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百六十章 八条建议,配合默契(下)

「第二点,新皇登基已是必然,但毕竟他年纪尚幼。

所谓: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所以登极后的第一件事,必然是设辅政大臣代为处置国事。

到时候,我会在朝堂上借机提出让你垂帘听政。

只要我们抓住新皇年幼,离不开母亲这一点,这事应该不难。

关键时刻,你不妨让他哭一哭。

真正的难点在于,辅政大臣之位不能轻授。

在定下辅政大臣之前,必须先出手重组内阁。

我的建议是,我恩师李守中可为次辅,兵部尚书贾化也有资格入阁。

到时候,内阁之中就有半数可控,再加上你自己,才能避免权力架空。

同时,你还要向百官表明一个态度。

那就是会请陈勤之回来主持大局,只有如此才能平衡各方势力。

尤其是,让群龙无首的新党暂时安心。」

这些就是冯一博此前交代的第二点。

两人一唱一和,达成垂帘听政之后。

元春就趁热打铁,将重组内阁的建议也落实下去。

被点名的三人闻言,反应各有不同。

李守中听闻自己入阁,还直接成了次辅。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向冯一博。

若只是按例入阁,以他礼部尚书的身份自然顺理成章。

可一入阁就直接成为次辅,八成是这个徒弟的手笔。

大概率,是在救了这位太后之后,和她提过这事。

他也来不及细想,就忙上前朝丹陛一拜道:

“老臣李守中,实在惶恐!”

“李尚书不必如此!”

元春抬手虚扶,直接道:

“先帝走的实在突然,陛下又年纪尚小,张阁老和陈阁老还都病重,如今大魏正需您这样德高望重的老臣辅左,还望看在先帝的面上,莫要推辞!”

先帝都摆出来了,显然元春怕迟则生变。

李守中闻言,也不搞什么三请三让了。

这个时候,他只能当仁不让。

“太后和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若再推三阻四实属不该,唯有日后鞠躬尽瘁,不负太后和陛下所托!”

元春满意的点点头,笑着道:

“那以后要劳李阁老多多担待了!”

这边,只一请一让,就结束了入阁的流程。

另一边,“被年老体弱”的夏蠃心里可就不是滋味了。

谁都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

尤其是他这个潜邸旧臣,景顺帝的铁杆。

一旦新皇登基,必然第一个让他下课。

可即使他早有这个心理准备,但还是难免有些不舍。

李守中刚退了回去,他就出列一拜,一脸感激的道:

“臣夏蠃,多谢太后体恤!”

不舍归不舍,也一样还得谢恩。

去南京养老已经算是给他留了体面。

元春只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就不再多言。

与他不同的,则是贾雨村。

他在出列之前,也不着痕迹的看了冯一博一眼。

随后也不搞什么请让,就朝丹陛一拜,干脆利落的道:

“既然太后和陛下信任,臣贾化定然竭心尽力!”

其他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但贾雨村深知冯一博的筹划能力。

李守中直接成为次辅,他又紧接着入阁。

这样一番操作,可见对朝局的把控。

这绝非是临时起义。

贾雨村猜测,这定然是有人在背后筹划好的。

表面上看,他和李守中两人都和荣府有亲。

元春为了稳固新皇地位,必然会用他们这样,有关系又有能力的臣子。

但他还不信这是久居深宫的元春,短时间内就能想到的。

这定然是元春背后有高人指点过。

不然,按照正常来说,很可能要由王爵监国。

新晋勋贵的带头人,忠顺亲王已经死了。

开国一脉的北静郡王也勉强可以监国。

这才是出身四王八公一脉的元春,最有可能的思路。

如今元春一反常态,丝毫不提那些老亲,反而想让内阁辅政。

那么,顺着她背后有人的这个思路想下去……

这个背后之人就不要太明显了!

