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科幻 > 属性点慈善家 > 306 测绘

306 测绘

书名:属性点慈善家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2-02 19:24:09

研究院的团队在现场折腾两天,主要是对各种零件的功能和“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进行内部讨论。

东西要分批保密转移到重工,留给研究院的时间不多,但大家还是设法进行了一些测绘,尤其是装甲运兵车的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的功率为220千瓦,从数字上看,机车总厂弄的卡车也有80千瓦,似乎没低多少,但不是一种东西,没有可比性。

蒸汽汽车因小容量煤舱导致的燃烧状态快速变化,输出并不是很平稳,就算把压力打满,它也在六十到八十千瓦间浮动,期间可能需要减少动力供应以恢复气缸压力。

装甲运兵车上的是直列六缸柴油机,虽然研究院的人还没真正接触内燃机,但最近上“机械动力发展”的课有概念,就算一点没有,看到气缸和轴承结构也能猜到它的出力平稳度要高得多,没有足够的运动一致性,六缸等于六个炸弹。

测绘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大家发现这台比80马力蒸汽机还小很多的机器,加工精度非常高,比如游标卡尺量出来的六个缸体的圆孔圆误差均小于0.01毫米,大概只有八分之一根头发丝那么点差距。

以这样的精度,已经是宏观层面的正圆了。

看到测绘结果,才知道为什么重工厂一上来就要求提精度,甚至到现在还是主要任务。

越是讨论和测绘,兴趣越大,可惜时间不够,大家只能先回研究院等消息。

修院长回到院里忍了两天,然后天天往重工跑,把重工这边的厂长问得头大。

“我们也是听指挥的,我怎么敢问军队如何安排。”厂长说着走到窗边一指,“陈列馆就是那,厂里原来的室内运动场,现在已经清空了,反正货到了你拿院士证就能进去。”

得了准信,修还是三天两头的过去看。

其实重工厂的厂长还是说瞎话了,室内运动厂只是临时陈列馆,还有个新的在修,建造等级明显不一样,墙都厚一截,还把小指粗细的钢网筑在墙里。

重工厂长哭笑不得:“那房子要造一年多,我现在告诉你干啥。”

也许是感受到了厂长们的困境,回来半个月后,平均一天一列军队押运的列车把货一批批送到,在原体育馆分区陈列。

虽然称作体育馆,实际是工人活动中心,里面除了贯穿一二层的羽毛球场大小的运动区,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房间,被分门别类放着各种东西。

修天天盯着,等门卫一放行,立刻把自家人呼啦过来。

当然做事急了点,也没忘记保密,会经常离开研究院出门办事的不会叫来。

这里的门卫是新城西的城防军。

新城西哨站在城防军从利刃换成本地人的时候就移交给城防军了。他们要保护重工和科研院在新城西北角的露天实验场,所以要遵守涉密原则。

能进重工大门内站岗的都不是一般人,不能和普通城防军一样下班回家,一个驻扎期就两个月,轮岗前还要审查。审查工作则由新城重工武装处负责,如果疑似有问题,就直接找驻研究院的卫戍部队接手。

差事挺苦,也有好处,站岗的还有一份保密津贴,由卫戍部队和重工共同支付,几个门卫加起来一个月才一百几十块,但流程挺麻烦。

两拨人都没工夫奉承门卫,排着队检查证件进去。

进去之后,两拨人倒没有故意拉开距离,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去哪里,碰到了还会聊两句。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重工和研究院制造局定位不一样,前者是造生产机器的,后者是用生产机器的,虽然制造局也有试着自己造生产设备,但效果一般。

制造局的生产设备,魔法锻机红了一段时间,不过火车研发过程中重工学会了多类型的液压应用,后来有泥潭城的油料支持,造出来的锻机压力一下就爬上千吨了!

魔法能制造很多效果,可惜在液压的强势区,魔法的能耗显得太大,再综合生产过程中宝石级人造氧化铝的消耗就显得不太行,和电动相比性价比略低。

重工和研究院两拨人来看展品的目的也不太一样,研究院基本就是瞎参观,重工最近却有大任务一直卡着。

这群人上回去金红已经有了一些头绪,也天天盼着展馆开放,现在就在里面分头测绘各个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涡轮。

重要的事需要反复说,军事装备的基础属性就是可靠。

利用废气驱动的涡轮存在“响应时间差”,毕竟需要等发动机把废气烧出来,才能通过排气量决定转速,这一点时间差对于军事载具可能就是生死存亡的差别。

所以军用装备即使存在非要使用涡轮的情况,也会使用皮带或链条传动的机械涡轮。机械涡轮会消耗发动机的动力,进气增压带来的动力提高幅度也会显得更小,但油门下去立刻就会响应,也不会因进气情况过于恶劣,从排气部把气循环堵住。

营地遗址里根本没有重型装备,军事非重型装备基本不用增压,整个展馆里仅有的几个涡轮部件都是民品车上带的,也就是供研究人员使用的车辆。

组员这次来主要目的就是测绘涡轮轮叶。

没错,难坏了蒸汽轮机项目组组员的,就是轮叶。

因为缺乏科学工具,也没有靠谱的积分公式组可用,想获得高效率的叶片形式就变成了大海捞针一样的工作。

如果能很容易把涡轮叶给做出来就算了,大不了试个几百上千次,问题这破玩意非常难造,以至于一丁点叶片变化,高级技术工人要开会讨论好几天,再车翻几十个废件,才可能出现达到纸面要求的东西。

就这还只是缩小的模型,原尺寸件因为还没有定型,都没设计出加工设备来。

现在有直接参考,叶形就能省下很多工夫,即使达不到50%的转化率,有个30%到35%作为第一代也够用了,有了充分的电力,才好往后推进。

蒸汽轮机项目组也不是只盯着几个涡轮,也会去测绘其他东西,比如发动机密封区、各种轴承。

第一台蒸汽轮机会用在自己家,不发电,纯粹用来替换掉原有的机床车间驱动模式。

机床车间用往复式运动的蒸汽机,驱动靠近车间天花板上的轴承组,然后再利用机械结构传导到各机床位。

这种结构整个重工花了很多心思,现在把整个车间的主转动系统换掉了,加了很多减震避震的东西,但无论怎么做,都会在终端机上产生震动,当然要车削,震动本身也不可避免,不过如果能把动力接入从往复式改成轴传动,就会有更大的改进余地。

至于电机驱动……还是别指望的好,风谷电机厂的电机特么的震动幅度比重工的终端机车削端点都大,指望它不如纯手动!

工程师们自然不会否认电动机是未来趋势,因为电动机存在一定的磁悬浮空间,可以显着降低轴震动,但就现在而言存在一个克服不了的悖论。

那就是电动机生产中,需要用到重工产出的设备,而重工的最高加工精度,会随着零件变大、本地组装、当地装配出现逐级下降。

从那边的机器生产出来的电机,再经历几道装配流程,还想反过来增加重工的精度?除非做到电机转动中定子转子完全不磕碰。

里面还涉及到永磁材料学和各种加工环节,电机的功率重量比不够高,如果能提高这个值,以一个合适的大小驱动较高的速度和较大的扭矩,即使存在微弱震动,也可以靠人工克服一些困难。

要不找研究院帮帮忙?

组员们讨论着,盯上同在展馆内的法师系人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