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瀚海唐儿归 > 第634章 张圣人的天下至宝

第634章 张圣人的天下至宝

书名:瀚海唐儿归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9 20:49:47

马希广确实很着急,不过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着急的不是回到楚国去继承王位,而是急着回去让位。

没错!就会让位。

虽然五月病逝的楚王马希范,遗命让他继承马楚大权,但由于马希广被张鉊施计留在了东京开封府,马希范另一个弟弟,马希广之兄马希萼,立刻抓住机会在朗州起事(今湖南常德)。

如今正勾结了朗州溪洞诸蛮夷,领军七千杀回潭州,欲要承袭大位。

但掌握马楚实权的武安军衙内都指挥使张少敌,潭州水军指挥使刘彦韬等人,不愿意让马希萼入城,双方正在益阳、岳州一带交战。

马楚本身实力并不强悍,因为此时马楚所在的湖南,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开发。

除了潭州(长沙)、朗州(常德)岳州、益阳等地外,其余地方还被诸溪洞蛮族占据。

地盘小,那么分出胜负就会很快,马希广全家都在潭州,生怕回去晚了全家被马希萼所杀,因此急着回去表态愿意放弃王位,以换取兄弟和睦。

但可不要以为这位老兄是个为了不使兄弟相残,就甘愿不要荣华富贵的品行高洁之人,实际上只是很有自知之明,加上性格懦弱而已。

历史上他派刘彦韬击败了马希萼,却又说,“吾兄也,焉忍杀之?分国而治可也!”

唉!朱允炆说这话都保不住大位。

老兄,你这是个五代十国啊!搞这种妇人之仁,还能有个好下场?

果然,后来马希萼成功翻盘,把马希广跟其妻一起,缢杀在了马氏的宗庙之中。

清代史学家吴任臣评价马希广,说他‘慕宋襄之虚文,酿袁谭之实祸。’可谓一针见血。

而现在,这个南楚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只能在东京焦急的等待张鉊回京,没有张鉊的命令,可没人敢放他离开东京。

张鉊回师,自贝州起,一路走的很快,但是渡过黄河之后,就开始慢了下来。

因为襄阳府威胜军节度使尔朱景,驻扎在复州(湖北省天门市)的禁军彰武镇总兵赵存义,秘密回来了。

这两人,是张鉊定下来针对南平国高家的高级将领,他们是最熟悉南平信息的,因此被急命面圣述职。

之所以要这么关注南平,是因为张鉊这次要来个一箭双雕,甚至可以说,南平高家比起南楚马家来说,更加重要。

没办法,江陵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巨蛇的话,南平的江陵就是这条巨蛇的黄金分割点。

加上江陵段长江,能被南北两座水城完全控制,所以卡住了江陵,就能切断长江航道,将天南的两个大国孟蜀和南唐联系完全切断。

而且,南平国看着小,陆军更烂的有声有色,出了江陵,连周国的郢州州县兵都打不过,但是却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水军。

要知道江陵与南唐的鄂州(武汉)和马楚的岳州临近,国力也相对弱一点,但南平的水军可是压着马楚与南唐打的,这才能力保江陵不失,是他们的立国之基。

而一直在南平、马楚两国以及南唐鄂州收集信息的李孝节,也命人给张鉊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张鉊接过从江陵来的锦衣亲卫带回的厚厚一本册子,只看了几眼,就递给了身边的李昉、卢琰和吕胤三个中书舍人,随后长叹一声。

“这江陵城不能硬打了,尽量还是做一做高从诲和高保融的工作,实在不行,就让高家再主政荆南一些年吧!”

