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四百五十五章:敬天法祖

第四百五十五章:敬天法祖

书名:我的姐夫是太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14 21:51:40

赵敬不敢怠慢,忙道:“卑下谢恩。”

朱棣背着手,随即对兵部尚书金忠道:“金卿家,以为如何?”

金忠沉吟了片刻,道:“陛下,臣以为……并无不可。”

“噢?”朱棣有些诧异。

这真是出乎预料,他原本以为金忠会极力反对。

毕竟兵部尚书,对于封爵的事是很敏感的。

或者说,大明百官,对于封爵也大多反感。

朱棣笑吟吟地道:“金卿倒也开豁。”

金忠道:“朝廷养着百万官兵,这百万的官兵,每年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实在是不可计数。不只要授予他们土地屯田,要花大气力搞马政,如今更要采购大量的火器,供给他们军粮,至于其他的赏赐,更是数都数不清了。”

顿了一顿,金忠继续道:“花费这样大的气力,是为了什么呢?自是为了保我大明四境安宁,使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模范营的战功,臣是亲眼所见。而至于模范营的练兵之法,其实臣也是现在才从太子殿下口中得知,果如太子殿下所言,此等惊世骇俗之法,确实值得称道和推广。”

“若陛下只封赏出一些侯伯,赏赐出了些许的钱财,就可使天下的官兵们知道,若他们也能效法模范营,将来亦可封侯拜相,因此,一个个尽心实意去学,那么……对朝廷而言,哪里是损失了些许的封赏,而是得到了百万精锐,实是可喜可贺的事。”

金忠沉吟了片刻,又道:“臣掌兵部,对于朝廷无度的封赏历来是反对的。可臣并非是吝啬之人,臣为陛下当着兵部这个家,就该学会算好这一笔账,哪些封赏是不该,哪一些是非要花出去的,却还是明白。”

朱棣颔首道:“是啊,银子要花在刀刃上,封赏也是一样。当初朕靖难,若是有这样一支勇士营,何须耗费数年才打到南京城来?数年靖难,又造成了天下多大的灾难,耗费了南军和北军多少的钱粮,由此可见,精兵的紧要。朕今日就要千金买骨,要教天下人知晓,朕有的是封赏,没什么是舍不得的,只要能效模范营能够成事,这些封赏又算什么?”

说罢,朱棣雷厉风行地询问朱勇:“营中有多少千户?”

朱勇听的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道:“十……十三人……”

朱棣大气地道:“都封伯。至于你……朕再敕你为侯,将来你袭了你父亲的公爵,你这侯爵,便可传予你的次子。你朱家一门,有一个公爵,一个侯爵,世袭罔替!”

大明最顶级的爵位,应该是徐家的一门两个国公,也即徐家兄弟的魏国公和定国公。

而朱勇这成国公之后,平白竟得了一个可世袭罔替的侯爵,却令他不禁震惊,一时说不出话来。

朱棣又看向张軏:“朕也赐你侯爵。”

张軏身躯微震。

他的兄长张辅如今已是英国公了,当然,这是得了父荫的缘故,而张軏只是次子,是没有资格袭爵的。

当然,他凭借着战功,也早已得了一个伯爵之位,不过如今又封了侯,却是意外之喜。

张軏显得格外的激动,将门之后,心心念念的自是封侯拜相。

于是忙道:“臣谢陛下恩典。”

朱棣瞥一眼丘松,道:“他也照此例吧。要明发诏书,昭告天下。”

说罢,朱棣看向朱高炽,道:“太子在营,已有数月,原本这詹事府中,没有太子是不成的。只是眼下,太子调养身体要紧。今日,朕许太子五日沐休,五日之后,依旧回模范营听用。”

朱高炽一脸诧异,竟有些不知如何回应。

现在的他,对模范营的生活,倒也还算习惯,可有家有业之人,总不能成日待在营中吧。

何况他想不明白自己的父皇做这样的决定,却不知是何意?

眼看着朱高炽惴惴不安的样子,朱棣道:“朕当初在燕王的时候,太祖高皇帝就曾言,宫中是养不出贵子的,因而命朕镇北平,几番在军中,出击大漠,可谓是戎马半生。”

说到这里,朱棣看向朱高炽的眼中多了几分期许,道:“你是朕的儿子,而今天下承平,相比于当初朕的处境,已不知好了多少倍。如今……让你继续在营,其一为调养身体。这其二,也是对你有莫大的好处,好好学一学吧,不会有错的。”

朱高炽看着朱棣关切的目光,只好道:“儿臣遵旨。”

朱棣这才想起,今日的正经事好像是招待这鞑靼、瓦剌三汗,当下便笑道:“这乌日格,亦是好汉,赐他十万金。其余博克之勇士,虽是惜败,却也不失为汉子,赐金五万。”

三汗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慌忙谢恩。

朱棣今日心情显然格外的好,随即入宴,酒过正酣,及至下午的时候,方才教人散去。

他独独留下了张安世。

朱勇三人也跟着群臣离开。

这兄弟今儿都封了侯爵,心情自是舒畅,一个个神气无比。

这朱勇道:“俺现在算是明白啦。”

张軏好奇道:“二哥明白了啥?”

