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扬锋汉起 > 第三百五十章 扬长避短

第三百五十章 扬长避短

书名:扬锋汉起 作者:宇十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5-28 06:48:13

回到小长干家中,曾安一脸严肃地道:“杨刺史,你今夜为杏娘赋词,词意颇为不妥,愚恐明日京中会哄传开来,于刺史的声誉不利。”

曾安十四岁便在孔府求学,是看着小师妹长大的,和不少师兄弟一样曾幻想着有一天能娶小师妹为妻。后来小师妹嫁于杨安玄,孔府师兄弟中有不少人暗自神伤。

不过雍州刺史杨安玄文武双全、年少有为,曾安心酸之余亦替师妹欢喜。

孔师来襄阳推广儒教、撰写儒藏,曾安随师前来襄阳,目睹襄阳乃至雍州的勃勃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对杨刺史钦佩至极。

后来杨湫选夫婿,曾安也曾憧憬过成为杨刺史的妹夫,可惜杨湫喜欢那个沈庆之。

曾安暗地见过沈庆之,确实是仪表堂堂、英武过人,而且听闻在勾栏中曾救过杨家小娘子,难怪杨湫对他倾慕。

而最让曾安感到佩服的是杨刺史能为了妹子所喜、不以门第之故回绝沈庆之,这样的人才值得自己为他效力。

小师妹诞下儿子,曾安随一众师兄弟到杨府道贺,送给小师弟手抄的《论语》。

杨刺史对自己赏识,任自己为仓曹参事,实际上将仓曹重任交付自己,曾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报知遇之恩。

此次杨刺史进京让自己随行,临行前孔师兄交代自己照看好杨刺史,言辞隐晦,似有所指。

及至今夜发生的事,曾安才醒悟过来,孔师兄是让自己好生看住杨刺史,不让他在京城风花雪月。

曾安有些气恼,他一直以为杨安玄是正人君子,在襄阳时从不招伎狎玩,闲暇之时带了小师妹一同游山玩水,小师妹脸上流露出的笑容是幸福的。

怎么离了襄阳,杨刺史就显露出风流之态,为怡秋楼的那个杏娘写下艳词,流露爱慕之意。

这词自是极好,若写与小师妹极佳,可是却写给了怡秋楼的半老徐娘,这让曾安为小师妹鸣不平。

杨安玄心知解释得越多越麻烦,索性拱手道:“齐由(曾安字)告诫的是,愚确实有些忘形了,以后不会再如此。”

张锋有些不满地嘟囔道:“曾夫子,杏娘子曾仗义相助过主公,主公写词给她是想回报,你别胡乱猜测。”

曾安见杨安玄坦诚认错,又想起在怡秋楼中杏娘有意替杨安玄遮掩,看来是自己多心了。

杨安玄笑道:“齐由,你先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愿共勉之。”

曾安揖礼道:“谨诺。”

杨安玄让曾安坐下,道:“愚这些国子监的同窗有意前往雍兖任职,齐由你看如何?”

曾安径直应道:“不可。肉食者鄙,不能为民谋利,愚恐这些人去到雍兖,会借助刺史同窗的身份,荒废政务甚至鱼肉百姓。”

杨安玄点点头,道:“不错,愚亦有这等担心。可是同窗之谊若不应允,又显得不近人情。而且这些人都是门阀子弟,愚免不了也要借助他们。”

相互利用,杨安玄说得足够坦白,曾安道:“这些人留在京中比起前往雍兖来说,对主公的助力更大。”

杨安玄略一沉吟,便明白了曾安话中之意,道:“齐由是想让愚收揽他们作为京中耳目。此事不易,这些人都是门阀子弟,怎会听命于我。”

曾安朗声道:“主公何必太谦。主公是朝廷所封的郡公,雍兖刺史,司、梁两州听命,这样的实力仅次于坐镇京口的刘豫章。”

“刘豫章出身寒微,对寒门子弟多有照顾,引得门阀暗中不满。”曾安侃侃言道:“主公出身弘农杨家,虽然杨家定为四品,但先人余泽尚在。主公在雍州也用寒门庶族,但对门阀亦多照顾,相比刘豫章更得门阀之心。”

就拿曾安自己来说,杨安玄任他为仓曹参事,却让刘坚做仓曹,无非是养个富贵贤人,遇事能得到刘家相助。

“愚这几日跟在主公身边,知晓主公在朝中除了郗公和阴公外并无助力,此不如刘豫章也。”曾安继续道:“刘豫章坐镇京口,朝中有王司徒、孔侍中、袁尚书相助;刘南平近在历阳,朝中亦有谢中书令以及众多门阀相助;主公远在襄阳,朝政鞭长莫及,何不扬长避短,交结这些下品官吏作为助力。”

扬长避短,杨安玄眼中闪出亮光,思忖片刻道:“世人追逐无非名利二字,这些人显然求名更甚于利,除了雍兖之地,愚恐怕给不了他们所要的东西。”

曾安朗声笑道:“主公何必妄自菲薄,主公若想在朝堂上扶持些人手,恐怕琅琊王和武陵王都会乐见其成。”

