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77章 战后波澜(十九)日与朝

第277章 战后波澜(十九)日与朝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18:00:41

阅兵誓师之后,丰臣秀吉回到自己的临时御所,大喇喇地派人传召德川家康,说要询问关东一揆的详情。

德川家康当时正和众大名在一起商议出兵细则,收到传召之后面色颇为难看,苦着脸与众大名道别,一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模样。众大名虽然很多人与德川家康并非同道,但毕竟都是大名,见了他这神情也不免感同身受,纷纷安慰他。

德川家康看来非常感动,逐个谢过之后,向他们挥手告别,竟然有些依依不舍的样子,更是让不少人唏嘘不已。

不过众大名都没有料到的是,等德川家康抵达丰臣秀吉的临时御所,神情立刻一变,整个人肃然清明起来,胖乎乎的脸上只有沉着刚毅之色。

他一进殿中,丰臣秀吉竟然一改方才人前倨傲的模样,不仅马上起身相应,请家康就坐,口中还笑道:“方才真是委屈德川公了,秀吉深觉不安呐。”

德川家康面色如常,微微躬身道:“人生在世,往往身不由己,人人头顶都有命运、宿命和天命三柄利剑。如今三命已定,太阁为天下人,家康惟效忠而已。”

丰臣秀吉似乎没料到德川家康会如此正经作答,稍稍一怔,继而问道:“德川公能忘记小牧长久手之遗憾?”

德川家康毫不迟疑地道:“时日就是最好的药,随着时光流逝,新的经历会掩盖旧的痕迹,不必刻意去遗忘。”

“哈哈哈哈!”丰臣秀吉仰天大笑,然后道:“德川公果然是天下智者,秀吉一向喜欢与智者相交……那么,唐人的关东舰队和三崎、玉绳二城之事便有劳德川兄了。”他这番话一开始称呼家康为德川公,后来变成德川兄,显然不是口误,而家康也一定听得出来。

然而,家康却回答道:“主公请放心,此事虽难,但家康定当全力以赴。”

丰臣秀吉十分满意家康的态度,亲自将他扶好,颔首道:“小田原之战时,唐人曾与我军略有交手。那一次,唐军以寡敌众却取得大胜,此事虽然怪秀胜轻敌冒进,但也可看出唐军精悍……

德川兄戎马半生,自然远非秀胜这等小儿辈可比,但此番既然是要对关东舰队与三崎城唐军动手,可也得当心着些,切莫出了差错。”

德川家康沉声道:“家康明白。”

丰臣秀吉本来以为德川家康至少会大致说一说他要怎么应对,却不料德川家康惜字如金,竟然提也没提。此事事关重大,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让秀吉满意,因此他沉吟着问道:“德川兄欲以何策平定三浦?”

三浦就是指三浦半岛,也就是三崎城与玉绳城之所在。德川家康道:“玉绳城为成田氏长居城,氏长虽与京华之主有姻亲之系,然终为我日本之臣,家康当以大义责之、大利诱之,使其即便不肯降服,也会固守不出,不能为三崎之援。

而三崎城僻处半岛,家康当以奇袭取之,唐人无备,或可夺矣。倘唐人有备,亦不足惧,半岛之地,围而困之即可。”

丰臣秀吉皱眉道:“唐人关东舰队甚是强大,三崎城又在海边,德川兄如何围而困之?”

这话问得很是一针见血,但德川家康却沉着地道:“唐人舰队虽强,要来我关东也是远涉重洋,一路所费何止巨万?假使我以三万精兵围而不攻,当此即将入秋之际,则此军可就食于当地,而唐军所食需海运补给,谁能久持,不问可知。”

丰臣秀吉思索了一下,似乎也认为有道理,但却又问道:“可唐军舰队既强,即便不敌不支,亦可从容退走。若此,则如何是好?”

“退走即可。”德川家康从容道:“他既远来,一旦失了据点,在何处落脚扰我?”

这下丰臣秀吉却显然有些不满,拂袖道:“倘若退去岛津家的清水城则如何?”

德川家康大笑:“那可就要恭喜太阁殿下了——名护屋即在九州,岛津家若敢收容敌军,他那六十万石岂能不易手太阁耶?”

