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瀚海唐儿归 > 第833章 圣人,你真是神仙啊!

第833章 圣人,你真是神仙啊!

书名:瀚海唐儿归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9 03:34:20

开京城仁德宫,慕容信长有些不满的看了看,实在有些搞不懂,这些高丽人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说是宫殿,还青瓦白墙红柱加飞檐斗拱,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可是你们就不能把这玩意建高一点吗?

导致慕容信长每次进门都要低头,那感觉跟钻狗洞差不多。

唉,一声长叹,钻进一间小小屋子的慕容大王开始写起了奏报。

同时在心里决定,这开京城也别要那么多小矮人宫殿了,直接把寿昌宫、寿德宫以及这个仁德宫都给拆了,然后将材料转移到满月台那边去。

整个开京,慕容信长最满意的宫殿就是满月台了。

此宫位于松岳山下,地势高,殿舍高,占地广,还有阅兵的大校场和马球场,布局是来自吴越的中华工匠,让他很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温暖感。

历史上,王氏高丽的满月台,修的比后来李氏朝鲜的宫殿都要宏伟,算得上是整个半岛最为出色的宫殿。

虽然在李氏朝鲜时期因为无力维护和修缮逐渐破败,但到了朝鲜战争前期,都还具有相当规模。

然后.....人间之屑阿美莉卡大兵来了。

这群文盲加流氓,先是对着满月台主殿一通乱炸,然后为了修建兵营,直接用推土机把没有被炸毁的满月台其他建筑,完全给推平了。

慕容信长的奏报中,主要说了三件事,一是他准备将王建及此前的高丽大王王武、王尧以及现在的大王王昭,都打为认贼作父的逆贼,废除高丽国号。

第二件事,本来慕容信长与张鉊商量,是准备要把高丽上下豪族杀光殆尽的。

但深入了解后,慕容信长认为,高丽豪族通行唐音,也算是勉强学习过儒家文学,是可以同化的族群。

如今不管是大周还是半岛,人口都不是很丰,一股脑全杀了还是有些可惜了。

所以慕容信长准备将二十七家高丽豪族,足足三万余人中的绝大部分,用海船运送到中原,请父亲张圣人分散安置。

自然,这三万余人运回来之后,他还想张鉊给他抽调三百户熟读经史子集的儒士到高丽,执行教化蛮夷之职责。

嗯,写到这,慕容信长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三百户文化人,这属于是狮子大开口啊!

