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69章 战争序曲(十三)变数登场

第269章 战争序曲(十三)变数登场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5 04:57:48

在布日哈图的设想中,追杀土默特败军并不困难,因为今日下午这一战爆发的位置原本就是他提前算准了的。

此地叫做青城,但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城,只有一处明军的沿河坞堡位于战场以南二十里处,那地方到了四百多年后会连名字都消失不见。

战场的位置大致在后世河北承德平泉的北部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西南的交接之处,战场东侧由北而南坐落着骆驼山、大王山和帽子山,战场本身位于位于河道边上,其西边就是老哈河。

这样的地理位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么额尔德木图在尚未封冻的中秋时节,靠蒙古骑兵随军携带的皮筏子全军横渡老哈河,而且不顾随时可能遭遇的半渡而击,或者带着骑兵往山上跑,否则他去大宁就只能向着东北方向沿河流而下——老哈河在这一段是朝东北方向流的。

简单地说,他现在西侧是河,东侧是山,他和土默特败军位于河道峡谷之中。

看过燕山山脉附近长城的都知道,这里的山或许未必都称得上雄伟,但大多还是比较陡峭,而且有较多石山。如此地势再加上山石间隙中长出来的树木遮蔽,连步兵都不方便展示什么翻山越岭,骑兵翻越那就更不必多想了。

之所以燕云十六州不能丢,极其适合防守的地形这方面一直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燕山山脉这一线一旦丢失,再往南就是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面对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自然就成了只能随时准备挨打的被动局面。

布日哈图的计算没有丝毫差错,除了沿河而下,额尔德木图的确没有别的路可走。于是,在说服了土默特各部属军之后,布塔施里也只好被迫跟着他往大宁城撤退,而此前稍稍退却的图们汗大军则趁着他们争执商议的期间休息了一会儿,如今已很快便追了上来。

不过,鉴于双方都不适应夜战,布日哈图并没有追上来就立刻发动进攻的打算。他的计划是先追上来,不远不近的咬住跟着,等到天亮之后再发动进攻。如果这期间额尔德木图原地列阵,那么察哈尔大军便也停下来与他们对峙。

一句话,我就这样吊着,先不打你,但也不放你走,等到天亮了再来收拾你,很有点敌退我进的架势。

额尔德木图马上看出了布日哈图的用意,但和此前一样,布日哈图用的仍然是阳谋,并没有好办法可以轻松破之。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办法,其实最好的办法只有回头去和察哈尔打一场决死的夜战,如果得胜,那自然什么麻烦都没有了。

还别说,布塔施里也想到了这一条,当场叫停了队伍,表示此刻应该毫不畏惧地转身进攻,不能丢了土默特的颜面。基于战前都要给己方找一个必胜理由的习惯,布塔施里还大义凛然地表示:“狭路相逢勇者胜,值此生死存亡之际,若黄台吉若不敢决死而战,本台吉——愿往!”

反正都是为了名望,布塔施里掐准了额尔德木图不敢再损失己方战力,料定他是不会同意自己反击的,因此场面话也说得格外响亮。

不过,额尔德木图虽然年轻,却是长期受高务实影响成长起来的人,平时在各方各面都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的老师,因此哪怕听到布塔施里这般带着挑衅的话语,他也只是淡淡地道:“布塔施里佥事的忠肝义胆,本世子非常满意,不过这样的机会将来还有的是,你倒也不必急于一时。”

你跟我玩话术?我在老师身边这些年都是白待的?

