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瀚海唐儿归 > 第849章 分割倭国与石见银矿

第849章 分割倭国与石见银矿

书名:瀚海唐儿归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9 03:34:20

大周,直隶,开封府,滑州。

张鉊正带着皇后曹延禧在黄河边视察。

虽然张鉊登基之后就开始在毛乌素沙漠和陕北、晋西北种树恢复生态。

但到现在也没开始几年,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反而是黄河这个老大难,开始显现出它的另一面了。

从绍明八年(953)正月开始,黄河就爆发了几乎是从河中府到滑州全阶段的凌汛。

所谓凌汛,就是河中出现大面积的冰凌堵塞河道。

这些冰凌不易融化,呈固体状,它们体型巨大,多不规则的锋锐尖角,很容易将此时脆弱的河堤给撞破、挤破。

当然,最恐怖的,是下游还是冰块堵塞河道,但上游早已开春。

这时上游大量冰块融化,河水顺流而下带来巨大水量,可是下游还堵塞着。

这样的巨大反差,可以很轻易的在全河段不下雨的情况下,于下游行成大洪水,并引起决堤。

因此,从正月开始,朝廷上下就全部动员起来了。

好在沿河各地在前几年都建了一些用来分洪的人工湖,此时正好用上。

工部派人一边将河水分流,一边动用战船用拍杆砸冰块,甚至是让渔夫、水手驾驶小船到大冰面上凿碎冰块。

而在这次应对黄河凌汛中表现出色的不是工部的官员,而是一个在寿州之战中被俘的南唐降将陈承昭。

此人在水患防治,兴修水利上非常有才能,张鉊已经火速把他从一个水军指挥使,提拔为了工部右侍郎兼都水监都水使者,连张鉊这个皇帝到了黄河边,都要归他指挥。

一直持续到了三月初,凌汛的危险才过去,张鉊也才松了口气,准备返回神都洛阳去歇息几天。

一碗白粥,一叠咸菜,三个杂粮馍馍,张鉊喜欢美食,但也挺能对付的,属于上限挺高,下限也很低的那种。

特别是经历了当初在天水温大、温仲父亲做的黑暗料理后,下限就更低了。

皇后曹延禧就不行,她低着头,稍微避开张鉊的视线之后用葱白的小手,狠狠掐着这个杂粮馍馍。

每次就掐那么一点点扔进嘴里,看起来不像是在吃东西,而像是在将这个杂粮馍馍凌迟一样。

至于旁边的两个小子,长子张贤存跟张鉊一起经历过天水温氏黑暗料理,面前这点杂粮馍馍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他吃的比张鉊还香。

至于被当成太子培养的皇四子张贤景,小家伙虽然明显不爱吃,但还是能强逼着自己大口大口的吞咽,并且还小心翼翼的不让粮食掉到桌子下面去。

吃了没几口,远处传来了鼓声,这是有紧急情况才会敲响的大鼓,张鉊立刻把碗筷一推,不等身边的内侍伺候,带着全家就往滑州城而去。

走到半路,连滑州城墙都还没看见,背插三面红色旗帜的急使就已经赶到。

张鉊大笑了起来,这么急着来的急使,除了从倭国发回战报,应该没有别处了。

果然,急使递上来的战报,就是慕容信长从倭国发回来的。

虽然战报出发的时候,赵匡胤还没打完仙台之战,但就是这之前的战果,就足以让张鉊欣喜若狂了。

“信长儿打的好啊!三战三捷,破倭军近二十万,阵斩倭国兵将数万,擒杀其主,哼!”

说着张鉊冷哼一声,好像第一次知道倭王自称天皇一般,“小小蛮夷,竟敢自称天皇,大逆不道!”

曹延禧也喜上眉梢,信长儿终于是不负众望,而慕容信长越是优秀,她和张贤景的位子就越稳固,她看张鉊高兴,也有些感慨的说道

“昔日倭王致书隋炀帝,自称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狂妄至极,只是昔日高句丽尚在,隋帝只能忍了这份狂悖无礼。

今日圣人灭其国杀其狂妄之主,可为中华之圣主矣!”

