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百四十四章 烂透了的权贵!

第三百四十四章 烂透了的权贵!

书名: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作者:迷糊又无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4-04 23:14:51

每一次黄河泛滥对于黄河下游的百姓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尤其是,这些年大魏财政困难,导致水利不兴。

这就导致,这一次的天灾损失空前绝后。

受灾最为严重的,就是山东两府。

先遭旱灾又遇洪涝,真真是民不聊生。

若忠顺亲王所言属实,那贾家父子简直该死!

冯一博的心中,已经怒不可遏。

他自己虽然也借机渔利,可“渔”的却是人口之利。

受灾百姓被迁移到东海郡,也是变相帮助地方安置灾民。

正是因此,地方官才在一定程度上默认,甚至估计他的行为。

也是因此,从没弹劾过东海郡。

可按照忠顺亲王刚刚所言,贾家的作为却是在发国难财!

任是谁听到这样的事,怕也都难以接受。

说实在的,大魏的政体毕竟是**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身处这样的时代,冯一博心中所期待的,这个时代的底线,自然也不是后世那样,真正奉行人命大于天的和谐社会。

受于时代所限,像贾府那样给奴才宽容和体面的,已经是仁善之家。

相比其他权贵,即使是宁府那样不堪的,在这些年里,或打死,或发落的奴才都极少,

对于这些权贵们来说,背负几条人命其实真就算不得什么。

尤其是死个丫鬟、小厮,这样奴才的命。

即使偶尔传到耳中,冯一博也只能感慨一叹。

这并非是他麻木不仁,而是他暂时还无法彻底改变这个吃人的现状。

在这样的时代,说每一天都有这样的事发生也不为过。

别家的他管不到,贾家的他没法管。

即使真的想管,也该从制度上做出改变。

只有从根子上彻底变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杜绝这样的事继续发生。

这也是他在东海郡尝试废除贱籍的原因之一。

不过,几条人命他可以暂时不管。

还可以说是,自己在等将来积累足够,进行制度上的改革。

但,发国难财可不一样!

这可不是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是在任何时候,任何人,任何制度下,都不该触碰的底线!

这是大义所在,他没法视而不见!

只要还是个“人”,就不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

“王爷可知,这事都有谁参与了?”

眼睛冯一博一身煞气勃然而起,看着自己。

忠顺亲王难免有些诧异,坐直身子,皱眉道:

“怎么?你还真想管管这事儿?”

一听这话,在震怒之余,冯一博还是留了几分心眼。

忠顺亲王的话可信,但也不能全信。

若贾家父子真的做下这样的事,那早该有人弹劾。

科道言官就算改吃素了,也不可能在这样的事上无动于衷吧?

“没有,我只随口打听打听。”

冯一博意识到自己情绪外露,忙平复了一下心情。

笑着朝忠顺亲王摆了摆手,还道:

“平安州只是黄河途径的一小段,所以我顺着想到,其他的因为改道空出来的河道,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在元朝的时候,黄河有一次水患最大。

当时共有十五处决口,最后形成三股支流。

其中一股经中牟县,由颖水入淮。

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由涡河入淮。

而最大一股,则至沛县,经单、丰二河,俱入平安州的漕河。

前些年,入怀的黄河各支流逐渐淤积。

黄河就开始了东趋,也就是主要走漕河这边入海。

可是单、丰间河窄槽浅,水流并不顺畅。

因此在平安州这一带,堤防常有决溢之事发生。

这一次更是将两府之地涂炭。

现在经过两年的治理疏导,黄河下游的水道彻底改了方向。

如今,黄河已经不走漕河。

而是从河泽下经砀山、徐州,最后夺淮入海。

正是想到这里,冯一博才发现了不对。

因为平安州虽然受灾严重,但黄河只是曾从那里汇入漕河。

现在即使黄河改道,能腾挪出来的河道应该也不多。

毕竟,漕河不是单纯的黄河支流,本身就有自己的源头。

也就是说,平安州有河床可占。

但若论数量,应该不会太多。

而真正的大头,应该是平安州南部的济宁。

那里曾有黄河水道,却又是黄河流向漕河的过渡部分。

所以,忠顺亲王说的事应该是真的。

但显然,对于全局的情况还是有所保留。

“确实还有不少人,但贾家绝对是最明目张胆的那一个了。”

果然,听到冯一博的推断,忠顺亲王的身形微微顿了一下,才笑着回了一句。

虽然不明显,但应该是有些尴尬了?

