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81章 朝归倭附(圩九)“高洛”事件

第281章 朝归倭附(圩九)“高洛”事件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18:00:41

皇帝这个主意明显不具备可行性,皇子的出生在大明的宫廷制度下根本不可能作假,朱元章在这方面有很严格的规定,后来嘉靖时期还增补过一次,更加没有任何可以钻的空子。

想想都知道,皇帝临幸皇后或者妃嫔乃至于宫女的时间都是有明确记载的,其甚至还要根据被临幸者的月事来做比照,以确定怀孕的时间,其余的各种相应制度也一样应有尽有。

朱翊钧异想天开的想要用外甥冒充儿子,这明显是一时的病急乱投医,毕竟按理说他自己是很清楚这些制度的。

高务实琢磨,除非有和这孩子几乎同时出生的皇子,且皇帝还愿意玩一出李代桃僵,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显然,这两个条件都不符合,一来没有那样一位皇子,二来皇帝也不可能这样做啊。

哦,当然,如果真有一起出生的,在出生前后续还可以想办**说是双胞胎或者龙凤胎,但既然没有这样的情况,自然也就不能操作。

于是两个人只能继续想办法,过了一会儿,高务实提议说,要不就说永宁长公主霜居寂寞,收养了一位弃婴?

结果朱翊钧依旧不答应。这次倒不是不能操作的问题,而是皇帝不喜欢“弃婴”这个词,觉得给自己外甥这样一顶帽子非常不公平,让他十分不适。

高务实只好再想,过了一会儿又提议,说永宁长公主的嫡亲三姐、寿阳长公主与自己也算有旧,是否可以请寿阳长公主帮忙,就说孩子是她的,然后过继给四妹。

朱翊钧一开始颇为心动,认为这个点子还不错,毕竟这样就摆脱了“弃婴”这个倒霉词。再加上寿阳公主和永宁公主本是一奶同胞,亲姐姐过继一个孩子给妹妹,这是很常见的事,外廷也不会对此提出什么异议,简直完美。

但是两个人再往下讨论了一会儿,发现构想虽然好,但实际操作可能搞不成功——寿阳长公主可不是寻常民妇,虽然其生育问题没有如妃嫔一样极其严格的制度来随时监督着,但她大致在什么时候怀孕了,具体在什么时候生产,那也还是有记载的。

永宁长公主之所以能悄悄怀孕生产,那是由于朱翊钧早年亲自开了口子,让她的公主府与别的公主府制度不同,享受了巨大的自主权……以方便高务实去和她相会。

总之,永宁长公主身边的人,虽然名义上还是宫女太监,但实际上早就被高务实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彻底买通喂饱了。这么说吧,只要公主殿下不是在公主府内阴谋造反,想必这些人连屁都不会多放一个。

而偏偏寿阳公主这边之前并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所以她前不久还陪同皇帝、太后一道去天寿山祭扫过先帝陵寝呢,其有没有怀孕好几个月,那怕是只有瞎子看不出来。

这样一来,即便侯拱辰和寿阳公主夫妇与高务实的确有旧,也肯定愿意帮忙,但由于没法蒙混过关,这想法也只好作罢。

高务实不禁有些头大。而朱翊钧这时候自己又提出说,要不这样吧,这孩子依旧说是你高务实的,不过得把母亲换一下,就换成说是你夫人黄止汀,然后再个借口过继给永宁长公主——借口非常好找,朱翊钧说实在不行就自己下旨提出,你只要遵旨照办就行了。

按照朱翊钧的看法,高务实的地位、功勋都足够高了,这孩子依旧按照高务实的儿子来论而过继给长公主,那无论如果都说得过去。

再考虑到朝臣们都知道高务实与皇帝的关系,那么一方面是皇帝心疼亲妹妹,另一方面又是皇帝照顾高务实嫡次子的地位,让他领皇室的门票,也可以看做是拉拢高务实的一种手段,如此就不会太攻击此事。

