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80章 剑指东瀛(圆五)豪勇

第280章 剑指东瀛(圆五)豪勇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5 04:57:48

,!

虽然已经决定“强取汉阳”,但柳成龙却马上提出说他不能呆在军中,必须回到汉阳城内,而且还要尽快。

权栗听后果然面色不豫,但他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做这样一件大事,耐心便反倒有所提高,只是盯着柳成龙的双眼等其解释。

柳成龙倒也坦然,道:“彦慎兄莫要以为弟此举是为逃避罪责,你我皆南人也,眼下你举兵攻取汉阳,则弟回城中亦必被问责,说起来反倒是弟此次回城更加凶险一些。”

他这话一出口,权栗也反应过来。是啊,柳成龙是南人党党魁,我是南人党中执兵权者,我既然做出这样的举动,柳成龙焉能没有罪责?

李山海怂恿王上派他来此,想必也是知道我们眼下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归根结底为的也正是坐实他的罪责。那么他眼下确实无法“劝阻”于我,这罪责可不就坐实了吗?

在必将坐实罪责的情况下,柳成龙依然坚持要回到汉阳城中,这说明什么?说明要么他不回城所将遭遇的危险比回城更大,要么就是有某种不得不回城的理由。

权栗同样出身自两班顶级世家,还是比较能站在柳成龙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很快想到柳成龙坚持回城恐怕还是第二个因素居多。

第一个因素或许不能说没有,比如他在城外万一战败,十有**会被当做叛逆惩处,虽说文官不容易被杀,但那也不是绝对的,倘若被当做举兵造反的主谋,这该死还是会死。

亦或者他就单纯的运气不佳,在指挥或者观战的时候挨了不长眼睛的流弹流失——别管这几率有多低,到底也是可能丢掉性命的理由嘛。

相对而言第二个因素可能更大,权栗作为一位前领议政的儿子能够理解柳成龙的心思,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归为叛臣,因为朝鲜是小中华啊,他自己又做到过领议政,这种顶级儒门弟子怎能容忍自己成为叛臣呢!

可以说,非到万不得已、哪怕只剩最后一丝机会,那都必须抓住,坚决不能出现自己被归为叛臣这种情况。

所以权栗意识到,柳成龙此去就是要按照最正统儒臣的风范向王上复命,哪怕承认他“劝阻”不了自己,坦坦荡荡承担相应罪责。

同样,权栗也意识到柳成龙此举其实也可以说是大奸似忠——我如此坦荡有担当,王上你总不会一点也不讲仁恕之道,非要把我当庭杖毙吧?

只要当时不死,以他柳成龙的地位和影响力,事后再要杀他可就难如登天了。

可以预见,届时将有无数人会去为他求情开脱,甚至包括他的政敌在内。为什么?因为能做他政敌的人也同样出身于高贵的两班,如果今天柳成龙如此“君子坦荡荡”还要被杀,那将来若是自己出了类似的情况,是不是也要被王上处死?

这可就犯了大忌了,所以即便是李山海,或者其他同样万分希望柳成龙早点归西的人,也不会允许柳成龙是因为这个原因死掉的。

此时柳成龙已经从权栗的眼神和表情看明白后者已然想通,于是不再解释这些,只是补充道:“彦慎兄,我此番要求回城还有一个原因:无论如何,只要届时关押我的不是明军,那么就一定还有机会对外联系。如此,万一城中有什么别的变化,说不定我还能想些办法知会彦慎兄你,这样总好过彦慎兄在城外两眼一抹黑,不知城中局势究竟如何。”

权栗露出笑容,颔首道:“而见兄思虑周详,栗不及甚也。”

“不敢。”柳成龙于是站起身来,道:“既然彦慎兄已然决断,那么兵贵神速,事不宜迟,想必有诸多军务需要措置。如此弟便先走一步,在汉阳城中静候佳音。”

权栗也站起身来,亲热地执起柳成龙双手道:“好,那么城中的事情就都拜托而见兄了,待咱们大事得成再做欢谈。”

“一定,一定。”

“慢走,慢走。”

