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29章 疑惑

第229章 疑惑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18:00:41

解释了为何“战争结束看北洋”,朱应桢总算安下心来,高务实又向他交待了如何支持北条氏的一些相关事宜。高陌准备的宵夜被朱应桢囫囵吞枣地吃了一些,这位国公爷才告辞而去。

高务实一般晚上不吃东西,但今晚事多,他勉强吃了几片卤牛肉,又问刘馨为何不动筷子。

刘馨一副宁死不屈的模样,大摇其头:“胖是女人最大的天敌。”

高务实哈哈一笑,放下筷子道:“你又说不嫁人,又生怕胖了一星半点儿,至于吗?”

“这和嫁不嫁人有什么关系?”刘馨瞪了高务实一眼:“我自己不能容忍身材走形就不可以吗?”

“可以,当然可以。”高务实可不打算争论这种事,话锋一转,问道:“嗯,你之前的话似乎并没有说完,现在成国公走了,要不要补充一二?”

刘馨瞥了他一眼,道:“你是说日本统一的问题还是什么?”

高务实微微摇头,认真地道:“我说的是整个相关事件。”

“哦。”刘馨思索了一下,没有回答,反而发问道:“你之前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最多两三年便会出兵朝鲜。这话究竟是你基于历史的判断,还是你认为这是一种必然?”

“都是。”高务实倒是回答得很快:“之所以有那样的历史,本身也是一种必然,是根据丰臣秀吉本人的身体和心理情况,以及日本在统一之后,其国内矛盾无法内部化解而形成的一种必然。”

刘馨问道:“所谓内部矛盾,就是你此前说过的武士阶层过多?”

“不止。”高务实淡淡地道:“武士过多其实是整个日本国家层面的问题,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武士过多对丰臣秀吉本人或者说他的嫡系势力集团而言,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哦?这话怎么说?”刘馨略有些意外。

高务实道:“怎么说啊……嗯,你可以把丰臣秀吉的统一大致上与蒋某人的‘统一’类比一下。其实丰臣秀吉和织田信长最大的区别,就是信长看谁不爽就灭谁,而秀吉差不多就灭个北条而已,柴田也只能算织田原来势力里的一部分。

本质上来说,信长偏向于武力统一,作为他实质继承人的秀吉则偏向于政治统一。但政治统一就会有一个必然出现的问题,即秀吉没有打破原先的分封大格局,他所发动的比较大的征伐差不多就两次:九州征伐与关东征伐。

九州征伐的结果只是岛津氏被罚,吐出了之前获得的战果,本身的基本盘并没有太多损失。在岛津氏割肉认输之后,秀吉并没有强行打到底,而是认可了这种服软,满足于做一个诸侯之长。

北条氏倒是惨一点,基本算是被灭了。不过,北条被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还得罪了德川家康,正好丰臣秀吉很担心领地离他太近的家康,于是借着北条被灭的机会把家康改封了过去。这个做法,多少有点‘处中国而治万邦’的影子在里头。”

刘馨皱眉道:“这和他出兵朝鲜有关系吗?”

“有关系啊,关系可大了。”高务实笑了笑,道:“你想,丰臣秀吉的统一既然主要靠的是在其武力威慑下的政治手段,那么手底下那些配合他武力威慑的将领们是不是需要酬功?

但问题在于,既然不是武力统一,自然也就无法把臣服他的那些大名领地剥夺而分给自己人,如此这酬功又要从何谈起?他既然默许了分封制,酬功就必然还是要分封,但他手里没地,怎么封?

更何况,从他的‘太阁检地’情况来看,丰臣秀吉本身的实力其实并不能算很强,至少相对于后来的德川幕府而言,丰臣家本身的实力是偏弱的。”

“这我倒是头一回听说,能详细点吗?”