三人接过来一看,脸上都浮现出了对张鉊的敬佩之意,卢琰更是‘深情’的看着张鉊说道。

“臣原以为河东刘知远是天下枭雄,今日才知道与圣人比起来,刘知远不过是豕犬而已。”

原来这本厚厚的小册子是一本目录,上面记录的是十数万册书籍。

南平高家在荆南节度使署衙的府邸中,有一藏书楼,收藏包罗万象。

有高季兴、高从诲收集到的历代孤本、珍本一千余册。

历朝各种史书、传记四千余册。其余各种医卜星象、山川地理、农学渔猎等书籍十余万册。

高保融年前献给张鉊的《伤寒杂病论》孤本,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宋军控制江陵城后,虽然没有大肆劫掠江陵城,但是兵将却在内城荆南节度署衙中尽情劫掠。

主帅慕容延钊等人控制不力,导致署衙起火,藏书楼也被波及,最后抢救出来的不足三分之一。

张鉊摆了摆手,估计这如今的帝王,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重视这些古籍,更知道这是如何宝贵的财富。

当然,他口中的再让高家主政南平一些年,是因为他知道高从诲根本活不了多久了。

“朕不爱高家之珍玩,因为它们饥不可食冻不可衣,唯有这十数万册藏书,是我等祖宗呕心沥血总结之作。

今日耕种纺织数倍于上古,今日能知千年前兴替,都是因为有书册传世。

南平国可再得,但高家珍藏的典籍一旦失去,就再不可得了。”

“陛下真乃圣天子也!”三人大为服膺,卢琰高声赞道:“圣人有此文心,天下平定指日可待了。”

赵存义见张鉊对这些藏书如此关注,“臣在复州探查得知,高家的藏书都是其幕府之臣,检校秘书监、御史中丞孙光宪搜寻整理的。

其人颇得荆王高从诲信重,高保融更视之为师,朝廷或可从此人身上入手想办法。”

李昉眼睛一亮,对张鉊说道:“臣也听闻过孙光宪的名声,其人嗜诗书,知大义,手中又握有荆南部分权力,确实是个不错的突破点。”

张鉊忍不住出言赞叹道:“能读书者,必知天下一统乃是大势所趋,其收集绝本、孤本如此之多,功劳绝大,翌日绝不亏待。”

张鉊不知道,孙光宪对于传承绝续上的功劳,比他想的要大得多。

此人是陵州贵平人,(今四川省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家中历代都是农户出身,到了孙光宪这一代,他天资聪颖,更是有勤学苦读的毅力,在这五代的乱世之中,以贫寒之家最终学有所成。

史载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

每患兵戈之际,书籍不备,遇发使诸道,未尝不厚加金帛购求焉,于是三年间致书及三万卷。

他著作的《北梦琐言》,是唐武宗到五代末期,极为重要的史料补充。

而南平高季兴和高从诲虽然本人是武夫出身,没什么文化属性,但却很支持孙光宪收集著作珍本的行动。

不但让孙光宪在署衙建藏书楼,高从诲到处打劫别人贡品后,遇到书籍都会先给孙光宪送去。

高保融献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二十年前,前蜀灭亡后,后唐起出前蜀珍宝顺江而下,最后被高季兴拦截而获得,再由孙光宪发现并整理保存的。

话说到这,卢琰盘算了片刻,对张鉊说道:“臣本是河东旧臣,新附陛下,荆南必然还未得知。

臣家中也还有班叔皮的史记后传三十卷残篇,如果以此为媒,孙光宪必然不能抵挡诱惑,臣就可以接近他,试探孙光宪的态度。”

班叔皮就是班固、班超、班昭的父亲班彪,班固的《汉书》就是在班彪的《史记后传》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

相应的,《汉书》问世之后,《史记后传》基本就很少见了,因此哪怕就是残篇三十,也还是很珍贵的。

卢琰的话一出口,尔朱景、赵存义、李昉、吕胤就都看向了张鉊。

很明显,卢琰是河东旧臣,跟着张鉊还不倒十天,忠义还没有得到验证,他可以如同他说的这样去南平打探,但是也可以到南平把张鉊给卖了。

张鉊倒是一点也不担心,开什么玩笑,历史上能用性命和前途为郭荣保留血脉的人,怎么可能会做这种事情。

而且这越是书读得多的人,就越会被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感染。

方今天下,张周为中国正统,其余为割据的态势已经很明显了,卢琰哪怕刚被张鉊收揽,也绝不可能背叛张鉊。

“文炳此去风险太大,若是有所闪失,岂不是白白损失英才。

此等事让江陵城的锦衣亲卫坐探去就可以了,若事有不谐,他们武艺高强又熟知江陵内情,自保应该是没问题的。”

