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扬锋汉起 > 第三百五十三章 风云聚会

第三百五十三章 风云聚会

书名:扬锋汉起 作者:宇十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5-28 06:48:13

吏部公布授官的名单,有人欢喜有人忧。谱牒司将杨家提升门第品阶之事奏明天子,此事还需数次公议,议定升品要到下半年了。

二月将尽,杨安玄向天子奏请返还襄阳,武陵王让杨安玄参加过上巳节再走。上巳节在上古时期是择婚节,因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得名,如今变成三月三日,不再管是否巳日,也从择婚演变成水边沐浴以祓灾祈福的修禊节(1)。

魏晋时期,上巳节是最为盛大的节日,士民在这一天会出外踏青郊游,择一风景秀美清流萦绕之地,散坐于水旁,吟诗作赋,以酒杯盛酒,置于清流之上,观其沉浮之状,酒杯停至谁面前,便取而饮之。

除曲水流觞外,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之戏,与曲水流觞是同样的道理,为不会饮酒的人准备。

因得知豫章郡公刘裕要前来建康参加上巳节,武陵王决定今年的修禊节定在皇城华林园中。南平郡公刘毅闻讯,亦奏请前来,离上巳节还有数日,建康城中已是风云际会。

三月一日,大朝。

天子居中而坐,琅琊王司马德文站于天子左下侧,武陵王司马遵站在右侧,豫章郡公刘裕、南平郡公刘毅、弘农郡公杨安玄皆在朝列之中。

看三人皆雄姿英发,司马遵暗中感慨,若殿中三公能齐心辅佐朝廷,晋室中兴有望。只是天子冷暖不分,如果能折服三人,自己唯有巧妙利用三人之间的关系达成平衡,勉强维系江山延续。

礼毕散朝,众人转至东堂议事。

五兵尚书董怀奏,河间景王之子司马国璠、司马叔璠在桓玄篡逆之时北奔南燕,奉伪燕皇慕容超之命率军攻陷武原城。

武陵王眉头微皱,他正打算派使者前往南燕召回司马国璠兄弟,壮大宗室实力,这两兄弟率军占领武原,让自己的打算落了空。

话音刚落,刘裕便出班奏道:“疆土不容有失,可命下邳太守孟怀玉、彭城内史羊穆之率军收复武原城。”

杨安玄念头一动,武原在彭城之东,下邳之北,但离兖州鲁郡亦不远。自己被朝廷任为兖州刺史后,命习辟疆为兖州别驾,庾仄为治中,镇定陶城。又命俞飞为兖州司马,镇鄄城,将陈渔所率水师拨归俞飞统辖。

因泰山郡、鲁郡与南燕接壤,鲁郡又是孔府所在,杨安玄调任杨孜敬为泰山、济北、鲁三郡太守,让其镇武阳城,招募兵马为东取南燕做准备。襄城太守之职由司州刺史鲁宗之之子鲁轨接任。

来京近两月,杨安玄谋划在朝堂上与刘裕分庭抗礼,但刘裕坐镇京口,朝堂上通过王谧等人发声,杨安玄又不常上朝,找不到机会。

今日刘裕与自己并列朝堂,提议收复武原城,本无所谓对错,只是自己要借这个机会表明态度。

于是,杨安玄出班奏道:“武原城在兖州之东南,臣请朝廷下旨命兖州出兵,臣一定能收复武原城。”

武陵王微笑道:“两位卿家踊跃争先,孤甚感欣慰。朝廷有两位卿家在,何惧秦、燕,收复故土指日可待。”

朝列之中刘毅面色不虞,他自视与刘裕、杨安玄等人并肩齐立,当初夺取江陵,天子还曾下诏大事悉决于己,只是如今再没人提起。

想到这里,刘毅亦出班施礼,道:“王爷,司马国璠兄弟身为宗室,因桓玄篡逆之故才逃往南燕,此次夺取武原城亦是不得已而为之。何不派使者前往武原,说服司马国璠兄弟回归朝廷,岂不两全俱美。”

三人奏对无疑刘毅所说最合武陵王心意,司马遵欣然道:“南平公深谋远虑,思虑周全,孤以为此议甚妥,诸卿以为如何?”

朝堂之上诸臣各执一词,有赞同刘裕的,有附议刘毅的,杨安玄的奏对只有少数几人附和。

杨安玄微笑地看着争论成一团的朝堂,眼前情形亦在意料之中,附和自己的人不多,说明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小,但愿曾安能不负已望,举荐的那些国子监同窗将来能在朝堂上为自己发声。

琅琊王从宫中回转,得知争论后道:“不妨先派人前去说服司马国璠兄弟,能不战而胜为上;命下邳太守孟怀玉、彭城内史羊穆之整顿兵马,蓄势待发;兖州兵马准备接应,若南燕出兵可趁机攻取琅琊。”

一席话将杨安玄三人都安抚,众人齐齐躬身领命。

散朝之时,刘裕来到杨安玄面前,笑道:“安玄,京口一别已有十年,愚常闻雍州捷报,恨不能与安玄并肩斩杀胡虏。”

杨安玄拱手道:“豫章公扫平孙恩、逐走桓玄,功高盖世,愚望尘莫及。”

刘裕佯怒道:“当日在沙洲初见,愚与安玄便一见如故;京口校场相争,亦是为国效力。别后十年安玄为何如此见外,呼愚德舆即可,若是一口一个豫章公,岂不是让愚称你弘农公。”

杨安玄哈哈笑道:“德舆兄豪迈直爽,真英雄气概也。”

刘毅上前拱手礼道:“德舆、安玄,别来无恙乎。”

杨安玄与刘毅仅在京口校场比试时见过一面,彼此的印象都已模糊,杨安玄忙还礼,笑应道:“南平公风采更胜往昔,英武中透着儒雅,让人生羡。”

刘毅被杨安玄说得开怀大笑,捋须道:“当年与愚比箭的俞飞现在何处?什么时候能再斗上一场?”

