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扬锋汉起 > 第三百一十一章风云激荡

第三百一十一章风云激荡

书名:扬锋汉起 作者:宇十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11 07:08:36

四人商议在京口、广陵两地起兵反桓。

京口有刘裕亲自坐镇,他在北府军声望极高,麾下有刘钟、孟怀玉、孙处、到彦之,还有沈家兄弟,这些人都视刘裕为主公,愿意为其效死。

至于广陵,除了孟昶之外只有刘裕异母弟、征虏府中兵参军刘道规,实力远不如京口。京口与广陵隔着长江,刘裕亦无法调兵前往广陵。

何无忌笑道:「征虏中兵参军属(1)刘毅与仆素善,曾与仆言及讨桓之事,称德舆为天下英雄,愿随德舆反桓。」

刘裕大喜,道:「希乐(刘毅字)向有大志,勇力过人,有他相助,大事可成。无忌,你可随孟兄一同前往广陵,与道则(刘道规字)、希乐暗中准备,随时准备举事。」

何无忌虽然不及刘裕声威,但他是刘牢之的外甥,在北府军中号召力极强。

许多事刘裕不便直接出面,何无忌是白身,刘裕便让他出面游说、拉拢反桓之士。

「此次仆进京,与弘农太守王睿、前河内太守辛扈兴、振威将军童厚之等人相见,这些人对桓玄篡逆都大为不满,一旦京口、广陵举事成功,可在建康作为内应。」何无忌道。

孟昶因刘迈而失进,对刘迈恨之入骨,此次反桓生死莫测,决定拉刘迈下水,道:「刑狱参军刘迈是刘毅的大哥,可派人送信给他,让刘迈作为京中内应。」

刘裕道:「豫州参事诸葛长民是愚的好友,此次进京愚与其见过面,观其言行可知对桓玄亦怀不满,可说其在历阳起事,杀死刁逵。届时京口、广陵、历阳三路齐进,京中又有内应,桓玄插翅难逃。」