柳成龙走后,权栗召见亲信,向他们宣布了明军不肯开门,本部若要入城,已经只剩强攻一途的消息。

此事一经宣布,众人震怖异常,虽然他们之中很多人也曾想过明军万一拒绝会怎样,但其实无论是谁,心里都没个谱,本质上还是认为明军不会插手朝鲜内务。

然而眼下坏事了,明军真的就拒绝了,而都元帅更是寸步不让的打算强攻了。

怎么办?所有人都有些慌乱,在他们心里可以说没有人希望与明军开战,无论是从明军的强大对他们所形成的威慑而言,还是从朝鲜强调忠义的传统和社会风气来看,与明军开战都是很难让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的。

举个例子,当初日本来使带着丰臣秀吉的书信给朝鲜王,提出假道伐虢的计划,希望通过朝鲜领土进攻大明,结果遭到朝鲜断然拒绝。

当时李昖回复丰臣秀吉的书信里这样写道:“贵国(日本)友邦国也。大明君父也。今若许贵国便路,则是知有友邦,而不知有君父也。于人为不祥,于德为衍义。匹夫且耻为之,况堂堂礼仪之邦乎!”[注:出自《朝鲜通交大纪》。]

此时的朝鲜重视朱子学的“大义名分论”,对朝鲜来说,背叛君父明朝是不能想象的事情,而这一观点显然不会止于李昖,也不会止于上层文官,势必会由上及下影响所有人。

在这种思想风气影响之下,如今都元帅权栗居然真要和明军开战,这……真的合适吗?

好在权栗执掌这支军队已久,而南人党也一直都反对朝鲜失去独立性,这种思想也影响着这三万人。因此权栗好说歹说,用尽话术,这才终于说服了麾下诸将:

我们不是反大明,不是要攻击明军,只是眼下汉阳城中那个叫张万邦的明军将领是个混账东西,怎么都不肯放我们去见大王,这哪行呢?

所以,我们现在只是要给张万邦一点颜色看看,而事后的责任自然由我权栗承担。我会去求见麻提督,甚至求见高阁老,向他们充分说明情况。

想必以高阁老之英明、麻提督之睿智,一定能理解并体谅我们今日的所作所为……至少,他们总不会认为你们听命行事是有错的,对吧?

说了这通道理之后,权栗又再次强调如果不找王上申述会有什么后果——这倒没什么好说,就和大明军队早些年时不时闹饷的说辞半斤八两。

软硬兼施一番之后,权栗基本统一了全军思想,与诸将达成默契,明日一早即行西进,直逼汉阳。不过,到了汉阳城下之后,还是要首先争取“说服”张万邦打开城门,尽量避免与明军交战。

次日一早,朝鲜军三万人雄赳赳气昂昂进逼汉阳,不过刚一出发就发现明军探马。这些探马颇有意思,居然打着明军旗号却穿着蒙古人的服饰。

消息传至中军,权栗才想起这些人的身份,他们不是正经的明军,而是明军顺义王世子派来助战的外喀尔喀部蒙古骑兵。

本来朝鲜军还打算派人驱赶这些明军探马的,一听对方是蒙古人,直接打消了计划——开玩笑,蒙古骑兵是他们能驱赶得到的吗?人家战马和马术都远胜朝鲜,朝鲜军那点所剩无几的骑兵在蒙古人面前只有吃灰的份,就别去丢人现眼了。

但是这样一来,朝鲜军的动向就对明军完全敞开了,明军蒙古骑兵把消息一**传回汉阳城中,虽然这一路本来就不远,但蒙古人居然前后派了四波人通报军情,堪称尽职尽责。

汉阳城中的张万邦也挺忙的,但并不是忙于布防,因为布防问题昨天就搞定了。他忙的是向李昖、向李山海、向北人党各位要人安抚情绪,以及敷衍西人党、南人党派来探听消息的家伙们。

朝鲜朝廷方面其实早在昨天夜里就知道权栗要打过来了,消息自然是柳成龙带来的。柳成龙的态度非常到位,以近乎负荆请罪的方式向李昖复命,同时告诉李昖和朝鲜众臣说权栗最早可能连夜攻城,最迟则也就是“明日一早拔营西进”。

他这个说法其实本就暗含诡计:说最早连夜攻城,那么汉阳方面就不得不彻夜保持警惕,无论张万邦会不会选择本人坐镇,至少也会睡得警醒点——那就意味着他睡不好。

事实上柳成龙知道权栗不可能连夜攻城,朝鲜军的实力如何他和权栗还不清楚么!白天能把仗打好就算不错了,晚上能看清路的士兵都不知道能有几成,凭什么攻城?

