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85章 小侯爷(五)

第285章 小侯爷(五)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5 04:57:48

就在高珗送走岑云汉之时,京华大少爷、南疆少主、南宁候应袭高渊正在定南王宫演武场观看他新组建得**不离十的西征亲军进行操演。

“暹罗国王定南王宫”之所在,便是京华在南疆的统治核心,是借用暹罗国王的名义而京华实际拥有的建筑群。事实上,这就是一处占地面积极其巨大的宫殿群。

作为京华花了十几年时间、花费了千万两白银才打造而成的南疆统治核心,定南城的规划不仅面积大,而且照搬了中国式都城的模式,将此城分为外城、王城和宫城三大部分,由外及内一共“三环”。

定南城的外城修建堪称“长城模式”,其北从宫城北面湄南河岸一线开始横向建设横断南北的马面墙,是为外城北墙,长二十里。由此北墙两端往南建成东墙与西墙,此两墙各长三十里,南面的南墙自然也与北墙相同,为二十里。

如此一来,定南外城之大就变得举世罕见了——城墙周长高达百里,面积高达150平方公里!

当然,虽然外城巨大,不过外城之中、王城之外的建设尚未完全,还有不少未开发片区,这也是必然的。毕竟在这个时代的暹罗,即便定南城聚集了大量汉人移民和归化汉人,但想要在十来年的时间里就补充满如此巨大的城市人口也是不现实的。

以目前的情况来说,真正得到比较完整开发的还是内城,即王城、宫城这“二环内”。

且说那“王城”——也就是内城的位置,大概位于后世曼谷东南的“邦南彭”河流半岛,占地约40平方公里。

“河流半岛”这个词汇颇有意思,它实际上是由于湄南河在那里来了一个急转弯,于是形成了一个半岛,当地人称之为“邦南彭”。这个半岛的特点是本身面积颇大,但连接陆地的部分很“细”。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一条不宽的陆路联通着“大陆”本身。[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卫星地图看一下“北榄邦南彭水上市场”的地形。]

如此一个半岛显然极其适合陆地防御,单从防卫来讲,甚至可能比著名的“世界渴望之城”君士坦丁堡还要夸张。而且这临近入海口的湄南河也足够宽阔,至少当今世界还没有万吨海船,那也就意味着京华的任何战舰都能开进去作为水面防卫辅助。

现在可以说,在王城(内城)建好之后,哪怕定南城的外城造反,乱兵也进不去内城——除非内城的汉人士兵也造反了。

四十平方千米可不小。这么对比一下吧:后世的北京故宫(基本上是明紫禁城去掉三海)的面积为72万平方米,相当于0.72平方千米。也就是说,这个名义上的暹罗王城、实际上的定南内城,面积有55个北京故宫那么大。

再对比一下,明北京城一开始的面积是东西宽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为千三百一十米,实际面积为三千五百四十万平方米,也就是35.2平方千米——比定南内城还要略小。

不过,嘉靖二十六年时,明廷决定加修北京外城。原计划四面都建外城,总长七十余里,只是到了嘉靖三十二年,修完南面部分十三里左右之后,因为人力、财力困难而停工,北京就由初建时的矩形,发展成在南面建有外城的凸字形平面。

此时的京师南外城东西宽约七千九百米,南北深约三千二百米,南面三门,东、西面各开一门,北面两门。由三条南北向街与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垂直相交,形成干道网。

建外城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长度增至七千六百米,城区面积也增至六千二百五十万平方米,也即62.5平方千米。

不过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此时的京师北城称之为内城,南城称之为外城,它已经是一个“完全体”了。而京华目前建成的这个40平方公里的“暹罗王城”,它只是定南城的内城,外城还有110平方公里——现在可以看出定南城规划之巨大了吧?

高务实要的就是巨大,因为他需要定南城聚集足够多的汉人与归化汉人,如此才足以在万一南疆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定南城就近补充力量。这显然是高务实的底线思维所推动的,毕竟南疆可不是汉人经营了数千年的“熟地”。

正是因为面积巨大,所以花费也巨大。

要知道在大明朝早年,尤其是在永乐时期,朝廷可真的不穷,而且还是“用工免费”(卫所兵)的,可即便那样,也不过建了35.2平方公里的北京城。

现在京华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建一个比当时北京城还大的新城,这花费可不是海了去了?

