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07章 审视(下)

第207章 审视(下)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5 04:57:48

为什么?

为什么在李如松死前四个月时,李如柏会“因病”从宁夏总兵辞职?为什么杨元也已即将处斩?为什么朝廷当时推荐了三个人选为新的辽东总兵,最终还是李如松去辽东赴任?

史书原文是“廷推者三,中旨特用如松”,可见此时的朱翊钧依旧看重李如松,在他于朝鲜建功之后,准他回归辽东。

但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李如松的爵位后来传给了其长子李世忠,但李世忠不久就死了,也没有儿子。本应接着嗣位的次子李显忠,却很神奇的迟迟没有得到封爵。明史记载“世忠未久卒,无子。弟显忠由荫历辽东副总兵,当嗣爵,朝臣方恶李氏,无为言者。”

这里透露出了一个信息:李显忠没能嗣爵是因为“朝臣方恶李氏”。

朝臣为什么“恶李氏”?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家军事集团过于强大,朝臣之中有不少人视之为严重的统治威胁,“李氏兵权太盛……跋扈尤甚。不早为计,恐生他变。”

跋扈,这个词在这道奏疏之中明指的是李如柏,但暗指的恐怕并不是他。因为在李氏五虎之中,真正称得上跋扈的,恰恰是作为当世名将的李成梁长子——李如松!

后世谓李如松,大多赞其宁夏、朝鲜两战之风采卓绝,却很少言及他的个性和为人处世风格,但事实上他最终的悲剧恐怕正是出在为人之上。

高务实前世时,对李如松的了解来自于关注李成梁,而对李成梁的兴趣,则来自于1902年章太炎在日本发表的《宣言书》,其中有一段为:“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愿吾闽人,毋忘郑成功;愿吾越人,毋忘张煌言;愿吾桂人,毋忘瞿式耜;愿吾楚人,毋忘何腾蛟;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

高务实读史至此,开始去找李成梁的资料来看,然后又注意到李如松,甚至通读了《明史·李如松传》。如今他穿越来大明已经二十余年,结合此刻对大明的了解,回想《李如松传》才知道,李如松之死其实在明史之中已经写出了理由。

且看《明史·李如松传》是怎么写他的:

“如松,字子茂,成梁长子。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骁果敢战,少从父,谙兵机。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这一段没什么特别,大抵就是记录了一位名将之子荫官升官的历史,虽然评价他“骁果敢战”、“谙兵机”,但恐怕大多是事后诸葛亮。

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李如松一开始是李成梁的“勋卫”,是否“骁果敢战”、“谙兵机”,恐怕朝廷根本搞不清;而此后升官就去了神机营任右副将,神机营是京营三大营之一,根本没仗打,李如松也不可能捞到什么战功,他去神机营唯一的用处的就是混资历。

不过,当这一段之后,记载就开始比较细节化了:“万历十一年,出为山西总兵官。给事中黄道瞻等数言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大学士申时行请保全之,乃召佥书右府。寻提督京城巡捕。给事中邵庶尝劾如松及其弟副总兵如柏不法,且请稍抑,以全终始。不纳。”

这一段说的情况就开始有点意思了,首先是李如松从神机营右副将直升山西总兵!要知道,这一年的李如松年仅三十四岁,且在此之前并无显赫战功。

三十四岁混到总兵本身就比较罕见了,但有还是有的,比如戚继光、麻贵之类,然而他们升总兵靠的是明确战功,而绝非单纯恩荫。李如松在那之前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功劳,却一步到位做了总兵,而且还是九边之一的山西镇总兵,这当然很惊人。

于是就有弹劾上门,也有相对温和一点的,劝皇帝说至少“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也就是是不能李成梁镇辽东、李如松镇山西——这一左一右、一东一西,父子二人手握雄兵把京师夹在中间,倘若有个什么万一,试问如何是好?

但是申时行出来力保了,于是皇帝先加李如松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然后提督京师巡捕——那就别在山西了,还是召回京吧。

然而依旧有人不放心,又弹劾李如松、李如柏不法,请皇帝“稍抑,以全终始”。然而这一次皇帝的态度很明确:不纳,也就是不听。

你们觉得他父子兵权太盛,朕现在收了李如松的兵权调回京师,你们怎么还揪着不放?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出事了:“十五年,复以总兵官镇宣府。巡抚许守谦阅操,如松引坐与并。参政王学书却之,语不相下,几攘臂。巡按御史王之栋因劾如松骄横,并诋学书,帝为两夺其俸。”

