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瀚海唐儿归 > 第578章 兴百姓苦

第578章 兴百姓苦

书名:瀚海唐儿归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9 20:49:47

李景遂到了,刀乐就到了。

这位南唐皇太弟虽然并不傻,但是为人懦弱没有大志,还喜好享乐不爱管事,就想风花雪月过完自己这一辈子。

别人要作为皇太弟,那肯定是拼了命的想保住南唐,因为他是接班人,这国家就是他的。

但是李景遂不,他别说皇太弟,就是之前的诸道兵马元帅都不愿意当。

让这样的人来为主使来谈判,那就跟大放送没什么区别了,这从李景遂带来的东西都能看出来。

前几次都是随便拣选的简单礼物,但是这次随着李景遂一起来的,有南唐上贡给张昭的江南精制御服三套,常服五套、茶药及金器一千两,银器五千两,缯锦二千匹,犒军牛五百头,酒二千斛。

李璟还亲笔给张昭写了一封信,信中颇为悔恨的提及了他发兵北上宋、徐的罪过。

虽然信中还是自称唐皇帝,但表示愿意称张昭为兄,并表示只要兄长原谅他,他愿意年年入贡。

张昭当着李景遂的面将唐皇帝三字划掉,然后将信递给了李景遂。

“回去告诉你兄长,他愿意称呼吾为兄的请求,吾可以同意,但做弟弟,就要有做弟弟的样子。

吾可以将江南及江西之事托付给他,但是这皇帝之号肯定是要去除的,唐之国号也不能再用,因为建王恪并未做过天子。

尔兄弟的伯父陇西郡公李寿龄尚在长安祭祀大唐家庙,后朝郑王系也在,长辈未称唐,子侄何能称唐?”

说来也巧,李寿龄是唐宪宗次子澧王李恽的四世孙,李璟的父亲李昪则是自称为唐宪宗十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都把祖宗给追溯到唐宪宗身上了。

李景遂收回了书信,但是对于张昭的提议有些含糊,只是低声说道。

“我唐国偏居江南一隅,确实不宜再称皇帝,若是圣人允许,当可自去皇帝号,称国主。”

张昭有些不满,但是也没扭着不放,李璟这招,相当于是投降投了一半。

不去唐国号只去皇帝号,还称唐国主,这明显是不想接受张昭的册封。

当然,谈判也不是一次就能搞定的,张昭不置可否之后,就没有在这个方面纠缠。

不过既然李璟只想投降输一半,那张圣人也不客气了,开始狮子大开口。

他向南唐索要淮南江北的寿、光、濠、泗四州以及武昌所在的鄂州。

这是要从淮南和长江上游夹击南唐啊!

要是献出了淮南四州和鄂州,加上张昭已经拿下了扬、楚、海、泰、滁、和六州,这一下淮南和淮西就剩下了庐州。

还搭上了长江上游的重要据点武昌,压根就没法生存了啊!

这哪怕是李景遂也不敢答应,这要是答应了,南唐就无了。

“无有淮南、鄂州,我唐国与灭亡无异,圣人此举不是要和谈,而是要赶尽杀绝,那我国上下,就只有拼死一搏了。”

冯延鲁也忠义起来了,他站出来大声对张昭说道,李景遂则拜伏在地上连连哀求。

要不要相信冯延鲁一把呢?

这是张昭马上要做出决断的事。

因为很明显,冯延鲁是倾向他的,也流露出了能被招揽的可能。

现在他这么说话,那么表示割让整个淮南、江北加上鄂州,是李璟完全不能接受的。

想到这,张昭沉吟了片刻,随后冷笑了一声。

“吾有数万天兵在江右,旦夕就可破城,拿下全淮南,也不过是轻而易举,想要求和,不付出点代价怎么可能?”

