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81章 朝归倭附(卌三)“千古”的诱惑

第281章 朝归倭附(卌三)“千古”的诱惑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5 04:57:48

朱翊钧先把这套说法复述给五位阁老听了。作为首辅,王家屏对此显然颇为意动,他既不是实学派官员,也不是心学派官员,而是典型的传统理学支持者,很乐意站在传统的“安全思维”角度看待问题。

按照皇帝转述的高务实这番话来看,朝鲜是辽东的保障,辽东是京师的保障,京师是华北的保障……而接下去毫无疑问,华北就是中原的保障等等,依次都可以推导。

那么简单的说,就是大明直辖朝鲜,将会大大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性。作为传统官员,国家的安全必定是摆在王朝所需要考虑问题的第一位,王家屏自然十分意动。

并且,传统官员还有个特点,那就是一旦觉得某件事很重要,他们往往愿意为此投入巨大的国家成本。

举个例子,在黄河泛滥日益严重的大明,漕运不如海运已经变得非常现实的时候,朝廷依然会因为“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而迟迟无法坚定改漕运为海运的意志,翻来覆去好多回,直到高拱、高务实伯侄二人改革才算结束。

王家屏虽然意动,但由于此前对朝鲜的关注度很低,因此也免不得怀疑这个说法究竟是真是假,亦或者说有几成是真,因此提出了疑问:“皇上,南宁候这番说法可有更多证据可以证明?”

不仅他这样说了,其余四位阁老也都朝朱翊钧望来,显然对此也颇为关心。这不奇怪,如果有证据可以左证,之后也好说服外朝其他官员,这对内阁而言十分重要。

朱翊钧笑了笑,道:“朕这里有日新在赴朝之前一份密奏的附文,其中对于辽东与朝鲜的各种关联写得十分透彻,诸位可以一观。哦,对了,日新这里还弄出了一个新词,叫做地缘结构。”

他说着,起身在书架上翻了翻,找到一本薄薄的册子,示意侍候在身边的刘平递给王家屏。王家屏起身双手接过,立刻看了起来。这本薄册的字算不上太多,王家屏看完之后又递给梁梦龙,然后依次在几位阁臣手中传阅。

在高务实这本密奏“附文”之中,一开始就谈到朝鲜半岛与东北平原的主要山脉——长白山脉的地理结构。[注:高务实在此处解释了“东北平原”概念。]

对于一条山脉来说,古人往往会将自己视角所及的某一段单独命名。而基于技术的发展,后世之人则会发现,这些有着繁杂名称,相互之间有连续关系的山体,其实都是一组大的山脉的组成部分。而位于其中的主脉往往会向四周辐射出一些看似单独存在的山体。

后世所说的“山脉”,往往只是主脉,而那些延伸的山体,在正式的文件中往往还是有单独的名称。

比如中条山脉、五台山脉、恒山山脉,其实都是太行山主脉向不同方向的延伸。就太行山的情况而言,如果不包含这些支脉的话,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太行山脉;而如果包含这些支脉的话,就属于“广义的”太行山脉。

由于高务实不可能在明朝这个时代展示出什么卫星图,因此对于山脉概念只能用“根据京华矿业勘探发现”来打马虎眼。好在京华的勘探能力现在整个大明没人会怀疑,倒也能自圆其说。

他在文中所分析的长白山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他在文中分析道,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长白山脉”是横亘在整个东北地区东北部的山地的合称。其实北部直抵三江平原(最北的山地为“完达山”),南部则贯穿辽东半岛,与渤海相接(最南的山体为“千山山脉”)。

由于长白山脉很好的庇护了东北平原的东部边境,因此很多时候它往往被认为是东北平原与朝鲜半岛的地理分割线。而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这是因为长白山脉主脉在向南伸展至后世的中朝边境中部时,并没有单纯的向西南方向的辽东半岛延伸,而是同时也向东南方向朝鲜半岛延伸。

也就是说,朝鲜半岛北部的山体,与长白山脉可以被看作一个整体。而如果将视角扩展到朝鲜半岛时,这片覆盖整东亚大陆东北角的山地,整体上呈现为一个“人”字形,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山地,其实是它的两个分支。

