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83章 正国本(卅五)开诚布公(二合一)

第283章 正国本(卅五)开诚布公(二合一)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11:53:14

高务实这番话说得很平静,宛如讲述一段路边听来事不关己的小事,但这番话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却是十分巨大的。

黄止汀也好,刘馨也罢,甚至就连时刻准备退休的高陌,都不由得仔细思索起高务实的这番话来,细细品究,以期能完全明白他的意思。

高务实的意思看起来很直白,算得上是直抒胸臆的表达。但是,没有人敢忽视高务实的话中究竟是否还有隐含用意,尤其是在权力这种敏感的问题上。

毕竟,高务实多年来在权力斗争中还从来没有失过手,他往往都会在明里暗里各有布置。对敌如此,对自己人难道就真的毫无防备?

大家最先想到的无疑是高务实刚才最后这句话:“我让渊儿做虎贲军司令,这虎贲军就会变成唯他之命是从的吗?”

他能这样问,显然他觉得答桉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他认为即便高渊做了虎贲军司令,虎贲军也不可能完全听命于高渊——或者说,至少在高渊的命令与高务实的命令出现冲突时,虎贲军一定会选择遵守高务实的命令。

为什么呢?只是因为高务实自信于自己威望吗?三人都不会作如此短浅的揣测。

威望当然是高务实的杀手锏之一,这种力量并非任何数值可以衡量的。就以前文提到过的司马懿父子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举例,后世对于曹爽为何不反击有着种种争论,其实有时候道理虽多,但关键的那一点却偏偏容易被忽视。

先简单说下高平陵之变是怎么回事:魏明帝曹叡驾崩之后,曹爽与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共同辅左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此时二人均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又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此时司马懿已经六十一岁,已经出仕曹家三十一年,三十一年来无论在军在政,他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是的,不要因为演义的关系小看司马懿,能够在当时诸葛亮北伐下稳定关中局势之人,曹魏除了司马懿之外真就找不出第二个来。

总之,司马懿西定关中,东伐公孙,三十一年来有大功而无微过,其德高望重在此时的曹魏早已无人可及。

而曹爽呢?也不要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此人是前大将军曹真之子,能力手腕可以说是曹家三代中的顶尖翘楚。

仅从他打小就和颇为英明的魏明帝曹睿交好,又与曹魏老臣集团关系密切,而且在高平陵之变前的几年间他能一直压得司马懿不断让步这几点看,就能说明此人并不简单。

在两人共同辅政之初,两人已经开始了交锋。曹爽的第一步是表示自己尊重司马懿老前辈,认为自己不足与司马懿并尊,因此尊司马懿为大司马,坚持让司马懿在官职上高自己一头。

但还没完,这个议题刚被抛出去,曹爽又同时操纵舆论说这个大司马的职位太不吉利了,前几任大司马全部死于任上,因此再给司马懿提高一位,尊为太傅。

由于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下,太傅的级别实在太高了,从来都是虚职,所以您司马老前辈就别掺和具体的工作了,这实在有失国家体面。于是,司马懿被高规格的挤出了尚书台,也就是丢掉了具体行政事务的决策权。

不过,此时司马懿还有军权在手,依旧统领一半禁军。此时曹爽怎么做的呢?他给了司马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等一系列权利,甚至包括他家婚丧嫁娶由国家掏钱等。

这还不算晚,又以其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等。司马懿又不蠢,自然各种推辞,但是没用,最终只能让子弟官不受以示低调,硬生生吃下了这个哑巴亏。

两年后,孙权四路伐魏,这给了六十三岁的司马懿缓一口气的机会,他主动申请主持对吴作战,以保证自己“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的权力不被曹爽找茬夺走。结果司马懿还没抵达战场,吴**队一听他来,直接吓跑了。

又过了没几年,曹爽已经一步步将中领军(负责宫城防务)和中护军(负责宫城之外的京城防务)分别安插了自己的两位弟弟。至此,京师防务已经尽在曹爽之手。

录尚书事,这是行政决策权;京师全部兵权,这是保卫权力的基础,并且由于全国高级将领的家卷子嗣几乎都在京城,因此还对全国将领的忠诚保证拥有极大优势。

此时,司马懿在权力中枢的战争中实际上已经落败,他这几年里还能干的事就是出兵平叛、出兵把来犯魏国的敌军吓退等等。

然而,曹爽把持朝政四年之后出现了一个小问题,接替司马懿镇守关中的老臣赵俨坚持退休。曹爽无奈,只能把表弟夏侯玄派了过去接任,而夏侯玄本来的职务是什么?中护军。

于是这一次司马懿果断出手,把这个位置弄到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手中。

问题是,曹爽怎么会同意的呢?史书无载,但可以合理推测:夏侯玄要去都督关中,而关中是司马懿的老地盘,关中将领几乎都是司马懿多年的属下,赵俨当时都基本指挥不动,你夏侯玄毛都没长齐也想他们会给你个好脸?

