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瀚海唐儿归 > 第190章 布面甲与扎甲

第190章 布面甲与扎甲

书名:瀚海唐儿归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9 20:49:47

果然就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曹氏派人将信送出去二十多天以后,果然就有头缠红白两色纱巾的塔吉克人来到了破虏州,顺利接过了弹棉花这种高新科技。

一番接触过后,张昭惊讶的发现,曹氏这个母族,号称汉日天种的族群,上他早就接触过了。

因为他们实际上就是曾经的朅盘陀国人,大唐还曾经在朅盘陀的国土上,设立了非常著名的葱岭守捉。

曹氏的母族,就是那位被迫投降吐蕃的朅盘陀王裴星的后人。

同时张昭身边,由于阗裴刺史推荐给他的训鹰勇士裴升远、裴同远兄弟,实际上就是曹氏的远房亲戚,按辈分来说,曹氏还是裴氏兄弟的表姑娘(表姑)。

而那位大胡子裴刺史的身份也清楚了,他就是当年疏勒国王裴冷冷的子嗣。

只不过他这一支人在疏勒被吐蕃攻陷之后,没有随安西军撤去龟兹,而是南下到了于阗。

虽然当时于阗也已经被吐蕃控制,但在尉迟家的保护下,他们还是顺利安顿了下来。

后来前往了朅盘陀国的地盘上,与朅盘陀王裴星的后代混居在了一起。

双方从此都抛弃了原本的塞种人姓氏,只以汉姓裴来表示两族合一。

不过,裴刺史也给张昭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大唐最后一任葱岭守捉罗提杰和守捉城的军士后裔,以及前去投靠他们的疏勒镇守使鲁阳,龟兹王白环的后裔,早在六十年前就被喀喇汗人攻破城堡,小部分逃脱,大部被掳不知所踪。

张昭长叹了一口气,也不是不知所踪,鲁家的后人鲁三郎不是当了叛徒,出卖了忠贞库的秘密嘛!

现在,还能找到的安西军,就只剩下了郑家、杨家和拔汗那王薛家这三家人了,但愿他们坚守的城堡没有被喀喇汗人找到。

带着复杂的心情,张昭带着蛮熊和顿珠这哼哈二将,来到了焕然一新的棉花加工厂。

一块厚实紧致还有些硬的棉褥被拿到了张昭眼前,这就是张昭所开的有些不完全的金手指。

其实与后世的棉褥差不多,除了硬一些以外,最大的差别是在成本上。

“大王,这块棉褥是按照您要求裁好了的,妾亲自试了一下,确实可以做出你说的那种棉衣。

真挺暖和的,以前可没想到棉花除了可以用来织叠布以外,还能这么用呢!”

曹氏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看起来已经从阴影中走出来了。

张昭也知道了她心中阴影的来源,那就是跟她一起被俘,她养了一年多的萨克图小儿子阿赫玛德,已经在年初病故了。

至于这个病故,是不是真的病故?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反正自从疏勒城破后,曹氏就再也没见过阿赫玛德,直到知道了他的死讯。

“这块棉褥,一定不便宜吧!”张昭摸了摸棉褥,还拿起来抖了抖随后问道。

曹氏点了点头,“对啊!就是太费人工了,织出这么一块棉褥所耗费的人力,都能织出三匹叠布了。”

三匹叠布,也就是被后世称为高昌白棉布的玩意,这个时候质量差一点的称为叠布,质量好的就是细緤布。

在此时河西,归义军治下一个有一百二十亩地的小地主,一年纳税额就差不多为一匹细緤布。

一匹细緤布则可以换两匹半叠布,换算过来说,也就是制造这块六七斤的棉褥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工成本,差不多能给五十亩旱地交税了。

贵!是真特么的贵!但是值得。

因为布面甲也就是棉甲比起现阶段的唐式扎甲,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布面甲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是个布甲什么的,防御力一定很差,或者说很多人认为,布面甲是用来防御火枪的,对冷兵器不一定好用。

首先,这玩意不是布甲,而是用上好的棉布加上反复捶打的棉花,在内里衬以大块的精铁甲叶制作而成。

也就是说,表现看着是棉袄,但实际上里面是衬着坚硬铁甲的铁甲衣。

防御力可能比欧洲中世纪的一体板甲弱一些,但不说比唐式扎甲强,也绝对不会差。

其次防御火枪云云,这就完全是瞎说了,首先布面甲防御火枪的效果不是太好,除非是明末那种官造的烂枪。

最后就算是造出来防火枪的,那大家想想,火枪多少动能?弓箭才多少?能防火枪了,防弓箭还不是小菜一碟。

不管冷热兵器时代,最大的伤亡都是出现在远程打击上的,这甲能防住弓箭,那就是好甲。

再说是重量,唐式扎甲,你再怎么减重,要做到全身防御的话,最少都是六十斤往上了。

而布面甲呢,按照锦州市博物馆收藏过一件清代盔甲为例。

头盔残重1.875千克,衣服残重13.025千克,总重量14.9千克,也就三十斤上下,这还是护住手臂、腋下、躯干的那种大面积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甲叶的区别上,布面甲可以用铜钉配合棉花来固定甲叶,这样甲叶就可以做的更加大块,增加了防御力的情况下也能减重。

