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扬锋汉起 > 第四百零五章 朝廷改制

第四百零五章 朝廷改制

书名:扬锋汉起 作者:宇十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6-15 08:56:34

六月一日,大朝,太尉刘裕奏《八项事宜疏》。黄门侍郎羊欣大声宣读刘裕的奏疏,刚念罢第一条,朝堂之上就引发轩然大波。

“燕国既平,变民被灭,休泰之机已显,臣上疏陈便宜八事:其一,试行土断。请于扬州境内试行土断……”

土断是朝廷为了解决侨置带来的问题推行整理户籍、重新调整郡县的一种手段,主要是居民不分侨、旧,一律按所居郡县编入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清理隐匿的漏户,把逃亡的农户和豪强阴蔽的私户重纳为赋役的对象。

土断一说是西晋司空卫瓘所提出,最初的目的是依照汉代的乡举里选法,使举善进才,纠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东晋建立后,设立了诸多侨州、侨郡、侨县安置流民,这些人称为侨人,户籍有别于当地百姓的黄籍称白籍。白籍不算正式户籍,好处是不用承担国家调役,不过这些侨人要被招募参与北伐。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侨人分化成两极,王谢这样的上品门阀主政朝堂,占用田园山林,而多数无产的百姓不得不沦为部曲、佃客,或者开荒成为自耕农。

南下的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因为权力爆发矛盾,南北百姓也因朝廷的赋役政策不同而引发侨旧矛盾,为躲避朝廷税赋,不少南方的百姓索性依附在门阀门下。

这样一来,门阀士族大量地侵占土地、隐匿户口,严重地影响了朝廷收入。于是东晋朝廷分别于咸康十年(341年)和兴宁二年(364年)进行了咸康土断和庚戌土断,效果明显。

特别是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大大地提高了东晋经济、军事实力,为北伐筹集了资本,甚至为后来的淝水之战奠定了基础。

桓温逝后,庚戌土断被废止,门阀士族再次大量地侵吞土地,而司马元显因为建康兵力不足,征调江南“免奴为客”者进京服兵役的诏书引发了孙恩之乱,加速了晋王朝的毁灭。

眼下的朝廷国库空虚,除了雍兖等地,江南各州登记入籍的百姓不过三百万数,大量的百姓成为门阀的部曲和佃户。

徐道覆攻打朱雀桥时,光乌衣巷中的门阀就能组织起一千多人的部曲,可想而知这些门阀的农庄、别墅中有多少佃客。

刘裕在京口诛灭刁氏时,其门下佃客三千余人,得田千余顷,敞开库房,粟米任由百姓称力而取,居然弥日不尽。相比王谢庾郗禇等上品门阀,刁氏还是小巫见大巫,刘裕雄心勃勃地想通过土断富国强军。

然后刘穆之、刘敬宣、徐羡之等人无不劝他要小心谨慎,土断必然引起门阀士族的反对,刘裕与门阀之间的关系刚有所好转,若是此时进行土断必然致使关系破裂。

经过再三商讨,刘裕决定以扬州为试点进行土断,因为扬州经孙恩、卢循之乱,百姓伤亡惨重,门阀士族对三吴之地的掌控力大大下降,刘裕是兼任扬州刺史,拿自己所任的州来试点旁人无话可说。

即便如此,尚书左仆射郗恢和中书令谢混皆出言反对,朝臣们纷纷附和。琅琊王头痛地摆摆手,道:“诸卿,且听完太尉的奏疏再议。”

“其二,裁撤冗官。郡县凋散、百姓寥落,应精简人员,裁撤冗官。”

刘裕在奏章中明确提出,扬、徐、荆三州置将不得超过二千人,官吏不得超过万人;其余州置将不得过千人,吏不得过五千人,但兵丁不在此限。

丹阳尹郗僧施心中盘算,这条限制各州官吏将领的人数,恐怕是针对豫、江刺史刘毅而来。雍兖梁司青五州被杨安玄把持,朝廷几乎插不进手去,官俸也不用朝廷供给,每年还会上缴国库数十万石钱粮,置将设官之事朝廷难以约事。

以前广州被卢循占据,对朝廷旨意置若罔闻,自然也不会听从朝廷派遣官吏,如今刘太尉派禇裕之为刺史,广州重归掌控,但广州经卢循之乱,官吏数目不足,亦无影响。

交州地处偏远,朝廷官员多不愿去就职,朝廷对他的管辖十分有限。原交州刺史杜瑗逝后,交州官吏以交州离建康万里之遥,刺史之职不应中断,推举其子杜慧度代管交州事务。

杜慧度斩杀卢循后,朝廷授其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赐爵龙编县侯。杜慧度向朝廷进贡大象、金银、古贝等物,表示恭顺之意。

郗僧施知道刘毅前段时间为对付庾悦向朝廷上疏要求精简江州军政,将江州归于其治下,朝廷下旨应允。刘太尉此议恐怕是借题发挥,趁机减少豫章将领和官吏的数量,南平公是要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三,整顿吏治。惩处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官吏。”

朝堂上不少人心中暗凛,九品中正制让门阀士族受益,他们的子侄能轻松入仕,但有不少人不能政务,只知吃喝玩乐,看来刘太尉要清理这批人。

“其四,废除苛法。奏请天子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

“其五,举才需试。九品中正制初置选拔秀才、举孝廉,需加策试合格方才取用,拔用寒微的才学之士。”