当然,永乐皇帝用工免费,京华用工花费也不多。京华的主要用工花费都在技术人员上面,有大明国内的,也有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各邦来的。至于真正卖苦力的,绝大多数都是暹罗当地人,这些人不需要京华付钱。

何谓不需要?意思是暹罗当地贵族免费提供这些劳力给京华,同时还因此对京华感激不尽。这听起来好像很奇葩,但其实不然,这是真的。

南疆这边除了安南一直照抄中原制度之外,暹罗等国都是施行“曼陀罗体系”,类比中国来看,大概还在周朝或者春秋战国的水平,即层层封建。因此,这些人本质上是贵族们的农奴。然而,农奴并非一年四季都有活干,空闲时间没活干时,贵族们也得养着他们。

现在不同了,贵族们可以在农闲时把农奴送到定南给京华打工,京华虽然不给工钱,但是却管饭,并且基本算是管饱,做工三个月还会发两套衣服(粗布短打)……这简直是活菩萨啊!

由此一来,不少暹罗贵族甚至深恨自己的领地离定南城太远,以至于把农奴送过去的路程中还要浪费一些粮食,比不得定南城周围的那些贵族领地更能节约成本。总之,定南城的建设过程之中基本没出现过用工荒。

“暹罗王城”之中的核心,就是名义上的“暹罗王宫”。原先南疆各国的王宫,在高务实看来都有些抠抠搜搜,即便他们特别喜欢给王宫建筑上贴金箔,用以显示王宫的富丽堂皇,但面积实在太过逼仄,高务实一贯是看不上的——您那也好意思叫王宫?我家别院都比这阔气。

高务实对于建筑外墙贴金箔这种操作没什么兴趣,一则他觉得很俗气,二则还认为这种做法会导致王宫管理上的诸多麻烦。相比之下,他还是更喜欢欧式建筑的“石头风”,但在诸如中轴对称设计、大殿要足够宽阔且有抬高的石阶等方面,他的审美理念又偏中式北方园林思路。除此之外,对于有湖泊的地方,他也更喜欢中式园林的范。

黄芷汀完全按照高务实的审美来确定了“暹罗王宫”的设计。她参考了高务实提出、意大利设计师凭记忆画出来的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区旧地图,把“暹罗王宫”安排在邦南彭河流半岛的半岛顶端。

绝妙的是,这一块正好是在半岛正北部——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统治者的居所都是坐北朝南的,所以黄芷汀对此格外满意。

而这里还有个让高务实惊喜的地方,那就是这块区域里正巧还有个湖泊——在后世,那地方是泰国的一个国家公园(湖泊及周围林地)。

现在好了,这块区域直接被划做王宫内的御花园使用。高务实还给这个湖泊取了个新名字,叫做“思明湖”。也不知道他这个“思明”是为了做给大明朝廷看的,还是为了纪念黄芷汀的广西旧地“思明府”。

毕竟,思明湖听起来着实有点像思明府——反正南洋舰队中很多福建籍人士都如此认为。

不过,把“思明湖”划进“暹罗王宫”也导致了王宫面积很难控制,最后划出来的地皮远大于紫禁城——差不多有八个紫禁城大。

按照这个面积,暹罗王宫自然不能如紫禁城一般把房子建得那样密集,否则京华再有钱也扛不住。于是高务实根据南疆的汇报,把一些行政机关、军事设施都塞进王宫里去,导致王宫之中又另外分区。

以坐北朝南来算,左文右武,左边是行政机关的建筑群,右边原先是警备军的驻扎地,后来警备军北调大城(曼谷)驻扎,所以改由王宫近卫军驻扎进来。

王宫近卫军之前说过,就是黄芷汀从她领地调来的五千亲卫狼兵,以及刘馨留给她的那三千刘家军。这八千人,也是此刻定南城内最为核心的戍卫力量。

至于为什么要把警备军北调三十里去大城,是因为警备军虽然顶着“警备”二字,但这种取名方式和京华工匠学堂一样,本身是一种忽悠,它们一贯是按照野战军思路打造的,等闲不会被安排负责内城防卫。