而扎甲呢,必须要用小而密的甲叶用绳索串连,用彼此堆叠覆盖的方法,来形成区域的防御能力。

历史上清代布面甲的甲叶普遍不到六百片,而扎甲一般最少需要两千片以上,光是穿甲叶的绳索,就得几斤。

布面甲对比扎甲,重量足足轻了一倍,这绝对是跨越式的发展,像是蛮熊这种憨货,他穿六十斤的扎甲还能跑起来,穿上布面甲,那还不得起飞咯。

关键时刻甚至可以让他穿两层布面甲,这样的防护力,张昭相信就算是骨朵砸上去,伤害都得减半。

再从省钱的方面来说,此时棉花虽然贵了点,但随着棉种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肯定会越来越便宜的,而扎甲要打造两千多片小甲叶,冶炼打造成本异常高昂。

制作方面也差不多,用铜钉配合棉花固定甲叶的做法,更是比扎甲简单省钱了无数倍。

要知道扎甲的制作,是需要在铁甲叶上穿两个孔,然后用牛筋混合绳索来一个个捆紧的。

两千多片甲叶啊!光打马蹄样的孔就要打四千多个,还要慢慢穿好,耗费的人力简直恐怖。

小书亭

然后从维护上来说,扎甲一旦损坏,哪怕就是几片甲叶的损坏,也是需要修复周围一大片才能保证防护力。

如果穿甲叶用的是牛筋混合绳索还好说点,这种要坚固不少,但是单纯用红绳,那就麻烦了,很容易出现绳索断裂的麻烦事,经常需要修修补补。

而布面甲呢?这玩意就跟给破衣服打个补丁差不多,哪坏了就补哪,相当省事。

最后布面甲的优势则是来自于战场实战方面,这个时代的战斗,并不是能很快的分出胜负。

那种双方嚎叫着冲上去,个把小时就分出胜负的场景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精锐部队的决战中,是不存在的。

一般情况下,哪怕就是一天之中都要激战三四次,所以军队中核心的甲士在一天中,是需要不断的穿上甲胄,然后脱下甲胄又穿上。

这种战斗能持续个两三天,直到一方没有力气支撑不住,才是溃败的开始。

就更别提与草原民族的战斗了,草原民族多是轻骑兵,大多数时候他们的作战方式是围困和不断吓唬,消耗完汉军的体力之后,才会扑上来。

这也导致了中原的骑马重步兵在对抗草原骑兵的时候,经常需要卸下甲胄以保存体力,不然穿着五六十斤的盔甲,谁也抗不住多久。

总体来说,此时的大战,穿甲和脱甲是非常频繁的,而扎甲为主的步兵甲这种披裹式的穿戴,非常麻烦,不管是穿还是脱,都需要辅兵帮助,速度也慢。

历史上就发生过很多次甲士脱了盔甲休息,但是草原敌骑这时候突然打过来了,慌忙中甲士来不及披甲或者没有披甲完全,最后穿着单衣被直接打崩。

但是布面甲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实际上就是内衬精铁片的棉袄,不管是穿或者脱,都可以一个人完成,你不来我就脱了,你来我最多一两分钟就披甲完成,简直不要太BUG。

而且这不但是在列阵而战的情况下实用,行军中也很方便,遇到突袭,能在一两分钟披甲完成,足以大幅度减少被突袭的损失。

同时追敌的时候也有用,对于溃而不散的敌军,披着布面甲的重甲骑马步兵完全可以做到卸甲去追,追上了就披甲战斗。

对面要是着甲跑,肯定跑不过你,会被纠缠到死,对面要是想跑快的,那就只有丢盔卸甲,嗯!那就简单了,追着屁股屠戮就是了。

除了这些之外,布面甲还有最后一个好处,那就是特别合适在天气转冷的时代用。

因为布面甲用了大量的棉花,极大的增强了保暖性,明末是小冰河时期,天气寒冷,所以大量装备了布面甲的清军才能在严寒中行军。

这个时代也一样,唐末也是一波气温降低的冰河时期,有了保暖效果极好的布面甲,张昭完全可以故意选择在深秋或者冬季与敌决战。

这样一边穿着暖和的布面甲,一边穿着能冰死人的铁扎甲,恐怕好多战斗,只要大家列阵对峙个把时辰,胜负的天平就要开始倾斜了。

这么多的好处,别说一块棉褥价值三匹叠布,就是他价值三匹细緤布张昭也要把布面甲做出来。

而且棉褥昂贵,是贵在人工成本上,不是贵在价值上。

呵呵!张大王是什么人?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啊!会在乎人工?抓的那么多俘虏什么的,不用白不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