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瀚海唐儿归 > 第838章 平安时代的贼配军

第838章 平安时代的贼配军

书名:瀚海唐儿归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9 03:34:20

平安时代对于倭国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

如果说,后来的幕府时期,塑造了日本的武士阶层,完成了文化的最终定型,那么平安时代,就是日本文化的奠基时代。

后世日本所展现出来,完全不同于让他隔壁邻居李氏朝鲜以小中华自居,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文化气质,就是在平安时代得以树立起来的。

这个时代对于后世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非常巨大,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称一声绝无仅有都不为过。

不过嘛,但凡一个朝代,特别被强调经济和文化艺术,那就表示他在其他方面,尤其是武力值,实在没多少可以称道的地方。

是吧,大宋。

当然,我大倭人国,也是这样。

在平安时期,倭国权力一直是在天皇和外戚公卿家族之间不断流转。

同时佛门宗教势力也占有大量的土地并拥有私兵,到了平安时代后期,甚至又变成了可以威胁世俗统治的强大力量。

至于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武士阶层,此时还不过是天皇和大公卿家族互相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

这种政治氛围,最忌讳什么?最忌讳有外人来突然成为第三股势力,打翻他们原有的游戏规则和玩法。

就像是东汉的外戚宦官互斗,一旦让手里有兵地方实权派入局,立刻就玩不下去了一样。

所以平安时期,不管是天皇还是藤原家关白,亦或者是后来的法皇执政,对外他们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不交流政策。

不但废止了遣唐使政策,就连王氏高丽的王建立国之后,想要去跟倭国拉拉家常,倭人都很不给面子的已读不回。

对内,天皇、法皇、公家都在刻意压低逐渐壮大的武士阶层,不让这些只会拿着刀剑动不动就砍人的粗鄙家伙,得到多高的地位。

甚至他们还会纵容寺院僧兵来分裂、打压武士阶层。

总的来说,平安时期对于日本,就是一个提前到来的大宋。

统治阶级对内残酷剥削,公卿贵族(主要是文臣)醉生梦死,最底层百姓如同生活在地狱之中。

但同时,此时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和艺术蓬勃发展,手工业在吸收了大量遣唐使带回来的先进技术以后,更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底层贫农的极度痛苦和大贵族的穷奢极欲,反而让大城市的市民阶层多多少少受益。

因此不看乡野之间,只看几个少数大城市的话,甚至勉强可以称一声盛世。

而在这看似还行的局面下,作为新兴的地方小庄园主和逐渐掌握刀把子的武人集团,他们被牢牢压制在统治阶级的最底层,地位甚至还不如佛门寺院的僧兵。

这...这完全跟中原倒挂了啊!

中原是先有残暴武人当权的五代十国,然后整个社会集体转向搞文贵武轻。

倭国是先有文贵武轻,等到武人受不了干翻公卿之后,才形成了武士阶层掌握大权的社会。

这一个倒挂,直接导致了千年后,两国迥然不同的命运。

要是在十九世纪,西方列强面对的是一个武人不被视为贼配军而是豪杰的中华,以中国的体量,拉出三五十万的半近代军队,欧洲人倾巢出动都啃不下来。

慕容信长是在十月来到釜山港周围巡视的,此时的釜山港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港口,人口不过几百,四周一片荒凉。

