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二百九十六章 又崩了一个

第二百九十六章 又崩了一个

书名: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作者:迷糊又无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17:57:24

当着贾府一众人的面,冯一博不好将根由说透。

而且,这事儿也急不得。

尤其是,这次的祸根不在宝玉。

而是源于景顺帝对贾政的不满。

若是真当众说了,不仅贾家不会记他的好。

搞不好贾母和荣府二房还会记恨他。

何况提前说了,也会增加贾政的心理负担。

面对忠顺亲王的时候,难免露怯。

既然打都打完了,不如让他们先紧着带宝玉去道歉。

等到尘埃落定之后,冯一博再将此事私下告知。

到那时,就算贾政一时接受不了。

也不会再有什么影响了。

所以等贾家人道歉回来,一切安顿之后。

隔天,荣府就摆酒宴请冯一博。

想要感谢一下他援手之情。

冯一博特地早来就一会儿,找机会先和贾政到书房一叙。

等他将事情说了,贾政顿时满脸的不可置信,急道:

「一博!老夫自问一心为国!并无私心啊!」

他自认秉持忠心,才会为国家保举人才。

而且今日的起因也是宝玉逗引一个戏子。

怎么就变成因他而起了呢?

可冯一博说是景顺帝在敲打他,忠顺亲王才会出手针对荣府。

贾政又不得不信。

之前自己将一切怪在宝玉的头上,还把他打个半死。

甚至差点真想勒死他!

想到这些,贾政顿时绷不住了。

好在,冯一博早有预料。

眼下也只有二人,不虞有人听到。

一见贾政神色,他就忙安抚道:

「叔父稍安,此事已经过去了,只要以后别在上本胡乱保奏,荣府的富贵再延续几代都不是问题。」

不论景顺帝以后还有没有其他子嗣,元春的儿子至少也是个亲王。

若是能登临大位,荣府的富贵就更不是问题了。

可惜,贾政此时如何听得进去?

他绷不住的不是富贵,而是自己的用心。

听冯一博一说,他一脸恳切的又解释道:

「不是啊!一博,我真的没有私心,我上本保奏那些,都是知根知底的贤德之人啊!」

他自问,保奏的的人都是接触过的。

无论是才学还是人品,都是上上之选。

而且保举之后也都得到了重用。

所以他怎么也理解不了,为何景顺帝会因此对他心生不满呢?

冯一博一听,只能出言点出一些,道:

「我亦知叔父清正,但您确实保的都是老亲。」

忠顺亲王提到的几家。

甄家,王子腾,缮国公等人。

都是贾府的老亲。

可贾政一听这话,顿时更着急了,连道:

「一博,我那只是举贤不避亲啊!我都是为了大魏,为了圣上啊!」

说到这,他还不服道:

「何况我不仅上本保奏老亲,还保过不少稳重老臣,如那雨村,还有梅翰林、杨侍郎,李员外……」

好家伙!

不说这些还好,一说这些冯一博才想起来。

不仅仅一众老亲,贾政还联合王子腾,保举过一众旧党。

这其中,贾雨村和贾家连了宗,梅翰林和薛家二房有亲。

也就是说,除了杨侍郎和李员外郎。

都是贾府的亲戚!

「叔父!」

冯一博有些无语,叹道:

「那些都是党争失利的旧党,你保举他们,不是和圣上,还有内阁诸公作对吗?」

他希望贾政不要再多事了,免得连累宫里的元春。

可贾政竟然还有些书生意气……

不对,应该是陈腐酸儒之气。

自以为一腔衷心,做的却都是湖涂事。

冯一博也是没预料到,他竟无知到这个地步。

「我……」

贾政被说的愣了一下,随后却还嘴硬道:

「可他们都是学问精深之人,只因站错了队,就要排除异己,此非君子所为啊!」

见他依旧固执己见,还内涵景顺帝和内阁不是君子!

冯一博不由叹了气。

看来也只能从根源入手,也就是要扭转他的思想了。

想到这,他耐心道:

「我知道叔父一心为国,但并非学问精深,又或道德之人就对国家有利。」

这话一出,贾政就不同意了,皱眉道:

「不任人唯贤,难道要任人唯亲不成?」

这样的二极管思维,冯一博都被气笑了。

「圣人治国,要考虑很多,不能单纯的说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说到此,他微信顿了顿,正色道:

「甚至是亲是贤都不重要!」

贾政被圣人之言熏陶一辈子,哪里听得了这样的话?