其实如果从高度上来判定这片山地的主脉在哪,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盖马高原为核心的朝鲜北部山体,比大明境内的山体(平均海拔800米),更有资格成为整片山地的嵴梁。

[注:“海拔”一词最早由我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提出;“米”这个长度单位因为京华的大范围使用,在书中已经普及于读书人和商人群体。]

说明山脉分支与高度之后,高务实接着写道,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看,低海拔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生存空间。而朝鲜半岛东北部过高的海拔,使得整个朝鲜半岛北部的可耕种土地严重不足。

也正是因为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山体过高,密度过大,使得过去即使是从松嫩平原出发的渔猎民族,在对朝鲜半岛展开渗透时发现,绕经辽河平原,再越过海拔较低的辽东丘陵,从鸭绿江下游渡江的路线,都是最为可行的路线。

而对于从南线华北平原出发的华夏农耕民族而言,就会觉得没有理由去碰朝鲜半岛东北部那些高山了。

这是因为,沿着下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南缘的沿海走廊进入朝鲜半岛的西部低地的路线,除了地势平缓以外,亦不会在气候上让这些来自华北平原的族群感到不适(华北平原北部、辽东半岛南部、朝鲜半岛西北部处在同一纬度区间,并且海拔一致)。

如果朝鲜半岛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并以之与整个中央之国对抗,也许双方现在的地缘分割线会建立在长白山主脉——辽东丘陵(千山山脉为主脉)一线之上。问题是以朝鲜半岛的战略纵深而言,他们甚至无力与东北平原的渔猎民族单独对抗。

因此在历史上就表现为基本上看不到以朝鲜半岛为起点,向东北平原渗透的桉例——除非他们能够从海路与东亚大陆上的华夏主体民族达成联盟。这其中的典型桉例就是高句丽。如果从地缘的角度看,高句丽其实是典型的,由东北渔猎民族升级而来的政权。

由于燕山山脉的阻隔,华夏民族对于下辽河平原的控制一直是不稳定的。或者说下辽河平原的控制权一直是在东北渔猎民族和华夏农耕民族的手中交替——这其中最近的例子其实就是明末后金政权与明朝中枢朝廷在此进行的激烈博弈,可惜高务实不能举这个例子,只好拿辽国压制女真、金国又击败辽国来举例。

高句丽政权是最早成功进入下辽河平原的东北渔猎民族。当然,这个“最早”是相对的,因为在华夏民族进入下辽河平原之前,这里本来就是属于渔猎民族的领地。

只不过高句丽族在与下辽河平原的华夏族(战国直至汉唐)不断接触中,率先从华夏民族身上吸收了先进的经验(包括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在诸东北渔猎民族中脱颖而出,以国家的形式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高务实在文中表示,他认为高句丽实际上是整个东北渔猎民族的代表,和中山国的诞生过程具有相似性。

以高句丽为代表的东北渔猎民族,在占据了下辽河平原之后,最有诱惑的选择当然是越过燕山山脉,进入华北平原。只不过以东北平原的地缘潜力,是很难直接与整个中央之国的核心地区相对抗的。因此在做到这一步后,东北渔猎民族政权所做的,往往是先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势力范围。

基于实力的对比,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往往是采用联盟的方式,而对于狭长的朝鲜半岛,武力征服是最为常见的方法。

如果能够将蒙古高原、东北平原、朝鲜半岛这三块地缘势力整合好,这些北方边缘民族就拥有了和华夏民族平等对抗的能力。

基于这种计算方式,历史上做得最为成功的,当然还是努尔哈赤所建立的满洲政权了,当然真正完成这一构想的人是皇太极——不过,由于孟古哲哲早已成了高务实的妾室,皇太极估摸着没机会出生了。

于是高务实在文中举了个功亏一篑的反例:他认为金国之所以最终只得到中国半壁江山,问题就出在金国既没能拿下全部朝鲜半岛,也没能实际控制蒙古草原(金国对蒙古的控制基本上类似于中国的羁縻制度),因此不仅国力上有所欠缺,从地缘格局上来说也容易被颠覆。