布塔施里用蒙古人习惯的“台吉”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额尔德木图并不承认,偏要用大明体系的表述。前者两人都是“台吉”,无非额尔德木图平时会被称为“黄台吉”。

按照这个标准来对比,两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都是“黄金家族后裔”——也就是台吉,额尔德木图只是因为继承人身份而加了个黄字,有“皇太子”或“皇子”的含义,当然说“王世子”、“王子”也一样,反正那就是个有音译影响的意译。

然而,如果按照大明的身份标准,他们两人的地位差距就比较大了。抛掉一些加衔之类,额尔德木图的标准身份或者说“基本身份”没别的,就是“顺义王世子”,是一位外藩藩王的继承人。

外藩也好,内藩也罢,在大明的权力等级体系下都是“一国”,但内藩的国是虚化的,外藩的国则为实体。外藩储君本就是一国之储君,地位上是“君”,因此除了他爹妈之外,这一国中的其他人都是他的臣子、臣民。

按照这个原则,布塔施里当然也是臣子之一,并且额尔德木图直接点明他的身份是“佥事”。大明的佥事有许多种,布塔施里是什么佥事?卫指挥佥事。

这是个什么层次的官员?得先说一下大明朝的“军”与“兵”性质。

军与兵并存是明代独特的军事制度。顾炎武说过,“判兵与农而二之者,三代以下通弊。判军与兵而又二之者,则自国朝始”。后世学术界对明代军兵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即认为兵即是募兵。这样一来,军与兵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召募、是否世袭了。而实际上,军与兵在组织形式上的不同,是军与兵的根本区别。

军属卫所,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都指挥使,上而至五军都督府统辖。卫所军及官世袭,仅五军都督府官及都司不世袭,为流官,由世职卫所官及武举选授。卫所军及官属军籍,携带家属,世居一地,并代代相传,基本上不再变动。

每一卫所的驻地固定,军士数额固定,将官设置亦有定例。总之,卫所制下权力分散,兵将分离。但景泰以后,兵部权力上升,兵部尚书总督军务,夺五府之权,五府官变动虚衔。

兵属营,由什长、队长、哨官、把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统属,直属兵部。兵一般不世袭,但由卫所军转为兵者例外。兵无户籍的规定,兵服役期限不长,一般不终身服役,多战时创设,事毕汰兵撤营,但在重要的军事防御卫则常川戍守。营兵不随家属,更接近现代兵制。

营伍官无品级,有者则是卫所制下的官品,无定员,不世袭。营兵与营将相习,战时不需要朝廷任命,直接由总副参游统带出征。将权相对提高后,兵可由将自行召募,召者与被召者关系密切,甚至在主将发生变故时,兵即散去。

军与兵在饷给形式及数量上也不相同。军饷由屯田解决,屯田废坏后,补以盐课及民运,后亦部分取给于京运年例。而兵之粮饷全数取足于京运年例银,或加派之新饷。数额也不相同,兵有安家、马价、衣装、器械等银,月粮也较丰厚,而军只有月粮,战时或出征时才有行粮。

军与兵在使用上也不相同。兵渐渐取代了军的作用,兵主战,军主守、主屯。“兵御敌而军坐守,兵重军轻,军借卫于兵,壮军乃复充兵”。

当然,兵并没有彻底取代军的地位,卫所制一直伴随大明直到灭亡。鞑清初年改卫所军为屯丁,部分保留了漕军的职能,卫所作为一个军事组织才彻底消失,而卫所作为一个地理单位而行政管辖机构取消的时间则更晚。

明营兵制与卫所制官职常有同用之情况。一般(不很严格)地说,总兵、副总兵由公侯伯等勋臣及都督等官充任,参将、游击多由都指挥使等官充任,守备、把总则由卫指挥及千、百户充任。

讲明了这些,“佥事”这个一般作为“军”制度下主管武将副官之副官的地位就比较明确了。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卫所的“三把手”——当然实际上未必排行老三,因为一般的卫设一名指挥使,两名指挥同知,四名指挥佥事。

由于大明武将品级一般较高,所以卫指挥使为正三品,指挥同知为从三品,指挥佥事为正四品。

王爵在大明的体系下一般称之为“超品”,虽然不准确,但地位一目了然,是非常高的,王世子等而降之一级。

卫指挥佥事区区一个正四品,在地位极高的王世子面前,按道理讲就是几乎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额尔德木图这样回怼,布塔施里当然不服,但不服也只能憋着——就算他母亲钟金哈屯,也绝不敢直接对大明朝的制度表达什么不满,遑论是他?