历史上它要到李氏朝鲜时期,才会变成朝鲜半岛第一大港。

慕容信长之所以会到这里来,当然不是因为他知道后世滏山会大发展,而是这个港湾,有高山阻挡、群岛屏障,又距离倭国较近,是个非常合适的征讨倭国之后勤基地。

得益于倭国自己的闭关锁国,慕容信长很容易就将王氏高丽已经基本覆灭的消息,给遮掩了起来。

等到明年发动突袭的时候,平安京那群蠢货,一定会被直接打蒙的。

踏踏的马蹄声响起,在十名白袍银鞍昭义郎的护卫下,尚书台翰林院学士,户部右侍郎赵普身着青色缺胯衫,出现在了众人眼中。

还在三十步外,赵普就勒马步行前来参拜慕容信长,口称王上,如同臣属对待君王一样对待慕容信长。

“赵普,没想到父皇愿意让你过来,吾无忧也!”慕容信长看到赵普这样恭敬,自然十分满意。

谁都知道,赵普是圣人从微末中提拔起来的亲信,加上此人性格有些好斗,对于同级甚至略高的官员,从来都是隐隐带着几分傲气的。

今日肯如此恭敬的对待慕容信长,足以证明他慕容信长在圣人养父心中的地位。

赵普虽然好斗,但为人是很有逼数的,慕容信长现在在大周,那是一尊谁也不能得罪的大佛。

虽然赵普搞不懂为什么圣天子如此看重征伐朝鲜和倭国,但他懂得圣人器重谁,他就该尊重谁这个朴素的道理。

这边,没等赵普回答,慕容信长就几大步走上前去将赵普扶了起来,“圣人有没什么话让你带过来叮嘱我的?”

赵普再施一礼笑着回答道:“圣人没说其他,只言大王定然记得父子间的约定。”

慕容信长感慨的长叹一声,“父皇目光长远,非凡人所能及也,请父皇放心,信长无论如何,也会完成他的嘱托。”

张鉊能嘱托慕容信长什么?无非就是把倭国比作昔日的高句丽。

且摆明了对慕容信长说,他不在乎信长儿是否会在倭国割据一方,也不在乎慕容信长的后人,是否会不再朝贡中原。

张鉊这个父亲花费天价将慕容信长弄到朝鲜、倭国为王,对他唯一的要求,就是铲除这两地已经开始形成的独立文化,以及很快就要拥有的独立意识。

只要慕容信长能使这两地移风易俗,最后做到与中原无二,那就是天大的功劳。

等到中原人口繁盛,往这两地各移民数百万,从此中国文化在东亚,就真正可以无忧了。

在这样的宏伟大背景面前,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再怎么变换,肉都是烂在锅里的。

而赵普会到朝鲜一行,也是慕容信长向张鉊请求的。

好大儿希望张鉊能派一员能臣到汉城,帮他暂时处理一下政事。

因为接下来的时间,慕容信长需要集中精力在釜山港这块汇集马步军,操练水军,等待着明年的征讨倭国。

在张鉊和慕容心的规划中,倭国肯定是重中之重,优先处理之权远在朝鲜之上,征讨倭国之后,慕容信长肯定是要坐镇平安京的。

而且倭国并不像高丽那么容易征服,因为高丽是人口大多集中在西海岸的几个平原上。

一两次主力决战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然后把其中的贵族杀一批流放一批再招揽一批,基本就能稳定大体局面。

倭国就不一样了,地方大,庄园砦堡多,自主意识远胜过身为王室的王氏家族都要对外称汉人的高丽。

这倭国的征服战,注定是一场持续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小规模但高烈度的战争,更别说还有作为前出东胜身洲基地的关东地区需要开发。

所以慕容信长准备从现在开始,就待在釜山港周围筹备征讨倭国,此后更准备把国都迁往平安京。

至于朝鲜,慕容信长留赵匡胤率马步军一万五千镇守汉城,防备少量顽固分子闹事,赵普则被任命为燕国的右国相,负责处理政务。

至于以后,若是没有大的变故的话,好大儿准备在他百年之后,将他这个燕国一分为二。

把朝鲜交给胡氏肚子里的次子,再让次子娶妹妹齐国公主张祺楠和裴远之子裴全福所生的女儿为后。

齐国公主张祺楠,是皇后曹延禧的长女,也是慕容信长的嫡亲表妹。

好大儿一直有些遗憾他不是张鉊的血脉,但如果能让他的儿子娶姨母和养父的外孙女,也算是某种程度上圆梦了。

至于倭国,当然是要留给长子虎头的。

其实呢,朝鲜和倭国之间,并不是完全封闭到一缕风都吹不过去的。

与几年前慕容信长封锁安东和高丽时一样,几乎所有的人和物都不能交通,但还是有一种人,可以进行并不频繁的交流。

那就是僧人。

慕容信长眼前跪坐着的,就是三名来自倭国的僧人。

在这个时代,倭国的关白封锁了前往高丽的航线,大小港口没有得到允许,没有一条船可以出海。

这唯一的例外,就是拥有私家港口的僧侣们。

这三个和尚就是从北九州壹岐的私港出海,到达滏山外海的。

为首僧人自称法号平通,来自平城京的东大寺,三人专门到滏山来见慕容信长,就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请援。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倭国佛教,一向宗那种走群众路线的还没有出现,这白莲宗的祖师之一延寿和尚,才刚憋着一股劲登上沧溟之水往北美去呢。

