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扬锋汉起 > 第四百一十四章 化解之道

第四百一十四章 化解之道

书名:扬锋汉起 作者:宇十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6-22 09:04:25

戌时,杨安玄来到书房,处理了往来信件。

身为雍兖刺史,实握五州大权,仅次于刘裕的大人物,向他问好、请示、求官、攀亲的信件多不胜数,杨安玄还没有找到信得过的人帮他掌管文书,只好让孔苗有空时帮他先行筛选。

那些问好、求官之类的信会挑出放在一旁,剩下的重要信件则要杨安玄及时回复。即便如此,挑出的信件还有厚厚一叠。

大半时辰后,杨安玄放下笔,看看案上一堆回复好的信件,心中苦笑,看来要早些找好打理文书的人选了。

起初他想属意表哥袁涛,可是袁涛现在是戏曲大家,每日歌舞宴请不断,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哪里会为案牍劳神。

接着想到杨育,杨育现在是长广郡主簿,等杨孜敬在北青州立稳足根后、杨安玄有意让他转任郡守,两相比较杨育肯定不愿专为杨安玄打理往来文书。

至于杨绰、杨晾等堂兄弟,杨安玄与他们的交往不深,说句实话并不太信得过他们。

自己往来信件中有琅琊王、京中门阀、郗恢、阴友齐以及寇谦之等人来信,有许多事是机密,万一泄露对自己将造成不利的影响。

杨安玄有次向孔鲜提及,孔鲜摇头不迭,直言杨安玄的信件牵涉及多秘密,不便涉足其中。不过孔鲜向杨安玄推荐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郎,是他所收的一名弟子。

“此子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愚所少见”,孔鲜有些激动地道:“六月愚到屯田学庠视察,发现余应不在,问及教师,方知其请了五日假。愚当时很失望,读书之人应勤学不辍,风雨无阻,怎能无故弃学。愚惜其才,便前往其家劝诫。”

“在田间看到余应在田间劳作,趁着歇息时愚上前询问,方知其一家人是安玄从秦国购回的农奴,靠着官府授予的农田为生。得知愚的来意,余应的祖父余德不准其因为农事耽误学业,余应答曰‘不稼不穑,焉能安心读书’。愚为其诚孝所感,收其为弟子,让他随愚读书。”

孔鲜看着杨安玄道:“余应一家深感安玄赎身救命之恩,此子必能为安玄所用。”

当时杨安玄没有立即答应,现在每天都要花费一个多时辰来处理往来信件,让杨安玄着实有些吃不消,准备改日召余应先处理些简单的信件试试。

起身活动了活动手脚,杨安玄想起白天的那桩烦心事,眉头不禁紧皱起来,麾下山头的情况该如何破解。

山头主义的存在无非是某些人利用权势形成了固有的利益特权,不希望其他人染指,杨安玄想到的办法无非是四个字:打破垄断。

王朝统治通过国家机器来实现,这些国家机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要想改变就必须打破少数人对国家机器的垄断。

最大的垄断莫过于门阀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了仕途,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连寒门尚且被排除在外,更不用说庶民。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选材的根本,无数士族通过它受益,东晋朝廷被大大小小的门阀士族所左右,既得利益者当然不肯放开到手的利益,谁要动手便是士族的死敌了。

刘裕出身寒族,幸运地碰到了起飞的风口,要不然他根本没有机会掌控朝堂。桓玄篡位,将北府军的高级将领斩杀一空,便连中层将领中的刘敬宣、高雅之等人被迫逃往秦、燕,刘裕成为北府军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得到包括何无忌在内的中下层将领的拥护。

而刘裕在荡平孙恩之乱中展现出军事才能,凭借个人武勇魅力得到军中将士信服,将原本离散的北府军重新捏合在一起,成为他手中的力量,最终凭借北府军的力量逐走桓玄掌控了朝廷。

此时朝堂上的门阀士族遭受到多重打击,王恭两次起兵更换了一批当权者,司马元显当权又铲除了一些,及至桓玄进京大举屠刀杀了一批,孙恩为祸三吴之地的门阀几乎一空,等到刘裕杀刁逵一家、王愉父子,门阀士族的元气大伤,被杀得胆寒心虚。王谢庾禇等上品门阀都不敢明着与手握重兵的刘太尉作对,只能通过向刘毅交好这种方式来制衡。

因为出身的原因,刘裕对门阀并无好感,但即便如此,刘太尉亦不敢放手将不听话的士族都除去,只能通过《六项事宜改制诏》中提出举才需试,选用寒士等政策,逐步加以整顿、改变。