朱勇道:“大哥神机妙算,只怕早料到咱们有此福气,这一场功劳,是大哥送俺们的,说来奇怪,原来调教太子殿下,竟也算是大功劳,这样说来,以后咱们得要好好干。”

张軏摸摸脑袋,似乎也摸清了此中的脉络:“二哥,咱们现在还调教得不好吗?”

“从前还是太和善了,吃的苦头太少。陛下不是说了吗?他当初在大漠的时候,那才叫苦头呢,相较起来,这算什么?”朱勇极认真的道。

“可是……”张軏带着余虑道道:“这会不会令太子殿下记恨咱们?”

说话之间,朱勇和张軏对视了一眼,而后目光俱都落在了一旁叉手的丘松身上。

似乎一下子,又有了什么主意。

朱勇道:“我看哪,太子殿下在步兵营已算是合格了,他最擅的乃是算术,调去炮兵营比较合适。”

丘松:“……”

张軏眼前一亮:“啊……对对对,是该给殿下加一加担子了,太子殿下得知,一定很是欣慰,就这样决定啦。”

丘松:“……”

…………

杨荣人等,俱回到了文渊阁。

到了傍晚,金忠来见。

金忠这兵部尚书,因为涉及到大量武臣封爵,所以需要来文渊阁办一道手续。

不过此等事,其实不劳他这兵部尚书亲自来,他执意来此,显然也想听一听文渊阁诸公的建议。

杨荣显然深知金忠的意思,因而请了金忠到自己的值房,又让人去将胡广和金幼孜一并请来。

众人各自落座,彼此抱茶,先谈了谈天气,随即又谈及到淮河的水患,以及河南一带的大旱。

古时的灾情,总是连绵不绝,不过今年多地大灾,令文渊阁诸公,也不禁为之皱眉。

即便是太平府,其实也在灾害的范围之内,毕竟淮河水患,教太平府也遭了不少的损失。

“幸赖如今国库充裕,如若不然,百姓们就要遭殃了,我等理当奏请陛下,请陛下拿出一些内帑中的银子,也一并来赈济,如此一来,便可共度时艰了。”金幼孜道。

胡广皱眉:“哎……”

金幼孜道:“胡公又因何叹息?”

胡广道:“现在朝廷的事,处处都是伸手向内帑要银子。殊不知……拿人手软,吃人嘴软……长此以往,朝廷但凡用钱,都要处处受制……”

他摇摇头,对此比较担心。

胡广是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他们读书人群体,这个群体是有自我意识的,因而也催生出了一套他们认为合理的国家制度。

譬如国库与内帑的分离,文官可以支配国库的钱粮。而皇帝掌握着内帑,自然是自己过自己的日子。

一旦皇帝没了银子,缺了钱,当然会千方百计地向国库伸手,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宫中和百官们的博弈,这样的事,历史上也屡见不鲜。

不过既然捏着了钱袋子,皇帝有求于人,需要国库来弥补皇帝的私欲,那么就少不得在某些地方,对文官们进行某些让步,因而才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可现如今,显然情况是恰恰相反的。

国库不足,可内帑的财富,却不知是国库的多少倍,掌握着天下兵马,掌握着锦衣卫,同时又捏住了钱袋子皇帝,几乎权势超越一切。

反而大臣们每日所能想的,就是绞尽脑汁地从内帑里讨个三瓜两枣来救急,这显然是彻底与文官的理念背道而驰。

金忠听了这话,笑了笑道:“内帑的银子从何而来呢?国库为何会亏空呢?说来说去,不就是弄不来银子吗?这天下的钱粮,又去了何处,胡公难道想不明白?依我看啊,胡公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受制于人这样的话,可也是大逆不道之言。当然,胡公率真,自也不必计较。可钱粮哪儿去了,却是你知我知,天下皆知的。”

胡广郁闷地道:“我只是牢骚而已,金公为何得理不饶人,处处计较?”

金忠道:“不平则鸣,我看哪,有些人已没有出路了。”

胡广这些抿嘴不语了。

这其实是极痛苦的心情,一方面,原本深信不疑的东西,早已是千疮百孔,这些东西,其实胡广自己也不相信了。

他甚至比任何人都清楚,新政所带来的成绩,无人可以掩饰,天下的出路,似乎也只有新政了。

胡广并不愚蠢,可他深信,却又不敢去信,因为这终结的不只是自己那一套礼法观念,还有世世代代以来,像他这般人的田园牧歌。

这是给自己掘坟墓!

金忠笑吟吟地道:“若非老夫现在已是兵部尚书,倒还真想给诸公们算一卦。好吧,说一说正经事。兵部这边,章程这两日拟定,只是这侯伯的名号,却还需与诸公商榷。”

杨荣今日出奇的没有吭声,其实此时再说什么,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他清楚胡广此时就像是溺水之人,你总得要让人家哀嚎几声吧,总不能有的人精神上即将死亡,却还不让人嚎叫吧!