众所周知,大明重文轻武,李如松作为总兵,却和巡抚排排坐,这实际上是非常不礼貌、也不守规矩的,但奇怪的是这次王御史的弹劾效果却很差劲,甚至反而被扣俸禄了。

但这事显然没完,文官的面子岂能被无视?于是“已复被论,给事中叶初春请改调之,乃命与山西李迎恩更镇。其后,军政拾遗,给事中阅视,数遭论劾。帝终眷之,不为动,召佥书中府。”

看吧,果然李如松就开始被各种弹劾,以至于皇帝也不得不让他和山西总兵李迎恩互换位置。甚至在军政拾遗(即科道考察文武官员)中,李如松也数次被拿出来当做典型批评。

可惜奈何,皇帝要保他,谁来都弹不动。文官们搞了老半天,朱翊钧又召李如松回京师为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这是再次保护了起来。

恩宠还没完,接下来“(万历)二十年,哱拜反宁夏,御史梅国桢荐如松大将才,其弟如梅、如樟并年少英杰,宜令讨贼。乃命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即以国桢监之。武臣有提督,自如松始也。已命尽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诸道援军。”

这就厉害了,李如松成为了有明一朝历史上第一位加了提督衔的武将![注:本书中不曾出现。]

然而意外发生了,“……六月抵宁夏。如松以权任既重,不欲受总督制,事辄专行。兵科许弘纲等以为非制,尚书石星亦言如松敕书受督臣节度,不得自专,帝乃下诏申饬。”

这段说的是李如松的跋扈性子到了宁夏还是没收住,居然“不欲受总督制,事辄专行”——不听总督调遣,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这还是大明朝的武将?别说立刻被弹劾、被兵部指着,甚至连一直保他的皇帝,都忍不住下诏书来指责了。此战后续倒是不必细说,总之打赢了,大家一起加官晋爵。

然后就到了援朝之战,“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克期东征。弟如柏、如梅并率师援剿。如松新立功,气益骄,与经略宋应昌不相下。故事,大帅初见督师,甲胄庭谒,出易冠带,始加礼貌。如松用监司谒督抚仪,素服侧坐而已。”

瞧瞧,早年要跟巡抚排排坐,现在甚至要和经略(督师)比高低了。

接下来几段作战描述不必细说,只说战后,“初,官军捷平壤,锋锐甚,不复问封贡事。及碧蹄败衄,如松气大索,应昌、如松急欲休息,而倭亦刍粮并绝,且惩平壤之败,有归志,于是惟敬款议复行。”

这段有点意思,说的是碧蹄馆一战在大明这边被看做是战败,或者至少是战术目标没能完成,所以李如松“气大索”——大为泄气。于是经略宋应昌和他都急于休息。好在日本方面情况也很糟糕,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开始准备和谈。

接下来“四月十八日,倭弃王京遁。如松与应昌入城,遣兵渡汉江尾倭后,将击其惰归。倭步步为营,分番迭休,官军不敢击。倭乃结营釜山,为久留计。时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封贡,议撤兵,独留刘綎拒守。如松乃以十二月班师。论功,加太子太保,增岁禄百石。言者诋其和亲辱国,屡攻击之。帝不问。”

日本方面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糕,退出朝鲜王京,宋应昌、李如松率部进驻并发兵追赶,但日本是有序撤退,明军不敢深击。于是兵部尚书石星留刘綎一部独守朝鲜,而李如松班师获赏。

但是大明乃是后世所谓的“刚明”,所以这样的“胜利”在朝廷内部是有严重争议的。于是有很多人开始弹劾李如松,认为正是因为他打得不好,才导致“辱国”——这里要再次强调一下,大明朝廷内部的思路一贯都是“除了蒙古,打谁都应该必胜”。

所以,区区倭奴为什么居然打到最后还要和谈?你李如松怎么回事?你不是牛逼到要和经略比高低吗,居然就这点本事?

但是,“帝不问”,皇帝就当没听见这些话。

不仅如此,“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董一元罢,廷推者三,中旨特用如松。言路复交章力争,帝置不报。如松感帝知,气益奋。”

时任辽东总兵被撤,廷推三个人选出来,朱翊钧明确表示用李如松。这显然又惹恼了文官集团,于是“言路复交章力争”,也就是群起汹汹反对这个决定。然而“帝置不报”,继续无视。结果李如松又是感动,又是自负,依旧故我。

但接下来就不妙了,“明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现在回头再看看,李如松的死还有那么“意外”吗?他得罪的不是某个巡抚,也不是某个经略,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挑衅整个文官集团,是在挑衅文贵武贱的传统和现实!