但柳成龙同时也知道汉阳的重要性,其作为朝鲜王京,又是当前整个王室成员聚集之地,重要性无与伦比,张万邦必然不敢忽视。否则万一要是失去对朝鲜王室尤其是大王李昖的控制,他张万邦如何向麻贵、向高务实交待?

不过柳成龙没有料到的是他小看了张万邦,小看了这个出身宣大将门、十二三岁就随父从军的明军将领。

张万邦的确不敢忽视汉阳的城防,甚至明知道朝鲜军几乎没有夜袭的可能,却也不得不亲自坐镇北门城防。不过,做了大半辈子文官的柳成龙却不知道,像张万邦这样的宿将往往有一种本事:哪怕人就在阵地上,他们都能抽空打盹。

这一夜张万邦就睡在北门城墙脚下的耳房里,身边也是三班倒的家丁亲卫守护着。他整个人已经完全进入“战时状态”,睡得明明很警醒,随时注意着周围的动静,但偏偏也睡得很踏实,醒来之后精神奕奕。

收到蒙古哨骑第四次报告之后,张万邦其实都已经能从望远镜里看到权栗军行走在官道上踏出的扬尘,他轻蔑地笑了笑,道:“打旗,告诉二标一营三连,地雷引火准备,给老子炸他们后队。”

“得令!”麾下传令兵大声领命,转身朝城楼另一边的令旗处跑去。

“参戎,为什么是炸后队?”一名亲信家丁忍不住问道:“就朝鲜军那胆量,直接炸他们前队搞不好就能把他们惊走了,可这要是炸后队的话,他们反而不好跑呀!”

“惊走?老子为什么要惊走他们?惊走了他们是你来给老子补上这笔军功吗?”

张万邦没好气的斜睨了这家丁一眼,鼻孔里哼哼两声,最后傲然道:“老子把蒙古人全派出去是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老子要正面击败这狗屁一样的三万大军,但又不好不给侯爷那位门生留点汤汤水水,所以才让蒙古人打打下手,等咱们击溃权栗之后,再让他们去收割几轮首级……懂了吗?”

“原来如此,参戎高见。”那家丁连忙称赞了一声,但又有些迟疑道:“不过参戎,炸了朝鲜人的后队,他们前队只怕也要停下来耽误好一阵呢。那到时候咱们是要顶上去还是就在城下等他们主动进攻?”

张万邦要炸朝鲜军后队的主要原因是让朝鲜军以为后方有威胁,需要赶紧崇到汉阳北门城下的开阔地。

这片开阔地能容纳至少数万大军,以往朝鲜出兵北境,大军从汉阳出发前就经常在此聚集。同样的,如果大军凯旋, 朝鲜王若要搞郊迎,一般也会选择这片开阔地。

张万邦的计划就是……除了四方城门的基本防御之外,明军概不守城。他要出兵列阵城下背靠护城河,就在这片开阔地直接正面迎敌并击败权栗!

张万邦所部除了已经派出去的蒙古骑兵一千八百余人之外,他本部只有一个协,一共四千零三十八人,再去掉四个城门留下的近六百人,实际出城决战的兵力仅仅三千四百人左右。

然而,张万邦就是打算用这区区三千四百人正面击溃权栗部这支朝鲜最后的精锐主力!

他要彻底断绝朝鲜人的念想,让他们因为这一战而永远不敢再对大明的决定有哪怕半分质疑!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初次登陆”的月票支持,谢谢!

ps:事实证明白天摸鱼码字效率不佳,上午加下午一共才搞了2k2,最后剩下一半还是晚饭后才安安静静码完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