名护屋就在九州岛北端,离朝鲜最近之处,那是此次征讨大明的大军出发地,一旦南边的岛津氏“收容敌军”,自然可以立刻调集大军南下平叛。德川家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丰臣秀吉总算露出笑容,自矜地拂须道:“不错,我大军在其北,岛津氏如头悬利剑,岂敢如此行事?德川兄看得明白呀。”

“万事皆在太阁指掌之间,不过借臣之口道出罢了。”德川家康的话语极其谦逊,躬身道:“臣惟效命而已。”

这是他今天第二次提效命,丰臣秀吉极其满意,决定给个甜枣——但只能先给一半,道:“此事若成,德川兄大功可平伐朝,本太阁自当上奏天皇,请敕德川兄为左府,以铭于史册。”

德川家康居然也不推辞,只是俯首而拜道:“多谢太阁殿下。”

大事既定,丰臣秀吉也就放下心来,想到自己此来还带着不少美姬,不免心中痒痒,轻咳一声道:“那好,此中之事就全权拜托德川兄了。”

德川家康一看他这话没有下文,知道已有送客之意,当下起身告辞。丰臣秀吉假意挽留两句,也就由他去了。

同一时刻,朝鲜的王宫之中却是另一番景致。这朝鲜王宫原是仿照大明国的紫禁城修建的,但其中的各种殿宇规格、规模却只敢相当于大明朝藩王府邸。然而,由于朝鲜又是与大明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藩国,在大明各大藩国中汉化最深,对明廷执礼最恭。故此,经大明成祖皇帝特别下诏批准:允许朝鲜国君在自己的金銮殿上配有一座雕饰五爪金龙的王椅,只是体积要比大明紫禁城中的龙椅小上许多。

对成祖这一恩典,朝鲜历代国君自是感激不尽。他们平时便供着那龙椅不敢入座,只有每逢盛会大典之时才会登上金銮殿的龙椅,召集百僚、宣诏发令,以示本国作为“小中华”的赫赫威仪。

而这一日,朝鲜王宫的金銮殿上却没了往日的静穆凝重,反而歌姬如云、酒筵铺陈,一派热闹非凡的喜庆气象。

原来,今天是朝鲜国君李昖的四十岁生日。一向喜好繁华热闹的他,当然兴致大发,早已决定在金銮殿上大办宫筵,与文武百僚同乐共娱。一些恪守礼法的老臣认为他此举有失体统,纷纷上奏却劝他不住,也只得由他去了。

席间,朝鲜领议政柳成龙恭恭敬敬举起手中玉杯,率文武群僚祝道:“臣等恭祝大王与天同寿、安享永乐!”

“好!好!好!众卿不必多礼。”李昖坐在那张纯金龙椅上,胖胖的圆脸笑意盈盈。他也不起身,一举金杯正欲欢喜答谢,忽然脑中灵光一闪,忆起刚才群僚的祝词当中有“永乐”二字,急忙放下了金杯,走下龙椅,俯身便向西方拜倒——原来柳成龙在无意中提到了朝鲜宗主国明成祖年号,这是对宗主国大明的不敬。而李昖急忙向大明国的北京方向拜倒,则是以自己虔诚礼敬来弥补刚才众僚犯讳的失礼之处。

见到大王这般举动,柳成龙一愕之余,立刻醒悟过来,急忙率领群僚离席纷纷向西而拜,战战兢兢地说道:“外臣等愚鲁无知,冒犯了大明上国先帝年号,实在是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李昖君臣等人向西行过三拜九叩大礼之后,这才心有余悸地纷纷平身。李昖抬眼看了看柳成龙,惊魂未定地说道:“柳爱卿,今后你谈吐措词之际,须得多加留意才是!倘若上国闻知今日此等失敬之事,一纸御诏斥责下来,那却如何是好?本王听说当今大明皇帝陛下春秋正茂,刚正明决,驭下甚严,前段时间已经出兵要一扫蒙古余孽——天威浩荡啊!若是他一怒之下遣使来问,即便本王只怕也回护不了柳爱卿你了……”

“是!是!是!大王训斥得是!愚臣日后再也不敢造次了!”柳成龙伸手抹了一下额上的冷汗,起身急忙和文武群臣一道退回坐席边跪下。

李昖站在王座前静了片刻,稳住了自己的心神,轻轻咳嗽一声,然后走回到王筵上坐了下来。

“你们也入席吧!”他向跪伏在席位边上的群臣吩咐了一声,径自提起了银箸,便欲用膳。这时,忽听到殿外宦官扬声禀道:“抚倭正使黄允吉、抚倭副使金诚一归来朝舰,现在殿外守候,请求大王紧急赐见。”

“黄爱卿和金爱卿回来了?”李昖听了,正伸向那盘中的银箸顿时停在了空中,沉吟一下,道:“速召他二人上殿觐见。”

