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扬锋汉起 > 第四百四十九章 天子社稷

第四百四十九章 天子社稷

书名:扬锋汉起 作者:宇十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9 07:16:07

梁州境内风云激荡,襄阳城中亦是波涛汹涌。

自七月下旬开始,朝廷每隔几日便发来一道旨意,敦请雍公前往建康城主政。从建康到襄阳沿途吹吹打打、张旗悬彩,唯恐世人不知。前位宣旨的天使刚出襄阳城门,下一个天使又接踵而至。

百姓看热闹,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朝廷不安好心,有人则以为朝廷既然如此看重雍公,雍公理应前往建康城,为天下百姓谋福利。

雍公府,杨安玄安排第五位天使前往驿馆住下,辛何不无忧虑地道:“主公,朝廷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对主公的声誉不利。”

杨安玄想起前世听评书中讲“十三道金牌调岳飞”的故事来,哂笑道:“刘太尉为了打压愚,手段百出,若不回敬一下显得愚不识礼。余应,执笔替愚上疏。”

当第八位天使到达襄阳时,杨安玄回敬的上疏也隆重进入建康城。既然朝廷天使沿途吹吹打打,一路宣扬要召雍公入朝为太傅主政,投桃报李,杨安玄将此次上疏的标题让人抄录在白练之上。

两丈高的白练,黑字个个大有尺许,站在半里外都能看清白练上醒目的黑字:奏请天子驾还洛阳疏。

巳时,雍州特使带着悬挂白练牛车招摇过御道前往司马门上疏,尚在东堂议事的刘裕得到禀报,得知杨安玄大张旗鼓地向朝廷上疏,请天子还驾洛阳。

刘裕感觉头皮发麻,刘穆之更是目瞪口呆。向襄阳不断颁旨召雍公来京的主意是他所出,用以败坏杨安玄的声誉,哪料杨安玄还一记封喉,请天子还都洛阳。

杨安玄悬练上疏之事京中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司马德文很快便得到了消息,晚间还多饮了两杯。

王妃褚灵媛有些诧异,笑问道:“大王今日何事开怀?”

司马德文带着三分醉意道:“雍公,咱们的那位亲家公,奏请还都洛阳。哈哈哈哈,孤真想看看刘太尉的脸色。”

敦请杨安玄入京的诏书要加盖天子玉玺,司马德文自然知晓此事,对于刘太尉的用心也明了。杨安玄反戈一击,正中刘太尉的要害。想到平日朝堂上被刘裕逼迫,司马德文有些迫不急待地想看刘裕气急败坏的样子。

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司马德文摇头晃脑地道:“自永嘉南渡以来,朝廷在建康立都已近百年,历代先祖从未忘记收复故土、还都洛阳。淝水大战后,洛阳虽然被收复,但破败不堪,而且常遭秦、燕侵袭,所以先帝才没有还都。”

禇灵媛按住司马德文拿酒壶的手,柔声劝道:“大王,明日还要上朝,饮酒不可过量,早些歇息吧。”

司马德文笑道:“孤难得心中舒坦,王妃便让孤喝个痛快。”

自成亲以来,禇灵媛多见司马德文愁眉不展,确实少有开怀之时,心中暗自叹息,亲手执壶替他斟酒。

“孤若能奉皇兄还都洛阳,便不必在朝堂上看刘裕的脸色。”司马德文醉意十足地道:“雍公是皇戚,定然助孤。”

禇灵媛见司马德文胡言乱语,这王府之中不知有多少宋公耳目,传到刘裕耳中又起事端。放下酒壶,吩咐一旁侍立的内臣道:“王爷醉了,扶他前去歇息。”

不放心司马德文酒醉,禇灵媛坐在床榻旁替他摇着扇,端详着丈夫的脸庞。司马德文还不满三十岁,眼角就有了皱纹,禇灵媛心中酸楚,伸手轻轻地在他的眼角揉动。

司马德文睁开眼,轻握住禇灵媛的手,夫妻对视无语,温情无限。

八月十四日,天子司马德宗临朝,琅琊王司马德文侍立在旁,众臣朝贺,分立两旁,不少人眼中都闪着兴奋地光芒,准备着看一场好戏。

黄门侍郎羊欣高声宣读杨安玄所奏的《奏请天子驾还洛阳疏》,奏疏扬扬洒洒数百言,极尽骈俪华美,不少人摇头晃脑品味,若不是站在朝堂之上恐怕要大声叫好了。

阴友齐有些郁闷,看行文手法应该不是出于安玄之手,安玄什么时候召募了写奏疏的高手。

“……长安既克,洛阳转安,天下初定,宇内廓清……臣闻‘天子守国门,壮士死社稷’,冒死奏请万岁还故都,修饬宗庙宫室,祭扫先帝陵寝,重光大晋。”