而此时曹爽已经在考虑伐蜀,如果事成在表弟夏侯玄手中,那这一功劳肯定首推他曹爽,其次才是夏侯玄本人。所以,大概率是曹爽与司马懿因此达成了某种妥协,由司马懿来给夏侯玄背书,而曹爽一系则将中护军的位置交给司马师。

这个人事变动的妥协,一方面是曹爽自认为掌握了大权,稍稍让渡一点也无大碍,他要的已经是对外的灭国之功了;另一方面则是司马懿已经有了反击的决心。

结果,曹爽伐蜀失利,损失惨重,关中怨声载道。回来后,曹爽并没有变傻,他警惕起来,将原属于中护军统领的禁军三营之一划拨给了中领军。司马懿表示反对,然而反对无效,司马懿也没有办法。

这支兵马其实是当初托孤时属于司马懿的嫡系,谁料到了此时竟然也保不住。247年,司马懿正妻去世,司马师只能去守孝,这下连中护军的非嫡系兵权也丢了。

于是,曹爽趁机发动了对司马家最后的进攻,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断绝了她和小皇帝之间见面的机会——郭家和司马家是盟友,郭太后从父后来可是司马家的排头兵,这个说来话长,就不提了。

至此,司马懿在朝中最后的力量被阻断,劳模一生的他被迫“生病”,从此不再过问一切军政事务。曹爽此刻可谓大获全胜,从此专擅朝政,同时志得意满,开始了各种骄奢淫逸的乱搞。

此时,曹爽最后一次检查了司马懿这个老对手,派人去看望老干部,结果司马懿展现了影帝级的表演功底,下人喂个粥都能被他抖落半身。曹爽终于放心了,骄奢淫逸再次加倍,而司马家的机会来了。

司马师——对,是司马师,不是司马懿——在此时展现了其牛逼之处。他干了三年中护军,中护军除了掌握宫城外禁军之外,还有一个能提拔下级武官的权力。

司马师与他的两位前任不同,他的前前任蒋济卖官鬻爵只为捞钱,前任夏侯玄只提拔圈内人,拓宽人脉好进步,唯独司马师提拔了一批出身一般但都有真正军功的下属。

为什么要提拔这些人?因为他们敢打敢拼却没有地位的基础,他们的人生如果想要完成阶层跃迁,唯有依靠司马师,唯有依靠司马家!

于是,后来的《晋书·景帝纪》中有了这么一句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

政变前夜,深知第二日是先帝祭日的司马懿决定动手,与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商议完成,做好布局。夜深后,司马懿派人查看两个儿子在做什么,结果司马昭在辗转反侧,而司马师鼾声如雷。

司马懿知道,即便自己已经年高七旬,但是司马家后事无忧,因为司马师有此能耐!他能悄然养死士三千,又能在政变前夜放心大睡,这就是该小心的地方小心,该大胆的地方大胆,大事必成。

次日,司马师的三千死士一个不少的冒了出来,没有惊动任何曹爽的眼线,在司马家完成了集合,司马懿更加安心。

然后,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司马懿亲自率领三千死士攻占武库,将原本没有铠甲、只有轻武器的死士武装起来,接着派司马师攻占司马门(皇宫入口),并立刻获得郭太后懿旨,给政变取得了至少名义上合理合法的依据。

此时的司马懿登高一呼,不少曹魏的三朝、四朝元老立刻站在了他这一边。但是,意外也还是有的,比如大司农桓范就夺了兵符逃出洛阳,并立刻建议曹爽利用虎符和皇帝在自己手上的优势,下诏命令各路兵马勤王,讨伐叛贼司马懿。

可是,曹爽却接受了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的劝降,拒绝了桓范的建议。曹爽为什么不听桓范建议讨伐司马懿,而选择束手就擒呢?

看演义和电视剧时始终不理解的一点就在这里:司马懿只有三千死士为基本盘,就算城里的老臣因为他的登高一呼全都跟他干了,可是那又如何?