这黄允吉、金诚一是李昖日前以邻国使臣的身份专门派往日本国,假意祝贺丰臣秀吉“肃清四方、一统扶桑”的。当然这是在明面上,金允吉、金诚一是前去祝贺的。在暗地里,李昖却是让他俩打探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对待朝鲜的态度的。丰臣秀吉给他的书信被他一口回绝,虽然心里觉得那厮只是胡说八道,但终究还是要看看虚实嘛。

殿门之外,只见黄允吉、金诚一二人面无人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奔到王筵之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似是累得筋疲力尽,一个劲儿地摇头吐舌,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歇一歇……歇一歇再说吧!”李昖见他二人这等模样,岂好意思再加催问?只得挥手让两名宫女各自端了一杯温茶给黄、金二人递了过去。

黄、金二人叩头谢过,仰起身来,也顾不得什么礼仪,“咕嘟咕嘟”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然后静息片刻,这才平复了心情,跪正了姿态,准备开口奏事了。

正使黄允吉咳嗽了一声,语气中仍掩不住激烈的惊慌和激愤,急促地说道:“大王,倭国关白丰臣秀吉野心勃发,竟然想要侵吞我朝鲜三千里江山了!”

此语一出,大殿之上顿时一片死寂,连那些翩翩起舞不问国事的朝鲜歌姬们也立刻停住了动作,木然而立。大殿两侧奏乐的乐师们也放下手中的乐器,一个个瞠目结舌地看着李昖,不敢再演奏下去了。

在生日大宴上骤闻这等祸事,李昖再也无心娱乐了,将手中的银箸“啪”地一丢,沉着脸向外挥了挥手。歌姬、乐师们急忙知趣地匆匆退了下去。

金銮殿上的空气就像一下凝固了似的沉闷起来。良久之后,才听到李昖有些有气无力的声音打破了这一团沉闷:“黄爱卿!他莫非是在虚言恫吓尔等?他是不是嫌送给他的贺礼太少了?本王这一次送给他的是十八株珊瑚树、六斗夜明珠和两张白虎皮——件件都是稀世珍宝,价值甚至等同于我们奉送给天朝的贡品了……他难道还不知足?”

听了李昖这么说,黄允吉和金诚一二人都有些哭笑不得,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看到李昖自顾自在王座上喃喃说着,却又不敢出声打断了他,只得耐住性子默默地听着。

“算了!算了!想那倭国不过是蛮夷之邦,本王也不和他们计较了……柳爱卿,你待会儿下去再备一份厚礼,派一个口齿伶俐、官职在二品以上的大臣,择日急赴倭国与他们说和,不可激起事变!”

李昖还沉浸在自己的臆想之中,对柳成龙吩咐道:“黄允吉、金诚一办事不力,不能为本王调和外夷关系,暂且退下去听候发落……”

“冤枉啊!冤枉啊!”黄允吉和金诚一听了,惊得跪在地上连连磕头,齐声喊道,“倭虏实乃狼子野心,不噬我朝鲜入腹而决不罢休……无论大王再送多少的珍品厚礼,丰臣秀吉那狗贼都会跨过海峡直扑过来啊!……”

大殿之上一下沉沉地静了下来,只剩下他俩嘶哑而凄厉的呼喊在大殿上空久久回响着。

“你们有何证据能切实证明倭国一定会来侵犯我朝鲜?”过了许久,柳成龙终于开口打破了殿上的沉默。他到底阅历丰富,比那位大王靠谱多了,至少知道问个证据。

此时他挥手止住黄、金二人的嘶声呼喊,缓缓说道:“两国交战,兹事体大,容不得你俩在此虚声鼓噪!”

“柳……柳相,下官等岂敢虚声鼓噪、扰乱君心?大……大王,丰臣秀吉看了您的回信,差点当场将臣二人斩首示众。后经其麾下诸臣苦劝,这才勉为其难让我等回来传话……”

黄允吉不顾自己的脑门被磕出了一颗颗血珠,双手托起一封黄色绢函,膝行着呈上前来,“大王只要看过这封信,一切就会明白了……”

柳成龙从王筵左首席位上站起,接过了丰臣秀吉那封黄绢信函,急忙捧给了李昖。

李昖的心跳得“咚咚”直响,将那封黄绢信函握在手中,竟似握着一块灼热的赤炭一样。他哆哆嗦嗦将之拆开,抽出信笺扫了几眼,当下便是脸色铁青,忽然大声呵斥:“欺人太甚,真是欺人太甚!倭贼其心可诛也!”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邻家男孩1”、“曹面子”的月票支持,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