“大半夜的,倒是辛苦。”

这司吏表情认真地道:“为都督效命便是死也甘愿。”

张安世哈哈一笑:“你这家伙·嘴巴很甜。”

这司吏直接啪嗒一下,跪下了,道:“都督,下官所言,皆出自肺腑,绝无虚言。下官……下官已任了淮安府山阳县主簿,今日,乃是最后一天在府衙里当值,下官……下官……一介下吏,若非都督……”

说罢·几乎要哽咽了。

张安世站了起来,道:“原来如此,到了那儿,要好好的干,不要给我丢脸。”

“自然。”司吏道:“下官的命,以后就是材。”

于是众人都忙肃然道:“是。”

“嘘。”张安世道:“别说这些话,你的命永远都是你自己的,给我好好做事就行!来,你起来,我教你制一种东西,你照我的做,有尺子吗?还有……取小笔。”

片刻之后,这司吏带着几个文吏准备好了尺子,又准备好了笔墨纸砚。

张安世当着他们的面,开始摊开纸,量着尺子,开始画表格。

没多久,一个个四四方方的表格画好了。

众人一头雾水,以为张安世是在绘画,可后来发现,又不是。

张安世随即,又在这一个个空格里,开始填词,上书:太平府、苏州府、松江府应天府等等字样。

而纵列的第一格,又继续填空。

众人脸上都透着深深的不解之色。

于是有人忍不住道:“都督,这是。”

张安世边写,边笑吟吟地道:“这叫表格。”

张安世这才满意,笑着对高祥道:“还是高少尹说出了我的心声。”

“表格。”

两章送到,今天还有两章,晚上十二点之前更新。

高祥便谦虚道:“哪里的话,下官只是为公爷做一个总结罢了,不足挂齿。”

张安世随即道:“现在夏粮是收了,可夏税,却依旧还没有彻底完成。商税所关系的,既是国库的钱粮,却也关系着来年太平府一年的开支,事关重大,非同小可,商税的问题,比粮税更复杂,正因如此,尤其要打起精神。”

随即便落座,看向高祥。

众人用心听着。

却在此时,外头有人匆匆而来:“吏部来人了。”

此言一出,所有人大吃一惊。

虽然这事已有眉目,却没想到是来得这样的快。

须臾功夫,便见走了一个吏部郎中你步进来。

这是新任的吏部功考清吏司郎中,人一到,便匆匆到张安世面前,行礼道:“下官黄靖,见过公爷。”

说起来,吏部可没少吃太平府的亏,折了一个尚书,还有这黄靖的前任,可以说黄靖来之前,是有心理准备的。

总而言之,得好好敬着这位威国公。

他朝张安世赔笑。

张安世淡定地看着他道:“黄郎中来此,所为何事?”

高祥跟着张安世的日子也不短了,二人也养出彼此之间的一些默契。

黄靖倒也不哕嗦,直言道:“奉太子殿下诏令,前来宣读一些任命。”

张安世点头,落座,便道:“好,你宣读。”

·,黄靖又行了个礼,道:“这敢情好,人都到齐了不少,奉太子诏曰:太平府府尹高祥·”

听到念的乃是高祥,许多人有点懵了。

原本以为,高祥应该是不会动了,毕竟他已是少尹。

而高祥对自己现在的地位,显然也十分满足,反正跟着威国公打下手,将来总还有机会的。

谁知道。

“勤勉肯干,熟知太平府事务,令其即日起,任太平府府尹”

听到这里。

所有人直接都懵了。

此时张安世的一个眼神,高祥便立马会意。

要知道,太平府府尹已是正三品。

可在一年多前,高祥才不过区区六品同知而已。

这转眼之间。

最重要的是,高祥直接从佐官担任了主官,这里头,可是不同的。

因为佐官直接升任主官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哪怕是蒙受上头人垂爱,也会需要有一个过渡。

比如像少尹这样的情况,往往可能会去朝中担任一个部堂或者九卿之中的职务,才可能委以重任。

毕竟,这是天子脚下的府尹,他的任命,是需要廷推的。

不只如此,现在太平府的情况,谁都清楚。毕竟掌握的权柄实在太大了,这么多的钱粮,而且万众瞩目,其地位,不在应天府府尹之下,一般这样的任命,是皇帝比较关注的,往往对这个人有一定的信任,廷推的结果出来,皇帝才肯点头。

而现在,高祥这个从前一文不名之人,如今……直接一举成名天下知。

高祥更是愣在了原地,显然,他比其他人更吃惊。

他咳嗽一声,站起来,做了总结:“公爷方才这一番话,乃是肺腑之言,是为了你们好,诸公……咱们在这太平府里头,多少人虎视眈眈,又有多少人,就等着从咱们身上挑出一点错来?”