布塔施里现在对额尔德木图开始高看一眼了,他发现额尔德木图至少非常懂得“仗势欺人”,而偏偏他仗的是大明的势,自己还真惹不起,只好故意面带嘲讽地冷笑一声,闭口不言。

额尔德木图见他老实下来,这才下达了命令:既然布塔施里指挥佥事英勇无畏,那就由他率领本部作为后军,为全军殿后,剩余各部加速朝大宁城疾进。

布塔施里暗骂这厮果然得理不饶人,利用自己的“武勇”。不过他却不知道,额尔德木图其实只有小部分是故意坑他,实际上主要是看穿了布日哈图的用意,知道布日哈图至少在天亮之前不大可能会主动发起战斗,而当布塔施里被放在后军殿后之后,布日哈图就更不会这样做了。

道理很简单,布日哈图要的是削弱把汉那吉嫡系力量,尽力让土默特“两巨头”的硬实力变得越来越接近。在恰台吉离世之后,已经没有人能充当双方之间的润滑剂与和平保证人,除非大明持续保持介入,否则两强之间多半会出现冲突——他夫妇二人起了利益冲突,察哈尔也就有了机会。

果不其然,额尔德木图的决定被执行之后,察哈尔大军越发显得没有攻击意图,连“跟随”都变成了“远远跟着”,似乎反而担心作为殿后部队的布塔施里一时冲动,反过来找他们决战似的。

额尔德木图加速行军本意是虽然一夜走不到大宁,但在天亮之前能走多少是多少,离大宁越近总是越安全,没准明早再战的时候大宁城的守军发现了情况能主动出来帮一把手呢?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强。

而布日哈图并不改变计划,仍然只是这样远远跟着,则是因为他觉得一来土默特人不可能在天亮之前赶到大宁;二来大宁城虽然城防坚固,但驻军必以坚守这一塞外要害为己任,不大可能那么在乎土默特人的死活;三来此刻是在夜里,明军甚至未必搞得清城外的情况,怎么敢胡乱出兵?要是城外本就是个圈套,明军出城发现交战双方都是他们的敌人,两相夹攻之下明军全军覆没,这守将吃罪得起么?

因此,在布日哈图看来,今晚不必担心明军。

布日哈图的预料既可以说没错,也可以说错了。事实上,城中的明军已经得知了今天下午爆发在青城附近的战斗,对于战斗结果也有大致了解,战斗之后的走向也有正确预估,但不幸的是,他们的确不敢出城救援土默特人。

守军守军,首要的任务是守住自己城池,如果这个基本任务失败,其他功劳再大怕是也难以挽救自己的脑袋啊,尤其是在大宁城地位如此重要的当下。

但布日哈图的预料为什么又错了呢?因为大宁城中除了朝廷的经制之军,还有京华商社的一批骑丁。事实上,青城之战就是他们发现并将战况报告给大宁官军的。

大宁的官军不敢也不能夜里出城相救,但拥有极大自主权的京华商社骑丁显然不同,他们是清楚额尔德木图身份的——这里当然主要是指他在京华内部的身份:东家亲传门生、京华军务秘书并主管陆师。

直白一点说:这TM是老板的心腹、老子们的直接上司啊!

对于这样一个人,如果选择见死不救会有什么下场?

于是,本次战场上迄今最大的变数闪亮登场:京华商社在大宁城中原本负责不同方向的三支骑丁队伍紧急动员起来,临时编组在一块儿,说服了大宁城守将开城放他们去接应土默特骑兵。

----------

感谢书友“单骑照碧心”、“秋风卍烈焰”、“曹面子”、“大头针”、“东莞光头王”、“CosifanTutte”的月票支持,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