杨安玄微笑,当年刘毅败于俞飞之手,十年过去依然念念不忘,此人气量狭小,与刘裕实在无法相比,难怪按史实会败在刘裕手中。

众官围拢过来,加入寒暄之中,便连武陵王也上前道:“等上巳节后,孤在府中设宴,招待德舆、希乐和安玄。”

刘裕京中府邸在广阳门右御街西侧,原来是桓谦的住处,武陵王将此宅赐给他。宅院很大,刘裕不常在京中,索性让刘穆之、徐羡之、臧熹等人搬到宅中居住,亦如京中开府一样。

回到车骑将军府,刘穆之等人前来参见,刘裕笑道:“无须多礼,且说一说京中情形。”

刘穆之把杨安玄在京中交往门阀、推荐官员之事陈述了一遍,徐羡之在一旁补充,刘裕捋须静听,不时发问。

足足说了两刻钟,刘裕凝眉道:“如此说来杨安玄是想插手朝堂了,琅琊王和武陵王皆有意扶持他。”

徐羡之道:“主公不妨过些日子将这些人想办法迁出京去外任,剪除杨安玄的羽翼。至于曾安,独木难成林,起不了风浪。”

刘穆之蹙眉道:“关键在武陵王,即使武陵王按主公所说将这些人外任出京,待到明年又如何?这些人都是门阀子弟,若是杨安玄将这些人都收入雍兖任官,岂不更得门阀之心。”

刘裕微笑道:“道和如此说,可是有了应对之策?”

刘穆之应道:“杨安玄进京造势,拉拢门阀,如今看来其志并非仅在提升门阀品阶。主公何不推波助澜,索性夸赞杨安玄有经天纬地之才,上疏将其留在建康为官。”

徐羡之拍掌赞道:“妙哉,此捧杀之计也。”

刘裕读书不多,问道:“宗文,何为捧杀之计?”

“此典出自东汉名士应劭所着《风俗通》,‘杀君马者路旁儿也’。”见刘裕一脸茫然,徐羡之解释道:“就是通过夸赞的方式来害他。”

刘穆之见刘裕依旧不解,道:“主公可知毛遂自荐故事?”

刘裕点头,他读书不多,自知短处,在京口便请文士读史讲经,听过毛遂向平原君自荐,胁迫楚王救赵的故事。

“毛遂功成之后,被平原君奉为上客,亦为赵王所重。后来燕军伐赵,那些不满毛遂得志之人便向赵王进言,让毛遂领兵抗敌,声称以毛遂之能退燕军易如反掌。”

刘裕静坐听着刘穆之的讲解,心中已经猜中了毛遂结果。毛遂长于谋略,带兵打仗切非强项,强迫其率军出战,是逼其送死,只可惜出谋之人不顾国家,葬送出战的儿郎。

“那些小人将毛遂夸得无所不能,于是赵王铁心让毛遂领军,毛遂屡辞无果,只得领军与燕交战,连战连败,丢城失地。毛遂自知难辞其咎,拔剑自刎谢罪。”看书溂

“道和是要愚四处宣扬杨安玄之能,将其留在京中。”刘裕眼中闪过厉光,笑道:“若杨安玄果真能留在京中,便将尚书左仆射让于他何妨。”

刘裕知道,离开了雍州的杨安玄,不过是笼中之鸟,将任由处置。看书喇

徐羡之沉吟片刻道:“愚看杨安玄会坚辞,反倒助长了他的声名。”

刘裕笑道:“无妨,届时让武陵王或琅琊王出面极力相请,杨安玄若再三不肯,说明其忠君报国之心有伪,辜负众望。”

去年迎回天子,朝廷亦有意留刘裕在建康为官,刘裕再三不肯,最后天子驾临刘裕私宅相请,逼得刘裕前往宫城表明心志,方才得以回归京口。

刘穆之沉声道:“主公一面宣扬杨安玄才能,一面暗中诋毁其拥兵自重,心怀叵测,等到杨安玄再三不肯留在京中,天下臣民对其自然离心。”

徐羡之打了个寒颤,叹道:“道和之计,无论杨安玄如何应对,都必中招,愚不如也。”

刘裕笑道:“道和和宗文是愚的左膀右臂,有你们在京中愚在京口方能高枕无忧。”

看了一眼安坐不语的臧熹,刘裕道:“义和,为何过年不回京口,你姐姐想念质儿,等愚回京口你带质儿与愚一同回转京口。”

臧熹,刘裕发妻臧爱亲之弟,其子臧质,年方七岁,甚得姑姑臧爱亲喜欢。

臧熹欠身礼道:“主公,杨安玄年前上疏前来京城朝觐,微臣虽无道和、宗文之才,却想着能拾漏补缺,献愚者之得。”

看着正襟危坐的小舅子,想起当初占领皇宫时情形,知道他生性谦谨,刘裕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注(1):《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兰亭集序》便是记录此日。晋人成公绥记录上巳节”考吉日,简良辰,祓除鲜禊,同会洛滨。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渔纤手,或濯素足。临清流,坐砂场,列罍樽,飞羽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