张鉊内心里高兴至极,拿下了倭国在长远处来说,他消灭了第二个能对中华文明构成一定程度挑战的高句丽,为后世子孙消灭了一个祸患。

从近处来说,慕容信长这么快拿下倭国,那么去美洲找农作物和搞金银就能更快实现了。

张圣人现在还不知道延寿已经上了黑潮,内心里还是有些着急的。

而对比起张鉊的暗暗高兴,张贤存就更加高兴了,因为慕容信长的东征结束之后,朝廷的大部分人力、物力,就终于可以用到他这边来了。

就在慕容信长在倭国大杀特杀的时候,张贤存和郭荣在大理打的并不顺利。

虽然一开始就拿下了建昌府(西昌)和乌蒙城(昭通),但很快,从建昌府南下的周军,被大理军队堵在了渡口关,也就是后世的攀枝花市。

这里是泸水(金沙江)和西泸水(雅砻江)的交汇处,山高川急,大理军以五千人卡住此关坚守不出,就把两万周军给堵住了。

同时,从乌蒙城(昭通)南下的军队,虽然顺利突破了东川郡的险关,但大理举全国之力征发大军沿着乌蒙山布防,足足六万多人占据地利,郭荣只有两万多人,一时间也打不进去。

至于横断山脉北面的西山八部和其他吐蕃、黑白夷的军队,他们只有万余人,至今还在围攻聿赍城。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大理也是百万人口的大国,而张周动员去进攻的军队,真正的精锐,只有郭荣手里的亲军右豹韬卫,禁军南溪镇,刘再升手里的禁军武平镇和武德镇。

这一卫三镇加起来总兵力不过一万四千余,要算上其他三万多卫所军和吐蕃、西山羌等征召兵,才堪堪凑足了五万人。

可以说,负责进攻大理的,实际上就是四川一个行省而已

甚至都不是全四川行省,至少折德愿镇守的川东涪陵、夔州两府的力量,是在配合郭威对牂牁蛮进行拉拢和讨伐,以求收复黔中道的军事行动。

那么,朝廷的力量都调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自然是支援慕容信长的东征去了啊!

在慕容信长征讨倭国的时候,张周朝廷将精锐的亲军左右金吾卫调到了半岛上,主要参与剿灭高丽残余的军事行动。

因为慕容信长在朝鲜的统治并不稳固,下面起来反抗的可不少。

自慕容信长征讨倭国之后,至少发生了数百起封臣被袭击的事件,其中有二十余起造成了死伤,甚至有三名巡检使殉职。

可以说,慕容信长能放心征讨倭国的原因,就是张鉊这个父亲会在后面给他擦屁股。

而除了左右金吾卫进入了朝鲜,为了稳定慕容信长走后安东的局势,阎晋还带走了两卫四镇数万精锐。

同时为了保障慕容信长在倭国的物资,从绍明六年(951)起,大周朝廷往朝鲜和倭国发出了超过两千架次大小运输船,运送粮食近五十万石,物资数万吨。

光是为了这个保障任务,因风浪倾覆的运输船多达四十余艘,牺牲水军、水手数百人,几乎整个江南、胶东两省的水上力量都被发动了起来。

运送如此多的物资到朝鲜和倭国,背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难以计数,远不是表面看着的数十万石粮食和数万吨物资这么简单。

这也算是天道好轮回了,当年张鉊在安西到处南征北战,差不多把李圣天家族四代积攒起来的财富全部掏空。

到了张鉊这里,也为了慕容信长也几乎动用了大半个天下的力量。

当然,李圣天和于阗金国最后收到的回报,至少是他提供的十倍以上,光是国土就要扩大了一倍不止,还得到了富饶的天选之地费尔干纳盆地。

张鉊相信,他现在的这笔投资,在未来的岁月中,也能为华夏文化带来远超投资十倍、百倍的回报。

不过,这一切对于张贤存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反而还因为慕容信长占据了大部分国家的力量,导致他进阳苴咩城去当滇王的梦想,一直不能达成。