这太残忍,而杨荣心善。

这种时候,难免毫无道理的抱怨,你跟着说对对对就成了。

此时,既然金忠说到正事,杨荣便道:“此事,让礼部定夺即可,刘部堂那边……拟定了章程,我等再议。”

胡广道:“此番封爵者是不是太多了?”

金忠不语,也算是懒得和他计较了。

金幼孜沉吟片刻道:“太子所言若果为真,教授军中的官兵识文断字,以及家国之道。这难道不是开天下之先河吗?孔圣人说过,有教无类,若我大明连官兵尚且都知礼义廉耻,只怕也要称赞有加。胡公啊,陛下的心思,很明白,此乃千金买骨,区区十数个爵位,便可立木为信,依我而言,这是好事。”

胡广显然心头还带着几分担忧,道:“他们在营中教授的却未必是……”

金幼孜道:“可也有许多忠义的典故,只要教授典故,那么就免不得要教人知晓春秋大义。”

胡广顿了顿,似想了什么,最后道:“好吧,这也确实没有错,张安世也确实干了一件好事,这一点我认!”

杨荣微笑道:“胡公也有认输的时候?”

胡广挑眉,振振有词地道:“君子连是非对错也分不清吗?”

众人还在此喋喋不休。

而在另一头,半醉的朱棣,此时轻轻地呷了口茶,温热的茶水,带着淡淡的茶香,让他一下子清醒了几分。

他端详着张安世,半晌才道:“太子能这般,朕的心就放下了一大半。”

张安世笑着道:“太子殿下一向……”

不等张安世说完,朱棣便摆摆手道:“你不必总说他的好话,他于你有养育之恩,你自是处处都要为他说话的。只是朕自己的儿子,他的长处和短处,朕会不知吗?如今他有此见识,且身体能够康健,朕也确实欣慰不少。”

说话间,朱棣的唇边勾着浅笑,可见他今儿的确心情极好,应该说,朱高炽今天所展现出的改变,令他心头极为安慰。

张安世道:“陛下说的是。”

朱棣又道:“只是这些事,你事先为何不和朕言?”

“这……”张安世耷拉着脑袋道:“臣现在手头有不少事要忙碌,太子殿下在模范营的事,臣其实……”

朱棣叹口气道:“真是难为了你啊,于情而言,他是你的父兄一般。可于理而言,你又不得不教他在营中好好地锤炼,只怕也难免于心不忍,所以这才不忍去过问是吗?”

张安世道:“陛下是懂臣的。”

朱棣道:“朕决定让太子再在模范营中待一些日子,一方面,是好生让他再练一练身体,这对他有好处。其次,教他知军中官兵之苦,对他将来也大有裨益。这些事……以后你不必过问了,教他自个儿领会吧。”

张安世道:“是。”

朱棣随即微笑道:“此番朕没有封赏你,你可知是何故?”

张安世也想问,是呢,这么多人得了奖赏,他这个亲自特意将太子送进模范营锻炼的人,反而被忽略了。

当然,他还是要面子的,于是摆出一副平静的样子道:“臣也没有什么功劳……”

朱棣摆摆手道:“朕老了,虽人人称为万岁,却人的生老病死,无论念多少万岁,也是无法更改的。朕敬天法祖,只求余生再为子孙们做一些事,也好将来归天,得见太祖高皇帝,总不教他老人家斥责。”

张安世道:“太祖高皇帝若知陛下功绩,还不知该有多高兴呢。”

朱棣笑道:“你错了,太祖高皇帝,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儿孙。这些话,朕不能对外人言,今日就索性和你言之吧,朕乃太祖高皇帝的子嗣,他自是垂爱朕,可朱允炆等人……太祖高皇帝又何尝不怜爱呢?朕干过的事,朕自己心知肚明,虽说靖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若说全然是光明磊落,却也未必。”

张安世直接被干沉默了。

要知道,从前陛下可是一再宣称,他是太祖高皇帝最爱的儿子,太祖高皇帝是不得已,才将皇位给了建文皇帝,而如今,他入继大统,也算是遂了太祖高皇帝的心愿。

对于这些,大家心知肚明,自然而然,无论是张安世,还是其他人,都是一个个笑嘻嘻的表示,陛下说的对,我就是太祖高皇帝当时头上的虱子,当初太祖高皇帝就是这样想的。

可谁晓得,朱棣骗了自己一辈子,而张安世这些人,也哄了朱棣半辈子。

转过头,他竟突然说了实话。

这叫张安世很为难,这时候该咋说?

陛下,您这不是涮大家玩吗?

张安世的心思在脑子里千回百转,他有点不确定这问题是不是送命题,就怕一个不小心答错了。

纠结了半天,最后他深吸一口气,终于道:“正因如此,臣才生出万幸之心。”

朱棣诧异地看了张安世一眼,他觉得张安世这话没头没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