高务实认为,东北渔猎民族在占据了“下辽河平原”这个枢纽地区之后,并不一定会去改变这一地区的农业属性,例如改为渔猎。因为农业生产激发的地缘潜力,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所以,下辽河平原不仅会成为南进的桥头堡,也会为渔猎政权们提供主要的粮食来源,并使得渔猎政权有实力按照华夏民族的组织形式稳定下来。

这一点与华夏民族如果想在对蒙古高原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先占据几个能够成为优良牧场的地理单元(比如河套),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当然,高务实平定蒙古所用的战马,本身出自于蒙古(土默特),这是蒙古自身分裂,并且其中一方被大明通过封贡控制了经济所造成的特殊条件导致。

当然,无论是渔猎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心里都很清楚,即使占据了下辽河平原,也还是无法与整个中央之国的核心区相对抗。他们所拥有的优势,在于他们本身的生产方式,能够提供比农耕民族素质和比例更高的军事力量。

因此就组织结构而言,这些马上民族更愿意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控制足够数量的农业人口,以为他们经营这些耕地——高务实举例说,当初俺答汗从大明掠夺人口,很大程度就是为此。

当然,高务实心里其实更想说的是皇太极大肆从大明掳掠人口。其一方面通过围猎等准军事行动保持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则通过行政手段禁止旗人从事农业生产。鞑清作为“封建”制度下的顶峰之作,无论是在控制中央之国行政方式上,还是扬长避短,稳固满洲政权的统治地位上,都有足够长的历史作为参考。

从高句丽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对中央之国构成实质性威胁。因为在他长达700年的历史中,一直在为融合朝鲜半岛而努力,并且未能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达成真正的联盟。

而高句丽之所以在历史上拥有那么大的名气,除了后世朝鲜半岛上的族群希望攀附上这个与其地缘属性有明显区别的族群以外,更在于它是第一个统一了整个东北平原地缘力量的政权,并以此为基础占据了下辽河平原这个枢纽地区。

高务实在此写道,隋文、炀二帝与唐太、高二宗,之所以前赴后继,不灭高句丽决不罢休,也正是看出了高句丽如果再有发展,将来必会对中原形成巨大威胁,所以不得不为之。

事实上在此之前,华夏民族已经凭借强大的地缘势力,将势力渗透入下辽河原,乃至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战国后期至东汉末年)。在此之后,华夏民族除了要应对来自蒙古高原的地缘压力,也要重视来自东北平原的压力。

在燕国人率先成为进入下辽河平原的华夏族以后,辽东半岛的丘陵地带很自然的也成为了燕人的控制区。不过辽东半岛以丘陵地形为主,沿海地区又受到海浸困扰。因此燕人在越过辽东半岛之后,更希望能够向朝鲜半岛渗入。

虽然朝鲜半岛的东北部为山地密集区,但地势向南延伸到朝鲜半岛的西部,也就是黄海之滨时,已经趋于平缓了。在那些发源于东北部山地的河流共同努力下,那些低缓的丘陵之间已经填充出成片的冲积平原了。而这其中,大同江的作用是最大的。

如果要为后世的朝鲜找一条母亲河,那肯定就是大同江了。能够成为母亲河的必要条件就是,它的下游地区可以提供足够面积的冲积平原,而这片平原在它所处的地缘单位中居于核心地位。从这点上看,大同江最有能力成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母亲河。

高务实此处附带了一副京华为朝鲜绘制的堪舆图,并比照此图进行说明:观察朝鲜半岛北部的轮廓会发现,它的西侧靠近黄海的这一面有一个三角形的凸起。构成这个三角地带的骨架的是那些从东北山地漫延过来的丘陵,而填充于其间的平原,则主要是大同江水系的作用。

这个整体呈三角形的平原-丘陵地带,成为了朝鲜半岛北部最具地缘潜力的地区,也当然的成为了这半岛北部的地缘核心。因此燕国人如果想在朝鲜半岛有所作为的话,战略目标就是占据这个地缘核心区。

至于说东北部的那些山地,并不能激起农耕民族的兴趣。毕竟在那个时代,占据了一个地区的核心平原,就可以被认为是控制了周边的山地。

虽然,这些平原政权甚至不会有兴趣向那里象征性的派驻官吏(除非有交通要道),而如果生活在山地之中的边缘民族,只要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话,他们往往也可以接受这种名义上的领导,毕竟很多生活必须品,需要与平原地区的居民进行交换。