不过他遮掩的很及时,还道:

“别处不太清楚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但平安州腾挪出来的河道,几乎被贾家整个吞下,从中得利至少在十万两以上。”

果然如此!

这帮蛀虫!

一听这话,冯一博心里就明白了。

虽然忠顺亲王顾左右而言他,话里话外说的都是贾家。

但显然不止贾家!

很可能,有多方势力参与了这事。

怪不得不见有人弹劾!

听这话的意思,连忠顺亲王自己也不干净!

只是他没有触碰平安州的河道,才敢大方的说出来。

“那其他州府如何?”

冯一博又试探了一句。

可这一次忠顺亲王却没有接茬,而是继续刚才的话,道:

“说实在的,若非你招揽不少灾民,估计早就民变了。”

东海郡的移民政策,给了山东灾民一条活路。

这也是东海郡人口爆炸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见忠顺亲王转移话题,冯一博也不好再追问河道的事。

“不过是尽些绵薄之力,何况东海郡也缺少人口,算是两边利好的事。”

他先笑着摆了摆手,想了想,便问起灾民的事,道:

“如今那边的真实情况如何了?”

听到这个问题,忠顺亲王微微一愣。

他有些诧异的看着冯一博,道:

“看来,之前我一直小瞧一博你了,你不止能为自己牟利,竟还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本来,他还以为冯一博一直致力私利。

不仅挖大魏墙角,转移沿海人口。

还和新贵合作,一起赚足了银子。

刚刚打听河道的事,忠顺亲王也以为他是想多掌握些秘辛。

毕竟他之所以提起这些,除了是让冯一博和开国一脉保持距离。

也是想着提供一些信息,给他作为底牌。

让他面见北静郡王的时候没那么被动。

可现在一听冯一博的问题,忠顺亲王才反应过来。

他刚刚听闻贾家父子侵占那些,平安州即将改为农田的河道。

显露出的愤怒,似乎不是装的。

而是真的情绪外露?

冯一博闻言,笑道:

“我哪里有什么忧国忧民之心,顶多算是良心未泯吧?”

“额……良心未泯?”

忠顺亲王闻言更加诧异。

“哈哈哈哈哈!”

好像听到了什么笑话一样,忠顺亲王笑个不停。

最后整个人窝在软椅里,才道:

“没看出来,一博你还会讲这样的笑话?”

冯一博微笑不语,想着如何再探一探消息。

“大魏满朝文武,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不是表面看着人模狗样,背地里都男盗女娼?”

忠顺亲王顺这时,就顺着这个话题说了起来。

似乎见冯一博不信,还道:

“也许你觉得我说得有些过了,但若你看过龙鳞卫的档桉,恐怕骂的比我还狠!”

“哦?”

冯一博闻言,依旧一副不太相信的模样,还问道:

“就没有几个好的?”

“即使有些还算过得去,他族中却又未必。”

提起这些,忠顺亲王面露不屑,又举例道:

“比如有的人,表面上为官清正,从不收受贿赂,可家中却是坐拥千顷万顷的良田,等他告老还乡,回去还是当地的乡望,怕是比在都中当官还自在得多!”

说到此处,他微微一笑,问道:

“你说他这良田是怎么来的?”

兼并!

冯一博脑海中浮现这个两个字的同时,却装傻道:

“祖上传下来的?”

忠顺亲王闻言,一脸诧异的看着冯一博。

似乎在确定他是不是在开玩笑。

转念一想,冯一博毕竟只是乡宦出身。

对勋贵之事知道的不多也在情理之中。

想到这些,他就没好气的道:

“四王八公的八个国公才传了几代?分出十几二十房去,你说还能剩下多少田?”

