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元辅 > 第288章 经济与党争(廿八)要精锐,拿钱堆

第288章 经济与党争(廿八)要精锐,拿钱堆

书名:大明元辅 作者:云无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5 04:57:48

“全国兵制改革”,这是一个足够震撼的议题,但出乎意料的是,朱翊钧并未显现出任何意外,反而立刻点了点头,道:“朕知道,就是那天你在京北大营谈到的那件事,是么?”

高务实同样点头道:“是,皇上。”

为何他俩都如此平静呢?当然是一种默契。

当天与会的将领们不仅大多都是高务实统领过的,而且早已拜在他门下,按照大明的传统,他们一般而言是不会轻易泄密的——当然这里也有前提,比如泄密可以带来极其巨大的利益,而这种利益甚至大到能盖过高务实可能对他们发起的惩罚。

另外还有一种,那就是不泄密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比如高务实讨论的事情是发动兵变之类。这种情况下,没人能确定谁会告密,毕竟具体风险虽然未知,但一旦东窗事发,后果无疑是极其严重,甚至可以说无以复加的。

不过,有两个人不在其列:宁远伯李成梁与定海伯戚继光。原因在于,大明的勋贵虽然是武臣,但绝非寻常武臣。他们的“阶级属性”已经改变,变得“与国同休”,是天然和皇帝站在一起,而非与普通武臣站在一起的了。

具体再到个人,戚继光大概率也不会泄露这个消息。一方面,戚继光与高务实私交极佳,说是当今的廉颇与蔺相如也毫不为过;另一方面,高务实的军改计划显然是为朝廷考虑,看不出有什么私心在里头,戚继光即便站在皇帝的立场,也没有必要做出多余反应。

既然作为首辅的高务实当前只是在小范围讨论,就说明他认为这件事还不宜大张旗鼓宣扬,而戚继光站在“乐见其成”的立场,当然也就不会提前禀告皇帝。

但戚继光如此,李成梁却未必。别看铁岭李氏现在和新郑高氏也算是姻亲了,而且高务实对李氏兄弟中的李如松、李如梅二人还颇为关照,但李成梁究竟如何看待两家的关系,那可并不好说。

高务实第一次和李成梁直接打交道,说穿了就是出手扼制李家势力在辽东的进一步做大。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一定出自高务实的本意,更大可能是皇帝的“圣裁”,但做了就是做了,只能“论迹不论心”。

高务实在辽东“掺沙子”这件事上做得非常成功,一方面是大量宣大系将领进入辽东,一方面在辽东内部拉拢了曹簠这个二号人物,最终成功的分走了不下一半的辽东兵权,牢牢制衡住了铁岭李氏。

除此之外,高务实还以京华直接进入辽东经济体系为主,以原本属于军屯的辽南盐场改革为辅(高务实与皇帝分股),将铁岭李氏在辽东的经济基本盘也同样压制住。自此之后,铁岭李氏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再也不复独霸一方的危险。

然而彼之蜜糖我之砒霜,李成梁岂能受得了这个窝囊气?当然也挣扎了一番,甚至不惜和心学派搅和了一阵。可惜,最终还是高务实棋高一着,迫使李成梁不得不认清现实,接受了高务实的“和谈条件”——联姻只不过是和谈成功的表现形式。

那时候的李成梁已经被迫调离辽东,内调中枢,以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宁远伯身份在京养老。虽然高务实也的确不算亏待他家,不久后便依然以李如松为辽东总兵,但不论如何也是给李家画下了一条红线,或者说设置了一个天花板。

对此,李成梁无力抗拒,却不代表没有抵触心理。他那日在京北大营见到李如梅时,一开始便阴阳怪气自己的儿子,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高务实表达不满——毕竟李如梅就是高务实的妹夫嘛。李成梁骂儿子胳膊肘向外拐,这个“外”可不就是高务实?

因为这层关系,朱翊钧知道当天发生的事情并不奇怪,李成梁要是不告诉他,那才是奇了怪了。高务实一开始把李成梁叫过来本身就有这个用意——不会有人以为高务实真会把这样一件大事完全按下不让皇帝知晓,然后突然搞个大新闻吧?

这可是涉及军权的大事,高务实一贯都是有“边界感”的,不会在这种事上玩火。他要向人彰显地位有的是办法——比如这次被弹劾,他不过是坚持闭门谢客十几天不去内阁,朝廷上下就几近停摆,一堆的急难险重之事没人敢胡乱拍板。

这是什么?这就是在彰显地位,而且采用了正确的彰显手段——没有我,你们是真不行的。

现在只剩最后一个问题,李成梁向皇帝报告了高务实有军改计划这件事,但究竟报告到何种程度?