自己在雍兖之地推广儒学,广建学庠,打着有教无类的旗号,其实也在暗中侵蚀九品中正制的根基。等学宫建成后,自己在刘太尉举才需试、选用寒士的改制基础上逐渐向科举制过渡,科举制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制度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刘毅却还在迷信门阀政治的威力,希望通过门阀的力量与刘裕相抗衡,转任荆州兼督广、交以及督荆、宁、益、广、交五州军事让他欣喜若狂,认为找到了对抗刘裕的正确道路。

杨安玄嘴角露出嘲讽的笑意,后世有伟人经典地概括“枪杆子里出政权”,离开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一切都是建在沙上的空中楼阁,刘毅今日所为在他眼中就是筑楼于沙。

京城是门阀士族展露力量的地方,王恭两次起兵也不过是谋求回京主政,杨安玄身在襄阳,对于门阀的拉拢显然有心无力,南顿应家才会将锻刀术献与刘裕。

弘农杨家虽然升品为上品门户,但时日尚短,影响力远不如王谢等家族,前来依附的门阀品阶不高,而且动机不纯,这一点自己不如刘毅和刘裕。

还是那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当自己拥有平定天下的力量时,那些门阀士族便会知道如何选择。对自己麾下的军事力量杨安玄还算满意,在对抗秦、魏、燕的战斗中占据上风,早年打仗还有些行险,现在却有了灭国的战力。

去年九月,杨安玄布置灭秦战略后,从郡军、屯军中精选了一批将士充实到前线,如今精锐将士已达十二万,郡军的数量则控制在六万,屯军半军半农,杨安玄没准备把他们送上战场,至多让他们运送物资。

十二万精锐中有半数装备着棠溪所练的利兵,其中轻骑亦有近三万,重骑千数,战车四千,杨安玄自信这样的战力足以平灭后秦。

关于北府军的战力杨安玄不敢小覤,当年北府军以八万人破苻秦八十万,刘裕率领数千北府残余能杀得孙恩十万大军落荒而逃,杨安玄认为北府精锐战力绝不在自家骁勇营之下。

然而,伐燕之战,刘裕所率的数万兵马围困广固内城半年多居然不能攻克,让杨安玄对北府军的战力产生了怀疑,真想找机会试上一试。

刘裕平灭南燕回师下邳,杨安玄感觉到刘裕有可能西侵,已经做好准备打上一仗。卢循、徐道覆进攻建康让刘裕不得不急回建康,杨安玄考虑再三决定放北府军回归,如果此时落井下石,江南必然糜烂,说不定让胡虏得了渔翁之利。

军中最易山头林立,打仗要靠将领的悍勇,将是兵胆、兵是将威,孟龙符、蒯恩凭着勇悍力压朱龄石、杨安远、阴绩等人一头,自己的妹夫沈庆之也因骁勇善战被将士们所认同。

要打破军中山头,最好的办法是落实好军功制度,让将士们有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晋升渠道,要让像徐孝重、周超、李强、高林这样的普通兵丁有机会成为将领,从而打破原有的圈圈。

杨安玄思忖晋升这些将官时自己应该搞个什么授剑仪式,增强将士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升就要有降,这次张锋轻敌出战让杨安玄很是恼火,对于不遵军令、打了败仗的将领要加以惩处,自己暗中叮嘱赵田,不光降了张锋一级,等其伤好后还要当众鞭四十。张锋是自己最亲信的人,他都被降级、责打相信会给一些头脑发热的人提个醒。

打仗靠将士,养兵靠钱粮,所有政治、经济、军事最终都离该开人,都来自于治下的百姓,民为邦本,本固才能邦宁。这些年自己推行仁政,轻徭薄役,就是为了收拢民心,夯实经济基础。

杨安玄伸手捋了捋短须,这一点自己做得还不错,治下百姓知道只有杨刺史才能给他们安定的生活,至于朝廷除了收税、征役做过什么。

要得民心,就要抑制门阀对百姓的欺压,特别是解决门阀吞并土地的难题。除了实施土断外,杨安玄倒是知道数十年后北魏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均田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使自耕农民得到耕种的土地。自己在雍兖等地将无主的田地分给丁口耕种,鼓励开荒,承认开荒土地为私有,这些制度其实就借鉴了均田令的一些做法。

纷杂的念头在脑中翻滚,杨安玄回到案边,将自己的想法逐条记在纸上。要考虑的东西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是改变的,留待以后与王镇恶等人商讨后,再根据时势的发展慢慢实施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