安排已定,各自行动。孟昶与何无忌同到广陵,对刘道规表明反桓之事,刘道规赞同。何无忌又说动刘毅,同时孟昶得妻子周氏相助,尽出家财收买军中将士,购买辎重。

历阳城,诸葛长民答复刘裕,届时愿在历阳举兵杀死刁逵,呼应京口、广陵起军。

何无忌从广陵返回家中,深夜藏于屏风之上书写檄文。何无忌之母乃刘牢之之姐,看儿子每日忙碌,早已猜出几分。

刘牢之身死,刘氏对桓玄怀恨在心,见儿子准备反桓,泣道:「汝能为舅报仇,娘再无遗恨。」

得知刘裕同谋,刘氏喜道:「刘、德舆当世人杰,大事可成,桓玄必败。」

万事俱备,刘裕等人把起军时间定在二月二十八日,京口、广陵、建康、历阳同时举事。

二月二十七日,刘裕出城游猎,随行二十七人,还有不知真像军兵百余人跟随。

二月二十八日,卯初时分城门开放,何无忌身穿传诏服,冒充建康敕使朝刺史府前去,檀凭之、檀道济、臧穆生、魏欣之等人护卫在他身边,大声呼喝避让。

沿途遇到的官吏皆信以为真,驻足观看。桓修听到禀报天子传诏,忙命人摆香案前来迎接。

臧熹族子臧穆生看到桓修,抢步上前抽刀便刺。桓修毫无防备,当即倒地身死。臧熹,刘裕妻臧爱亲之弟。

主簿魏咏之挺身而出,高呼道:「江州郭刺史奉乘舆反正于寻阳,我等奉密诏诛除逆党,诸君稍安勿躁,等候刘内史安排。」

刘裕已经收到斩杀桓修的消息,让随从的孟怀玉、臧熹、檀韶、向靖、管义之、沈林子兄弟等人渡江前往广陵支援。

安排妥当,刘裕驰入京口,看到伏尸地上的桓修,放声痛哭,甚为悲痛,府中官吏皆以为刘裕并不知情。

抚军司马刁弘驻扎在城南,得知京口动乱的消息,忙带了文武佐官率军赶赴京口,发现城门已然关闭。

刘裕站在城头,望着下面的兵马道:「天子复位,下诏诛杀反逆,桓玄已死,京城已经重归晋室,诸君皆是大

晋之臣,莫非还想附逆不成?」

城下一阵骚乱,桓玄篡位原本不得人心,不少人信以为真,悄然离开。刁弘见势不妙,率众退走。

二十八日,广陵。主簿孟昶昨日说动刺史桓弘出城游猎,卯时城门开放,刺史府官员先行出发前往猎场,桓弘辰时才起身,正在宅中吃早饭。

孟怀玉等人渡江来到广陵,与刘道规、孟昶等人会面,得知京口已经得手,刘道规领着众人直闯刺史府,斩杀了桓弘,广陵易主。

已正时分,刘道规、刘毅率众渡江前往京口与刘裕等人会合,按照计划合军攻打建康。

刘裕看到广陵的兵马超过千人,当即命刘毅率军讨伐刁氏。刁家三兄弟,家主刁逵,豫州刺史;老二刁畅,右卫将军;老三刁弘,抚军司马,兄弟三人都得桓玄信任。

不久前刁弘率军想要夺回京口城,被自己谎言骗走。而且刁家在京口广置产业,家中奴婢数以千计,影响甚大,一理刁弘识破谎言,很可能卷土重来,不如先下手为强。

先灭刁氏,能稳定京口形势,而且刁家家产丰厚,可以充装军用,激励将士。当然,也可顺便报复一下当年之辱。

刁弘从京口城回归家中,二哥刁畅正好也在。刁畅从刁弘嘴中得知刘裕夺取京口,江州刺史郭昶之奉天子复位,建康城重归晋室的消息,疑道:「愚三日前从京中而来,未曾听闻江州之事,莫非刘裕虚言欺骗。」

派出家人外出打探消息,待得知刘道规、孟昶在广陵杀死桓弘,方知刘裕是想在京口、广陵起军。

急忙组织部曲,发放军械,想要起兵对抗刘裕,此时刘毅已率军杀至。刘毅所部是北府精况,刁家部曲很快战败,刁畅、刁弘被杀,身在家中的刁云、刁锋等人亦被斩杀。

不到子时,刁家便覆灭,京口已定。刘裕尽起刁家粮帛犒军,刁家积财如山,多不可数。刘裕下令将刁家财物堆积庄中,让百姓自去取用,居然数日取之未尽。

京口百姓欢天喜地,对刘裕义军大为拥戴,纷纷投身入伍,一个时辰不到便募得青壮一千多人(2)。

对于刘裕来说,时间便是生命,募军的同时刘裕招揽才力之士助己。何无忌推举刘穆之为主薄,处理文案事宜。

刘穆之住在城外,听到京口城内嘈杂声起,奔到路口观望形势。正好刘裕招揽他的信使来到,刘穆之思之再三,率家族追随刘裕讨桓。

刘简之素有才干,刘裕起事之前就想邀其加入,可是两度前往都遇刘简之招待宾客,无奈只得回返。刘简之见刘裕两度前来,发觉不对,命其弟刘虔之前往京口拜访刘裕。刘虔之赶到京口时,刘裕已经占据京口,刘简之闻报,宰杀家中耕牛募聚青壮,饱餐之后率领他们加入义军。

东海徐羡之,与刘裕是好友,得知刘裕起义军,前来投奔;刘怀肃,刘裕从母弟,任费县令,弃官来投;刘怀肃之弟刘怀慎亦来投奔;刘粹,刘毅族弟,素有才名,刘裕派人相邀,刘粹欣然来投。