大魏开国的时候,四王之中除了北静王主动放弃。

其他三王都是有封地的。

只是随着爵位的传承,三王已经降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现在,景顺帝只要动动嘴。

他们要么造反,等着被大军镇压。

要么就乖乖听话,老老实实的交出地盘。

好在,太上皇这个老勋的主心骨还在。

三家又在当地经营数代,早就成了有实无名的土皇帝。

再加上,大魏这几年又天灾**不断,景顺帝也一直腾不出手。

若非这诸多因素限制,三王其实早就该动动地方了。

而八公和三王不同。

他们虽然没有封地,但分了很多田地。

金陵周边的府县,不少都被这些老勋瓜分一空。

只是,如今历经几代之后,八家又逐渐随着不断分出支脉,田地也跟着分了出去。

冯一博闻言,继续装傻道:

“四王八公好歹干净些吧?”

他这话看似装傻,在问四王八公的事。

实则却是又把话题带了回来。

“四王八公之中,贾家算是最干净的了。”

忠顺亲王想到冯一博的出身低微,如今却已贵为郡王。

似乎觉得已经投靠自己,那自己也有义务给他科普一下。

“当然,也是最愚蠢的。”

说到贾家,忠顺亲王又补充了一句,才叹道:

“就贾家那点家底,若没有宫里那位生了皇嗣,估计不用皇兄动手,再一两代之内,一门双公就剩两座敕造的府邸了。”

他手中握着龙鳞卫,对朝中各家的信息知之甚详。

做出的评价往往也都一针见血。

贾家传承至今,已经没有一个扛鼎人物。

若非元春生了儿子,只等玉字辈的废物彻底掌权,贾家的富贵也就算到头了。

如果不是两府都是敕造,不允许转卖。

他估计,贾家可能连府邸都保不住。

冯一博对比倒是认同,闻言点了点头,冷不丁又问道:

“那其他几家可有参与山东之事?”

“其他家自然也……”

忠顺亲往顺口就要回答,可刚说到一半就觉得不对。

他皱眉盯着冯一博,似乎想看透他到底要问什么、

冯一博见他止住,便笑着道:

“随口问问,毕竟我也在朝为官,对国内形势多了解一些还是好的。”

这样的借口,忠顺亲王自然不信。

不过,他又觉得冯一博可能在打探开国一脉的信息,为面见北静郡王做准备。

因此倒也没太放在心上,只道:

“山东两府的灾情已经结束,只是还没缓过来,尤其是匪盗横行,已有蔓延山东全境之势。”

他回答了冯一博的问题,却只说了山东的形势。

而没有再提占据河道的事。

显然,这是不想多说。

冯一博见此,便点点头,又疑惑道:

“可是这样的大事,为何朝堂上没有半点风声?”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在试探。

朝堂上没有半点风声,自然是因为诸多势力纠缠的缘故。

只要忠顺亲王顺着这个问题回答,很快就绕回原来的问题。

也就是,到底都有哪些势力参与了进去!

“这样的事算什么大事?大灾之后总是在所难免,匪患不过是纤芥之疾罢了。”

大灾之后,乱象丛生。

相比瘟疫和民变,匪患确实不算什么。

但蔓延整个山东的匪患,显然不是他口中的纤芥之疾了。

冯一博微微皱眉,没等他再发问,忠顺亲王就又道:

“此事我早就已经上报过了,想必各州府也都有秘折上奏。”

说着,他摆了摆手,又解释道:

“这样的事,都还在朝廷的掌控之中,想必那位也没太当回事,才没拿到朝堂上讨论吧?”

似乎,忠顺亲王的谈兴已失。

又或者和河道之事一样,这其中牵扯到了什么其他的……

总之,对于山东匪患的事,他只随口敷衍了两句,就直接道:

“这些与今日的话题无关,就不多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