他一脸诧异,他下意识地道:“威威国公材。”

黄靖则是笑了笑道:“高府尹,威国公自然另有任用。”

一下子,堂中诸官一个个开始交头接耳,大家都激动地看着高祥。

而高祥到现在,还觉得晕乎乎的,竟不知该说什么。

最终,他眼睛发红,渐渐热泪盈眶,先是感激地看了张安世一眼,在他看来,没有张安世,就绝没有他的今日。

此后,他拜下,朝着紫禁城的方向:“臣谢恩。”

当下匍匐在地,倒不是礼节如此,而是因为他腿软,已站不起来了。

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一年多前,他还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眼可以看到头,甚至连往上升知府的可能性都不大。

一方面是他本身人脉浅薄,另一方面,是一直困在太平府,难有出头之日。

可如今,显然完全不一样了,他在庙堂之中,已有了一席之地了。

“世途险恶啊!现在这点小错,公爷尚可以为你们遮掩,保全你们,可一旦积小错为大过,到时,就悔之不及了。”

将来也有了向儿孙们虚夸自己的资本。

当下,他那溢满眼眶的泪水,禁不住撒了出来,一时感慨万千,只觉得命运弄人而成就自己造化的,自是威国公,当然,还有新政。

黄靖没有停下来,他开始有序地一个个唱名。

要晋升的人实在不少,只是有的人在此,有的人并不在,足足三百多号人。

这令黄靖不禁想到了太祖高皇帝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只是在吏部观政,他亲眼看到,当初因为空印案,砍了许多官员的脑袋,以至于人人自危,谁也不知,接下来是谁丢了乌纱,甚至因为进士不够用,举人也不够用,索性……这边人的脑袋一掉,另一边,便有吏部跑去国子学里找在读的监生。

那一幕,黄靖永远也忘不了。

可如今,在这里,好像一切又重演了。

其中他所唱名的几个县令,甚至还有一个同知,居然在一年多前,只是一个连官身都没有的司吏。

这司吏如今已是县里的县令,此时一听又要升任同知,人已几乎要昏厥过去,只昏昏沉沉的,连谢恩也忘了,像吃醉了酒一般。

高祥环海浮沉许多年,其实早知道大家伙儿的心思。

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是有预期的。

这些官职,若是放在那些清贵的翰林和御史们眼前,属于流放一般,可放在这些曾经一文不名之人眼里,这种鲤鱼跃龙门的心情,可想而知。

一切都是如此的突然,以至于,这好事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不禁猝不及防,随即热泪盈眶。

足足过去了半个多时辰,黄靖才气喘吁吁地做了一个结尾。

此时,他已经口干舌燥,却还是朝张安世赔笑道:“公爷……已经宣读完毕了。”

张安世的反应倒还算淡定,朝他点头道:“留下喝口茶吗?”

“不不不,不必……”黄靖笑道:“公爷客气,下官还需去复命。”

“如此甚好。”张安世微笑道:“那就不送啦。”

“不必,不必。”这人说罢,便毫不迟疑地匆匆而去。

紧接着,这府衙里便沸腾了。

所以他的这一番话,倒是让这九县上上下下,一个个正色起来。

高祥却直直地盯着张安世道:“公爷莫非不再管束下官人等了吗?”

听到高祥这话,许多人一下子冷静了下来。

是啊,咱们都升了官,高祥也成了府尹,可谓是功德圆满。

可大家不是傻瓜,他们是铁杆的张党,靠跟着张安世推行新政,才有今日,这官虽是升了,可是接下来他们还需在各府各县里推行新政,多少人不怀好意的盯着他们,他们早已树了不知多少的敌人。

若是张安世不再管这一档子的事,那可就糟糕了……

谁都知道,威国公就是大树,能为他们遮风避雨,所以大家才肯拼了命去干的。

否则,别看他们一个个府尹、知府、少尹,县令,可在人家眼里算什么?

就方才那礼部功考清吏司的郎中,抖抖腿,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张安世扫视了众人一样,一下子就明白了众人的心思,便笑了笑道:“咳咳……这个嘛,得看陛下的意思,我们都是臣子,自然……”

“公爷……”高祥连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急了:“若如此,下官宁可不做这府尹,这府尹……”

说实话,他们能有今日,完全是因为张安世推行新政的结果。

“你这家伙,这是吏部的任命,你以为是儿戏吗?”张安世板着脸道。

顿了顿,他脸色缓和下来,又道:“你们放心,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这事……不说陛下自有主张,总而言之,这一摊子事,我肯定放不下。”

直到傍晚的时候,方才有宫中的宦官来到了栖霞。

旨意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威国公、太平府府尹张安世,治地有功,功在社稷,敕为直隶右都督,督太平府、凤阳府、淮安府、安庆府、池州事,钦哉。”

旨意很简洁,可里头的信息量却很大。

高祥是随张安世一道接旨的,顿时掩盖不住的大喜。

等那宦官走了,一群府里的官吏便纷纷围上张安世。

这高祥道:“为此专门设置官职,可见……陛下和朝廷对新政抱有多大的期望,威国公……不,都督……”

高祥还是觉得叫都督更顺口:“这是新政即将大力推行的征兆啊,如此一来,也不枉都督苦心。”

这何止是没有浪费苦心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