「啊?」

他先惊讶的出声,又质疑道:

「既不任人唯亲,也不任人唯贤,那如何任人?」

当然是先找听话的了!

再亲再贤,不听话的有什么用?

冯一博这么想,却还是没好意思直说,只道:

「唯志同而道合者,方可同舟共济。」

顿了顿,又怕自己太委婉,贾政听不懂,于是还补充道:

「如今天下承平日久,贪弊丛生,所以想要有些作为,就需要众多和圣上一条心的臣子才行!」

贾政听了,依旧不认同,摇头道:

「一博,这我就要说你的不是了!」

说着,还拿出长辈训示的模样,抿嘴道:

「你年纪还轻,岂能如此想圣上和满朝诸公?再说,臣子不是都要忠于圣上吗?」

我和你说现实,你跟我谈理想?

冯一博第一次理解,什么叫鸡同鸭讲。

「岂不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乎?」

一着急,冯一博连之乎者也都出来了,还道:

「既然叔父说臣子要忠于圣上,那圣上弃之不用的人,叔父又为何要保?」

说到此处,他一字一句的道:

「叔父如此,岂非不忠?」

这话就有些诛心了。

可贾政并没当回事,还摇头道:

「保举贤明就是忠君之道。」

冯一博立刻抓住他话中的漏洞,笑问道:

「按照叔父所言,谄媚君上就是佞臣,那满朝文武都不听圣上的才对?」

这是用他二极管的思维反向提问。

「这……我自然不是这个意思。」

贾政闻言,顿时有些傻眼。

不过他想了想,就摇头晃脑的道: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左。」

这话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写。

冯一博身为探花,自然通晓。

可惜屈子虽忠,却也免不了被人排挤流放的命运。

「叔父说的没错,「择子莫若父,择臣莫若君」,所以求忠求贤都是为君之道。」

他故意在「为君之道」四个字上,加了重音强调,又道:

「而为臣之道则是做好自己的本份,让圣上看到你的贤德,以期圣上择你。」

说到这里,他才转入正题,道:

「而不是干涉圣上用人。」

贾政闻言,还挣扎道:

「举荐贤明,不就是让圣上知我德行?」

他觉得自己举荐了贤德之人,就是他的贤德。

「所以,他们也是老臣,若是贤明,圣上为何不用他们?」

冯一博闻言,也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说到此处,还似笑非笑的看着贾政,又问道:

「是圣上看不出他们贤吗?」

贾政其实在听了此事后,就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

只是囿于心中根深蒂固的认知,才撑到现在。

他一直嘴硬,并非不知有错。

只是不想否定这么多年自己的坚持。

可两人你来我往,绕来绕去。

贾政也已经到了极限。

尤其最后这句诛心之言,对他的杀伤力太强。

确实!

贤德与否,不是他说了算。

而且皇帝觉得你贤德,你才贤德。

自己自作聪明,还以为是忠君爱国。

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

保举之人都是皇帝厌弃不用的。

若是平时,他可能还要和冯一博再论八百个回合。

可想到景顺帝都派人敲打了,贾政终于再无心思争辩。

整个人一时都有些颓然,瞬间好像又老了十岁。

冯一博一看他这个状态,就知道……

贾政的心态也崩了。

这样的酸腐之人被皇帝敲打,很难再维持信念。

不过也好,这下自己也能放下心了。

至少他不会再胡乱保奏。

也免得将来牵连元春不说,还可能卷进新贵旧勋之争。

这边留下贾政独自冷静,冯一博就奔着前院去了。

贾珍、贾琏、贾蓉等几个贾族小辈,早就在此等候。

见他来了,忙又让人去喊贾赦。

贾琏吩咐完,还疑惑道:

「二老爷怎么没一起过来?」

冯一博一到荣府,他们就得了信儿。

只是听闻他先去见了贾政,就在这边侯着。

现在却是冯一博自己过来,贾族众人自然都有些疑惑。

冯一博笑了笑,随口遮掩道:

「我见叔父身子有些不爽利,想是打了宝玉自己也不好过,估计整夜都没合眼,刚在书房聊着就眯着了,我就先过来了。」

贾琏闻言就想起身,冯一博忙又道:

「咱们喝咱们的!让叔父休整一下,还是别打搅他了。」

众人一听是这么个道理,就没再派人去催。

不久,贾赦过来也问了一句。

冯一博依旧遮掩过去。

随后,贾赦就宣布酒宴开始。

几人边喝边聊,倒也自得。

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聊起

了俸禄的事。

「你看看这个,你说怪不怪?」

原来是贾蓉去领清明恩赏,正好贾琏也一起把荣府的禄米领了。

可一去才发现,这次和往常不一样。

冯一博疑惑的看着贾琏拿出的东西,问道:

「这是什么?」

见他面露迟疑,一旁贾蓉笑道:

「这是户部新发的汇票。」

来了!

冯一博心中一动。

风暴酝酿了这么久,终于要来了吗?

「这次和之前不同,恩赏不在礼部关领,也不是在光禄寺库上支取。」

这时贾琏见他果然没见过,也跟着解释起来,还道:

「而是和禄米一起,都由户部折现,以这种新票的形式发放。」

冯一博仔细打量这张汇票,发现和原来的汇票有了很大不同!

原来的汇票,采用铅山费氏特制的纸张制作。

还采用特殊工艺印制。

若是有人想要彷制,一眼就能看出不同。

而新发的汇票,虽然也是户部出品。

但从纸张到制作工艺,都和原本的汇票有了很大区别。

一看就知道,肯定不是原来的配方!

贾蓉见他很有兴趣,还故意抱怨道:

「不论是恩赏,还是禄米,这次都被折成了汇票,让自己拿钱过去凑整才能支取,真是麻烦的紧。」

好家伙!

冯一博被朝廷的操作搞的一愣一愣的。

领工资还要自己先填钱凑整?

「不过这次也只有咱们老勋才有这样的待遇,我看新贵还是发的米布银两,套车拉着,比我们还麻烦些。」

看着贾蓉的表情,冯一博有些无语。

搞了半天不是抱怨,而是炫耀?

可初代勋贵不变,依旧领取禄米。

袭爵的勋贵,则开始领取汇票。

也就是说,只有开国一脉才能领到新发的汇票。

贾蓉这带着几分自豪的话,却让冯一博有些悚然。

联想到之前夏秉忠所言,景顺帝显然早就有意对汇票做些动作。

难道就是想以此收割开国勋贵?

那这比抄家可方便多了!

可若真是如此,那能想到这样金融手段的赵舜君,显然不傻。

但要说有多高明,却又谈不上。

虽然汇票大多掌握在权贵手中,看似对百姓的影响不大。

可因此引起的金融动荡,又有几个人能幸免?

勋贵的损失,最终是不是还要落到百姓的头上。

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因此造成朝廷的信任危机。

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这时贾赦见众人聊得起劲,也插言道:

「我听说,以后满朝文武的俸禄,都要折算发放,只是先从咱们这些老勋开始罢了。」

听到这话,冯一博又有些迷惑了。

难道是自己想多了?

不是收割勋贵,只是单纯的增发?

可很快,冯一博又想起前世的大明宝钞。

一时又有些迟疑起来。

好像大明滥发宝钞,也没影响到统治的根基?

这么说,景顺帝和赵舜君是考虑过后果的吗?

这时,冯一博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道:

「那之前的汇票呢?」

为了防范大魏滥发,他已经将汇票全都出手。

这时听到关于

新汇票的消息,自然要关心一下。

众人闻言,都有些不明所以。

贾珍更是有些疑惑的看着他,皱眉道:

「之前的汇票还是一样啊!」

这时贾琏想到什么,面露恍然道:

「哦,对了,这次新发的不叫汇票,叫……」

对于这些,贾家并没过于关注。

只是当做一件新鲜事,一听一过罢了。

现在贾琏一说,竟一时叫不上名来。

好在贾蓉记性倒好些,替他道:

「叫钞票。」

贾琏这才缓了口气,连连点头道:

「对对付!钞票!」

还真是大魏版的宝钞?

冯一博心中一叹。

汇票诞生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方的大宗生意。

这个「汇」就是取的南北交汇之意。

如今朝廷新发的汇票,被定名为钞票。

显然要当货币使了。

只是用的这个「钞」字,由少、金二字组成。

不得不说,很有玄妙在其中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