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百六十七章 改良,改革,革X

王安石,其实是一个水平不错的宰相。转他不仅在文学、经义等,学问方面的造诣极高,人品方面也都无可挑剔。

最主要的是,他制定的政策也很有针对性。这是他在地方从政多年的经验,绝非自诩清流的台谏官可比。

他其实清楚底下的人如何做事,也清楚大宋的问题在哪里。只是,他没有可以参考的成功案例,只能摸索着总结了

“庆历新政”的失败。因此,他没有像范仲淹那样,从吏治着手。而是想要先从财政和百姓的处境入手。

转从他种种手段和言行来看,大概是想先进行改良,再开始改革,最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造。

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可惜,除了范仲淹,他也没有别的例子借鉴。他从中吸取的教训,大概是触及既得利益群体会立刻遭遇反弹,因此才想要一点点改变。

却不知道,既得利益群体贪得无厌,利用他的新法敛财。最终导致大宋的问题更加严重。

冯一博说不想成为王安石,除了不想向他一样背负骂名。更重要的就是,不想被人从中作梗,将他想要的改革,当成谋取利益的工具。

转这就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震慑那些贪得无厌的家伙。

陈勤之这个上一代帝师,就是镇场的最佳选择。因为,他不仅有足够的声望,也恰好有一颗变革之心。

可陈勤之听到冯一博的话,微微一愣。随后也不知道懂没懂,只失笑道:“老夫还以为你们推崇王介甫呢!”冯一博见他不问缘由,便也笑了笑,回应道:转

“推崇他的人品,不敢恭维他的手段。”他的手段虽然没那么不堪,但却被士人唾弃。

《奸臣传》中,所列北宋奸臣有十四个。其中有九个就是赞同或者参与变法的。

可即使如此,却依旧没人质疑他的人品。王安石的一生,忠于国家,忠于皇帝,更忠于百姓。

即使新法被后来的南宋全盘否定,到底也没能否定这个拗相公的人品。

转陈勤之闻言,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他的说法,又随口道:“那也要看你们的手段如何了。”他的意思,其实是不看好冯一博要做的事。

毕竟,改革不是随便说说。新学虽然初见成效,但手段急功近利。在陈勤之这样的大儒看来,这是打着圣人的幌子,用的手段却都是邪门歪道。

可冯一博闻言大喜,立刻拱手道:转

“多谢阁老成全!”陈勤之有些懵了,疑惑道:“老夫成全你什么了?”冯一博露出洁白的牙齿,一脸理所当然的道:“阁老不是已经同意了吗?”陈勤之闻言,顿时明白了冯一博的意思,笑骂道:“同意个屁!”转别以为大儒不会骂人,真正的大儒都是嬉笑怒骂,从心所欲。

当然,这不是说他随便骂人,而且该骂的时候不会囿于身份就不骂了。

很显然,冯一博这是在顺杆爬,故意曲解他话里的意思。此时不骂,更待何时?

“您不是说要看看我们的手段吗?”然而,被骂了一句的冯一博,不仅不生气,还得一脸疑惑。

看起来就好像被陈勤之欺骗了感情一样,还委屈的道:转

“也罢!阁老就先看看我们哪里做得不好,等将来您老亲自主持的时候,也好有个参考。”陈勤之见他这幅模样,失笑着摇头道:“想的倒是长远,可以啊!老夫怕是活不了那么久。”冯一博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点点头,笑道:“那要不,您老先来?”这幅死缠烂打的架势,弄得陈勤之有些哭笑不得,只能感叹道:“你当改革是过家家啊?”转他自然不会被几句话拿住,可冯一博也不会放弃好容易打开的缺口。

只见他闻言,一脸崇拜的看着陈勤之道:“都说‘齐家治国’,说起来,过家家算是模拟齐家,所以阁老让我们先改革,就是模拟一下治国!”说到这里,冯一博还伸出大拇指,赞叹的道:“阁老果然大智慧,‘改革就是过家家’,此言可比‘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陈勤之听完,似笑非笑的打量起冯一博,似乎想要将他看透一般。

可见冯一博一脸的坦然,他也只能摇头叹道:转

“侯爷改革的手段若能有拍马屁的一半,此事不难矣!”冯一博欣然的点头,笑道:“阁老谬赞,我也是第一次拍,能得到您的夸奖看来也算是有点天赋。”两人对视一眼,忽地都大笑起来。

玩笑过后,陈勤之对冯一博这个人有了些兴趣。他微微沉吟,便问道:“侯爷满口改革之事,不会只是想借老夫的名头行事吧?”转

“当然不是!”听到这样的试探,冯一博知道有戏。他毫不迟疑的道:“改革第一步已经开始了,至于第二步,就是结党,虽然结党不好听,但若孑然一身,自然谈不上改革。”第一步无疑就是新学。

凡是改革,都要有个核心诉求。这个诉求一般是通过口号或者学说的形式公诸于世。

转王安石改革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学说。荆公新学。如果说这门学说围绕的是

“道德”两个字,冯一博他们的新学核心就是

“君子”。看似相差不多,但其中的指向却截然不同。简单来说,王安石用道德要求自己,冯一博用君子要求别人。

王安石的思想是

“外王内圣”。其中

“内圣”指

“道德性命”之学,

“外王”指

“新法”。转他要先建立道德系统,再延伸影响新法的执行。而冯一博的思想其实是外儒内法。

他的想法,就是用圣人的学问,建立新的规则以约束别人。王安石的学说是标准的儒家,冯一博的新学则更接近法家。

可惜,陈勤之对于他们的新学还是有些误解,并不想谈及这个。于是他便略过第一步的话题,直接问道:“说起结党,那老夫就要问问侯爷,结党最重要的是什么?”转一说起结党,很多人会想到四个字:志同道合。