现在局面是,要击破大理段氏,这一万多精锐加三万多二线部队肯定是办不到的,军械也不太够。

但要是能将精锐加到五万左右,再配合七八万二线部队并民夫十余万,大理国就肯定是扛不住了的。

所以,张贤存比张鉊还高兴,慕容信长的征讨顺利结束,那么接下来,就轮到他的西南征讨战了。

神都洛阳,紫微宫中,张周现在的朝廷,绝大部分的衙门都已经搬迁到了洛阳。

但张周的洛阳城,没有达到唐时那样的规模,内城外城加起来,比唐时足足小了三分之一还多。

所在张周,神都洛阳承载的更多是政治上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有严密防御力量的要塞堡垒群,人口也不算多。

因此要体会市民经济的话,还是看东边的东京开封府。

三娘子今年已经四十八岁了,张鉊也在今年满了四十岁。

昔日有些奶味和婴儿肥的三娘子,已经慢慢转变成了一种富态的华丽,穿上正式翟衣的话,恍若庙中的观世音菩萨一般。

三娘子手里拿着信长儿发回来的战报,以及私下里写给她和张鉊的家书,脸上露出自豪与开心神色的同时,泪水正一串串的往下落。

良久,三娘子亲手拉着张鉊,让他在胡床上做好,随后三娘子整理衣冠,向着张鉊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叩首大礼。

张鉊也没阻止,虽然他不知道三娘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肯定有她原因的。

半晌,三娘子从地上抬起头来,膝行到张鉊身前,把头放在张鉊的膝盖上,幽幽的说道

“哪怕就是五年前,圣人要把信长儿打发到高丽与倭国去的时候,奴心里是很不乐意的。

我就这么一个儿子,立下了盖世的功勋,却要被打发到蛮荒。

但今日才知道,此二地非是蛮荒,相反确实如圣人说的那样,是必须要早日纳入华夏范围的紧要地盘,这让奴都起了去看一看的念头。

自古继父能对嗣子比对亲儿子还好,还是在帝王家,圣人是第一个,这个三跪九叩大礼,是臣妾替慕容言道给圣人磕的,有陛下如此倾尽心血培养信长儿,是他三生有幸。”

张鉊看着曹三娘子,一时间不知道还是该点头还是该摇头,她这么说,那就是想去倭国看一看,又怕张鉊不允许,所以借着替慕容信长生父慕容言道行叩拜大礼的机会说出来。

“海上风急浪大,哪怕就是积年水手,也无法保证就一定不出事故,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想了想,张鉊只有这个理由来阻止了,当然他也可以硬邦邦的甩出一句不允,但那不是张鉊的脾性,也对不起他和三娘子起于微末共患难的感情。

“臣妾自然不会去明州坐船去倭国,而是先走陆路去朝鲜,然后从釜山港去倭国,这样虽然多耗几个月时日,但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三娘子自然早就想好的对策,对此张鉊只能长叹了一口气。

对于巾帼不让须眉的三娘子延鼐来说,慕容信长不单单是她唯一儿子这么简单,还是她恨不能为男儿身的寄托。

她从小精心培养的这个文武双全又有德操的儿子,所干的每一件事,都是三娘子想干又没法去干的大事。

如今信长儿已经打下了大大的江山,三娘子怎么能不想去看看呢。

脑海里千回百转,张鉊想了又想,虽然心里舍不得,但带入到三娘子的角度想一想,也不是不能理解。

静静的沉默中,只有烛火轻轻在跳动和偶尔的噼啪声,半晌,张鉊抚摸着三娘子的秀发,轻轻点了点头。

“把英国和虎头他们也带去吧,瑛娘还小,就让她留在神都陪陪菱娘,等大一点了再去倭国看望父亲。”

慕容信长的正妻英国公主和长子虎头,以及媵人康氏、仆固氏都还在洛阳,既然三娘子要去,就干脆让他们一起过去。

瑛娘是慕容信长的小女儿,现在才六岁,在这个幼儿容易夭折,张鉊都刚刚失去了一个三个月大女儿的情况下,实在不宜跟着翻山越岭、跨江过海。

菱娘则是三娘子和张鉊所生的皇四女陈国公主张祺菱,三娘子可以去倭国,张祺菱肯定是不能去的,所以张鉊才这么说。

三娘子听到张鉊同意,方才从他膝盖上抬起头,屁股向后退了几步之后,又给张鉊行了一个大礼。

“臣妾真是有些恃宠而骄了,历朝历代能允许皇妃出宫就在皇城内省亲,都是天大的恩典了,臣妾竟然想离陛下万里,幸得陛下宽宏大度。”