刘裕知道抚军参军朱龄石以武勇著称,与桓修情如兄弟。桓修已死,刘裕命人厚葬,派人前去请朱龄石相助。

使者来到朱龄石住处,发现早已人去屋空,回报刘裕,刘裕以为朱龄石不满其杀桓修才弃官而逃,感叹几声亦不追寻。

长江之上,朱龄石站在船头望着京口方向愁眉不展,黄富上前道:「石郎君,船要开动了,请回舱中歇息吧。」

朱龄石叹道:「此一别,不知还能否再回京口。」

黄富充满信心地笑道:「我家主公英明神武,胸怀远略,心存仁德,定能平定四方,安定天下。」

此次奉命前来京口,黄富对杨安玄算无余策深为佩服,京口刘裕果如主公所料

兴军讨桓。

得到消息之后,暗潜在京口丁全直奔朱龄石家中,他曾随孟龙符与朱龄石在一起喝过酒。丁全将刘裕是杀死桓修主使告诉朱龄石,邀朱龄石前往襄阳。

朱龄石原本以为是何无忌杀人与刘裕无关,待得知实情披甲上马要去斩杀刘裕报仇。广陵刘毅等人率军赶至,朱龄石知道已无能为力,只得同丁全前往码头。

丁全将朱龄石送上黄富的船,继续留在京口不提。

京口、广陵起事一帆风顺,然而建康内应却出了问题。

刘裕听孟昶所言派人暗中联络刘迈在京中起事,刘迈应允,因他在京中地位高于王叡等人,王叡、王懿、辛扈兴、童厚之等人便推举刘迈为首领。

众人暗中商议,因为桓玄喜欢游猎,经常冒夜出入,可以找准机会暗杀。

二月二十六日,刘裕派陈留周安穆前往京城通知刘迈等人起义的时间,刘迈震惧不已,惊惶现于颜面。

周安穆见状,认为刘迈难以成事,迅速返还京口报告刘裕。

二月二十七日,朝庭下诏以刘迈为竟陵太守。刘迈思之再三,认为正好借机脱身,准备连夜乘船前往竟陵。

恰逢桓玄想了解北府军的情况,夜间让人送了封信给刘迈,问及北府军的情况,以及他最近见刘裕说了什么?

刘迈吓破了胆,以为阴谋已经泄露,第二天一早便入宫觐见,将刘裕等人要在京口、广陵、历阳等地起事反桓的情报全盘交待。

桓玄惊得魂飞魄散,从东宫返还西堂,命文武百官入居台省,急、诏桓谦、卞范之等亲信前来商讨平叛之事。

惊魂稍定,桓玄下旨加封刘迈为重安侯,命人前去抓拿同谋的王叡、辛扈兴、童厚之等人,王叡的弟弟王懿听到动静不对,乔装从后门逃脱。

等到王叡等人抓住,桓玄下令将刘迈与他们一起斩首,罪名是刘迈没有立刻抓住周安穆,心存观望,不知刘迈黄泉之下做如何想?

桓玄派出信使前往历阳,告知刁逵豫州参事诸葛长民将反,刁逵得信后拿住诸葛长民,关进监牢。

桓谦、卞范之赶到东堂,桓玄将刘裕等人起兵之事告知。桓谦建议火带发兵平定叛乱。

可是桓玄却想以逸待劳,屯军于覆舟山,等刘裕大军到来,届时再以水师偷袭京口,发动三吴士族袭扰京口后方,这样三面合围,刘裕不攻自破。

卞范之力谏不可,赞同桓谦出兵平乱的建议。桓玄下以扬州刺史、新安郡王桓谦为征讨都督,东兴县公殷仲文接替已死桓修为徐兖刺史,让顿丘太守吴甫之、右卫将军皇甫敷整顿兵马,准备攻打京口。

京口,众人齐聚刺史府大堂,推举刘裕为盟主,掌徐州事;以孟昶为长史,镇京口;檀凭之为司马;刘穆之为主薄;彭城主薄刘钟统率新投军的青壮。

刘裕传檄天下,历数桓玄篡逆,声称江州刺史郭昶之在寻阳拥立天子复位,益州刺史毛璩夺取江陵,雍州刺史杨安玄攻占梁州,镇北参军等人占据石头城,扬武将军诸葛长民夺取历阳。

二月二十九日,刘裕率军西进,占领竹里,山河风云突变,大战一触即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