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170章 古有破釜沉舟,今有千里焚粮

第170章 古有破釜沉舟,今有千里焚粮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19:33:42

这次的风依然是对着南军狂吹,南军被吹的眼睛都睁不开,弓箭火器无法发射,盛庸和当天的李景隆一样,跺脚直呼,天不助我。

在妖风的助阵下,南军根本抵挡不住。

盛庸见势不妙,拔脚就逃,退往德州,燕军紧追不舍,南军各部四散而逃,丢盔弃甲,死伤数万,再次惨败。

盛庸惨败时,平安和吴杰的兵也还在路上。

平安用兵很小心,昨天上午发现朱高煦拔营而起后,立马决定追赶,但又怕吴杰营被袭(吴杰大部都是步兵,骑兵俱在平安手上)。

于是将部下两万骑兵一分为二,由马溥领一万骑,护卫吴杰,他自己亲率一万骑追赶朱高煦。

但他比朱高煦晚出发几个时辰,而且晚上不敢行军,怕被突袭,路上小心翼翼,也怕被突袭,所以一路上来速度比朱高煦慢多了。

等平安部连破李远两条妙计后,好不容易来到夹河几十里外,却收到盛庸军被击破的消息。

平安当即掉头,和吴杰合兵一处,退回真定,夹河之战结束。

夹河之战重新确立了燕军的优势,不但重创南军,又新招了数万降军,此消彼长下,燕军东昌惨败的元气缓缓恢复。

三月初四,建文帝因夹河之败,罢免齐泰、黄子澄,谪出京城,暗中却令其募兵。

而击败盛庸后,朱棣决定乘胜追击,进军真定,再打垮吴杰和平安。

但真定他打过一次,上次的兵马比这次还盛,依然没有办法,所以燕王决定诱敌出战。

于是燕王又来了个套路,下令军中四出取粮,另用细作向吴杰等透露此事,吴杰和平安等见状,决定袭击燕军,平安更是打算用骑兵断燕军粮道,燕王则叫朱高煦反抄南军退路,双方各用计谋。

三月初九,双方先于藳城单家桥交战,平安率军奋击,大败燕兵,并抓到了薛六,这薛六也是狡猾,平安抓到他后当场要砍他,薛六直接脱口叫道,俺愿降,俺愿降,俺儿子在高阳王军中,可为内应。

平安信以为真,让人先捆住薛六,没有杀他,不料薛六奋力挣脱绳索,抢刀杀了守卫,又骑马回到燕军阵中。此战大量燕军被南军的火枪和弓弩所伤,朱棣的帅旗被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由于朱允炆的禁杀之旨,朱棣本人反而没事。

第二天双方接着又战于滹沱河,这次平安在阵中架起木楼,集合强弩和弓箭使用,交战时他总要登楼眺望,指挥军中以强弩射击燕军,那部燕军冲的最猛,就射那部,所杀颇多。

眼看着南军又有优势,诡异的事情又来了。

现场忽然刮起大风,掀屋拔树,风声如雷,燕王各部趁势猛攻,平安、吴杰只得败退真定。

但退到半路,又被等待机会的朱高煦率骑兵一顿冲杀突袭,损失惨重,等吴杰和平安等逃回真定,发现十万大军损失一半以上,燕军仅斩首就有六万余。

战后,朱棣将射成刺猬的军旗送回北平,令世子朱高炽妥善保存,以警示后人。

从白沟河、夹河到藳城,燕军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朱棣认为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为,靖难的信心前所末有的坚定。

夹河、藳城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南军各部坚守城池不出,双方战事稍缓,而燕军击败平安后,立刻南下,先后经过顺德、广平、大名,并驻扎于大名。诸郡县望风而降。

朱棣听说齐泰和黄子澄被贬,上书和谈,表示“奸臣窜逐而其计实行,不敢撤兵”。朱允炆与方孝孺讨论,方孝孺表示可以借此机会遣使回报,拖延时间,并懈怠其军心;同时令辽东等军队攻其后方,以备夹攻。

于是(四月)建文帝令大理寺少卿薛嵓去见朱棣,传诏并秘密在军中散布相关消息。薛嵓见朱棣,说“朝廷言殿下旦释甲,暮即旋师。”朱棣表示这连三尺小儿也骗不过。薛嵓无言以对。

五月,知道燕军出兵大名,平安和吴杰、盛庸分兵切断燕军粮饷道路,朱棣颇为担忧,派指挥武胜上书朝廷,请求停战,撤换平安等人,以此作为缓兵之计,建文帝大怒,将武胜关入诏狱,和谈破裂。