现在的张周,一个管着七八个县,人口几十万的大府,可能也就一两百户读书人,至于通读经史子集的,不知道有没有三十户。

但王朴坚持要慕容信长这么写,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嘛,万一真要来了呢。

第三件事,则是求赐国号以及请除霸府了。

现在慕容信长已经算是脱离了传统大朝金瓯无缺的地盘,他这属于勋臣爵位的辽阳郡王,也该升级为外藩大王了,政体也该用国体而不是霸府。

由于身边的文臣个个都有事要做,慕容信长只能自己些奏报,一直写到两手发酸时,他的贴身亲卫将,从弟慕容信真押着几个女子,走了进来。

当先一个女人相貌只能算中等偏上,但是连宽大的袄裙也不能遮掩她那极度丰满的身材,特别是那浑圆的臀部,简直夸张。

当然,这个女人也不是后世欧美白人那种夸张到恶心的巨胸巨臀,而是一种非常具有人类审美,怎么说呢,她的每一样,都完美戳中了人类为了繁衍生息而推崇的那种美态。

健康、自然、强壮。

慕容信长很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是高丽大王王昭的王后皇甫氏。

呃,实际上,皇甫氏也应该姓王,她实际上是王建的女儿,王昭的亲妹妹。

之所以叫皇甫氏,那是因为王氏内部实行内婚制,所以女儿基本都随母姓,这样好区分。

不然所有王氏子弟的夫人都叫王氏,岂不是完全分不清楚了嘛。

这个皇甫氏还有个身份,他的外祖父是开京留守,就是那位在城头装昏过去,避免为献出国都,从而在史书上背锅的皇甫惟愿。

同时,她也是王昭被俘时执意殉国的皇甫兆之表妹。

这个女人确实非常健康,生育能力相当厉害。

她与王昭是亲兄妹,一般这种结合,是很难有后代的,且王昭本身生育能力应该也有点问题。

这导致历史上王昭和其亲侄女庆和宫夫人林氏,以及没有血缘关系的宫人金氏都没能诞下后代,唯有皇甫氏在几年以后,为王昭生育了两子三女。

且除了次子夭折以外,其余四个子女都成功养大,更重要都是,竟然没有一个是智商不正常的,也没有生的奇形怪状。

这,要是王昭没有被戴绿帽子的话,皇甫氏的生育能力,确实可怕到爆炸。

其余两个女人,就是庆和宫夫人林氏,这个王昭的亲侄女,以及现在还没封号,只被称为宫人的金氏了。

两人的相貌都算上乘,特别是金氏的相貌相当出众,能在内婚制为主的高丽王室中博得一个位置,没有惊人的美貌,是不可能的。

慕容信长把手一挥,他本身在这个方面自制力就很强,加上他还是很上道的,不会像张圣人昔日在河中和天竺那样,舅父天子都没享受呢,我张圣人连姐妹萝莉花都整上了。

“将这三女以及王氏其余贵女,再加一点宫中的美貌宫人,凑一百人,全部给父皇送去。”

慕容信真闻言立刻将周围侍卫赶走,转而选用仁德宫中的宫人护卫,既然是要进献给天子的,自然就不能让外人乱摸乱看了。

他刚一出去,王朴就带着几个文臣走了进来。

王朴手里拿着厚厚一叠的治国方略,慕容信长头疼的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文伯就别给某看了,你直接说就可以。”

王朴点了点头,张口说道:“大王要占据此国,光靠杀这一个字,不可能让所有人臣服。

臣听说现在有大量百姓恐慌至极,抛弃田产带着妻儿老小躲到山上的数不胜数。”

慕容信长知道,这也是必然会发生的情况,高丽这地方一直被各豪族把持了数百年,治下的百姓不知道开京城的大王是谁,只知道他们头顶的老爷是谁。

这种情况下,民间肯定是那些侥幸没被剿灭的豪族家成员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豪族说周军要来把他们全部杀死,百姓也是信的,加上语言不通,那就更难解释清楚了。

现在慕容信长的几十万属民大多还在辽地,不可能兵荒马乱就让他们南下,就算他们来了,没有半年的时间,也很难恢复生产。

再说了,高丽人都跑光了,他手下的几万勇士,给谁当老爷去?

“文伯应当是有办法了,速速道来!”明白目前形势之后,慕容信长直接问道。

这个问题,王朴原本也是为慕容信长参谋过的,只是现在实际到了地方,看到具体情况,肯定还要修改一二。

“臣以为,还是要借助佛门之力,咱们的人语言不通,风俗有异,且不知高丽地理,暂时还无法掌握地方。

但佛门自大朝起,就在此地流行,天竺高僧室利缚罗等也愿意皈依六法宗,他们深入各处,颇有声望,不如就请他们相助配合。

此外,臣与大王商议过的,将县以下都执行封爵建国之制度,也应该拿出来了,一是可以振奋士气,二可以迅速建立治理之基。”

藩国该采取什么样的制度,不单是慕容信长和王朴商议过的,而是张鉊提出设计,鸾台昭武学士府,章台琼林院,尚书翰林院,这三座张周顶级智囊机构的文武大臣预备官员们讨论过的。