刚刚在朝堂上,就是冯一博和元春一唱一和。

显然,冯一博通过救驾赢得了元春的信任。

这是开始在朝堂上布局了。

上一次因为议和条款的事,贾雨村和冯一博之间还有过一些龃龉。

但作为成熟的政客,那点事情根本不值一提。

只是贾雨村为了入阁欣喜的同时,也知道自己必须要重新选择阵营了。

就是不知道,这一次到底是算开国一脉的人。

还是这位刚刚救驾,如日中天的楚国侯。

准备另起炉灶,罗织党羽了。

不管怎么说,如果是他拉了自己一把。

那自己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投桃报李,给予一些回应才好。

“不必多礼,以后我们娘俩也要多多依重贾阁老。”

元春的话,贾雨村还得反着听。

他接替的是夏蠃,以后自然也要做个空头阁老。

空头阁老也是阁老,只是政治立场必须和皇帝一致。

但其余的权势可丝毫不差。

对于他这样没有什么政治目的,只追求更高的权势和利益的人来说。

空头不空头不重要,阁老才重要!

为了启复,他可以和贾家联宗。

为了能登上尚书之位,他可以投靠王子腾和开国一脉。

为了保住尚书之位,他也可以暗中投靠新党。

那么,为了保住阁臣的位置,他自然也会甘愿做个空头阁老。

有的时候,用人就是这样。

不一定要用好人,但一定要用对人。

如果你想找个听话的,那就别用重义轻利的君子。

不然,那不是纯给自己找麻烦吗?

贾雨村这样的人,不是奸臣也不是忠臣。

就是一个以利益为先的,纯粹的政客。

冯一博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会选择助他入阁。

不管怎么说,先控制了内阁再说。

至于其他的事,一切等局势稳定了之后再做他想。

这边,百官还没消化完一连的朝局变化。

另一边,元春又开口了。

“此次大行皇帝遇刺,京营也难辞其咎,本宫想着,京营指挥使也该换换人了。”

说到这里,她扫视全场,问道:

“不知诸位臣公可有合适人选?”

众人一听,就明白这是新皇要收回京营的兵权。

毕竟此前,京营已经不少位置被新晋勋贵掌握。

如今新晋勋贵的领头人,忠顺亲王谋逆刺驾。

那收回京营兵权也理所应当了。

一时间,满朝的文官自然无人反对。

但开国一脉和新晋勋贵却立刻开始了争夺。

北静郡王当仁不让,抢先一步上前道:

“臣举荐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鲲,他在京营多年,熟悉其中情况,又有爵在身,最为适合不过!”

定城侯也是开国一脉,和北静郡王走得极近。

新贵这边大概率没什么机会,却也有人不甘的上前,拜了一拜道:

“臣举荐徽州节度使白家钧,此人在徽州剿匪颇有成效,如今山东两府匪患难治,不如让他带领京营,也好尽快为先帝报仇雪耻!”

白家钧,就是兵部侍郎白家锦的哥哥。

新贵这边显然想通过剿灭马匪,为景顺帝报仇。

即使,这个举荐大概率不会通过。

这番话也算表明了态度。

其实就是在说,他们和忠顺亲王刺王杀驾没有关系。

“此言差矣!”

可惜的是,这样痛打落水狗的机会,开国一脉自然不会放过。

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上前几步,朝丹陛一拜,还哂笑道:

“逆首已经伏诛,山东马匪没了逆首的支持,不过纤芥之疾罢了,只要调动临近几处卫所围剿就好,何需动用京营?”

他此前吃过不少新晋勋贵的亏,这时不出来落井下石还等什么?

他的话音刚落,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也上前几步,拜了拜之后,附和道:

“谢将军说的不错!何况若调京营出去,都中这边的空虚如何填补?”

说到这里,他还似笑非笑的道:

“难道你和逆首有什么关系不成?”

这番话就是杀人诛心了。

新晋勋贵有几个和忠顺亲王没有关系的?

按理说,查清之前这话不能放下台面上。

只是开国一脉之前被压的抬不起头,如今贾府大姑娘的儿子当了皇帝,他们这些老亲也都与有荣焉。

很多人都觉得,开国一脉又要站起来了。

因此现在说起话来,顾忌就少了许多。

“岂有此理!你这是血口喷人!”

“我儿子就是龙禁尉,也被逆首所害,更是差点将我们一家都杀了!”

“就是!我们和逆首的关系就是同朝为官,同位勋贵,你们又何尝不是?”