皇帝这个提议的可操作性就很大了,原因是黄止汀长期不在京师,而是在南疆坐镇,一般是年底左右回京与高务实一同过年,在京师只待两到三个月左右。

于是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她生产的时候通常也不在京师,而在定南的所谓“暹罗王宫”——当然实际上就是高务实和她的府邸。

这样一来,除非高务实自己宣布,否则朝臣们根本不会知道黄止汀生产的任何消息,那么她是生了还是没生、生了一个还是两个,他们哪里知道?自然是高务实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

而恰好,黄止汀近期还真有孩子要生,所以只要在定南把消息传“对”,这件事很容易就可以遮掩过去,强行把永宁长公主的孩子也安在黄止汀名下。

两人琢磨了半晌,觉得应该没有比这更好的计划了,尤其朱翊钧还坚持认为必须是黄止汀来认这个儿子——因为她是正室,所以最终拍板定下,就这么办。

黄止汀收到消息之后怎么想,高务实也不是很清楚,但至少她的回信中对此没有任何抱怨,只是详细说明了她在南疆针对此事的各种安排。这些安排说实话比高务实泛泛而谈提出的要至少详细十倍,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最后能得知实情的人一只手都能数得出来。

唯一的难题是,需要把永宁长公主的孩子尽早送去定南,否则到时候定南高层的顾问团、将领团和暹罗王室来贺喜时,自己总不能明明宣布说生了双胞胎却只能抱一个孩子出去见人吧?那显然会引出很多不便。

虽说这么小的孩子就乘船出行,永宁长公主本人非常不舍,甚至高务实都有点担心现在的海船适不适合襁褓中的孩子乘坐。但是没办法了,这件事必须执行,因此只能调集了最精干的医护,安排了一艘二级战列舰作为座舰,将孩子送去定南。

最终,这孩子名义上是黄止汀的嫡次子,家中排行按理说是嫡四子,与高济是双胞胎兄弟关系。不过由于消息传回京师之后,皇帝果然下旨把过继的事定了下来,于是嫡四子就仍然是高济,他则被带回去了永宁长公主府。

按理说这件事到此就应该结束了,然而并没有,接下来居然又闹出了一点波澜。

问题出在姓氏上。孩子“过继”给永宁长公主没有问题,但是自古孩子从父姓,大明这么一个讲究礼教的朝代自然不能乱来,不可能让他改姓朱。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从父姓”上了,从哪个父姓?永宁长公主一接回孩子,立刻就宣布了孩子的姓名:高洛。

谁知道很快便有不少官员上疏,认为这件事不符礼法,孩子不应该姓高,而应该姓梁——也就是当年那痨病鬼梁邦瑞的梁。

他们认为这里头的道理在于,梁邦瑞一家当初虽然是犯了欺君之罪而得以尚公主,之后也被严惩,但天家并没有判定这桩婚事无效,且永宁长公主这么多年以来也一直是以霜居名义独自生活的,因此理论上她的夫婿仍然是梁邦瑞。

既然如此,她如今收了养子,这养子自然也应该继续从梁姓,而不能跳过梁邦瑞继续从生父之姓。

同样是过继,高演过继给德川家康,高务实并不在乎他改用德川苗字,因为首先大明没有苗字一说,让苗字“等同于姓”是历史上日本明治维新时的事。按照当前的日本而言,姓氏只有五个:源、平、藤原、橘、丰臣。

理论上德川家自称是“源朝臣某某”,也就是源氏出身,但巧的是他和德川家康都没有讨论过这件事,家康只提到“德川苗字”。换句话说,高演其实不必改姓,事实上只是隐姓,并且加一个苗字。

至于将来如果他真的继任征夷大将军,没有“源朝臣”这个前缀可怎么办,那已经是另一回事了。高务实估计,到那个时候日本已经尽在掌握,这玩意该怎么打扮一下,亦或者干脆把制度给改了,都是可以的。

然而让高洛改姓梁就不行,当初惩治梁邦瑞一家实际上就是他高务实出的手,现在如果居然还要让自己儿子跟梁邦瑞姓,这一关高务实就过不去了。

不过此事公主自己不方便辩解,高务实必须亲自出马。于是朝廷上下在一段时间里差点搞成了第二版的大礼议,高党一派舌战群儒,揪定了梁邦瑞一家犯欺君之罪在前,已经失去冠姓权。