九品中正制设立之时,要经过策试取用,后来策试这关不了了之,各地举荐的秀才、孝廉都被世族子弟占据,名不符实。

“其六,兴办学庠。合并国子学和太学,凡六品以上官员子侄皆可入学;各州均需设立官学,招收有志于学之人。”

“其七,轻徭薄役。除朝廷规定的税赋外,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租税和徭役以户籍为准;凡是州、郡、县以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适当减轻原有的杂税、徭役,赈济贫苦。”

“其八,发展商业。凡官府购置物资,皆到市场买卖,照价给钱,不得征调;不得征用百姓车牛,减少关卡繁杂税项,鼓励各地通商。”

八条念罢,朝堂上一片沉寂,琅琊王撑额不语。这八条奏疏多数触及到门阀士族的利益,特别是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都直接有损于门阀士族的利益。

尚书左仆射郗恢道:“刘太尉所陈八事,兹事体大,不宜仓促决定,应详加商议后再论。”

朝堂上一片附和之声,刘裕也没想过抛出奏疏后就能得到众人同意。天子退朝,众人转至东堂,开始对刘裕所奏的《八项事宜疏》逐条商讨。

六月八日,刘裕的《八项事宜疏》出现在杨安玄的案头,郗恢的字气势浑厚刚劲,阴友齐的飘逸灵动,曾安的字迹工整端正,一丝不敬,见字如见人,杨安玄面前浮现几人的面容。

这三人是杨安玄在朝堂上最大的助力,但随着孟昶身死,刘毅败贬,刘裕升任太尉,朝堂门阀随风使舵,逐渐向刘裕靠近。

虽然郗恢是尚书左仆射,其实已无多少话语权,更不用说祠部尚书阴友齐,便连琅琊王司马德文对刘裕的决定亦难以反对,郗恢等人对杨安玄的助力越来越弱。反而是曾安与一批低阶官员关系密切,容易得到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消息。

看罢刘裕所奏的八条,杨安玄暗自佩服,刘裕不愧被后人誉为定乱代兴之君,雄才大略,堪与秦皇汉武比肩。

从所奏八条来看,刘裕看到了晋室的积蔽所在,想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若是不论其最终的目的,这八条顺利施行应该能改善社会现状,让经济得到发展,百姓得到生息,恢复晋室元气。

只是这八条触及门阀世族的利益,刘裕能否如愿还在两可之间。郗恢透露,琅琊王有意向各方镇刺史询问改制一事,他受不少门阀委托,请杨安玄向朝廷谏言缓行第二条和第三条。

从内心讲,杨安玄赞同刘裕的八条改制,自问没有刘裕这种义无反顾的决心,当然这与刘裕携伐南燕、灭卢循之威有关,包括琅琊王在内的朝堂大臣不敢出言反对。

将抄录的《八项事宜疏》分给王镇恶、辛何等人观看,杨安玄把郗恢让他谏言缓行第二、第三条的事说了说,问道:“诸公以为愚该不该谏言?”

礼曹掾向晋关切地道:“刘太尉这八项事虽切中要害,但操之过急,愚以为刺史应该向朝廷谏言,循序渐进才好。”

王镇恶笑道:“朝廷的旨意还未到,先不用急,等等再说。”杨安玄听懂王镇恶的意思,是等暗卫将京中风向探明。

杨安玄欣然道:“愚倒是有意借刘太尉行改制之机在雍州推行土断。”

向晋脸色一白,急声道:“杨刺史,土断影响甚大,还望三思而行。”

主簿钟援道:“此八事中整吏治、废苛法、办学庠、轻徭役、兴商业杨刺史已然施行,成果斐然,士族拥护百姓得益。至于举才需试要由朝廷决议,至于土断和裁官二事,仆以为暂不可行,以免人心动荡,生出事端。”

守从事郭辉拱手道:“刘太尉这八项事,土断、裁官、整吏、试才这四条有损于门阀世家。弘农杨氏乃上品门阀,与我等家族休戚与共,若主公赞同刘太尉改制,必然招天下门阀侧目,望主公谏言暂缓这四条改制。”

杨安玄心中暗叹,向晋、钟援等人出身门阀世家,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自然不愿看到士族受损。自家牢牢掌控雍州,提及土断尚且遭到僚属反对,可想而知刘裕在朝堂上的阻力有多大。

大堂上议论纷纷,多数人不赞同土断、裁官、试才等三事,杨安玄知道一时间也争不出结果,道:“此事不急,诸君先回去思量清楚,等朝廷问询的旨意颁至再做计较不迟。”

等到众人散去,王镇恶留了下来,对杨安玄道:“向晋等人顾及家族,不愿赞成土断等事,但主公当放眼天下,借此良机推行土断。不然若让刘太尉抢得先手,收复民心,主公再要南下便难了。”

杨安玄沉吟半晌,道:“雍兖司梁等地,门阀士族子弟占据大半官职,愚若强行土断裁官,定然引发反弹。愚有意在明后年北伐长安,此时宜静不宜动,若能顺利攻占长安,再携大胜之威推行土断不迟。”

王镇恶听杨安玄说起北伐,立时请命道:“主公曾答应让愚率军北伐,可不能食言。”qqxδnew

杨安玄笑道:“愚已写信给龙符、蒯恩、龄石、胡藩、安远等人,让他们在九月底前来襄阳,商议攻秦之事。”

王镇恶振奋地道:“愚十三岁离开长安,至今已二十五年矣,做梦都想着重归故里,多谢主公成全,愚定为主公夺取长安城,擒拿姚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