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194章 恨之入骨

第194章 恨之入骨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19:33:42

像盛庸这种聪明人当然知道,一旦朱棣上位,重编史书,后面的那些史官们,会如何记载他们这些平燕军将。

“守住,咱们一定要守住。”盛庸这时道:“朝廷已经下指增调各省卫所兵马,很多地方的兵马就要快到了,大伙只要团心协办,再坚持住,等兵马一到,我就有信心和燕逆再战。”

盛庸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眼下他只是兵力不足,不能主动进攻,如果有李景隆当时那种五六十万兵马给他,他绝对有信心打垮燕逆。

盛庸需要的是时间,所以想以淮河拖住燕军,可惜朱棣不会给他时间。

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五月初七下泗州,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朱棣以谒祖陵的借口,在尝试取道淮安、凤阳受皆受了阻,守淮安的梅殷还把燕王派去的使者割了耳朵和鼻子。

朱棣没办法,和诸将商议后,决定用老套路,绕后。

绕后这招在靖难中,朱棣已经多次用到,两军对阵时用,现在也在用,且屡试不爽。

他派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数百人绕道上游乘渔船渡河,五月初九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败走,燕军遂克盱眙。

五月十一,燕军向扬州方向前进,五月十七到达天长(扬州西北50公里)。守扬州的监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但属下反叛,趁其沐浴时绑缚之。五月十八,扬州不战而降。随后高邮归降。

扬州失陷,金陵震动。朱允炆惊慌不已,与方孝孺商议后,先后定下如下几个救急方法:下罪己诏;号召天下勤王;派练子宁、黄观、王叔英等外出募兵;遣人许以割地求和,拖延时间。

五月廿二,朱允炆遣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地。朱棣当然不会上当,说“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郡主无言以对,遂返。

六月初一,燕军准备从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

盛庸还是有点本事的,兵马不多,但攻防有据,燕军几战不利,此时又是朱高煦引兵来援,殊死力战,击败盛庸。

看到盛庸被打败,南军都督佥事,水师统帅陈瑄带着大江水师主动降燕,燕军遂于六月初三自瓜洲渡江。

但盛庸真是拼命,带着残兵又在高资巷附近再战燕军。

可惜他已经无力回天,燕军这次轻松击败退守此地的盛庸,此战后南军残存的兵马彻底崩溃,六月初六,燕军至镇江,守将率城投降。

六月初八,燕军驻扎于龙潭(距京师金陵东约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徘徊殿间,召方孝孺问计。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应坚守待援;即使真战败,国君为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可以再派大臣、在京诸王前往谈判以拖延时间。于是六月初九,派李景隆、茹瑺等见朱棣,再次谈判;朱棣表示割地无名,只要奸臣。六月初十,遣谷王朱橞、安王朱楹等第三次前往谈判,无果。

六月十二,这么紧要的关头,齐泰和黄子澄两个心腹又都不在京,齐泰去广德募兵,黄子澄去苏州征兵,朱允炆没有信的过的人用,只得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时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被一群文官围殴。御史魏冕听了大怒,因手击之,又奏闻于帝。帝大怒,命左右擒徐增寿至延,责以不忠,亲自下殿手诛之。

杀了徐增寿后,有茹常等众臣劝朱允炆往湖广避难,又有王韦等众臣劝朱允炆往浙江广东沿海退。

这会朱允炆要是听听劝,先避一避,这靖难估计还得打几年,胜负也未知,毕竟此时全国各地的兵马还有一大半在,也都是他朱允炆的子民。

再不济往云南逃去,云南那边还有二十多万兵马,加上四川、贵州、福广等地,再打几年也是可能的。

但方孝孺这坑人的货突然站出来说:“国君与社稷同死生,避之非是,臣请效死而去。”

朱允炆立刻道,方卿言之有理,朕意已决,卿等且退。

群臣哑然。

不过好在有翰林院编修程济突然冒出来,当场跪下道:“事已经定了,时间也到了,陛下还是早点打算,不能等了。”

朱允炆本来都打算效死,突然听到这话,看向程济,很快记起他是谁了。

程济之前算是个术士,和姚广孝、金忠差不多,还会看星相。

当初就是他看出燕王会反,还被能妖言惑众给抓了起来,后来燕王果然反了,朱允炆就把他放出来,还升了官。

朱允炆知道他是异士,便问,现在我皇位都不保了,你说事情已经定了,时间也到了,就是知道朕在死在这里了?