其余华严宗、天台宗等,跟中原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些山岳派佛教。

所谓山岳派,是后来人的一个归纳,笼统的来说,就是指将寺庙建在名山大川深处的佛门。

但此时的日本,佛门在公卿贵族的直接下,已经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武装,甚至能自己从各个郡国收取租税。

你叫这样的佛门势力去名山大川深处建庙?他们肯?

所以,中土的佛门,虽然有鉴真大师,空海大师这样佛门大能加持,但注定在倭国是不可能壮大的,因为他完全违背了倭国的政治风土。

历史上最后,日本的佛教和神道教以及武士道合流了,失去了宗教上的统治地位。

有一些后世还能剩下的,也大多魔改过,唯一几个基本还算正常的,也空有名声,信仰不显了。

但在此时,日本的和尚野心家们,看到了另一个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佛门宗派-六法宗。

六法宗好啊!不推崇名山大川,讲究的就是一个帮亲不帮理,念一声无上天你就我兄弟,对自己人讲究大慈大悲,对于敌人动辄就搞物理超度。

虽然这六法宗里面夹杂了大量儒家思想,比如讲究大复仇的公羊派和讲究大义尊王的谷梁派,都被揉进了这里边。

但以往的华严宗、天台宗等,也一样夹杂了大量中原文化内容了,这有什么关系。

这种教义对于日本佛门来说,诱惑力太大了,所以平通和尚根本不想试探慕容信长,直接提出了他的要求。

只要慕容信长征服倭国后,愿意将七道六十六国中的一半,拿出来封给倭国佛门,让寺庙成为事实上的封臣,他们就愿意做内应。

并且承认慕容信长为地藏王菩萨转世,整个倭国的佛门弟子和僧兵,都可以被慕容信长所用,成为慕容信长的信徒。

慕容信长拿着僧人递上来的拜帖,冷笑的看着平通和尚,“大师对六法宗的了解,看来只是皮毛啊!

吾之神魂,乃是佛陀恐无上天不能应对下界之邪魔外道,遂命地藏王菩萨舍本果位,以三分神通下界为无上天养子,助无上天弘法、护法而来。

无论倭国佛门承认还是不承认,本尊之神魂正位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倒是你们,若是认或可得到拯救,若是一叶障目不识真主,需得当心佛也有火!”

时间线走到这里,好大儿的脾性和心境,其实已经起了极大的改变。

在进入安东彻底覆灭契丹独当一面之前。

慕容信长是一个极度崇拜张鉊,作战勇敢的好大儿、好统帅。

是天下人心中义薄云天的小孟尝慕容白袍。

是能在石敬瑭葬礼上,当面训斥石重贵不孝的仗义执言大豪杰。

但是经过了这几年的独立自主发展,不是说慕容信长就完全改变了性格,而是他身上身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和来自血脉与宗教的骄傲,开始逐渐增强。

开玩笑,一个小号的李二凤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有了神性之后,他与离开凡人的这个范畴,就只差一线了。

所以在慕容信长眼中,倭国的佛门唯一的出路,就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通过投靠与臣服获得在他准许的范围中内,攫取权力的机会。

而不是拿着一张名单,在这里跟他讨价还价。

“大师以为吾慕容信长是三岁孩童?连平城京都要归你们所有,若是这样,某何必跨海出动大军,不如就在这朝鲜,治理这两千里江山算了。”

王朴有些担心的看着慕容信长,他很怕慕容信长勃然大怒,将倭国僧人驱赶而走或者处死。

作为慕容信长身边最心腹的谋士,王朴是少数能清楚感受到慕容信长变化的人。

不过,听到慕容信长这么说,王朴在心里长长的舒了口气。

这种事情,本来就是不断来回拉扯的事,只要没第一步就把路堵死,那就有的谈。

平通和尚看着勃然大怒的慕容信长,心里跟王朴是一样的想法,平城京也就是奈良,他们确实很想要。

因为平城京代表了倭国佛门最怀念的一段时光,那时候的他们甚至能超脱于公卿之上,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国政。

可惜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后,号称寺庙满城的平城京,就失去了政治地位,而佛门也相应失去了影响朝政的能力。

“朝鲜是两千里江山,但我日出之国,乃是五千里江山,王者,岂会嫌弃土地太多?