而在此期间,朱翊钧的表现也值得玩味。

咋一看,朱翊钧从头到尾都在保护李如松,而且保护的力度非常大,大到简直让后来人怀疑他和李成梁到底谁才是李如松他亲爹。

如果高务实认为朱翊钧只是个水平很一般的皇帝,那么他的这个表现倒也没什么大问题。然而朱翊钧“水平很一般”吗?显然不一般。

一个三十年不见臣子却能稳稳掌握朝政打赢三大征的皇帝,这叫一般?

那么,朱翊钧不知道李家军实力太强,在辽东已然有了尾大不掉之势吗?他显然也知道,因为如果他不知道,李成梁第一次下野要怎么解释?

李如松张狂跋扈到了那个程度他都不处理,而至少表面上老老实实的李成梁,却不过是万历十七年之后吃了几次小败仗就被一撸到底,召回京师荣养,这合理吗?

所以高务实断定,朱翊钧不仅知道,而且采取了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力捧李如松,让他认为自己受到天子的无上恩宠,让他到处打仗,让他无限度的消耗李家军实力!

同时,朱翊钧还让李如松因为这样的恩宠而无视文官集团,让李家军与文官集团越走越远,互相视为仇寇!

被文官集团死死盯着的李家军怎么可能更进一步的强大?被文官集团视为仇寇的李如松怎么可能不死!

不信?不信且看后来。李如松死后,辽东总兵换来换去都搞不定辽事,于是朱翊钧决定:让李成梁二度镇辽。

这个做法看起来是不是完全不对劲?李成梁都快八十岁了,而且你还怀疑他李家军,那还让镇个屁啊?

其实不然。李如松死前,李家军嫡系精锐已经被消耗得七七八八,此时的李家军实力已经下降到李成梁发迹以来的最低点。而且朱翊钧知道李成梁“能勇能怯”,他很清楚李成梁已经明白他的心思。

果然,这一次李成梁再度上任之后“锐气全失”,不仅没有任何重建李家军的意图,反而在不久之后果断放弃了宽甸六堡,几乎摆明了说“我没有实力了”。

与此同时,他甚至连辽东镇守太监高淮都不敢得罪,反与高淮狼狈为奸,帮着高淮搜刮辽东地方。

这不是见了鬼了?李成梁就算再老,但他有钱有权,难道重新招兵买马再组个李家军很困难吗?总不可能年纪大了会连自己的看家本事都忘记吧?

当然不是,他只是深知自己的处境。他知道经李如松这么一搞,朝廷上下已经视李家为该死之人,所以此时的李成梁既不敢加强实力,又不能回去再抱文官集团的大腿,只能乖乖跟着皇帝走——皇帝不在身边,那就听镇守太监的,此所谓领导身边的人当领导看。

事实证明,李成梁猜得没错,纵然他二度镇辽干得几乎是一塌糊涂,被弹劾了无数次,然而却始终安安稳稳,最后寿终正寝。

李成梁有错吗?当然有,但事情并不能都怪他。

李如松有错吗?当然有,但事情并不能都怪他。

朱翊钧有错吗?当然有,但事情并不能都怪他。

文官们有错吗?当然有,但事情并不能都怪他们……

大家都有错,但站在各自的立场而言,谁都不能说应该负全责。

李成梁不可能负全责,因为他一开始可能根本就没想过割据、乱政之类,他只是搏个累世富贵、与国同休。

李如松不可能负全责,他从头到尾都忠勇可嘉,只是作为典型的官二代,性格过于跋扈,乃至于无视“尊卑”。

朱翊钧也不可能负全责,站在他的立场上来说,他既保护了李家父子本人,没有过河拆桥、兔死狗烹,又消除了李家军尾大不掉对朱明皇朝的统治威胁,近乎两全。

甚至于文官集团都不应该负全责,因为中国历史上军阀乱政之事出现了不是一次两次,甚至明末的时候也同样搞成了军阀乱政,不能说文官集团对于李家军的强大和李如松的跋扈很是警惕,就一定是错的。

只能说,当所有的错误都集中在了一块儿,这个错误就避免不了了。而与此同时,其造成的后果恰好又过于严重,那就无可挽回了。

当时的大明当然没想到,被压着打了两百多年的女真居然成了自己的掘墓人,倘若他们是高务实,想必也一定有办法避免这些情况出现。

但他们不是,所以只有高务实才能避免。

李如松现在是宣府总兵,调任辽帅要顺路回京一趟陛见皇帝。高务实已经决定,必须见他一面。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月票支持,谢谢!

PS:这两章虽然并非直接剧情,但却是我开书之前就非常想写的东西,写完自己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我始终觉得,读史不能光看表面,所以写穿越文也不能只按照表面历史来写。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心思,其所作所为都有自己的目的,不把他们的心思揣摩明白,是推导不出合理剧情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