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瀚海唐儿归 > 第817章 好大儿的战略欺骗

第817章 好大儿的战略欺骗

书名:瀚海唐儿归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9 03:34:20

慕容信长心里知道,他刚刚渡过的,是他人生最大的危机。

别看慈贤法师只是个和尚,但是在这个宗教氛围比中原浓厚十倍都不止的安东,一个德高望重的宗教人物,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更可虑的是,对慈贤法师来说,他慕容信长和麾下的大军,才是外来者。

因为这安东之地,被渤海和契丹占据数百年,已经不能算是汉地了。

要是在汉地,别说慈贤法师这样能影响二三十万人的宗教领袖,影响个万把人,也早就被朝廷给拔除了。

但是在以往契丹,慈贤法师是个出入述律平宫帐不需要通报,耶律德光经常召见听他**,耶律李胡这样的混人也会以礼相待的高僧。

而且在明面上,慈贤法师对慕容信长,是有恩的。

他在京兆长安府救了慕容信长外祖父曹元忠一命,帮助慕容信长将赫连部吐谷浑人招到了安东。

在安定安东百姓和促进契丹旧贵族跟慕容信长合作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宗教人物,这样的关系,他又没有明着乱搞,是非常难处理的。

且这个老和尚跟延寿来往密切,而延寿和尚可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历代的造反专业户白莲宗,就是从净土宗发展而来,没有万全的把握,根本就不能动手。

所以虽然慕容信长并不憷慈贤法师,但也还是选择了隐忍,一直隐忍到他麾下有了几十万核心百姓,掌握了数万雄师之后,才来解决慈贤法师的问题。

因为慕容信长麾下的这几十万百姓,都是从中原以及其他地方迁过来的,跟契丹人还没完全接受六法宗不同,这几十万百姓可是正宗的六法宗信徒,不太吃慈贤法师那一套。

不过现在嘛,老和尚看样子是准备完全认栽了,主动到王府中面壁。

那慕容信长就不客气了,怎么也不能再放他走,这样的宗教领袖,成事勉强,但败事起来,更为凶险。

且父亲张圣人也对慕容信长说过,要他一定把慈贤法师控制住,不然六法宗始终无法完全深入辽阳以北的广漠的松林之中去。

是以慕容信长立刻命令亲卫将虞侯,他的叔父慕容言正率一百甲士,贴身‘护卫’慈贤法师。

同时,这老和尚表示愿意跟他一起向南,就是变相交出了教权。

而慕容信长要做的,就是把慈贤法师和他的教众隔开,然后威逼利诱各种手段上齐,把他的弟子法严等人,转化成为六法宗的大德,成为慕容信长统治新罗旧地和倭国的得力助手。

其实,张鉊对宋齐丘所说,高丽不来朝贡,是不准确的,或者说,这完完全全就是污蔑。

因为王氏高丽已经派了六七拨使者,但全部被慕容信长给拦了下来。

从江华湾出海的使者一到登州,也被当地的官吏捕捉,全部送往锦衣亲卫大狱,威逼利诱套出王氏高丽情报去了。

不是人家不来朝贡,是你特么下了黑手。

按说几波使者都没能到达大周,王氏高丽上下应该警觉起来才对,但实际上,慕容信长对他们玩了一手相当漂亮的信息误导,让王氏高丽根本弄不清中原的情况。

而慕容信长能用信息误导王氏高丽,则是因为现在王室高丽的领土,跟后世咱们印象中的朝鲜版图,是不一样的。

此时的王氏高丽领土,并未推进到鸭绿江畔,甚至他们都没跟契丹接壤。

因为在王氏高丽和契丹之间,还有一个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定安国。

所谓定安国,乃是渤海国灭亡后,渤海遗民拥立末代渤海王大諲撰(yin zhuan)之子大光显,建立的后渤海国。

他们趁着耶律德光和耶律倍兄弟相争的契机,在耶律倍浮海逃往后唐之后,几乎恢复除了黄龙府和辽阳府以外的整个渤海国。

但随后稳住位置的耶律德光调集大军,再次将渤海遗民击溃,刚恢复的渤海国,瞬间又崩塌了。

不过呢,就在这个时候,耶律德光突然收到了石敬瑭的跪舔,立刻乐颠颠的跑去中原册封儿皇帝。

从而使这些家伙、得到了一个宝贵喘息之机。

只是他们也没能好好利用这个契机,契丹大军去中原浪后,这些渤海人不想着收复失地,反而闹起了内讧。

大諲撰的弟弟大諲德联合实权派烈氏、乌氏等,因为王位问题跟侄子大光显开战。

经过一年多的内斗,大光显战败,跑路去了南边的高丽。

只是大諲德还没来得及高兴,屁股还没坐热乎的他发现,骆驼战神已经册封完儿皇帝回来了。

你说这算啥事!