且若是无我,菩萨要统治这五千里江山,不说痴人说梦,也是几无可能。可要是有了我们的支持,只需一二万兵就能一统日出之国。

贫僧等只要一半,这还多吗?”

慕容信长心里一动,他突然意识他,对面的和尚,当然也可以说整个倭国的和尚们,或许接触过六法宗,判断出慕容信长肯定是有意染指倭国,但并不知道他准备明年就出兵征讨。

同时,倭人也根本没意识到大周兵将到底有多凶勐,所以这些和尚才想来前期接洽一下,刺激下慕容信长,他们只是想借势,把慕容信长当成一个帮手。

所以,面对帮手,和尚们只要求将寺庙庄园化,和尚贵族化,然后得到一半领土作为佛国,在他们看来,自己这方,已经是极大的让步了。

于是,慕容信长立刻转变了态度,他仿佛认真思考了片刻,然后又快速摇了摇头。

“平通大师,出家人不可妄语,尔等倭国佛门衰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若是只需吾出一两万兵就能成事,尔何须给出三十三国领土给吾?

将六法宗传播到倭国的兴趣,吾有那么一点,但还需开诚布公的谈一谈。”

慕容信长这话的意思,是已经看出对面的和尚只是一个前来探路的小卒子了,甚至都未必是东大寺来的,但即使如此,他仍然表露出了愿意谈一谈的意思。

果然,平通和尚听到慕容信长的话,用流利的唐音说道:“菩萨慧眼识真,小僧回去之后,必然就会有真正的大德,再来与菩萨畅谈。

小僧只能说,倭国武士也与我们这些佛陀信徒一样饱受公卿的压迫。”

夜已深,三名倭国僧人在慕容信长安排的六法宗僧侣带领下,前往附近的寺庙休憩,慕容信长则跟王朴、王景、高松等人还在商议。

王朴不愧是战略大师,在极为有限的信息下,理出了一条较为可信的线索。

“倭国僧人比起昔日肯定是利益大受损害,但如今已过了上百年,他们也不是失去了一切,早已习惯了目前的地位,因此起来闹事的可能性,并不高。

但是倭国的武人,那可真谓饱受打压。

自从昔年大朝白江口一战,使得倭人上下看清他们所倚仗的武力,在中原天朝面前毫无用处之后,倭国的武备就开始江河日下。

因为倭王发现,派遣遣唐使到大唐,紧密打探大唐消息,一旦有事不用其他人,就是这些遣唐使,就能有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大唐怒火的能力。

同时倭国国内则自我封闭做出乖巧的样子,好似一只不但不咬人还挺亲近人的幼狼。

以恭顺和乖巧为掩护,尽量不出现在大唐军队的视线之中。

这个政策是很成功的,此后大唐上下,都没有将倭国当做一个有威胁的对象过,跟别提出兵。

但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武人的地位,开始急速下滑。

臣以为,这些人不一定是僧人,因为倭国的武士和僧兵是有区别的。

僧兵有钱有地位,武士则什么都没有,是以后者闹事的可能性才是最大的。

甚至他们都不是从平城京来的,而是就在咱们对面的西海道肥前国,或者山**的长门和石见两国的武士。”

倭国的国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郡国,跟府差不多,道则相当于省。

西海道就是九州岛所在,山**则是本州岛靠近大陆的这一面。

慕容信长来回走动了两步,随后说道:“文伯说的有理,畿内地区的僧人地位较高,且彼此争斗激烈未有统属,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过来和咱们接洽,且还**裸的表示投靠。

确实更大的可能,是西海道和山**西边饱受压迫的西国武士中的野心家,才会有这么样的动力。”

高松把手一拱,“既然如此,大王就更加要接纳他们,收服他们,畿内之人是得了好处的,不管是武士还是僧人,都不可信。

但是穷苦的西国武士还是可以招揽的,虽然他们无甚勇力,但用来收集倭国情报,是极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