皇帝和兵符都在,完全可以号令天下勤王。你一个洛阳城而已,禁军总共不超过六千(曹爽去高平陵肯定带走了一部分),加上三千死士也绝不可能过万。他曹爽能调动天下大军前来勤王……就算关中不算,那也依旧有数十万之多,仅仅离洛阳比较近的就有至少十万呢,完全可以反过来弄死司马懿。

可是,曹爽怂了。

他的理由是什么?最主要有两点:其一,司马懿一生从不弄险,这次既然动了,就必是有了万全之计。自己哪怕兵符在手,那些军队是否真会来和司马懿打,完全没准,搞不好来勤王的人第一个要杀的就是他曹爽。

这在曹爽看来完全是可能的,因为站在自己对面的人是司马懿。

其二,司马懿指着洛水,当着天下人的面承诺了,不会对曹爽赶尽杀绝。

这一条是后人读书观影时最觉得曹爽是个傻逼的,因为这样的大事你怎么可以因为人家一句承诺就相信呢?这不是脑子有毛病是什么?

但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因为发誓的那个人是司马懿。

一场政变要想成功需要什么?一般来说当然是需要掌握住禁军,需要控制住皇帝,需要震慑住百官,让这些人通通为你的政变背书,然后你才能成功。

然而,这里忽略掉了一个最为隐蔽的因素:威望。

不是每个人都能随随便便发动政变的,发动政变之后所有人也都会第一时间判断两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你能不能成功?你配不配成功?

能不能,要看你这个人平时给他们什么样的观感,简单的说就是你这人靠不靠谱。

配不配,要看你这个人平时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简单的说就是你这人够不够格。

而“能不能”、“配不配”如果统一来看,无非就两个字:威望。

司马懿拥有天下无两的威望,所以他在城中一旦完成占领武库、攻下宫城、获得懿旨三件大事,立刻就有无数老臣站出来支持。因为,老臣们知道司马懿靠谱,他一出手,其事必成。

司马懿拥有天下无两的威望,所以他在洛水边当着天下人的面发誓说不会对曹爽赶尽杀绝,曹爽立刻就信了。因为曹爽认为司马懿不会拿自己一生积攒的威望开玩笑,不会言而无信、食言而肥,自己已经得到了安全保障。

那么,把高平陵之变的例子拿到现在来会是怎样?

看看当前南疆的局面:军事上,各大警备军都是高务实的亲信掌握,包括目前更多时间将大部分兵力常驻南洋的南洋舰队,几乎全部武装力量都在高务实手中。

实际上处于“监国”地位的黄止汀虽然是高渊的生母,但她全凭高务实授权的“鹭鸟纹”发号施令,且并不享有人事任免权,也不享有统兵权,只能经“南疆警备军军令部”享有一定程度的调兵权。

可是,军令部之所以听从黄止汀的命令,依旧是因为“鹭鸟纹”。军令部上上下下的各级将领,依旧是几乎全部出自高务实的宗亲或家丁、降将,如果有高务实的直接指令,军令部只会按照高务实的命令行事。

高务实刚才可没说虎贲军可以不听军令部的调遣,那么也就是说即便虎贲军单独整编成了一支“南疆禁卫军”,它的上级指令依旧要来自于军令部。

那么,高渊有没有可能把虎贲军变成司马师的那三千死士,不听命于军令部而只听命于他个人呢?这就不妨先看看高务实刚才给虎贲军中其他三个重要职务做出的人事安排了。

刚才高务实说了,虎贲军“司令由高渊担任,副司令由高珗担任,宣政长由曹恪担任,参谋长由高琏担任。”

首先看副司令,高珗是谁?高务实南下出任广西巡按时带在身边的“卫队长”,拿下安南后京华建立的第一支警备军“升龙警备军”的首任军长。因为京华警备军体系有轮岗规定,高珗曾经先后担任过六大警备军中四个警备军的军长,也出任过军令部的副部长。

如果说南疆陆军将领中谁是高务实麾下资历最老的心腹死忠,那必是高珗无疑。而以他的资历出任虎贲军的副司令,一方面自然是为了辅左高渊,一方面显然也是监督高渊不要乱来——各个层面的乱来。

再看宣政长,这个位置上安排的是曹恪。宣政长早前说过,这个职务高务实也给禁卫军安排上了,它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政委。政委是干什么的不必多解释,别的不说,全军的思想工作显然归他负责。

那么,曹恪是谁?京华商社曹淦之子,高务实早年的书童,曾经也带去过广西,是现任的秘书处商务秘书。毫无疑问,曹恪虽然年轻,却也是元老级的心腹,而且跟随在高务实身边多年。

让他去负责虎贲军的思想工作,这虎贲军要是还能心向少爷大过心向老爷,那只能说曹恪这些年越学越退步了,完全就是个吃干饭的废物。

最后看参谋长,这个位置上安排的是高琏。高琏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这是他立下大功之后按照京华的习惯由高务实二次赐名而来的,他原先的名字叫高思廉。