高务实道:“太详细也不必,我大致说一下吧。丰臣秀吉时代的日本石高大概1900万,德川家康时代说是2200万,差距有限。

但要说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石高数量,则丰臣秀吉是220万石,而转封关东后的德川家康有250万石。这两人的石高数量都是200多万,差不了多少。可是实际上,丰臣秀吉在他的时代里对日本的控制,其实是不如德川家康在江户幕府时代的。

首先,虽然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人的石高数量差不多,对比其时代而言,占日本石高总量的比例也差不多,但其实二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小。

丰臣秀吉的领地除了大阪的65万石,还有100多万石是藏入地,即丰臣秀吉在分封大名时从大名领地划出的一部分,这是分散在日本全国各地的。

德川家康就不一样了,他的领地是集中在关东的。不仅如此,他还有御三家和御三卿的分家,论石高数,他比丰臣家多了不少。

其次,我刚才说过,丰臣政权的性质是什么?是表面上看起来已经统一,其实不过就是一个松散的大名联合。丰臣秀吉的权力大部分来自他的威望,一旦他本人死去,丰臣政权的崩溃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德川家康则不同,他的权力来自德川家族的威望、力量、家名和其武家共主的地位。理论上来说,即便德川家康早死,也不会像丰臣家那样快速破碎、崩溃。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丰臣政权中缺乏谱代大名。这个可以说是丰臣秀吉自己作死,不仅压制谱代大名,还残害自家亲戚,比如丰臣秀次的结局我们都知道,这种做法就严重削弱了整个政权的支撑力量。

丰臣秀吉企图通过拉拢地方势力即五大老这种,来维持政权的平衡稳定,实际上根本就是在犯蠢。我且不说当时的德川家康已经强大到足以威胁到丰臣家,就说那些地方势力当真就能对丰臣家忠心耿耿吗?

有句话咱们都听过:‘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迟早会叛离丰臣家的,尤其是在丰臣家的核心实力并不足以强压天下之时。

德川家康就不同了,他有亲藩、谱代、外样的一整套等级体制。亲藩占据富庶之地,谱代监视外样,外样大名则大多被转封到偏僻之地,且被各种挑刺、剥削——如岛津家就是那样。因此外样大名的实力根本不能与德川幕府相比,当然也就不敢跟幕府叫板。

最后,丰臣秀吉通过太阁检地和转封来压制大名,这导致他和他的嫡系得罪了不少人,可是地方实力派又是丰臣政权稳定的保障,因此这个做法其实是在自寻死路,是逼着这些地方大名在危急关头背弃丰臣家。

德川家康就不一样的,他将外样大名排斥于权力中心,这些外样大名很多都离开了原来的领地,对新的领地又缺乏控制,再加上谱代大名的压迫和钳制,根本翻不起浪来。

虽然这样做也会导致外样大名对他的仇视,与丰臣秀吉的做法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亲藩、谱代、外样的等级体制之下的,有德川家雄厚的威望和实力做基础,而并非如丰臣秀吉那样只靠个人威望和政治手段。”

刘馨这会儿有些明白了,点头道:“总的来说,就是丰臣秀吉的真正核心力量严重不足,而即便是加上他的所谓嫡系,也只能保证他勉强使外样大名在名义上臣服于他,却并不足以形成压倒性的优势,是这个意思吧?”

“不错,这就是为何我在南疆各国一旦建立警备军,就会逐步裁剪其原有军队,直到最终撤销的原因。所谓警备军耗费甚大而军械先进,因此不必保留那么多其余军队之说,其实不过是找个理由裁军罢了。”

刘馨眨了眨眼:“那岑黄两家……”

高务实耸了耸肩,道:“我只能说客观事实导致,眼下不能操之过急。不过话说回来,岑黄两家乃至移镇南疆的全部广西土司,他们即便加在一块儿,也一样翻不了天。”

刘馨忽然皱眉道:“你娶黄芷汀,是不是也……有某种用意?”

高务实听得微微挑眉:“我猜你应该是想问,我是不是故意用这种联姻手段分化黄家,然后又借此分化以岑黄两家为首的广西土司,最终使得广西土司这股力量根本不可能联合起来威胁我?”

