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76章 伐元(卌四)接战

第276章 伐元(卌四)接战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5 04:57:48

兵过一万,无际无边。这话或许略有夸张,但当战争的双方都是骑兵,并且是在草原上摆开阵势,这句话里透露出的气势还真就有种梦想照进现实之感。

察哈尔蒙军一边的布阵主力为一万八千,剩余三千被派往右翼游走监视环形山的明军。这一万八千精骑没有统一的服饰,甲胄的配备主要依靠地位不同来进行划分。

首领、头目们身上都有着甲,而且其中恐有一半还都是明军的制式,不过却也有些混乱,旧式的、新式的都有,罩甲、鱼鳞甲、明光铠、山文铠五花八门。

如果单从服饰的角度而言,察哈尔蒙军的军容属实不太能上台面,但如果视线能清晰地扫过每一个骑在战马上的人,看到他们眼中凛然无惧甚至有些面露凶狠的目光,那就一定能够确定:这是一支精锐之军,他们渴望胜利,向往胜利后的宣泄。

明军方面的主阵地列阵显得更加稳健,中军与左右两翼清晰分明。无论哪一部分都做到了统一着装、统一着甲。尽管不同级别的军官仍然会在盔甲形制上有比较明确的区分,但即便最普通的骑兵士兵也都完全披甲了,更别说马匹也进行了统一的半具装化。

远远望去,明军方面整齐划一的玄甲银马赤战袍,更能给人一种沉默的威慑。而略微出乎高务实本人意料之外的是,明军骑兵士兵的脸上竟然也看不到畏惧,他们中半数面色坚毅,半数跃跃欲试。

优良的装备能带给人信心,这一点看来古今同理。面对十年前还能压着明军打,直到漠南、辽南两战之后才逐渐显得后劲不足的蒙古铁骑,大明骑兵的自信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形成。

不过,此前的胜利要么是土默特骑兵在已故的脱脱恰台吉指挥下取得的,要么是依靠明军步兵的火器加坚阵取得的。面对蒙古铁骑,明军骑兵本身取得的胜利依旧太少,上顾二十年,骑兵对骑兵的胜利在大明方面总离不开两位老帅:马芳和李成梁。

明军骑兵若要证明自己后浪可推前浪,还需要一场新的胜利,一场正面击败蒙古骑兵的胜利。惟其如此,方能告慰前人,不负当世。

高务实亲率的两万三千主力依然以叶邦荣所部为中军,昌平游击将军赵梦麟、宣府坐营颇贵所部为右翼,蓟镇总兵标下左营游击将军徐龙、定州领军游击将军吴嗣勋所部为左翼,天津海防游击将军陈蚕所部为后军。

在这个左中右三路组成的主阵当中,中军的兵力并不雄厚。除了叶邦荣的五千余骑之外,便是高务实自己带来的五百京华骑丁,全军不超过六千人。

左路徐龙、吴嗣勋所部,前者有兵四千余,后者有兵也接近四千,双方合兵共计约八千;右路赵梦麟、颇贵所部也差不多,但他二人兵力更加平均,两人都是领着四千兵马,合计也是八千。

后路的陈蚕两千,侧翼环形山约五千,明军合计约两万九千——误差是由于高务实本人带来的骑丁原本不做统计造成的。

这是一个两翼比中军更强的阵容,察哈尔方面一眼望去就能看出端倪。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察哈尔军的阵势看来就更加有种轻两翼而重中军之感,双方的布阵仿佛是反着来。

大致而言,高务实给明军摆出的是一个典型的雁形阵。所谓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如高务实此刻所摆出的样式,即两翼较重而向前的,就是一个“V”字形,好似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通常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但是后方的防御通常比较薄弱。

雁形阵还有一种样式,就是两翼向后、中军抵前的排列,那就是倒”V”字形,则通常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

不过一般而言,由于兵种是多样性的,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据说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进行的会战,就是近似于这样一种队形。