朱翊钧沉吟道:“按照你那套兵制改革设想,将来朝廷骑兵除了禁卫军之外,其他大多都会被集中于‘十大主力’,即十个甲种‘第一军’。以朕对你的了解来看,这些军队之中的骑兵必然就是第一批换装新式骑枪的了,这里面有多少人呢……”皇帝沉吟起来。

这事儿还是高务实专业,他立刻开口道:“除探马外,禁卫军五镇之中大概有骑兵一万一千余,分作十个马标,都是半具装火枪轻骑兵。另外再设有司令部直属重骑兵约三千,但他们并不配备火枪。”

重骑兵是冲阵用的,根据拿破仑时代法、俄、奥等国经验,给重骑兵配备火枪不仅起不到提升战斗力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他们不能专务,结果战斗力下降、胜率下降。这事要说清楚比较复杂,就不一一举例和引证了。总之,高务实的规划中是不给重骑兵配火枪的。

朱翊钧一听他这么说,立刻就知道举一反三了,道:“禁卫军编制五镇,有火枪骑兵十个标,共一万一千人。那么其他甲种军因为编制四镇,就应该是每军八标火枪骑兵,差不多**千人的规模?”

高务实点头道:“大致如此。”

“禁卫军一万一千多,其他十大主力拢共**万。也就是说,将来朝廷的骑兵主力便是这十万人?”朱翊钧看着高务实问道。隐隐之中,皇帝的眼中有些疑惑,也有些不满,似乎认为这个数目偏少了。

高务实道:“十万汉家铁骑,这在历代而言都已经称得上难能可贵了。”

“是么?”朱翊钧对这个说法十分怀疑,皱眉道:“朕怎么记得洪武五年北伐时,太祖调动的三路大军之中,光骑兵就有十五万之多?合理推测,当时大明至少应该有二十万骑兵才是。”

高务实答道:“太祖北伐那是倾全国之兵,如今皇上与臣讨论的只是禁卫军与十大主力之中的骑兵,我们并未讨论乙种军、丙种军之类。换言之,臣这里所说的十万骑兵,是指十万战斗力反压蒙古骑兵的真正精锐,可不是全国骑兵总数。”

朱翊钧纳闷道:“这精锐与不精锐,差别很大么?”

“那自然是很大的。”高务实立刻回答,但接下来如何给其实并不知兵的皇帝说明这个问题,他就有点迟疑了。斟酌了一下,缓缓道:“虽然并不应该如此做比,但皇上可以这般理解……一千精骑有时候便能决定一场十万级规模大会战的最终胜负,但五千,甚至一万普通骑兵,或许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差距这么大?”朱翊钧瞪大眼睛:“务……日新,你可不要夸大其词。”

高务实苦笑道:“皇上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吧?那场仗的最终胜负手,便是李世民亲率的三千五百玄甲精骑,而窦建德空有十万大军,却硬是被他直冲中军,自己都沦为俘虏。

皇上,这便是精锐骑兵的厉害,而臣为禁卫军及十大主力编制的骑兵,便是玄甲精骑这样的精锐。现在皇上还觉得,十万这个规模不足以震慑四夷么?”

可能是李世民的玄甲精骑太过出名,朱翊钧一听是“十万玄甲精骑”,顿时心花怒放,大喜道:“若都是这般精锐,十万自然是够的,简直绰绰有余!”

顿了一顿,马上反应过来,道:“哦,那也就是说,这些新式骑枪至少需要十万杆?”

高务实瞪大眼睛:“十万怎么可能够?”

朱翊钧一愣:“怎么不够?”

“皇上刚才不是看着臣打靶么?”高务实指了指马背上左右挂着的枪套,道:“右边那个枪套,里头原本放了五把枪,臣方才打了两轮,因此还换过一次枪套。虽然大军作战之时不能与臣打靶相比,但即便不会一人配备五把骑枪,一人三把也肯定是必须的。

除此之外,枪械本身不能只保证堪用,因为战场之上随时可能损失,因此库存方面必须确保一定的冗余。以臣所见,禁卫军及十大主力一共至少需要维持五十万杆新式骑枪的装备和库存。”

朱翊钧吃了一惊,但高务实的解释很清楚,他也只能接受,然后便小心问道:“那么……这骑枪的价格是多少?”

高务实道:“目前还在试产阶段,价格偏贵,大概是每杆六两三钱银子。”

朱翊钧再次大吃一惊,瞪大眼睛道:“这也太贵了!朕幼时观政,也不是没见过各地火器造价,有那便宜的鸟铳如浙江造,只要九钱银子。即便是放眼天下,大多也就在二两上下……”

“是啊,所以当初那些火器动不动就炸膛,完全不堪使用。”高务实微微耸肩,道:“皇上,万历二式步枪款的列装采买价是三两八钱,骑枪款是三两六钱。新式骑枪因为采用了新技术,不惟多了一些加工工序,也对枪管的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造价自然就会跟着上去。”

朱翊钧不吃这一套,道:“那也不应该贵到将近翻倍吧!这一把枪六两银子,光是给这十万骑兵配枪就要花六十万两?”

他说到这里忽然意识到算错了,瞪大眼睛:“哦,不对,一人要配三杆枪,那就是一百八十万两!如果再考虑到你说的库存,朕姑且算它一人五杆,那就是要花三百万两!日新,你不是在说笑吧?”

——

感谢书友“阿勒泰的老西”的月票支持,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