随后契丹兵马攻破龙泉府(牡丹江),杀大諲德全家,剩余的渤海遗民烈氏和乌氏,则缩到了鸭绿江两岸苟延残喘。

骆驼战神光哥正准备继续收拾这帮渤海遗民呢,燕云十六州中的云州和府州不肯归附,光哥又只能先去了中原,此后就再也没回到这里。

死里逃生的乌氏和烈氏等再次苟了下来,众人以烈氏的族长烈周道为首,建立了一个西起丹东,包括吉林集安、通化等地,东到后世朝鲜咸镜道的定安国。

历史上定安国历经乌氏代烈,大氏复国等戏码,还数次向北宋称臣,约定共击辽国,一直坚持到了第一次辽丽战争爆发的1000年左右。

这个时空则因为耶律阮为了积蓄力量与刘知远一起对付张鉊,多次遣军马攻击定安国,攻占了他们的通化和集安等地,掠夺了大量的渤海百姓和物资。

但耶律阮也没能力彻底攻灭定安国,于是现在,辽国和高丽之间,就隔着了一个占据鸭绿江的小国家。

慕容信长是利用的这个优势,通过定安国,向南放出了大量的假消息,声称代替契丹的,是草原上来的吐谷浑人。

这些吐谷浑人的王,本是中原大周天子的义子,但控制契丹之地后,就反叛自立了,正在跟中原的大周开战。

这可是兵行险招啊!本来慕容信长就在安东几乎自成一体,这种流言,要是真有人信了,那也是一场大动乱。

不过好在张鉊和慕容信长父子有足够的信任,这种七分假三分真的流言,非常具有杀伤力,不但蒙蔽了王氏高丽,甚至许多女真、渤海人都被蒙骗。

并且传过去这个消息的人,也选的非常妙,那就是王氏高丽开国大王王建曾经的女婿,叛逃到契丹的渤海人高松高牟翰。

高牟翰甚至向此时的高丽大王,他曾经的小舅子王昭表示,自契丹灭亡后,吐谷浑慕容大王残暴不仁,只要大王愿意收留,他可以带五万渤海之民和两千精锐战士再次南归。

不过王昭没有上高松的当,倒不是他不想要北边的广阔领土,而是王氏高丽自己现在也虚弱的很。

王氏高丽嘛,其实是个小号的东汉。

在开国雄主王建去世之前的几年,王氏高丽国内外戚、勋臣、地方豪强的实力就膨胀的很厉害。

943年王建去世以后,太子王武继位,但为人多病又柔弱,根本掌控不住局势。

945年,王武之弟王尧发动政变,杀权臣朴述熙和王规,饿死病重的王武,自立为王。

王尧上位之后,一直想摆脱宗室和外戚的钳制,于是预谋将国都从开京(开城)迁到西京(平壤),这引起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极度不满。

949年,其弟王昭依样画葫芦,发动宫廷政变,逼死了兄长王尧,也自立为王。

也就是说,短短九年时间,王氏高丽换了四任大王,且连续两任都是政变被杀,这极大的削弱了高丽的实力。

此时王昭自己刚篡位不到一年,屁股下面的位置都没坐稳,根本无力北望。

但正因为这种情况,才使得慕容信长的计谋,得到了极大的成功。

王昭一心想稳定国内,根本不愿意理会北面的变故,一听到代替契丹的是吐谷浑,也未加仔细分辨,就认为辽东、辽西大乱,正是他整合内部的大好时机。

他甚至还想通过派使者到大周,用求得大周册封的方式,给他屁股下面的王位加固一下。

因此根本没做任何防备,反而不停试图派使者到中原求册封。

而早在去年,就有女真、渤海等百姓南奔高丽,告诉王昭说辽王在恒州(集安)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军需,有可能要南侵。

但王昭心里信了辽王在跟大周开战,根本不愿意相信这些蛮夷所说。

且他更怕消息传开,国内的野心家乘势到辽王那里求援,闹出引狼入室的事情,因此就把消息给压了下去。

同时,由于有向训和高松的封锁消息,南奔的这些渤海、女真小头人,也确实不太弄的清慕容信长和张鉊的关系,连开府辽阳郡王都以为成了辽王。

另一方面,这些人为了得到王昭的赏赐,又不免夸大其词。

说什么辽王有百万大军,他们是杀敌数万才通过封锁,甚至有人说大周要跨海东征高丽云云。

唾沫腥子乱飞,一听就是在瞎扯,根本没有多少实话,这让王昭更不愿意相信他们。

安东。

正是在这样成功的欺诈之下,是慕容信长命向训、高松、慕容彦超等人点起大兵,从容地轮番攻击定安国。

一边是为攻击王氏高丽扫清障碍,一边还可以用实战锻炼军队的战力和诸军之间的默契。

十月初,在辽东大雪封山之前,辽阳郡王霸府中郎将,行军司马王景亲率右都虞侯李汉琼,乞活郎指挥使慕容彦超等将,攻破长白山下的烈氏山城。

这是定安国最后的堡垒,此战,王景擒杀定安王烈周道等在内的定安国文武大臣数十,另一位实权派人物乌显济举族四万余口投降,定安基本国灭。

慕容信长收到消息大喜,立刻留李汉琼守烈氏山城,并逐步把恒州囤积的物资运往长白山各处,征发各族百姓数万和定安国俘虏一起开路搭桥,为大军出动提供便利。

同时,慕容信长派出使者,飞马前往东京,请求张鉊派漠南漠北四万户的两万轻骑兵到辽东助战。

同时请求江北、胶东两省的三万水军,不晚于明年四月跨海东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