杨安玄略思片刻,明白过来,道:“齐由是说朝廷乐见愚制衡刘裕和刘毅等人。”

“不错”,曾安双掌轻拍,道:“虽然刘豫章重立晋室,但朝廷未尝不担心他成为另一个桓玄。”

杨安玄认真打量着曾安,刮目相看地道:“愚本以为齐由是治政之才,没想到还有子房之能。”

张锋在一旁轻声嘀咕道:“读书人就是心眼多。”

杨安玄一瞪眼,斥道:“张锋,愚可是不让你读书,这几日将《论语》抄录一遍。”

张锋苦着脸应是。杨安玄看着曾安,思忖片刻,道:“刘豫章以刘穆之为谋主,暗中操纵朝堂,齐由劝愚布局建康,可愿替愚在朝中为官?”

相较于刘裕近在京口,曾安在京中孤立少援,存在风险,所以杨安玄要问过他本人之意。

曾安傲然拱手道:“昔年毛遂自荐,愚亦自请处囊中。”

张锋没听懂话中之意,但明白曾安是想留在京中,张了张嘴,终未出声。

杨安玄笑道:“齐由不要急着决定,细思几天再告诉愚。”

吏部二月末才将授官名单报送给司徒府,时间绰绰有余。杨安玄又道:“从京中送信到襄阳,往返亦不过半月,不妨问过你的老师。”

…………

果如曾安所料,弘农郡公为怡秋楼杏娘写新词之事很快在京中传得沸沸扬扬,不少门阀子弟、商贾富户专门前往怡秋楼一睹杏娘是何等倾国倾城,能让杨刺史为之倾倒。

见过之后多数人暗笑杨安玄的眼光异于常人,那杏娘是半老徐娘,眼角皱纹已现,人老珠黄不远,勉强能称得上风流二字。

有人翻出当年杏娘在秦淮河上卖唱的旧事,两首《相思》词似乎可以认定杨安玄与杏娘有私情,便连怡秋楼中斗曲的恩怨都被拿出来议论,杨安玄成为京中热议人物。

杏娘抓住时机,推出了楼中几位姑娘,怡秋楼的生意红火得让同行眼热。

“春日游”成为京中热唱,秦淮河上船来船往都是“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携伎出游若不唱“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似乎少了三分韵味。这首“春日游”洐生出多个唱本,以怡秋楼和盛花居的版本流传最广。

建康城宣阳门与大司马门之间是七里长的御道,祠部尚书殷仲文的住处就在离大司马门不远处。

殷府是五进的朱门大户,是晋元帝司马睿赐给殷家的府邸。殷仲文好奢华,车马器用服饰无不极尽华丽,宅中妻妾歌伎数十人,每日丝竹饮宴不断。

在桓玄当权期间,因殷仲文甚至为显贵,桓玄对他赏赐甚丰,殷仲文总领诏命,任侍中兼左卫将军,无数人讨好交结于他,殷仲文大肆收受贿赂,积累家财。

桓玄从建康出逃,殷仲文跟着西逃,将家中积财埋于地下。等到弃桓玄回归建康,殷仲文挖起埋藏的财宝,字画绸缎等物尽皆损毁,只剩下些金器和珍宝,数千家财仅余三成不到。

虽被朝廷任为祠部尚书,殷仲文已不被武陵王信任,想要讨好刘裕也不得其门而入。百官眼光雪亮,自不会有人再上门送钱送物,这让殷仲文颇为愤闷。

习惯了奢华生活,殷仲文依旧每日笙歌不断,京中传唱“春日游”,殷仲文遣人到秦淮河上学听,归家教与歌伎,今日散朝之后,殷仲文倚在锦榻之上,听歌伎逐一唱来。

殷仲文今年四十二岁,看上去仿如而立之年,面白如玉,容貌俊美,手指白晳细长,有如新笋,轻轻在榻沿上叩击相和。

半个多时辰,五种唱腔都唱罢,殷仲文捋须评道:“毕竟杨安玄在怡秋楼中写下此词,诸多唱法要以怡秋楼最佳。”

身旁侍妾笑道:“听闻这位弘农郡公是个多情郎,喜欢怡秋楼的杏娘。奴当年在秦淮河上见过杏娘,比奴大了六七岁,应是年老珠黄,真不知道杨刺史怎么会喜欢她。”

这是最近京中的笑谈,殷仲文笑道:“这位弘农郡公不到三十年纪,看上去英武轩昂,没想到他还有此好。哈哈哈哈。”

侍妾娇声道:“殷郎最喜风流文士,这位杨刺史被人称为词曲大家,《小窗幽句》亦是殷郎所爱,何不请他入府饮宴,也让奴看看这位闻名天下的名将。”

殷仲文被说动,自归京后一直不受重视,想要投靠刘裕都被拒绝,自己只得转而求其次与刘毅往来。杨安玄进京朝觐为家族提升品阶而来,若能与之交好,有刘毅和杨安玄两个助力在,刘裕亦要敬自己三分。

“发帖,五日后在府中宴请弘农郡公,遍请京中名流作陪。”殷仲文吩咐道:“愚要送给弘农郡公一个大大的人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