具体的办法,就是在半岛的富庶之地,比如开京和汉城所在的汉江平原,滏山、蔚山所在的洛东江平原等地,实行大王直管。

慕容信长将在这些好地方,封赐功臣一万五千户。

他们户均几百亩上等水田,赋税还特别低,唯一的要求就是护卫王上,差不多就是一个加强型的府兵制。

其余并不算富裕的地方,直接就用周天子的封爵建国搞法,把下面的功臣封出去。

功劳最高的就封侯,直接管理一个县,其中又按功劳大小,从五千户以上到八千户不等。

假使每户平均按五口人计算,那么一个最低等级的侯爵,也能治两万五千百姓以及相应的土地。

下一等封伯,也管理一个县,但是这种县的户口,就只有三千户以上到五千户之间了。

其下还有子爵,一千户以上到三千户,男爵五百户以上到八百户不等。

最低一级的,就称为巡检使,一百户也就是五百人起封到五百户为止。

他们之间除了大王允许,其余互不统属。

这样一封之后,整个高丽的政治格局乃至行政区划都将被改变。

也只有在这样改动之后,以室利缚罗为代表的僧人,才可以配合慕容信长麾下的封臣安抚地方。

慕容信长在发出奏报的时候,张鉊正在许昌、南阳等府巡视。

此时,除了南汉和静海军以外,原本的大唐领土基本都被收复。

张鉊更是采用了宋齐丘将生育子女和田税挂钩的策略,恢复和促进生产,因此乡间面貌大为改观。

甚至在这个政策出台之前,张周朝廷就两次下令,规定家中有智商正常,未有残疾的少女,十六岁以上还未出嫁或者订婚者,父亲就要被拉到衙门枷号示众半日。

每月追比一次。三次以上仍然不能成功嫁出去的,就要由官府强制婚配。

且为了能提高婚嫁数量,张鉊还特意下令各地县令,要他们严格把控彩礼和嫁妆的规模,决不许因为这两样东西使得不能快速提高人口。

此外,除了未婚少女以外,年三十以下寡妇也不许守寡,年三十以上,三十六以下的寡居之妇若是要守寡,必须由耆老向县衙申报,并由县令批准。

在我大周,不结婚生子就是除了拖欠税款以外的第二桩大罪,就问你们怕不怕?

而且在实际执行中,层层加码的现象不要太多。

张鉊与诸位参知政事们商议的法令是相对柔和又考虑到方方面面的。

但到了县令手中,基本上每年县内新增多少新生儿,成婚多少对新人,促使多少寡妇再嫁,鳏夫再娶等等,都已经具体量化了。

现在张周的大部分县令,县尉和吏员们,基本都成了媒婆和催生队员,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成婚和造人的狂潮。

张鉊这次到许昌府来,就是专门为一对夫妇来进行封赏的。

我张圣人看了看左边习惯性躬着腰的男人,精瘦精瘦的,手粗脚大,是个典型的农夫。

至于远处那个在跟皇后尬聊,总是想要滑到地上去女人,更是小小巧巧的,不知道哪这么能生。

这对夫妇在十六年中,共同生育了七男五女十二个孩子,养活了其中的十个。

要知道,我张圣人稳定天下形势,恢复一定上的法制和秩序,也不过才五六年。

这对夫妇的长子出生的时候,后晋还没建立呢,谁知道他们怎么能在那种混乱时期,还有连续生孩子的勇气。

那边的女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已经不会腿软的想往地上躺了,反而正面有得色向皇后和一众妃嫔们,传授生养孩子的经验。

