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83章 正国本(七)释放善意

第283章 正国本(七)释放善意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5 04:57:48

赵志皋对高务实当前所面临局势的分析,不得不说很有见地,高务实在家中与黄芷汀、刘馨等人对此其实也已经有过数次讨论。

只是,赵志皋毕竟没能亲自参与南宁侯府的讨论,不知道高务实自己对于他和皇帝之间关系的分析。

皇帝是最好做的,也是最难做的。好做,在于他有无穷权力,几乎可以为所欲为;难做,也在于他这无穷权力,看谁都像是潜在的觊觎者。

人说皇帝称孤道寡,是天下最独孤的人,其实原本皇帝所谓的“称孤道寡”并非独孤、孤寡的意思。

“孤”是百少而无父之意,说的是“我缺乏父亲的教养”,这往往是事实,因为很多皇帝真是幼年失怙;“寡”则是寡德之意,由于君王一贯被认为首先要有“德行”,而德行的要求是五德俱全,因此寡德说的就是说“我有所缺陷”。

总之,皇帝“称孤道寡”本意是自谦,只不过汉语有时候就是如此神奇,亦或者是某种巧合吧,最后这“孤寡”竟然成了皇帝心理的真实写照。

然而皇帝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有正常的七情六欲,很难真正做到摒弃**,一切只考虑利益的“无情”。因此也才有了高务实前次的判断:皇帝信任他这个人,但对他的实力感到担忧。

所以,高务实要做的事情看起来很难,因为实力这种东西一旦拥有,其实也不是想放弃就能放弃得了的,何况高务实也不愿意放弃,否则就等同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高务实的计划是让皇帝相信一件事:我高某人对大明天下没有企图,我只是打算在海外列土封疆。

按理说,列土封疆这种事很难被皇帝同意,但高务实当前的情况着实比较例外,因为他要的“土”都是他自己打下来的,甚至都没有用到朝廷的力量。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那些“土”原本也不是大明的本土,皇帝根本不必从自己碗里往外扒拉。

当然,要把这件事摊开来说明是需要契机的,甚至也有可能终他们君臣二人一生都不好明说,而是以双方心照不宣地达成某种默契的形式完成。

不过这都是将来的事了,当前高务实要做的,是在自己无需大展锋芒的前提下挫败沈一贯的阴谋。

这些情况赵志皋都不清楚,他也不清楚高务实根本没打算真把郑皇贵妃如何。对于郑皇贵妃在这次调查之后可能要负的责任,高务实已经清楚地暗示过皇帝,想必以皇帝的智慧是不至于误解的——最多最多,也就是让她丢掉宝玺,去掉皇贵妃中的那个皇字。

这已经是个严重的惩罚了,一旦真到这一步,对外廷而言基本上可以交代得过去。不过,高务实和皇帝都清楚,这种名分上的贬斥无关紧要,因为只要风头一过,皇帝随时可以找出大把的理由来为郑贵妃恢复“皇贵妃”地位。

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当年李太后勒令皇帝将高务实连贬三级一样,看似他“降调外任”去了广西那种偏远省份,颇有一种杨慎发配云南的凄凉感,但其实高务实一点也不凄凉,反而因为时任广西巡抚中蛊不能理事而掌握了一地实权。

其实当时外廷官员几乎都很清楚,高务实去广西不过就是皇上在等太后气消而做的障眼法,将来肯定还是要重用的,甚至没准还要为高务实受到的委屈给予一些补偿——比如加倍重用。

说回赵志皋,他既然不知道高务实与皇帝之间的君子协议,那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琢磨。他第一反应是自己请辞,顺便举荐一位实学派官员,但这个想法在第二天就被打消了。

因为在这天晚上,赵志皋想明白了一件事:高务实虽然做事经常挺高调的,但他为官却极其谨慎。那么,现在既然自己都看得出来一旦高务实打击郑皇贵妃过甚,必将引起皇上不满,那么比自己更了解皇上的高务实就更加不可能对此判断失误才对。