刘裕已经听过杨安玄的奏章,奏章中那句“天子守国门,壮士死社稷”让他热血沸腾,若是这道奏疏是自己所撰多好,举目看朝堂众人,听到此句时多有振奋激动之色。

天子依旧木然,琅琊王暗暗用力握紧拳头,望向若有所思的太尉刘裕,司马德文觉得心中舒畅,笑道:“雍公奏疏文采斐然,那句‘天子守国门,壮士死社稷’让孤热血沸腾,恨不能立刻还都洛阳。”

朝廷加封杨安玄为雍公、刘裕为宋公之后,刘裕对朝堂进行了一番调整,琅琊王司马德文仍为大司马、司徒;自任太尉、录尚书事、中书监、领军将军、扬州刺史;尚书左仆射空悬,尚书右仆射刘柳;中书令袁湛;丹阳尹刘穆之兼吏部尚书;董怀为兵部尚书、阴友齐为祠部尚书、谢裕左民尚书、王裕之接任病重的吴隐之成为度支尚书;太常司马珍之、御史中丞阮歆之、廷尉郭定、侍中孔靖等等。

谢裕字景仁,是太傅谢侄孙,宣城内史谢允之子,陈郡谢家子弟;王裕之字敬弘,是琅琊王氏子弟,其祖父是平北将军、司州刺史王胡之,王胡之之父王廙是武陵县侯,丞相王导、大将军王敦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父。

方镇也有了变化,扬州刺史刘裕自任,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湘州刺史张劭、江州刺史王仲德、豫州刺史王弘、徐州刺史刘道怜、广州刺史禇裕之、交州刺史杜慧度、宁益刺史范元之、北冀州刺史刘敬宣、雍兖刺史杨安玄、梁州刺史索邈、北雍州刺史王镇恶、北青州刺史杨孜敬,总体上看刘裕的亲信占了多数,从地域来看,江南和淮南是刘裕的势力范围,淮北、司、雍、梁之地为杨安玄所有,天下实际已然两分,刘六杨四,荆州司马休之实际无关大局。

太常司马珍之率先出班奏道:“雍公平灭伪秦,收复长安,洛阳稳固,此诚还都之良机也,臣请万岁下旨还都洛阳。”

五兵尚书董怀、祠部尚书阴友齐、御史中丞阮歆之等人附议,而作为门阀的代表人物王裕之和谢裕却没有表态。

侍中孔靖奏道,迁都兹事体大,不可仓促决定,要让臣民广议,司马德文以为是,于是迁都之事暂时搁议下来。

杨安玄所奏的《奏请天子驾还洛阳疏》迅速在京中流传开来,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挑夫走卒无不议论迁都之事。

秦淮河上的画舫轻摇,歌女们的轻吟慢唱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座中众人交头接耳,有人高声吟诵着奏章中的词句,当念到“天子守国门,壮士死社稷”时,叫好声轰然响起,不少人端起酒一饮而尽。

驾部曹郎陶平和屯田丞甘越两人坐在一隅窃窃私语,甘越轻声问道:“兄长认为朝廷会还都洛阳吗?”

陶平摇摇头,道:“这几日愚听人谈论东堂商议的情况,宋公自然不愿,王谢这些上品门阀对还都一事都不积极。”

甘越叹道:“朝廷在建康立都已近百年,再迁到洛阳去恐怕免不了一场折腾。别说王家谢家,便是皇家也不见得愿意回洛阳,愚估计大王只是想借此事压一压宋公罢了。”

陶平端起酒杯道:“管他迁是不迁,咱们且顾眼前。美人儿,《相思》曲会不会唱,唱将起来。”

甘越默然,若是朝廷真还都洛阳,他们这些原本东吴的士族没了北方门阀的欺压,日子或许会好过些。

妓娘嬉笑地倚过来,举杯凑到他的嘴边,娇笑道:“甘郎在想什么,奴敬郎君一杯。”

甘越张嘴将杯中酒喝下,笑着朝妓娘脸上亲去,船舫内一片糜糜之声。

杨安玄的《奏请天子驾还洛阳疏》江南大地掀起风浪,上品门阀担心还都后失去原有的地位,次等门阀和寒族却看到了机会,不断有人上疏要求朝廷迁都。

京口、广陵一带有不少永嘉年间逃至此间的百姓,虽然祖辈已逝,但先人留下遗嘱,让后辈叶落归根。再加上杨安玄派暗卫四处宣扬,前往北雍州种地,每丁可授田百亩,连雍、兖、司、梁的不少百姓都动了心。

国以民为本,当得知不少百姓或乘舟、或准备步行前往关中,刘裕一面下令严守关隘水卡,劝返北往百姓,一面加快实施土断,抑制豪强兼并土地,严禁隐匿户口,大量的隐户被清理出来,因战争荒废的田地重新分配给失地百姓。

八月二十八日,宋公刘裕上表请求减轻徭役,降低租税,与民生息,废止山林川泽之税,不准滥行征发,废除苛繁法令,同时,释放俘获的战俘奴隶,让他们入籍为民,种田开荒,增加朝廷税赋。

百姓渐安,迁都洛阳之事慢慢无人提及。当然,请雍公杨安玄来建康主政的呼声也变得悄无声息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