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218章 朱高煦更不是东西

第218章 朱高煦更不是东西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19:33:42

徐辉祖明显也早看穿了朱棣,要说对朱棣的了解,他比盛庸平安还甚,朱棣是什么德性,徐辉祖可是清清楚楚。

梅殷在历史上也死的很惨,知道他不会游水,被锦衣卫推进水里活活淹死。

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下场啊,反而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很显然觉的朱棣不可能杀他。

因为他妻子宁国公主和朱棣可是兄妹。

因为朱棣生母有疑,现在当然也无人敢提,所以大伙从来把朱棣生母和宁国公主生母当成一人,也就是亲兄妹。

梅殷仗着这层关系,觉的朱棣不可能动自己。

“魏国公也说,徐王妃只要在,朱棣就不敢动你,我还怕什么。”

梅殷的意思,你姐姐在,朱棣不敢杀你,我老婆在,朱棣也不敢杀我。

徐辉祖欲言又止,最后只好长叹。

历史上朱棣是不敢杀他,只是让锦衣卫推他下河,说他落水而亡而已。

但这朱棣真不是东西,转过头,又把推梅殷下河的两个锦衣卫全家诛杀了,还和妹妹宁国公主说,已经帮她夫君报了仇。

所以在古代帮皇帝办事真得小心,办砸了要砍头,办好了也可能被灭全家。

梅殷这时道:“依魏国公看,平安和盛庸会逃向哪里?”

徐辉祖低头沉思了片刻,缓缓道:“天下皆是我大明国土,两人能跑的地方只有两个。”

“其一逃亡海外,其二-——云南。”

梅殷大为意外:“为何是云南?”

徐辉祖没好气道:“因为我那好外甥高煦在啊。”

“朱棣不是东西,朱高煦更不是东西,伱看着,将来朱高煦必要反他朱棣,到时儿子打老子可好玩呐,哈哈哈。”徐辉祖幸灾乐祸。

梅殷心中一震,想到朱高煦曾私下让自己跑路,不过这事,他当然不会和别人说。

“魏国公为何这么说?高煦又为何要反?”

徐辉祖冷笑:“朱棣大逆不道,谋朝篡位,朱高煦肯定要有样学样,他老爹能坐这皇位,他就不想坐?”

梅殷一脸不可置信的神色,下意识喃喃道:“高煦,不可能这么干吧?”

“肯定会这么干。”徐辉祖道:“到时候俺们可以看他们父子狗咬狗。”

梅殷便问:“以魏国公看,谁会赢?”

“朱高煦还是嫩了点,燕逆的兵马又都是朱棣心腹,他要么老老实实呆在云南,一旦造反,必然死的很惨。”

“哎。”梅殷长叹:“这天下,何时才能安生。”

梅殷心事重重的从徐辉祖府里出来,刚到外面就看到两个锦衣卫,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锦衣卫看到他赶紧躲起来,但已经来不及。

梅殷看的暗暗咬牙,心想早知如此,不如当初也跑了。

但他知道,现在平安和盛庸跑在前面,他再想跑已经不可能。

不过他心里还在想,平安和盛庸,到底是不是跑到云南去了?

——

十二月的广东日夜温差比较大,白天可能穿着单衣,晚上却需要棉衣。

刚到广东的平安有点不习惯这里的天气,差点着凉了,呆了一个多月后,终于慢慢习惯,也突然感觉这里天气挺好,比京师和北方舒服多了。

平安的脑袋有点大,所以这会他正戴着一个大大的斗笠,遮住自己的大脸盘子,然后站在高处,目瞪口呆看着前面的海边。

这边是新会县地界,对面就是后世的中山市(现在叫香山县),然后再往东就是澳港所在,现在他所在的位置叫长沙村,长沙村南面有个很有名的地方,叫崖山,宋末的崖山海战就是发生在这里。

崖门,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夹一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进可出海御敌、逃亡,退可据守内陆,可谓粤西海域之咽喉。

这里已经算是南方尽头,平安也不担心朝廷会追到这里。

这一个多月他都住在长沙村,他所在的长沙村全村大概有一百多户人家,平时都以打渔种田为生,家家户户都能出海,也有小船。

在长沙村西侧,有一个较大的船厂,长沙村里的人都在船厂工作,船厂里仅工匠有上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橹工等各种工匠,非常齐全,平安呆了一个多月,感觉比官办船厂还要全面,人还要多。

但让他震惊的是,这船厂居然是汉王朱高煦的。

汉王朱高煦几个月前还在和朝廷打仗,但他却偷偷摸摸在福建办了这个船厂,平安刚听到时,简直不敢想像。

朱高煦就知道靖难一定会赢吗?就算赢了,你一个藩王,搞这么大船厂干什么?