“呃……”刘馨干笑一声:“这个嘛,至少从事后看来,确实有这样的效果。”

高务实摇头道:“当时我并没有这样想。”顿了一顿,又补充道:“实际在这件事上,芷汀做的比我更积极。”

“嗯哼。”刘馨耸了耸肩,又瘪瘪嘴,道:“我也不知道是该说她聪明,还是该说这个时代的嫁娶观念惯性巨大。正如你所言,在分化广西土司这件事上,她看起来反倒比你还积极得多。”

高务实笑了笑,不再提这一茬,却把话锋一转,继续说到日本的话题,道:“丰臣秀吉的核心力量不够强,所谓嫡系将领们又有功难封,因此他只能把主意打到对外扩张上来。

再加上他年纪也不小了,我算一算……嗯,他今年已经五十一岁(实岁),这个年纪在日本来说已经挺大了。原历史上他发动对朝战争时是四年后,那也就是他五十五岁的时候。

考虑到这厮的身体情况一直就比较一般,说不定他之所以发动战争比较急切,也是担心在身前搞不定这件事……等等,不对。”

刘馨一愣:“怎么不对?”

高务实眉头大皱,迟疑道:“我没记错的话,秀吉的继承者丰臣秀赖出生于1593年,也就是战争爆发的次年。”

刘馨依旧没理解高务实的意思,莫名其妙地问道:“这有什么问题吗?”

“不对,不对。”高务实忽然站了起来,来来回回踱步好一会儿,这才严肃万分地道:“我把丰臣秀吉继承人的事捋一捋,你听听看我有没有弄错什么。”

刘馨其实对日本当前的情况并不了解,更不清楚丰臣秀吉的继承人都出现过什么问题,但高务实并没有给她分辨的机会,她也只好姑且一听。

高务实沉吟道:“丰臣秀吉在中年时,才由其侧室南殿生下的长子石松丸秀胜,而此子在六岁时便告夭折,因此秀吉十分怀念这第一个孩子。这可能就是他将后来几个养子都取名为‘秀胜’的缘故。

但丰臣秀吉的次子丰臣鹤松出生很晚,是在1589年——也就是明年才会出生。秀吉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给于了极高的重视,然而天公不作美,此子又于1591年夭折。”

“啊?看来丰臣秀吉这人至少在子嗣上,算是够倒霉的了。”刘馨听得也是直摇头。

高务实没理这句感慨,而是继续道:“但是两年后,也就是1593年,秀吉的第三子秀赖出生了,这一次没出意外,一直活到成年——那时候秀吉已经死了。”

刘馨问:“所以……你刚才说‘不对’的意思是?”

“意思是,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时,其实是没有自己的子嗣的。”高务实依旧皱着眉头:“在丰臣鹤松出生前及早夭后,也就是秀吉无嗣的那段时间里,他是把他亲姐姐智子(丰臣日秀,又称瑞龙院)之子丰臣秀次收为养子,并做继承人培养的。尤其是在鹤松早夭之后,秀次正儿八经的过继给了秀吉。”

刘馨思索着道:“你是不是想说,丰臣秀吉敢于发动那么大一场对外战争,其中或许还有无嗣的原因——我是说,他当时的心态可能有一种‘反正我没亲儿子,赢了也好输了也罢,无非就那么回事’?”

“有这个可能,但恐怕只是次要因素。”高务实分析道:“毕竟丰臣秀吉是早就有这个计划的,没有亲儿子的影响应该只能加重他孤注一掷的决心,而不能说是主要原因。”

“那他在发动战争的次年又有了亲儿子秀赖……”刘馨皱眉道:“这事他怎么处理的?”

“咦,我以为你知道呢,刚才我还说‘丰臣秀次的结局我们都知道’,原来你不知道?”

刘馨白了他一眼:“我的历史水平你还不知道?”