刚才说了,暹罗王宫除了“王室宫殿”之外,前朝还以文武行政中枢分为东庭和西庭。其中“东庭”属于文官体系,“西庭”属于武臣体系。演武场所在自然是西庭,这一区域的面积与“东庭”一模一样,不过从高楼建筑物的多寡而言,却要比“东庭”少一半左右。

这倒不是慢待武臣,而是“西庭”这边的日常事务不像“东庭”那么繁杂,需要的行政人手并不那么多。再加上“西庭”还有驻军功能,因此只有一列列的军营大通房,真正的行政用楼目前仅仅两座。

两座行政楼,一座名为“南疆警备军军令部”,一座名为“定南卫戍司令部”。至于暹罗王国“六部制”改革之后的暹罗兵部,那却不在“西庭”,而在“东庭”那边,不过暹罗兵部目前的事务可谓极少——毕竟军事实权都在“西庭”。

西庭此前真正的主人,亦或者说“代主”,正是黄芷汀。不过此刻黄芷汀不在,而高渊代表乃父南宁候高务实来到了定南,所以当前西庭的主人就暂时成了高渊。高渊以下,那就是刚刚在军令部大楼会见了岑云汉的军令部副部长高珗。

由于占地面积足够大,演武场离军令部大楼也有数里路远,岑云汉赶来尚需一点时间。

高渊此刻穿着一身墨绿色的南疆警备军制式军服常服。这是一种曳撒式样的军服,但绣纹比大明国内要简单许多,没有大面积的猛兽飞禽,只有用于分辨军衔的胸纹,以颜色、样式区分不同级别的军官。

别看南疆武力强大,实际上连中将都只有三个:军令部副部长、南洋舰队司令、定南警备军司令。此三人一下,最高就只有少将军衔了。

不过高渊更惨,他根本没有军衔,左胸前完全是空白一片。当然,没有人会因为他没有军衔就对他不敬,毕竟他现在的地位是如高务实亲临一般——高务实也没有给自己安排一个南疆的军衔嘛。

但话虽如此,高渊心里对此是有点不满意的。他在京师时就问过父亲和母亲,尤其是在父亲那里特意问过在中将之上还有几级军衔。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其实很想自己也能有个最高军衔的。

高务实何等人也,儿子一开口就知道这小子在想什么。他告诉高渊,军衔不过是给部下所准备的,身为人主,对此不必在意。

但这没用,高渊毕竟还是个少年,天然对军衔这种东西很在意——这就和当年武宗给自己封了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一个道理:没别的,就是听起来很牛,少年人就喜欢这个。

尤其是,高渊是从母亲处听到过消息的,知道父亲打算在他西征胜利之后任命他为军令部部长。自此他就开始琢磨自己将来该有个什么军衔了。父亲既然不说,他就去问母亲,谁料母亲也表示“不知你爹爹有何安排”。

但高渊依旧不死心,又跑去找姨娘刘馨。他自然不好意思直接问,便只问刘馨说“不知父亲将来还会在中将之上加设何等军衔?”

这一问有了奇效,刘馨在京师一贯很忙,当时根本没想到高渊的动机,下意识便道:“那不好说,看你爹爹想要加设几级。如为一级,那应该是上将;如为两级,则可能是上将、元帅,或者上将、大将;如为三级,则应该是上将、大将、元帅。”

高渊顿时露出心向往之的模样,刘馨这下看出来一些苗头了,不禁笑道:“怎么,你也想弄个军衔?”

高渊把胸一挺,道:“好男儿谁不愿为上将军?”顿了一顿,又有些迟疑道:“不过听姨娘所言,这上将似乎不如大将,大将不如元帅……”

刘馨乐了,笑道:“你想当元帅也没事,唐宋之时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嘛。”

然而这句话却把高渊吓了一跳,忙道:“姨娘慎言,我岂敢有专擅兵权之心。”

刘馨撇了撇嘴,摇头道:“你爹爹根本不会在意……但凡他在,旁人无论身任何职,也专擅不了兵权的。”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云覆月雨”、“书友20180301225219097”的月票支持,谢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