此时前面船厂有人向他走过来。

平安赶紧从高处跳下去,迎向对方。

这两人叫杨立山和沈俊,杨立山是这里的总负责人,沈俊是船厂厂长。

平安也不知道厂长是啥官,反正都是朱高煦的人,且被朱高煦派过来好几年了。

“平将军,一切都准备好,明天可以带家人前往云南。”

杨立山上前抱拳道:“将军要不要上去看看。”

“走。”平安果断道,然后跟着两人到海边去。

海边这时停着三艘五百料商船,据说都是这船厂造出来的。

“汉王啥时办的这个厂?”平安终于忍不住问。

沈俊道:“应该是建文二年(1400年)。”

平安想想,那时靖难已经打起来了,朱高煦就派人过来搞船厂。

“这边原本就有个民办的小船厂,主要是帮当地渔民修修补补渔船用的。”杨立山道:“咱们过来之后,花钱买了下来,然后聘请了长沙村所有的村民。”

“又从附近州府挖来船匠,花了一年时间才把船厂弄起来。”

他们从去年才正式开始造五百料大船,自己造了一船,外面买了两船,现在只有三艘五百料商船,还有几艘小船。

“原本也没一百多工匠,当今圣上登基后,在长乐建新船厂,到处征诏工匠,我们借这机会,又拉了一批过来。”

这边就是朱高煦在南方的基地,当年景姝就是跑这里来养胎的。

真正的天高皇帝远。

靖难时双方打的火热,谁也管不了他,现在朱棣刚登基,朝廷在南方的控制力也没建文朝时强,更无人管他。

且这时民间都有正规的船厂,只是明初民间的船厂都只能造小船,官办的才能造千料大船。

平安越听越震惊,更没想到朱高煦几年前,在靖难初已经布局南方。

现在连船厂都造好了。

但沈俊这时道:“这边船厂还是暂时的,朝廷严禁民间船厂造大船,以后咱们还是会搬走。”

沈俊的意思也很清楚,朱棣登基后,朝廷对这块管控会越来越严,永乐二年开始禁海,他们将来肯定还是要搬走。

“搬到哪去?”平安惊道:“这么大船厂。”搬迁也不容易啊。

“往安南搬。”杨立山道:“殿下最终的目标是在安南建造比大明还大的大船厂。”

嘶,平安倒吸口冷气,朱高煦他到底想干嘛?

说话间,几人已经来到其中的一艘五百料船上面。

这是一艘五百料平底广船,上面已经堆满了货物,有人正在整理,堆放有序,看起来已经养不多全部装好。

“这都是什么?”平安震惊道。

“盐,糖,铁料。”杨立山道:“都是云南需要的东西。”

“盐是我们在附近百姓手中购买的,这边沿海很多百姓都会晒盐,但我们最终还是要自己建盐场。”

“云南那边的盐价、糖价都很高,将来咱们如果能自己晒,自己运过去,就能替殿下节省一大笔钱。”

平安越听越心惊,朱高煦连盐场都找好了,就在雷州附近。

雷州是朱高煦大将李远镇守的地盘,雷州东边有个双鱼所,原本就是个盐场,李远把亲信都移驻双鱼所,杨立山会在当地征召人手,和李远的人一起晒盐,然后沿海路运到这里,再从水道,送往云南。

双鱼所距离长沙村三百多里路,陆路要走好多天,但是走水路就快多了。

“这边坐船到双鱼所不到一天时间,来回非常方便。”

杨立山其实也只和平安说了一半,另外在福建任都指挥使的徐安也会在福建配合他们,于沿海找了处地方建盐场,到时福建和广东的盐能源源不断运往云南。

接着杨立山跟平安讲怎么进云南。

他们船从长沙村出发,从江门直接进入大明官方水驿道,因为李远是广东都指挥使,所以一路非常畅通。

广东这时的水驿道也是非常发达,从江门往北到三水县,然后往西经肇庆府、德庆州,最后到封川县。

全程一天不到,就能到过。

接着从封川县进入广西梧州府,广西东面也是水道发达。

从梧州府一路往东,经藤县、浔州府、责县、横州、永淳县、南宁府、隆安县。

五百料左右的船,一直可以走到广西思恩州的田东县。

到田东县后,就没有水路了,所有货物要下船。

但此时距离云南广南府,大概还有六百多里。

前面的水道横跨两个省,上千里长,却只要走四五天。

但后面的陆路就不怎么好走,这六百多里路,靠人力和马力要走二十几天,甚至一个月。

“广西思州是土司知州,岑氏家族世袭,朝廷在当地管控力很低。”杨立山道。

历史上在永乐后,当地连续起义,最后由镇远侯顾成的后人去剿灭。

“我们两年前就拜见过土知州岑瑛,并送上大礼,每年约定送盐两千斤,糖两千斤,每次到货后,另付工钱盐糖各五百斤,请他们的人和马,帮咱们运货到云南境内,进入云南后,广南府会有人来接应。”

“整个过程大概一个月不到。”杨立山说到最后,语气已经非常骄傲。

在朱高煦的授意下,他在靖难几年,几乎都呆在南面,凭一已之力,把整条线给铺了起来。

当然,朱高煦的指导和银子起了主要的作用,但他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平安越听越震憾,脑子里也渐渐勾勒出一副从长沙村到云南广南府的路线图。

横跨两省水陆上千里,中间还要经过朝廷都管理不到的土司地盘,和难走的山路,普通商人想都不想敢的事,朱高煦硬是生生办成了。

而且其效率比朝廷办事还要更高无数倍,一个月不到的时间,福建和广东的盐和糖,就能送到云南。

这在朝廷方面,都是不可想像的。

换个方向想,只要有足够的船,朱高煦将来,一个月左右也能把大量的兵马,从云南投放到福建和广东沿海。

此时平安知道,自己投靠朱高煦是绝对没有错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