然而,冯一博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觉得,所有改革的根本目的,其实是缓解阶层之间的矛盾。

说白了,就是将既得利益群体的部分利益拿出来重新分配。拿得少的,或者说,为了不引起动荡,尽量只拿最不合理的部分。

在不改变现有分配方式的前提下,让既得利益群体少吃点。转这就叫改良。

拿得多了,既得利益群体肯定不愿意。两边最后要是掀起武装斗争,那就要命了。

如果最终的结果,是彻底打破原有分配模式,出现新的分配模式。玩的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命,所以就叫……革x。

而想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拿得不多不少。转让既得利益拿出不合理的部分,进行重新分配,并将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加以修正。

只对不合理的部分修改,变革。就叫改革。所以,改革问题既是阶层问题,也是利益问题。

那么,在

“志同道合”这四个字的背后,就还隐藏了四个字。那就是……

“利益一致。”转听到冯一博的话,陈勤之不由怔了一下。随后,他的眉头紧锁?

显然他想到了

“志同道合”,想到了

“选贤任能”,甚至想到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他想到了很多可能,就是没想到冯一博的答案是这四个字。

稍一琢磨,差点拍案叫绝。但再仔细想想,却又坚定的摇了摇头,道:“以利益聚人心,那样的改革不过是换下一批人,又上来一批人罢了。”转儒门向来羞于谈

“利”。陈勤之虽然知道治理国家离不开利益二字,但他还是认为道德才是真正的基石。

他认为,以利益聚集的群体,最终的目的也是利益。这样的改革,显然只会更糟。

而听到这样的评价,冯一博却丝毫不慌,笑道:“改革改革,自然就是改旧革新,不论新旧,都要有人管理,所以只要换下一批人的同时,立下新的规矩,再缝缝补补,不就又是几百年?”他想要的改革,自然不是王安石那样费力不讨好的方式。

转在他看来,王安石就是在错误的社会环境下,有一颗革x的心,努力做着改革的事,用的却多是改良派。

这位拗相公想要的,远比能做的多太多,能做的又用错了人。这可能就是王安石失败的原因吧。

北宋时期仁宗无后,致使帝王世系改变。接任的英宗面对曹太后和韩琦、富弼这样的组合,被压的死死的,完全无法掌握话语权。

好在,宋英宗很快就没了。可惜的是,他儿子神宗登极也不比他的处境好多少。

转他面对韩琦的时候,韩琦已经是三朝元老。主弱臣强局面,让

“心有大志”的神宗急于做出一些改变。他需做点什么,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

好在,他这个时候能做的很多。北宋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等,就没有没问题的地方。

别的不说,只

“三冗”,西北二虏,再加上严重到畸形的土地兼并。这三座大山,各个都有动摇社稷的可能。

转这个时候,神宗,或者说大宋,就需要一场变革。王安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启了变法。

看起来,社会环境好像到了可以变法的时候。可惜,神宗空有大志,却没有决断。

一个优柔寡断的君主,是不可能支撑起一场变法的。现在的大魏,除了国土大一些,其余各种问题比起大宋没好到哪去。

可恰好是幼主登极,代表皇权的太后就是冯一博的人。转这个时候,不正是改革的大好时机?

让大魏变得更好的同时,也能获取更大的话语权。不管为了她们母子,还是为了自己。

何乐而不为?听到冯一博的话,陈勤之哂笑道:“没想到,侯爷还懂针线活?”面对这样的嘲讽,冯一博只当清风拂面,笑道:转

“毕竟阁老这样老成持重,一心为国得人太少,若无利益关联,怕是难成大事。”这番话一出,陈勤之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是啊!道德可以用来约束自己,却无法约束别人。王介甫何曾不是毫无私心,一心为国?

最后却众叛亲离,落得人人喊打。这背后的原因,岂非就是

“利益”二字?转冯渊虽然年纪轻轻,看似还有些急功近利,又搞了一些歪门邪道。

可若较真起来,这样的做法未必不能成功。到了内阁这个层面,自然清楚凡事都有利益牵扯。

只是一直以来的思维惯性让他有些难以接受?现在想想,若是自己早些年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就不用等到现在?

想到这里,陈勤之开始正视起冯一博的建议。他一脸郑重的问道:转

“你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听到这话,冯一博就知道事情成了一半。

他立刻也收敛笑意,郑重的答道:“改革所为,无非国富民强。”这个答案就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

陈勤之听了难免有些失望。可冯一博接下来的话,却让陈勤之为之动容。

“我希望的很简单,只要大魏家家仓禀实,人人衣食足,法不阿贵,强不挠曲。”说到这里,他露出一个怀念的笑容,有些感慨的道:“这个目标可称之为,小康。”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辞令,可惜这个时代没人能完全理解。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诗经》中的句子,陈勤之自然知道。

对于这个词,他的理解无非是让百姓过得安乐一些。转让百姓过得好,对于改革来说,自然无可厚非。

可联想到冯一博前面两句,陈勤之叹道:“你这话是法家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句出自《管子》,其中意思就不赘述。

“法不阿贵”是韩非子的思想。用现在话说,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转这两位,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陈勤之就是听了这个才有些色变。冯一博闻言,笑了笑,道:“不管法家还是儒家,利国利民就是好学说。”说到这里,他轻笑两声,道:“想必阁老这样的大儒,早就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定然不会囿于门户之见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