更相当得意的表示,她怀胎七八个月还能干农活,一个人不用接生婆就能把孩子生下来,且当时就能行走云云。

这份能力,把只生了两子一女后就有些怀不上的皇后曹延禧,以及一群子嗣不多的嫔妃,给羡慕的两眼发红。

在这一刻,她们没有了地位上的差距,在女人最原始的职责上,这个农妇胜过了她们所有人。

在这个时代,男女之间的职责还比较简单,男人负责劳动养活家小,在有外敌来临时,用命去保护家人,女人则负责打理家中的大部分事务,当然最重要的kpi就是能不能生。

张鉊也在跟男子一起探讨起了耕种之事,别看我张圣人穿越前差点五谷不分,但到了这个时代以后,已经对农耕了如指掌了。

问起了农夫熟悉的事,男人也没那么拘谨了,认真的跟张鉊讨论了起来。

甚至听到张鉊描述自己在如何行耕错礼之后,男人还认真纠正张鉊耕种上的错误。

看那样子若是这会有一把锄头的话,他还想手把手的给张皇帝上一课。

农耕民族在农耕问题上,都是这么执着。

这一刻,男子忘记了上下尊卑,张皇帝在虚心请教,就连周围完全不懂种田的蛮熊、顿珠这样的憨货,也摆出了一脸严肃对待的神情。

只不过等张鉊问到粮食够不够吃的时候,男人的神情开始有点尴尬了起来。

“小老儿在大家面前也不说假话,本来承大家的恩德,给我们家均了五十亩永业田和二百二十亩口分田,但还是有点...不太够吃。”

张鉊看着男人身后不远处那些傻乎乎、乐呵呵看着张鉊等一众人,不停跑来跑去的半大小子们。

以及一个已经长大,知道事情大小,正在拼命阻止半大小子们乱跑的青年,感同身受的点了点头。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十来岁的小少年有多能吃,张圣人是知道的,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吃东西都是用盆来计量的。

这家六七个半大小子加父亲两口和几个孩童,按照此时中等田地亩产一百七八十斤的标准,就算加上野菜野果和偶尔得到了兽肉、鱼虾,也不可能够。

想了想,张鉊对身后许昌府长葛县的县令说道:“他的长女、次子和三子都快到年龄了,朕特别批准,以后再有这样的家庭,永业田和分口田就可以提前申请均田。”

长葛县令忙不迭的答应了,男人则还有些懵,没怎么反应过来,张鉊又想了想,孩子还小虽然均了田,但恐怕也耕不过来,于是招了招手让负责皇室私产的少府监过来。

“从吾的田庄中选犍牛一头,赐给这位哥儿,不然这么多地,他们一家人耕不过来。”

男人这才明白张鉊是在干什么,他如梦初醒般的就要下跪,张鉊赶紧一把扶住了他。

“无需多礼,这天下间正是有你们这样的赤子存在,朕才有足够赋税和勇士去征讨不臣啊!”

这话相当实在,人口红利哪怕就是在后世那个生产资料极度丰富的时代,都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甚至是决定性的资源,就更不用说这个时代了。

少府监也是个极会来事的人,他见张鉊是要树立典型和施恩,当即把手一拱建言道:

“圣人,今年的耕种已经结束,若是赐一头犍牛,他们还要驯服和养膘,反而加重负担。

不如直接赐带崽母牛一头,这母牛性情温顺,稍稍养一下明年照样可以耕地,只是没有公牛力气大而已,牛犊子养到明年也就快两岁了,训练一下也可以开始耕田。”

少府监的话还没说完,男人噗通一声,直接就给少府监一个大礼,嘴里喊道:“官人大恩,仆结草衔环也报答不了啊!”

犍牛这种生物,可不是那么好驱动的,这玩意越是健壮的脾气越大。

且它们也有感情,但凡入手不好好养一段时间培养感情,你想让它听你指挥,那是相当困难,它甚至可能更想一牛角让你从眼前消失。

而且在这个时代,给一头牛养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但带崽的母牛就好多了,母牛温顺好养,也能耕地只是力气小点而已,牛犊子养养,到明年也能帮上一点忙,且从小养大感情跟深厚更好驱使。

最重要的是,牛跟人一样都会流产、难产什么的,所以一头没有生过崽的母牛,它是存在很大不确定的,而一头正直生育年龄且已经生育过的母牛,可就要好的多了。

男人家得到了一头可以顺利生产的母牛,那在乡里间,可就是一个聚宝盆啊!