李景遂哀求半天,张昭还是不肯松口,李景遂无奈,就只能赶回江宁再和李璟商议。

其余南唐臣子大多则没有回去,开始在周军这边拜访各路文武,希望他们能帮着劝一劝张昭。

时间来到了六月初,天气也越来越炎热潮湿,河西兵马实在有些熬不住了。

神机营的各种工具损坏严重,一百架骆驼旋风炮则早就北返,因为橐驼们开始水土不服烂蹄子了,至于战马,烂蹄子也开始出现。

这期间,不但南唐使臣不断来到和州周军大营,周国天使也去了几次江宁,双方经过不断的扯皮,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关于张昭一直不肯松口的让南唐去国号的问题,最后还是赵普来解了围。

这个阴损的家伙,只问了张昭一句话,那就是以后还想不想再来修理南唐?

如果不留下一个借口,这次满载而归后,南唐就已经异常恭顺了,还能用什么借口来攻打呢?师出有名,也是个很重要的事情。

于是张昭左思右想以后,最后认同了赵普的说法,得给南唐留下一个极为重要的,会随时被拉出来敲打的把柄,以便于留下口实。

而在江宁城,实际上冯延巳也在苦劝李璟,既然已经退步到如此地步了,就不要给周国留下把柄,冯延巳甚至都说出了。

“周国自称承大唐之德,我却号为唐,这不是天然给了别人讨伐的借口吗?”

但是李璟自有其考虑,他们这大唐宗室后人的身份,本来就禁不住推敲,要是去了唐号,还拿什么号召人心?

割地赔款还可以说成是卧薪尝胆,但是去了唐号,这就明显没法解释了啊!