程济道,陛下大位不保,但祖宗江山社稷不失(意思还是你们明朝天下),不用死。

程济的意思是让朱允炆逃,往外逃,可以活命。

朱允炆道,以前春秋战国,王朝林立,我还可以逃到其他国家去,现在天下皆是大明,我能往哪逃?

程济道:“昨日臣夜观天象,陛下大位固然而止,但陛下命理未终,陛下还在考虑什么。”

程济这段话不知道是忽悠还是真本事,反正是在劝朱允炆逃命。

朱允炆叹道:“朕是帝王,一旦出逃,不知能干啥?士农工商,朕能干哪行?”

可见此时朱允炆也没有必死之心,有意想逃,估计是相信程济的星相之术。

程济道:“士农工商非帝王之事,惟有祝发,可游方之外。”

——

六月十三日,金川门外。

燕军近二十多万大军把京师已经团团包围,并进入外城,但京师还有一道内城,里面这会同样有十几万京营在。

南京又是大城,若是强攻,燕军那怕再多一倍恐怕也没有用。

除了士气占优,燕军这边其实真没啥优势。

朱允炆但凡胆子大点,上次让徐辉祖带着京营参与灵壁大战,灵壁的胜负可就不好说了。

那怕灵壁败后,退到蒲子口江边时,盛庸以区区十万兵马不到,又是和燕军打了个不分胜负,最后还是败给朱高煦的援兵,当时京营若是支援盛庸,胜败依然难说。

燕王朱棣肯定是心里有数的,能不能打破南京城,才是这战的关键。

六月十三日一大早,燕王带着诸营各将就来到金川门外,眉头紧锁,心情不算太好。

他们包围京师已经好久,但朱允炆除了不停的派人来讲和,拖延时间,城内一点其他反应也没有。

燕王当然知道,如果拖延下去,不但他这二十万兵马吃喝拉撒是问题,等各省勤王兵马一到,他还得老老实实回北平。

就算能继续打败各省兵马,但老是围着京师而不下,也会影响到他这边的士气。

万一迫不得已要攻城,而攻城又失败,那就更难堪了。

时间拖的越久,对燕王越不利,天下观望形势的各方也都会有异动。

万一那和狗皮膏药一样,屡次领兵阻击他的讨厌鬼盛庸再和其他各省兵马汇合,又是个巨大的麻烦。

老实说,果然和盛庸猜测的那样,现在燕王对盛庸是恨之入骨。

因为盛庸在南军灵壁大败之后,多次阻击,从淮河,到浦子口再到高资巷,兵越打越少,却越打越来劲。

燕王现在狠不能立马就把盛庸全家杀了才好。

要是南军将领个个都像盛庸这样,他还靖屁的难。

“盛庸现在在哪?”燕王锁着眉头看着金川门的城墙,但却突然问盛庸。

现场诸将都是很奇怪,但朱高煦脸色微变,感觉到燕王的不满。

因为之前朱高煦和李景隆签了协议,李景隆会开城门,但拖了这么久,毫无反应,燕王这是怀疑朱高煦有没有把事情办好。

草尼娘的,朱高煦也终于忍不住在心里问候了朱重八的老婆。

老子拼死帮你到京师联系李景隆,伱以为这城门是家里的大院门,想开就想开?

他涨红脸没敢哼声,脑子里在想如何回答。

边上丘福叫了起来:“盛庸那龟孙子好像逃到句容去了,他手上没啥兵了,起不了大浪。”

边上李彬、徐忠、张辅等将不动声色看了眼丘福。

燕王问盛庸,其实是在问这门为啥还不开,隐隐有责怪朱高煦的意思。

但现场听出来的人,可不多。

诸将有丘福这样直性子的人,当然也有更多的聪明人,不是聪明人,怎么投靠燕王。

张武想了想,小声道:“不是说高阳郡王上次已经搞定了?”

刷,全场目光看向朱高煦。

大伙都知道朱高煦去了趟京师,但面见了谁,除了燕王、姚广孝等无人知道。

朱高煦被众人看的恼羞成怒,但表面还得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他也仔细想了想,依稀记得历史上确实是李景隆打开了门,只好道:“请父王放心,李景隆和咱们签了字据的,想必他这几天也在想办法,金川门外有重兵把守,一时半会,可能不好动手。”

燕王意味深长的看了眼朱高煦,脸色好看了很多。

他心急如焚,着急进京,但听朱高煦一说,也有道理。

金川门内就是京营营地,重兵囤结,李景隆想开门,也得想办法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