只要花点钱,每不到两年就能得到一头强壮的牛犊子。

很多时候,一家农户拥有一头健康母牛,在好世道里,那就是发家的资本,所以,男人才这么激动,以至于想给少府监下跪。

张鉊了解到这些细节之后,当即就同意了,还自嘲的笑了笑,果然,什么耕错礼,亲耕等,还是做戏的成分更大一些。

不过,此时确实是个好机会,在皇后曹延禧和一众妃嫔赏赐了女人十匹布和两样首饰之后,张鉊就跟附近各乡里的农夫们,就在这户农家的院子里拉起了家常,鼓励他们多生产、多生育。

其实根本不用张鉊鼓励,这家农户和邻居们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早知道生得多不但税交的少,还能得到一头带崽母牛以及其他赏赐,早就也生他十个八个了。

恰在此时,一南一北同时来了一支帽后插着野雉毛的急使队伍。

张鉊先让从南来的急使赶过来,“福建行省平章衙门有急报到,平章刘再升,行省按察使留从效上报圣人呢

漳泉二州占城稻大获丰收,经过三年实验,占城稻稳定上田亩产五石,中田亩产四石四斗,下田产三石七斗,漳泉二州可复种三季。”

唐代的石,各个时期出入都不小,张鉊建立张周之后,将公石定为后世的一百一十斤左右,且永不易改。

因此这就是说,在漳泉二州,上田能产五百五十斤,中田能产四百八十四斤,下田能产四百零七斤。

当然,这个数据,肯定是复种三季最后的总产量,但即使这样,每收一季,下田也能收一百三十五斤左右。

看着不起眼是吧,但是占城稻的下田一季的产量,已经很接近寻常中田的产量了。

且由于它上中下田的亩产差距并不大,这表示占城稻可以不跟其他作物争夺肥田。

另一个好处就是相当抗旱,一个水稻能抗旱,简直就是最优良的基因。

同时,历史上占城稻是可以在河南偏南地方种植的,北宋有记录汝州等地就可以种,产量还不错。

就算河南不像福建那样可以种三季,但按照两季来算,下田也能有两百七十一斤的亩产。

这比起现在河南下田的一百二三十斤的亩产,这已经翻倍还有多了好吗?

在这么大的产量差距,以及好种植、抗旱等优点下,占城稻没香味,难吃,粗粝不容易下咽,被形容为远不如粟米香甜等等劣势,还重要吗?

一点都不重要!再是难吃,再是历史上经常出现民多不愿食等记录,但它也比草根树皮观音土好吃。

张鉊拿到这张奏报,看着随信使一起出现的一石占城稻,激动的浑身发抖。

好啊!有了占城稻,江南、江西、福建、两广甚至山东河南都能大面积种植了。

有了这样充足的粮食供应,他的夏君夷民才能实施的下去。

周围的农夫等到弄清楚之后,齐刷刷眼里冒光看着张鉊,无限崇拜的看着皇帝。

“圣人果是天上神仙啊!有了这样的稻米,小民等就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皇后曹延禧闻言,也是激动地眼泪含含,她带着文官武将、内侍宫人,朝张鉊缓缓下拜,“天生圣人拯救万民,臣等为陛下贺!”

“哈哈哈哈!”张鉊狂笑几声,历史上多言占城稻如何如何,但只有身临此处,才能切身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冲击力。

大笑声中,张鉊拿起了北边来的急报,是慕容信长发来的。

曹延禧关心的问道:“可是信长儿自海东发来了捷报?”

张鉊快速看了几眼,把奏报给曹延禧看,随后轻飘飘的装模作样说道:“小儿辈破贼矣,早在吾预料之中。”

只不过话刚说完,浑身轻飘飘像是踩在棉花上的我张圣人脚一踏空,差点就栽个大跟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