高务实哑然失笑,摇了摇头,道:“那我简单和你说下:丰臣秀次今年应该是二十岁,生父是三好吉房。秀次原本名叫三好信吉,后来才改名为秀次。

由于秀吉在信长死后势力坐大,一开始他也大量提拔自己的亲戚,因此秀次在1583年时便参与了北伊势与贱岳的战争。1584年时他带兵参与小牧长久手之战,在与德川家康交战时不但惨败,还让大将池田恒兴战死沙场,让秀吉极为愤怒。

不过在1585年时,因为征伐四国有功,秀次受封近江四十三万石的领地,可见秀吉对他还是寄予了厚望。原历史上,明年或者后年,他因征伐小田原有功,另外又被加封尾张领地,前后合计超过一百万石,成为清洲城主,实力甚强。”

刘馨诧异道:“1589年丰臣鹤松便出生了,而1590年左右时秀次还被再次加封?不对啊,丰臣秀吉到底怎么想的,是想着因为要收回秀次的继承权,所以给他一些封地作为补偿吗?亦或者,他是希望秀次将来能够辅佐他的亲儿子?”

“不,你搞错了一个时间差。”高务实解释道:“秀次在丰臣鹤松出生时还不是名正言顺的秀吉继承人,其实是鹤松早夭之后,秀次才被指定为秀吉继承人的,因为那时候秀吉估摸自己很难再有儿子了。”

“哦,那好吧,那秀赖出生之后呢?”

“从秀赖出生开始,秀吉对秀次的感情便开始有所变化了,这里我要多说一句:秀吉已经于1591年将‘关白’一职让于秀次,自己则称‘太阁’。秀吉的态度变化之后,秀次也感觉到事情的不对,从此自暴自弃起来,做出许多不人道的行为,因而被人取了个绰号,叫做‘杀生关白”。

到了1595年,秀赖大概两三岁左右,身体比他哥哥松鹤好得多,因此秀吉便以秀次有谋反嫌疑,将他流放到高野山,并且命他切腹自杀。”

“啊?”刘馨瞪大眼睛:“就这么杀了?”

高务实耸了耸肩:“对,就这么杀了。”然后顿了一顿,又补充道:“而且在秀次自杀后不久,秀吉又将他的妻妾子女共三十八人一同集中在京都的三条河原处死。

不过据日本民间传说,认为秀次有些孩子幸免于难,其中有个女儿后来成为真田幸村的侧室,但这些说法似乎都没有详细证据可以证明。”

刘馨没管秀次后人的问题,只是纳闷道:“这么一个年长的养子,不仅立有不少的军功,而且自身就有百万石的封地,脑袋上还戴着一顶‘关白’的大帽子,结果丰臣秀吉就这么二话不说直接杀了?这……日本国内难道没出一点问题?”

“或许是丰臣秀吉的威望足够高,又或许是德川家康实在太沉得住气,反正在我的印象中,日本国内当时还算平静。”高务实皱眉道:“当然,也可能是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之后给国内那些大名画的大饼太吸引人,大伙儿在朝战还在焦灼状态之下暂时不想内乱。”

“哦,我懂了,这就是所谓把矛盾转移到对外战争中的好处。”刘馨点了点头,然后又问:“但是我记得你曾经说过,朝战打了一半之后,日军处于劣势,而明军因为补给困难也很难将最后一批沿海日军消灭,于是双方和谈了一次。

但后来日本的条件太苛刻,于是和谈失败,双方又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战争……我奇怪的是,如果说秀吉一开始敢打朝鲜是因为他没有亲儿子,豁出去打一场也没什么好担心。

可是,第二次开战之时已经是1597年,那时候丰臣秀吉已经六十岁了,距他的死期已经只有一年,按理说身体也应该垮了——或者快垮了吧?那为什么他还坚持发动第二次战争?”

“此亦我所疑惑之处。”高务实皱眉道:“如果先排除丰臣秀吉此时已经老年痴呆的可能,我总觉得他这第二阶段的战事似乎更多的是一种骑虎难下。”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岛风骑脸”、“klauszx”、“曹面子”的月票支持,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