卢琰闻言极为感动,张鉊没有考虑过他的忠诚问题,反而是在考虑他的人生安全,他眼眶一热对着张鉊说道。

“臣以新进,得圣人如此关爱,敢不竭心尽力。

锦衣亲卫固然手段高妙,但孙光宪乃是文坛雅士又为荆南大臣,等闲之语言是不可能打动得了他的。

请陛下放心,如今我大周正当鼎盛,荆王就算动怒,也不敢杀了微臣,最多不过就是一场牢狱之灾。”

张鉊一副举棋不定很为难的表情,隔着几米远,卢琰都能感觉到张鉊内心的挣扎,于是再次上前一步,一个顿首礼叩到地上。

“天下一统,乃是臣的夙愿,请陛下成全!”

若是汉文帝、唐太宗这样的高手在这,一定要我张圣人点上二十四个赞,明明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任务,最后硬是弄成了臣下死活要去。

于是我张圣人叹息一声,“文炳既然要去,那朕就下一道密旨给你随身携带,万一出事,你就将此密令拿给高从诲看,晾他也不敢害伱性命。”

卢琰极为感动再次拜谢叩拜,“臣叩谢陛下圣恩。”

“哦!对了,那三十史记后传残篇,文炳也尽快寻几个中书鸾台书办将之抄写下来吧!吾求书册,多多益善。”

众人哈哈一笑,卢琰也站起来笑道:“臣早已抄写了两份,立刻就呈上来。”

安排完了之后,卢琰立刻就在二十骑左羽林卫,以及三名荆南锦衣亲卫坐探的保护下,连夜往荆南而去。

而张鉊也立刻下令,命持节山南都部署、山南行省平章、和田郡公刘再升,组织镇守山南禁军威武、鹰扬、彰武三镇禁军以及襄阳府威胜军牙兵开始整训,为南下做准备。

同时下令给持节都督两淮军事、江淮行省平章、徐州府武宁军节度使、酒泉郡公马昭远。

命他也整训驻守徐州的亲军神威右军,禁军雄武、灵武两镇,武宁军牙兵,准备调任。

之所以要调遣这两方面的军队,那是因为这次北击契丹和刘知远,张鉊征发的大军也已经出征超过了七个月,他们大部分都需要修整一个月后才能参战。

而且张鉊也不准备像打契丹和刘知远那样,一出动就是十几万人。

他准备就以山南襄阳府的驻军和两淮徐州府的驻军为主,中央的亲军和禁军,最多调动一两万人就可以了。

当然,张鉊还准备调动一部分由杜论赤心和赵延进统带的水军,只不过他们只会出动军队,而不出动战船。

至于战船嘛,当然是等着接收南平和南楚的。

八月二十,归心似箭的张周出征大军,只用了十七天,就跑完了一千三百多里。

日均七十多里地,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哪怕张周军队骡马很多,也已经是非常快速的了。

因为将士们得了赏赐,都急着回家过九月九的重阳节。

好在这个时代还不流行中秋节,要是流行中秋节的话,张鉊估计都得挨埋怨。

这也是张鉊不准备马上出动亲军、禁军南下的原因,这种情况下,根本那就没法出动。

呃!其实倒也不是没法出动,强行出动以张鉊的威望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战斗力还剩多少,将士们会不会心生怨气在战场上出工不出力,那就很难说了。

赵匡胤喜滋滋的回到了位于内城城北的家,身边的弟弟妹妹缠着他正在欢声高笑,母亲杜氏正在准备饭菜,赵匡胤却把手一挥。

“母亲先别忙,把左邻右舍都叫来吧,圣人赐了一头肥驴,咱们杀了让街坊们一起打打牙祭。”