而且李璟心里还觉得,这次打成这样,他确实是犯了很多错,但他也总结出了很多教训。

有经验了,下次周军再来,可就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

于是,双方最后在和州达成和解,当日张昭就率军搬师,回到了扬州。

李璟再次派皇太弟李景遂过江,双方达成了如下条件。

一、李璟去皇帝号,改唐国号为南唐,称南唐国主,南唐向周国称臣,李璟称张昭为兄,张昭称李璟为弟。

每年在张昭生辰,张昭嫡母慈佑皇太后生辰和生母慈圣皇太后生辰,李璟都必须要奉上贺礼,并且派宗室为贺寿使。

二、南唐割让淮南的楚、海、濠、泗四州给周国,并赔偿因为兵入宋、徐二州造成的破坏银钱十万贯,负担此次周国大军的军费价值三十万贯。

三、南唐需出钱赎回被周国占领的各州,其中扬州三十万贯、泰州十五万贯、滁州、和州各十万贯,天长建武军和盐城各五万贯,共计价值七十五万贯。

四、南唐每年需要向周国进贡茶叶十万斤、锦缎十万匹、粮米二十万石以及其他南唐特产若干。

具体数目可以有变化,但总价值不低于四十万贯。年贡须通过大运河运送,南唐必须保证邗沟的通畅。

五、张昭放归被俘虏的南唐燕王李景达和边镐等文臣武将,以及南唐军俘虏一万四千人,但是可以带走愿意北去的义民。

六、南唐立刻处死袭击周国水师大营的枢密使陈觉,交出水军统军陈诲等人,并严厉处罚赞同出兵的兵将。

条约一签订,张昭就知道,南唐已经亡国一半了。

一次性赔偿了一百一十五万贯,这相当于几乎全年的财政收入。

每年的四十万朝贡钱,则是在不断的抽血。

这个金额基本等于南唐岁入的六成,因为楚州和扬州是南唐最大的两个产盐中心,没了楚州,南唐的财政收入肯定会大幅度减少。

防御上则更糟。没了楚州,扬州以北的淮南部分几乎都成了不设防的。

没了濠州和泗州,剩下的淮南之地,南唐也只剩下了寿州这一个据点,根本守不住。

最后的结果,南唐定然只能收缩防线到滁州,依靠滁州的清流关与天长的建武军进行防御。

而不管是清流关还是天长,根本就不能和寿、濠、泗、楚这四州相比。

此后,整个长江以北给予江南的屏障有限,倒是会成为一个极大的包袱。

而且在被抽走了每年财政六成的情况下,还要搞防御的话,只有尽力压榨百姓,到时候必然人心尽丧。

张昭忽然知道历史上李煜时期鹅生双子都要纳税,是因为什么了。

六月十五,张昭遣张烈成为天使,过江去到江宁,册封李璟为南唐国主。

李璟率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跪迎,至此,张昭历时六个月的伐南唐之役正式结束。

此一役,张圣人将李昪建立的这个唐国,打成了真正的南唐,再也不用史称南唐了。

张昭吞并南唐的淮南四州十九县,并且获得了大批钱粮财货,大赐兵将们还能剩下五六十万贯的结余。

而每年四十万贯的进账,也能极大的促进中原生产的恢复。

特别是来自江南米粮终于可以运往中原,张昭再也不用从本就粮食紧张的河西、陇右和关中一点点的扣了。

六月二十,张昭在扬州祭奠完此战战死的六百多和病逝的一百多周军勇士后。

带着在江南打造的大小战船一百三十艘,招募的江南精壮水手两千余人,家眷上万人,加上百工数百人,自扬州走邗沟北返。

北返的同时,张昭将扬、泰、滁、和四州以及下辖县的府库搜刮一空,随后就地雇佣了数万扬州、天长、盐城的百姓让他们帮助拉纤。

这些百姓本以为周军残暴,因为南唐朝廷是这么宣传的,乡间土豪也是这么说的。

是以都以为此去不是被打杀就是累死,被‘雇佣’走的时候,犹如赴死,甚至还闹出了几次动乱。

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周军纪律严明,周国官吏待人和蔼,他们拉纤的活也不重。

每日不但供应三顿饭食,还可以吃到一顿鸡子烙饼,每两日还有羊肉汤喝。

更夸张的是,还有钱拿,每人每日一个大钱,虽然少,那也是钱不是,不要银钱的还可以换取等量的盐巴、布匹。

若是有人生病,还有随军医士问药治病。

在这种待遇下,南唐江北百姓爆发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一路拉到了楚州还不肯离去。

张昭于是特意恩准他们送到徐州,一路上也是足食足钱。

到了徐州郊外,张昭亲自出面遣散了这三万多民夫,为了他们回去方便,张昭还特意留下了大小船只五艘,上面装满了他们应得的布匹、盐茶。

然后张圣人下旨,说是感于百姓相送,发内帑赏赐他们一人一匹布帛,以及五千石粮食作为他们回乡沿途吃食。

更从百姓中提拔了一大批有能力的人为官员,并派中书舍人、户部员外郎赵普送他们南归。

百姓们听闻,感动的泪流满面,在徐州城外山呼万岁,许多人直到张昭的车驾离开后,还在磕头谢恩。

这也是阳谋,因为得了张昭如此厚待的南唐百姓,一定会把这份期望也转移到李璟身上。

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为了凑够每年给周国的朝贡后,还能有结余打造滁州清流关到天长的防御,南唐朝廷一定会极大加重他们的赋税。

到时候,人心的天平,就要彻底倒向另一方了。

不过,张昭心情却有点复杂,这些南唐百姓即将面临的苦难,可以说跟他有很大的关系,但他又不得不这么干。

至少现在,他救不得这些百姓,反而要让他们狠狠被压榨,然后起来反抗。

想到这,张昭对着身边的长子张贤存感叹了一句。

“虽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兴了之后,至少还有些许好日子可以期待。吾能做的,也就是这个了。”

张贤存今年已经十三岁了,听的似懂非懂,不过拍马屁的功夫倒是越来越高明,他把手一拱。

“大人是千古名君,治下的百姓,定然是不苦的。”

张昭呵呵一笑,不知道该点头还是摇头,他只能做到让百姓少苦一点,至于不苦,那不可能。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哪个时代都不可能不吃苦,只分是吃了苦之后,有没有能得到一点甜而已。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