高思廉何许人也?他崛起于黄止汀当年指挥的勃固之战,在那之前他的职务是“广南三镇总领府一等军事参谋兼华英拓殖使”。

彼时,安南的广南三镇总领府所辖的三镇为乂安、顺化、广南,其中最北边的乂安驻防任务不归金港警备军负责,而是由从都统司“借调驻防”的阮倦部负责,当然政务上由总领府管辖。

剩下的顺化、广南两镇才是金港警备军的驻防地,但金港警备军不仅仅驻防这两镇,它还承担着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向南开拓。

所谓“开拓”云云,当然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总领府遵照高务实的命令设置了一个特别职务叫做“拓殖使”,由警备军中“军政皆宜”的人来充当。

这个拓殖使的任务就是率领少量警备军以及当地编练的“拓殖团”往南部的华英、南蟠开拓新的领地。彼时,华英、南蟠都是有当地独立政权的,不过体制极其古老,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说类似于“部落联盟长老议政制度”。

这样一说就很明白了,所谓拓殖,其实就是武力征服加经济收买,再加政治驯服。而“拓殖团”其实就是由移民而来的汉人、僮人、客家人等各种明人组成的半民间军事化团体,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欧洲的私人殖民队,但拥有官方背景。

高思廉这个华英拓殖使干得极其出色,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仅仅依靠一支三百人的警备军为核心,收拢和编练了高达将近四千人的拓殖团。同时,他又通过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等手段,顺利击败了华英当地的临时部落联盟,实际上为京华取得了华英一地。

华英,大致相当于一府之地。考虑到高思廉当时手里只有三百正规军,这个功劳当然很有含金量。

他被调去随黄止汀讨伐缅甸之后,黄止汀鉴于他编练“半军事化团体”经验丰富,而且善于与各种各样的当地土人交流,所以让他临时出任了勃固警备军代军长,以光杆司令的状态负责指挥当时投靠京华的三万孟族新军。

高思廉的确很有手段,他仗着自己和金港警备军第二师师长高思进都是当年高务实在卫辉赈济收拢的流民这一身份,硬是从高思进那里“借调”了将近一百号低级且年轻的汉人军官,用以充实到勃固警备军的指挥体系中去,很快把这支部队较好的掌握了起来。

不久之后,高思廉就在勃固会战之中立下大功[注:详情参见卷四第275章勃固会战]。自此之后,高思廉长期担任此职,直到按规定轮岗。

在此期间,他把原本当地孟族人占九成以上的勃固警备军生生练成了一支七成以上成为“归化汉人”的京华铁杆武装,光是这个功劳就极其难得——之前说过,南疆当地人要成为归化汉人可是有硬性要求的,除了通过汉语考核之外,各种立功那是万万少不得。

总之由于前前后后各项功劳,最终高思廉被高务实依惯例改名,即高琏。当然,因为轮岗的关系,高琏此刻已经不是勃固警备军的军长了。

他时任金边警备军军长,同时还被暹罗首相高孟男委任为“洞里萨军屯使”,兼职负责柬埔寨第一大湖洞里萨湖周边地区高达两万余顷良田的军屯工作。不知道高孟男这么做是不是考虑到他曾经干过拓殖使?

不过这个任命应该说非常成功,因为他在这个职务上也干得业绩斐然。前次甲斐姬请求高务实调往日本的一笔巨量大米,就是直接从高琏这里调拨走的,而高琏得令后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即使管中窥豹,也可知他为京华在柬埔寨存下了海量的粮食。

这样一个人,与高珗一样是高务实的家丁出身,靠着自己多年的努力一步步爬上高位,可谓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有忠心。由他出任虎贲军的参谋长,意味着调动部队相关的一切命令都少不了他参与,如此一来,高渊的一切军令还怕高务实不是犹如亲见吗?

这样一番安排,高渊在虎贲军中看似大权在握,但其实就和刚才说曹爽与司马懿争权之战前那夏侯玄去关中一样,名义上是一把手,但如果没有背后那位“前辈”点头,他事实上谁都调不动,无论什么命令都出不了他的中军帅帐、白虎节堂。

当然,高渊背后的人是高务实这个亲爹,与夏侯玄和司马懿的关系到底完全不同,至少高渊只要没做出什么特别过分的事,高务实基本上不可能插手干涉。而高珗、曹恪、高琏三人都是高务实的心腹,深知高务实的作风和习惯,对于高渊也肯定是以辅左和观察为主,不可能主动跳出来给高渊找茬——只有蠢人才会做这种蠢事。