大同江下游所处的这片平原地带,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半岛北部的地缘核心。而在这期间,到达此地的族群,都选择了在这片三角地带的北部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

作出这个选择,一是因为大同江干流在这片三角地带的北部(南部是以载宁江为主大同江支流冲积而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朝鲜半岛的地缘压力主要来源于北方,也就是辽东半岛方向。

于是,就必须将主要的资源集中在北线,以保有自己的战争潜力。否则无论是华夏族,还是东北渔猎民族,都可能快速突破大同江防线。换句话说,以大同江下游地区的的战略纵深,没有可能搞逐级抵抗,必须在第一时间摆出决战的态势。

大同江之侧的这个政治中心,自然就是平壤,因此这片与丘陵相间,面积和平整度甚至还不如“下辽河平原”的地理单元,也被高务实在文中称为“平壤平原”。不过高务实又解释道,事实上“平壤”这个名字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并非为朝鲜自身所创。

在燕人进入朝鲜半岛之时,它的名字是“王险城”。而既然称之为“城”,当然意味着已经有成熟的政权,先于燕人一步盘据于此了。

这个政权以及所属的族群,大明皇帝与五位阁老并不陌生,它就是由当年不愿归附周朝的商族遗民所建立的“箕子朝鲜”。

高务实在这里解释了周人将燕国封建在华北平原北部的原因。实际上,燕国封建的战略目的,很大程度就是为了防止商人再度进入华北平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燕人需要将整个燕山以南地区纳为有己有,并以燕山山脉为天然防线,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足以保证周王朝的地缘安全了。

也正因如此,燕人在将燕山以南整合完毕以后,长期没有北进的想法,直到战国后期迫于南线的地缘压力,希望向燕山以北寻找新的战略纵深时,才开始向燕山以北进行渗透。

然后高务实又继续分析,为什么当年箕子没有选择以下辽河平原为据点,而是绕过辽东半岛,进入了朝鲜半岛。他认为,这当然还是与下辽河平原的敏感位置有关,选择在这样一个枢纽地区立足,即使暂时感受不到华北平原的地缘压力,但沿西辽河方向东进的游牧民族,和东北平原腹地的渔猎民族,也不会让他们感到安全的。

因此朝鲜半岛北部的平壤平原,就成为了商人安居的世外桃源。箕子和他的子孙们也的确在也安居乐业了数百年之久,直到有一天,燕人出现在了他们的家门口。

分析完这些,高务实便有足够的理由向皇帝提出自己观点了:虽然如今朝鲜是大明的藩国,女真是大明的羁縻,蒙古一半为大明直辖而另一半也成为藩国,但是考虑到他们都有各自的语言, 其与大明并非完全一体,倘若将来中原内部有事,这三地之中又出现一位强人趁机将之统合,则大明就要面临巨大的国防压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因此作为中兴之主,皇上也必须有“不为后世忧”的精神,将朝鲜彻底纳入统治,将来则逐渐把这三地彻底汉化,为大明的核心农耕区拓展战略缓冲带。

如此,方能“定万世之基”,成为与始皇帝并驾齐驱的千古帝王!

随着五位阁老逐一看完高务实的呈文,整个西暖阁中一片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千古帝王”,这个称呼对于如今武功鼎盛的万历天子而言有多大的吸引力,那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不只是对于朱翊钧有这样的吸引力,在座诸位阁老难道就不觉得心潮澎湃吗?当然不是,他们也很激动!

千古帝王的辅臣,难道就不值得名载史册,流芳百世?

一想到如此宏伟的蓝图现在只缺朝鲜这一块,后续便只剩下潜移默化慢慢汉化当地百姓,五位阁老都开始忍不住憧憬起来:原来只要老夫现在表示一句赞成朝鲜内附,将来便会被视作千古名臣之一呀……

天下间居然有这等好事!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阿勒泰的老西”、“曹面子”、“初次登录”、“soviet2003”的月票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iron”的6张月票支持,谢谢!

PS:这个点还算是晚上码完的吧……毕竟一般人这时候还没起床不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