当然,后一种阵型与此刻无关,高务实摆出这个阵势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利用两翼进行包抄式的进攻。

在布日哈图看来,明军摆出的这个雁形阵正是高务实此刻心理的完美呈现,也符合自己此前的判断。高务实要大胜,要一劳永逸的击败蒙古,无论是此前的拉网包围战略,还是此刻的雁形包抄战术,无不是这种心态的直接展现。

但布日哈图的反应也很值得玩味,他没有因此而摆出更加倾向于防守的反向雁形阵,即刚才提到的倒V型雁形阵,也没有因为高务实两翼兵力强大而加强自己的两翼。恰恰相反,布日哈图的兵力部署是将主力集中到了中军,两翼方面反而有些薄弱。

战争中当双方阵势摆好,对方的意图通常并不太难判断,而且战争并非游戏,临时对阵型做出大的调整一般来说都是很不现实的。因此可以说,此时此刻双方都已经做出了战术决断,接下来就要看各军将领的临阵指挥和全体战士的勇气与技战术水平了。

不过,布日哈图毕竟不同于高务实,高某人多知道几百年的历史,因此也知道鞑清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看似雁形阵,其实却有不同的阵法。虽然一开始这种阵法只用于兵力相当较小的时候,但高务实发现在草原上以全骑兵对战也可以使用。

这本是一种三队平行配置的战斗队形,中间一队人数少,两翼的人数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阵,文雅一点的说法叫做蟹螯阵。这种阵法极为灵活,还根据敌情不同而变化极多。

如敌仅分左右两队,就以阵的中队分益左右翼,也成两队。

如敌前后各一队,就合左右翼的前锋为一队,以左右翼后半与中间一队合而平列,以为前队接应;

如敌左一队兵多,则变偏左阵;右一队兵多,则变偏右阵;如敌出四、五队,也分为四、五队次第迎击。

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阵尤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阵与敌交战,后出大阵包围,或诈败诱追,伏兵四起,将敌包围。

螃蟹阵变化虽然复杂,但损左益右,移后置前,运用之妙,在于统将根据敌情临时指挥。其进退开合的疾徐,只须几个大旗手娴习,全军望大旗向哪里就向哪里奔赴。所以一军用了几个大旗手,便可以指挥万众,略无参差,提纲挈领,深得以简驭繁的妙用。

此种阵法并非出自鞑清一方,而是出自太平军。高务实是在一次为了写论文而查阅太平天国运动资料时看到的,当时颇为惊讶,只觉得杨秀清着实是个人才。

这个蟹螯阵堪称精妙而不麻烦,它避免了给具体士兵带去太多对指挥理解难度的提高,将阵法使用是否成功的宝押到了指挥官和大旗手的肩上。如此一来,只要指挥官反应够快够准,大旗手指示到位,阵势的变化就几乎不会有太多的困难,极其有助于临时变动。

为什么要强调临时变动?因为高务实要的就是临时变动。

布日哈图集中兵力于中军,其意图十分明显,可以说是对他这个看似雁形阵的针锋相对。至于用意,自然也不难猜,他就是要赌一把高务实的中军过于薄弱,他要集中兵力一举击穿——在明军强大的两翼击破他之前,先击穿明军中军。

在布日哈图看来,明军两翼再如何强大也改变不了一个战略上的事实,那就是高务实在明军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只要击破中军,无论高务实是被阵斩、被俘虏,哪怕就算逃掉了,此战明军都只能立刻大败,绝无反败为胜的可能。

大明第一文帅的名头既是明军信心的来源,也可能是明军崩溃的导火索。高务实的蒙元经略大纛树立在中军不倒,明军就觉得自己不会败;蒙元经略大纛一旦倒下,整个明军各条战线的士气必然一泻千里。