如此一来,高务实还表现出一副穷追不舍的模样,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到了今天内阁会议之时,赵志皋先是冷眼旁观,最后终于确定,高务实的种种表现的确不是什么真要对郑皇贵妃痛下杀手,他只是引蛇出洞——这蛇自然毫无疑问就是沈一贯。

于是,历来极少在内阁会议上表现活跃的赵志皋,这次却主动跳了出来。而在会后,他又专门提醒沈一贯注意。

可惜,沈一贯却早已认定高务实不除不可,认定只要有高务实在,心学派一定会被强力压制。尤其是高务实倘若顺利成为首辅,那么心学派搞不好真要被他整得形神俱灭,从此烟消云散了。

因此,沈一贯显然没有按照赵志皋的思路去调整自己的计划,反而冒出了加大力度挑动高务实强势打击郑皇贵妃的想法。至此,赵志皋对沈一贯彻底失望,开始一心一意为自己考虑。

当然,说是为自己考虑,其实更多的还是为了儿子赵凤威。这可真是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既然已经判断出高务实不会对郑皇贵妃下狠手,其真实目的只是为了对付沈一贯,那赵志皋也就不觉得自己还需要请辞并举荐一位实学派官员入阁了,因为……如果沈一贯倒台,这空出来的位置本就很难由心学派继续推举。

毕竟,沈一贯这次的事情可不小,尤其是事情的性质在皇上看来恐怕十分恶劣,一旦大白于天下,不仅是其本人必将断送前途,连带着那个位置恐怕也不是心学派还能保住的了,多半会被实学派收入囊中。

实学派在阁拢共也就两个位置,总不能一下子全丢了,所以赵志皋不敢再考虑辞职,反而只能被迫决定卖队友——你沈一贯这么干下去,大概率是要没戏了,既然横竖都难逃一“死”,那不如让你发挥一下余热,由我来卖,至少能争取卖个好价钱。

以高务实为官的做派来看,我赵志皋如果有出卖沈一贯的动作,事后高务实必然会给个面子,那至少也够我保住儿子的前途。

这就够了。

什么心学派与实学派的道统之争,都是扯淡。现在这局面已经够清楚了,心学派里短期内根本找不出一个争得过他高日新的人来!

人总要接受现实,为今之计只能忍辱负重,再在暗地里想办法推高日新一把,看看能不能让他自己把路走绝,走到亢龙有悔那一步。

“犬子所为固然是为我心学一脉贡献一点绵薄之力,但今日之局面已然不可挽回,只能暂时偃旗息鼓,以图后续。”

赵志皋不顾钟兆斗明显抑制不住的诧异之色,叹息道:“蛟门公已然踏入陷阱而尤不自知,我今日已然苦苦相劝,却仍不得其改弦更张之诺……他若这般败了,我心学一脉休矣。

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已决定向高日新释放善意,希望能留住心学派在朝中最后一些元气吧。”

钟兆斗能混成赵志皋最得信任的门生,自然也不是不通经变之人,他一听赵志皋这么说,立刻就知道师相大人这是要弃车保帅……呃,这个形容好像不太合适,但是管他呢,总之就是这么个意思。

钟兆斗是赵志皋的门生,可不是沈一贯的门生,他知道自己的前途是和赵志皋这位师相绑定的,因此立刻道:“诚如师相所言,既然蛟门公不听师相良言相劝,反而一意孤行,那么未免受其所累,师相必须早做应对……向高南宁释放和解之意,学生以为正当其时。”

赵志皋听得十分满意,颔首道:“你是个明事理的,这也是我对你一直寄予厚望的原因,只是眼下这件事并不好办……依你之见,我这善意该要如何释放才好呢?”