“……”

新晋勋贵这边气得怒目而视,纷纷上前对峙。

一时,两边争吵不休。

“哇!母亲!呜呜呜!”

正这时,龙椅上的宣治帝似乎被吓到了,忽然蹒跚几步,抱着元春的大腿哭了起来。

这一下,满朝文武顿时傻眼。

开国一脉和新晋勋贵集体熄火,都有些无措的看着小皇帝哭嚎。

刚刚还准备针对“垂帘听政”的大臣,现在全都熄了劝谏的心思。

无他,这样的孩童真就离不开母亲的怀抱。

元春将宣治帝抱起来,又哄又劝好半天才算停止了哭泣。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宣治帝在元春的怀里睡着了。

她对身边内侍低声吩咐道:

“去拿条毯子,再将抱琴叫来。”

这一下,满朝文武只能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

正在他们茫然之际,一个身影上前,压低声音道:

“启奏太后,臣倒是有个建议。”

元春一遍拍着宣治帝,一边忍笑道:

“乖乖,楚国侯但说无妨。”

虽然知道乖乖是在哄孩子,可前排几位大老听着还是觉得有些别扭。

而且元春怕吵醒孩子,声音也不大。

两人就像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一般,说起话来都是小心翼翼。

满朝文武见此,自是瞠目结舌。

“在逆首之事彻底查清之前,最好还是从外地调人回来。”

冯一博继续压低声音,还道:

“臣在江南剿倭之时,曾与一人合作过,此人兵马娴熟,为人正派,还立下功劳无数。”

元春一遍晃悠着孩子,一边问道:

“噢噢噢!是谁?噢噢噢!”

前后的“噢噢噢”自然都是在哄孩子睡觉。

真正的问题夹杂其中,显得如此不伦不类。

满朝文武一时都有些苦笑不得,却也为以后得上朝充满了担忧。

元春问完,就走到龙椅旁,将宣治帝轻轻放下,拿刚刚送来的毯子盖好。

随后才松了口气,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冯一博见此也松了口气,但还是压低声音道:

“此人姓刘名昭,如今正在泉州卫任指挥使一职。”

元春表现的,似乎有些急着走一样,闻言就直接点头道:

“既如此,就依楚国侯所言,调这个刘昭入京接任京营节度使一职吧!”

后面的百官几乎听不清这边的对话,但前排大老们却是听得真切。

北静郡王本以为这个位置非开国一脉莫属,一听这话顿时就有些急了。

“京营事关重大,如何能轻易指派外人?”

他的声音没压住,稍微大了些。

冯一博和元春几乎同时皱眉,伸出食指放在嘴上。

“嘘!”

元春还回头看了一眼宣治帝,见他并没被吵醒才松口气。

但依旧有些不满的瞪了北静郡王一眼。

北静郡王一时难免有些尴尬,但咽了咽口水之后,还想继续争取。

这时,贾雨村上前一步,低声道:

“兵部这边对刘昭的功绩有目共睹,臣认可楚国侯的这个提议。”

元春微微诧异的看了他一眼,随后笑道:

“贾阁老在兵部日久,对这些武官的事定然了如指掌,既然贾阁老都觉得可行,那这事就算定下了。”

北静郡王一脸难以置信的看着元春。

可惜任他有百般不解,事已至此也明白元春的心意已决。

现在再说什么,怕也没有用了。

当下,他回头深深的看了贾政几个贾家人一眼。

随后一甩袖子,回了队列之中。

贾家几个有职之人今日都在,却被北静郡王看的一脸懵逼。

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

此时元春脑海中,却是冯一博交代的第三件事。

「第三,京营事关重大,节度使必须换成咱们自己人。

先帝遇刺之事是忠顺亲王做的,查清此事都有谁牵扯其中之前,新晋勋贵不用考虑。

而且最近不少老勋,包括北静郡王都和忠顺亲王有所牵扯。

在查清之前,都中的人就都有嫌疑参与其中。

若是用人不当,将来查出什么难免有人狗急跳墙。

这样的风险我们必须要避免。

所以,最好就是征调那些派系并不鲜明,还能听话的自己人。

到时候,我会举荐泉州卫指挥使刘昭,他和我有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