由此种种,高务实无论在名在实,都根本不必担心所谓的敏感军权问题,更别说除了直接的军权控制之外,高务实控制南疆、控制警备军等军事力量还有其他手段。

很早以前就说过,警备军是没有自身的武装后勤体系的,其一切后勤都有赖于整个京华集团的集中调配,没有任何一支警备军拥有全面能力。

刚才说高琏现在同时负责洞里萨湖周边的军屯,可以说如果金边警备军造反,他们是有军粮储备的,但这并不妨碍前面那句话的效力,因为他们只有军粮。他们没有饷银,没有枪炮,没有刀剑,没有火药,没有甲胃,没有……反正其他都没有。

又例如金港警备军,他们的驻地附近有不少的京华工业企业,假设造反的话,他们有枪炮,甚至有大量钢铁和弹丸。可是那又如何,他们没有火药补给,什么枪炮都只是烧火棍,更别提其他战争所需他们也一样没有。

总之,没有哪一支警备军拥有独自造反的物资基础,他们就算完全取得自己的辖区,甚至攻占临近的某个警备军辖区,也依然无法完全自给自足,必然会存在某种必须物资的不足。除非有人能把整个南疆的六大警备军一齐易帜……不过这也没完全搞定一切,因为至关重要的火药还是个麻烦。

南疆非常缺乏已经规模化开采的硫磺矿,即便从储量而言,硫磺矿最多的地区也在后世的印尼,也就是南洋群岛。但是南洋群岛到手不久,高务实还只是刚刚派人勘探,离大规模开采那真是八字还没一撇。

所以,现在南疆军力虽强,却非常依赖大明国内与日本方面[目前主要靠岛津家]提供的硫磺矿。这两处产地不必说了,那都是高务实说了才算的,何况运输这一块也必须依赖京华的两洋舰队。

换句话说,六大警备军一齐易帜都不够,就算不说大明国内了,至少还得控制两洋舰队和岛津家。要是有人这么厉害,那高务实干脆自己买块豆腐撞死,免得丢人现眼了。

况且刚才说高平陵之变时已经说了,干这种事是需要威望的,需要其他可能跟着你干的人觉得你一出手就能赢,还需要他们认为你配得上这巨大的基业。

这样的威望,在京华体系内,无分大明国内还是南疆南洋,除了高务实之外还有谁有?

真没有。就算黄止汀也不行。

可能有人说刘邦当时,吕后不就权势滔天吗?但吕后和黄止汀还真不同,即便不考虑两人性格的差异,两人的情况也不同。吕后的权力哪来的,真的是刘邦怕她?当然不是。

吕家其实是刘邦起事的重要基本盘,刘邦掌握的权力越大,吕家捞到的权力也越是水涨船高。“诸吕”二字就可以说明吕家的规模,这其中尤其是吕后的哥哥、吕公的长子吕泽,那可是一路立下无数军功的牛人,手底下的实力相当可观,属于刘邦绝对不会蠢到去逼反的那种对象。

所以吕后权势滔天的基础并非她个人多厉害(当然她个人也厉害),关键是吕家这个后族整体实力强大啊!

黄止汀的个人战功当然很了不得,其在南疆的威望也不低,但黄止汀的基本盘和吕后完全没得比,哪怕把整个黄氏一族都算上,在京华面前也闹不出多大的水花。何况……黄止汀还早早就主动限制了黄氏的扩张。

大明这个时代和秦末汉初不同,吕后那时候想保持吕家长盛不衰,只能想办法让吕家自己多拿点权利。

黄止汀呢?她本来就对自己娘家有诸多不满,又因为出身的原因一直格外希望展现自己有做好高家正妻的雅量,所以她不仅自己对于权力的行使小心翼翼,还非常严厉的限制娘家胡乱伸手。

在她看来,只要她做好这个正妻,高渊的地位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在此基础上再靠高渊自己好好表现,则无论自家夫君的基业有多大,最终都肯定要由高渊继承,根本不必去搞任何阴谋。

归根结底,她自己并无野心,只要确保儿子的将来就行,这个目的本身就已经与吕后相去甚远了。

众人沉默良久,黄止汀作为相对最直接的相关者主动站了出来,对高务实微微欠身道:“既然老爷早已有了通盘考虑,妾身岂敢有所质疑,自然无有不从。”

她一开口,刘馨就轻松了,也笑了笑道:“老爷所言极是,夫人所言极是。”

高陌则只是微微躬身,轻声道:“老奴自然唯老爷之命是从。”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malyvu”的月票支持,谢谢!

ps:这章不好分开,干脆二合一了,虽然按照很多作者的经验来看,发大章节是很影响数据的,但是管他呢,我反正也没啥数据,爱谁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