至于皇上没有下旨撤销婚事,那只是出于天家为世人表率考虑,不代表实际上还承认这个妹夫。

这件事很是争论了一段时间,直到朝鲜战场出现变故,李如松碧蹄馆一战之后双方打成僵局,朝廷的目光才转回到正经的政务上来,对于永宁长公主养子究竟该从何姓的讨论热度才得到了压制。

此时皇帝再亲自下场,表示你们都别争了,这孩子以后就姓高。不过考虑到你们的争论,现在孩子的这个高姓并不是直接从高务实这儿继承,是朕御赐的!

至此,这件事才算是真正告一段落。什么,皇上您为何非要给这孩子赐“高”姓?

朕想赐什么姓就赐什么姓,关你屁事啊!是不是朕要给谁封官,你们也要伸手管一管?来来来,谁有这想法的,你给朕站出来,朕今天就让你知道什么叫君君臣臣!

伐元之战胜利后,朱翊钧的威望已经足够高,这点事情还是压得住的。一旦他摆出“朕偏要”的姿态,在诏书中用词稍稍凶狠一些,果然就没有人再跳出来继续闹了。

其实这也难怪,大明因为制度关系,外戚都不过寻常人家出身,而梁邦瑞家里当时也不过是稍微有点小钱的京师小富商,事发之后被高务实整得很快败亡,现在家里坟头草都一人多高了,谁真会为了他家出气而和高务实乃至皇帝对着干?

说白了,他们之前炒作这件事主要是为了求名。毕竟是跟高务实这样掌握着巨大实权的阁老唱反调,那可不是寻常能找到的机会。

当然,寻常时候也可以和高务实对着干,只是高务实平时没别的把柄可抓,政务上和他唱反调又容易把自己搭进去,殊为不智。

但是关于永宁长公主养子的姓氏,这些人认为不妨炒一炒。原因也很简单,过继的孩子姓什么在大明不是个严重的事,没有人会认为孩子过继出去之后还要跟自己姓——否则你过继个毛?

哪怕是同姓同宗过继,过继之后虽然还是一个姓,但理论上继承的也是养父的姓,进族谱也是按养父那边算。

所以在这些人看来,高务实是不会在这件事上动真怒的,那么炒作一下就没有大的危险,属于高收益低风险的好投资,焉能不为?

无非是驳了长公主殿下的面子嘛!可是那又如何,长公主再受皇上的宠爱,大明的公主也不能丝毫干政,只要不是在礼法上冲撞了她,那么得罪了也是白得罪。

至于后来高务实亲自站出来打擂,这个情形他们的确没料到, 不过事已至此却也不好简单认怂,总是要争一争、辩一辩的。当然,打那时候起,很多人其实就已经打了退堂鼓了,因此碧蹄馆一战的消息传回之后,他们才会迅速偃旗息鼓。

对于高务实为什么会在这件事上如此敏感,很多人也反思了一下。虽然怎么看都找不出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但因为客观事实已经存在,他们也只能强行解释为高务实对当年梁邦瑞一事余怒未消,非要在任何相关层面都让梁家不得翻身才能满意。

这个猜测也不算错,不过并不是真正的内幕,但……都不重要了。总之,此后永宁长公主得以让自己的儿子“名正言顺”的姓高,唯有一点似乎有些遗憾:他并不能进入高家的族谱,名义上也不能再算作高家的一员。

由此又引发了另一件事,就是永宁长公主忽然觉得自己的封地不够多,担心自己的儿子将来在“高家兄弟”之中因此抬不起头——毕竟高务实有多少家底,现在长公主殿下也是大致知道的。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汪凌”、“初次登录”、“mailman”的月票支持,谢谢!

PS:本来就忙得要死,所在城市居然又出了一个本土病例,又要开始核酸,下午三点的排队差点没把我晒中暑。忽然就回忆起大一开学前那封闭式一个月的军训,每天下午大一新生站军姿,都要晒晕十来个直接抬送医务室的场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