杜氏惊讶的出来一看,赵匡胤手里果然牵着一头肥大的青驴,八岁的二儿子匡义正在驴子背上玩的不亦乐乎,几个女儿眼巴巴的看着赵二哥,闹着也要上去。

“这驴子还挺温顺,连二郎都能骑。”赵弘殷的妾室耿氏惊讶的看着驴背上的赵二说道。

赵匡胤眼角一抽,这驴子温顺个屁,在军营时,是出了名的又懒又馋,还最好欺负其他驴子,连喂驴的辅兵都被咬过,简直是驴中一霸,不然哪能如此肥壮。

不过,赵匡胤若有所思,好像这驴确实对二郎很是温顺。

这时候父亲赵弘殷走了出来,看见驴背上的赵二,立刻满意的点了点头。

“我赵家也算是将门之家,二郎看来也有骑射的天赋。

某明日去骡马市买一匹稍矮的夏州马来,你两可不许再护着他,如今正是武人建功立业的时刻,不习骑射怎么能行。”

杜氏想了想,还是没有反驳赵弘殷的话,前些年她以赵二体弱为由,舍不得让赵二吃苦去练武,可是如今长得如此胖壮,再不练武那就说不过去了。

正好此时屋内婴儿啼声大作,杜氏赶紧去照顾才出生三四个月的三儿子赵廷美去了。

耿氏则惋惜的看着胖青驴说道:“如此肥壮的驴子,正是好劳力,吃了岂不可惜?”

赵匡胤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古怪,“此驴陛下赏赐之时,特意叮嘱让咱杀了吃肉,还说二郎体弱,可多吃一些。”

“啊?”赵弘殷和耿氏面面相觑,完全摸不清楚皇帝的路数了,专门赐下一头驴,还让赵二多吃,这是个什么意思?

而驴背上的赵二得知胯下宝贝驴子马上就要被吃,不知为何,只觉得悲从心来,竟然放声大哭。

看到父亲赵弘殷担忧的眼神,赵匡胤知道他在担心什么。

“大人勿忧,孩儿此次立下了绝大战功,圣人已经擢拔为右龙骧卫郎将,拟晋封孩儿为归德伯。

而且彰武镇总兵赵存义即将高升,孩儿很有可能接替成为彰武镇总兵。”

赵弘殷这才放心,可能皇帝就是想让他们好好吃一顿驴肉吧。

赵家准备吃驴肉,我张圣人正在面临天底下最难抵抗的马屁。

一回到宫内,张圣人六子九女,立刻就把他给包围了。

从牙牙学语连名字都还没正式取名字的的九女儿,到已经十四岁的张贤存。

有拿着画作请他鉴赏的,有开始显摆已经能背一百首诗词的,还有拿着比他人还高的长枪,正在展示武艺。

最小的九女儿妍娘,更是直接含糊不清的喊着耶耶,就往他身上爬。

没办法,张圣人一直在南征北战,在家里待的时间并不多,争宠的自然也就相当激烈了。

当然也有孩子们就是很久没见父亲,单纯的想念。

张希崇本来都拿着财税改革的奏疏,到了宫城门口,张鉊也只能无奈的让他回去明天再来。

张圣人知道张希崇的奏疏是想干什么,就是目前张周的财税政策,到了必须要调整的时候,另外前朝的许多弊政也要革除。

但张鉊不想马上就做决定,他准备分批先召见和凝、冯道、赵莹、范质等人咨询、了解之后再做决定。

这张希崇张老爷子还是因为年轻时四处征战,导致身体旧疾很多,最近精力和身体已经有些跟不上了,很想做点善政,好在青史上留下名声,所以张鉊不得不谨慎点,不能偏听他一人。

可偏偏张希崇是个火爆性子,又是最早跟随张鉊的中原重臣,资历在这摆着的,张鉊也不好当面驳斥什么。

这就更要提前了解清楚,好有针对性的回应,是以干脆就用儿女做借口,让老爷子先回去再说。

唉!又一位传奇落幕,现在就剩下卡特了,不知道他能不能闯过百岁大关。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