张鉊本来想摆了摆手示意他还是很大度的,但突然有些说不出来话了。

三娘子已经四十八岁,虽然他保养的很好,看起来跟后世四十二三岁的女性差不多。

但这毕竟是古代,是一个就算没有天灾**,也基本就活个五十来岁的时代,就三娘子这个年纪,她还要跨江过海去倭国,等她到了地方,都得五六个月以后。

去了倭国见了儿子,也不可能马上就启程回来,总还得住上几年。

张鉊算是再一次见识到了这个时代的交通不便,这一个不好,张鉊再见到的就是三娘子的骨灰了,说句一别永远绝不为过。

“三娘,这么一去,咱们还能再见面吗?”张鉊吸了口气问道。

三娘子本来也很伤感,但看到张鉊竟然如此不舍,顿时又高兴了起来。

“圣人放心,奴一定会保护好身体,会活着从倭国回来再见圣人的。”

两人又温存了一会,随后的谈话就开始转向对倭国的处理方面了。

慕容信长的家书中询问了张鉊对于如何处理倭国的意见,还请张鉊给倭国重新赐名。

这个问题,张鉊其实早就考虑好了,就如同他对王氏高丽的处理那样,倭国肯定也是要换名字的。

且张鉊还想到了以后,比如慕容信长这个燕国,不可能永远存续下去,毕竟这个燕国存在的意义,就是夏君夷民。

可要是再过几百年,电报、轮船等东西开始出现的时候,燕国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朝鲜和倭国,将理所当然成为行省而不是封国。

所以张鉊现在的设想是,他要将朝鲜和倭国分为四个行省。

半岛北部为乐浪行省,南部为朝鲜行省,倭国的本州岛为朝日行省,九州岛与四国岛组成蓬莱行省。

这四个行省暂不设官员,乐浪行省未来由耶律阿不里的儿子建立藩国治理。

朝鲜行省就如慕容信长请求的那样,等他百年之后由钱氏为他生的儿子镇守,未来很可能单独成立一个越国。

这是钱氏和原吴越国上下在这次征讨倭国中出兵、出粮、出船占到朝廷百分之五十后,应得的分红。

把这些给三娘子交代一番之后,三娘子拿着家书问道“信长儿想要给你这个父亲一些回报,想将摄津府之地献给你。”

张鉊笑着摇了摇头,“信长儿倒是有心,摄津临近大坂又富庶,但某不需要。

你去了倭国之后,告诉信长儿,某不要摄津国,但要他把石见国的岛根县献上来。”

三娘子眨巴了两下眼睛,她知道张鉊从来不无的放矢,此时故意提及石见国的岛根县,肯定是有原因的。

张鉊嘿嘿笑了两声,“别瞎猜了,我告诉伱,这个地方有银矿,非常大的银矿。

到时候让信长儿别把这个地方给封出去了,要自己派人去,找到矿脉之后,大部分押解往朝廷,他可以得一小部分。”

三娘子听到银矿,还是张鉊亲口说的非常大银矿,那眼睛都亮了,因为现在的张周,太缺银子了,她帮张鉊管着以下部分内府的帐,因此很清楚。

目前的张周,不缺货物,因为这些年天气不想以往那么无常,天下也太平了,经济和人口正在快速恢复,往往一省就能缴纳税收数十上百万贯。

但这个几十上百万贯,不是指银钱,而是各种各样的实物。

米粮、布匹等等多不胜数,但流通所需的铜和银,却非常稀缺,市面上一直是处于钱荒的状态。

甚至朝廷的钱庄也不敢再发行银票和限定使用的军票了,因为市面上等值货物太多,金银铜等贵重金属的储备却非常不足。

张鉊早年从天竺和萨曼波斯弄回来的金银,早就支撑不住银票的面额,如果不是裴远改佛从佛门罚没了一大批金银,根本支撑不到现在。

若是圣人口中这个石见国岛根县,真的有非常丰富的白银矿藏的话,已经隐隐明白一点金融规则的三娘子知道,全天下的经济,那就真的要开始更快速的发展了。

而倭国,也将因为这个银矿和中原联系的更加紧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