六月,为了报复南军,朱棣也决定断南军粮饷,使德州南军陷入困境。

他让都指挥李远率兵六千,换穿南军甲胄,南下。

因为朱高煦多次在他面前夸赞李远用兵,燕王这次终于让李远独领一军。

但李远接到命令后,还是有点不高兴。

因为当时盛庸大军驻德州,南军的粮草都是从徐、沛附近的昭阳湖上船,经水道往德州运。

而徐、沛在江苏(直隶)境内,穿越整个山东,当时的山东,可是全在南军控制之下。

李远接到命令后,先来拜谢了朱高煦,因为是朱高煦多次举荐,燕王才认可他的能力。

但言语之间,对深入敌后还是不爽,因为如果对面有同级别的良将,很容易把他包围在山东或江苏境内。

这种重要的事,燕王个心腹都没派,派李远来,明显做了两手打算。

干好了就是好事,失败了,损失的也不是心腹。

燕王这点小九九,朱高煦和李远都看在眼里。

临行前,李远道:“末将这次若能活着回来,想跟着高阳郡王。”

朱高煦没有犹豫,重重点头:“将军一定能旗开得胜,我等你回来喝酒。”

李远哈哈大笑,和朱高煦告辞之后,

他带了六千骑兵,并换成南军衣甲,假装是为南军运输袍铠的。

李远又让每人在背上插柳一枝,从河北进入山东,穿越整个山东省,再经过济宁、沙河一直到沛县,南军都没有察觉到。

到了沛县之后,李远派人焚毁了南军在昭阳湖、南阳湖、独山湖的粮舟上千艘,粮食百万石,通天大火数日不绝,史书称:河水都变热了,鱼鳖都死后浮上水面。

附近的南军将领袁宇收到消息,立马率领三万骑前来追杀。

但李远以六千伏兵设伏,打的袁宇大败后,这才满意的带兵离去。

李远这时一战成名,千里奔袭,又以六千破三万,瞬息震惊了燕军诸将。

回来后燕王赞不绝口,这才重视起李远。

但此时李远的心思,已经不在燕王身上。

当晚李远与朱高煦私下聊天,朱高煦沉声道:“说句不夸张的话,仅李将军这个行军过程和结果,足以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不敢不敢。”李远连连说不敢,整张脸涨的通红,高阳王真是太会鼓动人心了。

“古有楚霸王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因战而名动天下,并流传下千古的成语。”

“依本王看,李将军这个,将来也能弄个成语干干。”

“恩,千里焚粮,叫这个不错。”

“好。”王忠在边上听的大声叫好。

李远的脸更红了,表情兴奋的看着朱高煦,如同遇到了知己。

靖难之初,朝廷是想以雷霆之势一举荡平燕王的反叛,随着屡次战败,损失折将,现在算是正式进入相恃阶段。

朝廷是想拖延,为继续从全国调动兵马和粮草争取时间,而燕王兵少人口少,也不无法短时间消化占领的更多地盘,很多地方攻占后,只能夺取财物后又还给南军,根本没有太多的兵马和精力去驻守。

这段时间双方各出奇谋,盛庸还派平安和山海关的兵马一起攻击永平和北平,又诏大同守将房昭攻击保定。

朱棣四处救火,被盛庸的打法弄的不厌其烦。

八月份,燕王决定北还。

至此,燕王靖难之役打了已有两年多,虽然胜多负少,但因兵力不足,无法巩固并扩张胜利,往往放弃新取之地,仅能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府。

朱高煦部下因为全是骑兵,九月初就已经第一批回到北平。

经过夹河和藳城和真定三场战役,朱高煦本部兵马又招降扩充了一千,现在已经达到五千。

回到北平后,他马不停蹄进行了分营,重整。

燕王朱棣麾下几十万大军是按五军都督府分前后中左右五营。

朱高煦为了不僭越燕王,换成简单的一二三四五营。

他自己领一营,盛坚,宋猛、贺如虎、杨平赞等将都在这边,且朱高煦营中比较精锐的,能骑射的老兵也有大部分在这边,哨骑营也在这里,李贤原本有八百多藩骑,战后又补充到一千,也跟在这边。

因为南军中也有藩骑,且大部分都是以前燕王旧部,战败后就直接降了燕王。

当初燕王就派人去京师联络藩骑统领千户童观,结果被抓,后来这童观就帮南军做战,现在还在南军平安麾下。

这样朱高煦自己的一营,有两千多人,其中藩骑一千多,汉军一千多,算是最精锐的。

二营是徐祥,王友、杨云、徐安等将,一千多人。徐祥儿子徐安在跟了朱高煦打了几仗后,被提升为副千户,与徐祥同营,父子以后可以在一起战斗。因为朱高煦发现大明很多父子都是在一个营的。

三营陈文,周虎、张杰、方延平、赵青等将,一千多人,其中周虎部下比较精锐,经常用来冲阵。

四营是韦达,洪铮、严强、孙胜等将,一千多人。

五营王斌、郑兴、姚盖、薛勋等将,一千多人。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