钟兆斗立刻道:“回师相的话,学生以为兹事体大,首先不宜在高南宁做出承诺之前宣之于众。”

“不错,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份谨慎是必要的。”赵志皋连连点头表示肯定。

废话,这种明显卖队友的行为岂能搞得大张旗鼓,他赵阁老虽说是为了救儿子,但毕竟是堂堂阁老之尊,难道不要面子的?当然得小心一点,先试探试探高务实的口风,等双方都确定事情有的谈,然后再私下把相关问题一一敲定,这才能开始执行各个步骤。

虽说政治上的很多交易并没有办法完全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很多时候需要一点“君子协定”,而已高务实过往的表现来看,他还是很有信誉的一个人,但正如钟兆斗所言:兹事体大——能小心一点就必须小心一点。

面对师相大人满含期待的目光,钟兆斗知道自己还得继续出谋划策,因此又道:“根据师相所言,此番关于彻查翊坤宫一事,内阁是取得了共识的,所以眼下无论哪位阁老,都可以毫不掩饰地表示愿意在此事上发挥作用。”

赵志皋点头道:“不错。”

“那么,眼下的情况就是蛟门公已经去找钱科长,让他对锦衣卫施压,而高南宁方面则是确保陈掌印会去压制东厂的王厂督,然否?”

赵志皋依然点头,道:“然。”

“师相,从昨日王厂督的表现来看……您认为陈掌印目前对他的控制有几成把握?”

“此事却不宜轻下定论。”赵志皋微微蹙眉,摇头沉吟道:“目前来看,高日新对此似乎胸有成竹,但我有些将信将疑,而蛟门公则认为王安自有其算计,不会甘于被陈掌印牵着鼻子走。”

钟兆斗听完却没有什么忧心忡忡之意,反而笑道:“既然高、沈二公所想南辕北辙,师相在此中所能腾挪转移的空间也就越大,而要向高南宁释放善意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且隐蔽。”

“哦?计将安出?”

“学生有一计,可供师相参详。”钟兆斗轻咳一声,道:“可由学生上疏议论,言此番调查事关重大,不可仅由东厂监督锦衣卫查证,而该命总宪与厂督合力督办。”

所谓“总宪”,就是指都察院左都御史,时任左都御史为萧大亨。赵志皋略微沉吟,缓缓露出微笑,道:“不错,这一做法既向高日新示了好,又不会引起任何人怀疑,实乃上上之策。”

赵志皋知道这里面的小九九:萧大亨的身份比较特别。

此公字夏卿,号岳峰,山东泰安州人。他原是乡下小民之子,幼年家贫,随其父迁至泰安城里以卖豆腐为生,六岁入塾就读,十五岁时其父弃世,少年失怙。

好在此人读书很好,而且一表人才,受到当地官宦及豪商之家支助,因此到了嘉靖二十九年时,得以与阳丘刘氏成婚。萧大亨成年后,果然“长身伟貌,烨之有威”。

等到嘉靖四十一年,会试后参加殿试,以第三甲一百六十名赐同进士出身,初授山西榆次知县。时值榆次连年灾荒,民众饥寒,流离失所。萧大亨张榜招抚流民,呈请发仓赈济。并力除时弊,改革赋税,百姓拥戴。

嘉靖四十三年,萧大亨以政绩优异而升户部主事。离任榆次之时,“老幼攀辕泣下”。嘉靖四十四年,擢户部主事。翌年,升户部陕西司郎中。

之后,历任河南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山西布政司右参议。于边陲之地抚民备兵,参与督师出边,打败南侵的鞑靼敌军。并把握时机,达到“款贡”之礼,促成贡市。

隆庆六年,萧大亨因其母年老,上疏回籍终养。次年返乡途中,在离家五百里处,接到其母讣闻,便散发跣足兼程徒步,日行百余里赶回家中,守丧三年,内外称孝。

服除,历任山西按察副使,山西右参政等职。万历八年,任宁夏巡抚。翌年改任宣府巡抚,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宣府地近土默特丰州滩,夷汉杂居,关系复杂。时有一台吉名哈不慎者,麾下骑兵骚扰边民,大亨单骑出塞予以平息,使服其威而无不从命。万历十二年,朝廷为其加兵部右侍郎衔。

他的后续履历不必再说,因为到此已经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作为一个山东人,他必然出身北榜;他从初入官场就在山西任职,此后辗转河南、陕西,然后再回山西——自始至终在实学派的主要势力范围内任职。那么,他是哪派的人还需要说明吗?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与月票支持,谢谢!

PS:实在抱歉,因为一场时间极不凑巧的感冒,被当做大熊猫观察和照顾了两天,万幸的是目前看来应该真的只是感冒……希望如此。再次致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