届时,十几年前那支不敢与蒙军正面对决的明军必将再现。

所以布日哈图现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效仿唐太宗李世民经典的“卷旗过营”——不顾一切直接杀透敌军中军,然后砍倒敌军大纛,将自家战旗猛然高高扬起。敌军一看自家中军主帅战殁,哪里还有什么战心,立刻就变成霜打的茄子,精神萎靡,任人宰割。

这一手宛如后世所谓的“斩首战术”,通过直取敌军中枢,既切断其全军有效指挥,又打崩对方士气,堪称李世民在秦王时代最强悍的战术。

如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以三千五百兵力大破夏王窦建德十万大军,虽然整个战争过程中李世民用了很多策略逐渐累积得胜的可能,但最终战场上的获胜,归根结底还是靠这一手“卷旗过营”。[注:当然李世民早年动不动就陷入重围,其实大多也是因此导致。]

然而布日哈图不知道的是,他深刻研究高务实的同时,高务实对他也进行了同样深刻的研究,把对他的重视程度一再提高,甚至看得比图们汗本人还要紧。

对于布日哈图的判断,是高务实深刻分析其当前面对的局势、按照布日哈图的个性综合得出的。布日哈图的用兵特点其实以寻常思路来看可谓非常好,他一贯谨慎,但在关键时刻却又豁得出去,是真正的大将之风。

但问题是,布日哈图面临的麻烦远比高务实更大、更多。高务实的很多麻烦出自大明的官场体系,需要的主要是政治手段;布日哈图的麻烦主要是蒙古生产力不足和人口不足,这玩意即便有办法解决,那也绝非一两代人能搞定的,不仅需要手段,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他二人的麻烦不同是明蒙双方基本实力相差悬殊造成的,布日哈图作为在察哈尔根基浅薄的一介军师,能改变的余地不大,效果自然也有限。

人口和生产力基础摆在那儿,布日哈图纵然三头六臂又能如何?就算换了高务实是他,去帮蒙古人发展生产力,那表现也未必能强到哪去。

因此,高务实此刻除非摆一个十足的防守阵型,否则布日哈图都会摆出一往无前的攻击阵型。无他,拼不起罢了。

“呜——呜——呜……”蒙军号角响起,原本向心集中的蒙军很诡异地向左右两边各自分出约五百骑慢慢驶出主阵地,胯下的战马不疾不徐缓缓加速,不过尚看不出有冲阵的迹象。

当然,各自五百轻骑本身也不适合面对自己当面的各八千半具装明军骑兵发动冲阵,那几乎是送死。

但敌军骑兵既然朝自己来了,己方骑兵不可能坐在马上不动,这不符合骑兵作战的基本原则。因此,左路徐龙、吴嗣勋所部和右路赵梦麟、颇贵所部都毫不犹豫也动了起来,不慌不忙迎头出动。

由于战前双方相距有将近四五里远(此处是指蒙军与前突的明军两翼距离,他们与高务实中军相距更远),所以此刻双方马速都很克制,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也是给战马热身。

不过战场不是孤立的,两翼一动,高务实和布日哈图也不能不动,双方中军同样开始缓缓向前推进。原本高务实中军与蒙军中军相距约有六里,不久之后便缩短到四里。

此时,蒙军兵力薄弱的两翼各五百骑已经射出了第一波超远程箭雨。这样的超远程攒射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准头和杀伤力都约等于无。

而未曾进入万历二式骑枪有效射程范围的明军两翼反应也还镇定,不仅没有慌乱,甚至也没有人因为慌慌张张而开枪进行无效还击。

但蒙军两翼这一轮超远距攒射本来也不是为了造成什么杀伤,他们的目的一是试探明军是否镇定;二是活动一下筋骨、找找手感;三是掩盖他们真实的战术目标。

很快,两翼明军发现自己当前这股兵力不强的蒙古骑兵似乎要开始斜切了。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书友20190724085311580”、“云覆月雨”、“曹面子”、“筱若茹”、“klauszx”的月票支持,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