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227章 失蜡法

第227章 失蜡法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19:33:42

朱高煦已经派人去云龙州联系段氏,要求对方常年供应,做为交换,他将用兵器和段氏易购,如果不出意外,段氏肯定会答应。

段氏附近有好几家土司,常年为了盐井争夺地盘,非常需要刀枪兵器。

而且朱高煦打算把换购的地方放在永昌府。

永昌府在云州和云龙州的中间,这样他的人去拿盐,又可以少走一半路。

沈骏不时的提到一些难点,朱高煦一一解答,几乎全部帮沈骏解决掉。

沐平山在边上静静的听着,心中着实非常震惊。

汉王几乎无所不能,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刚到这里时,沐平山也在想,汉王上万人马呆在这小小云州,吃喝拉撒怎么办?

然后看到他们到处屯田,还养殖牧禽,就知道吃喝不是问题了。

等看到这么大的峡谷里还要造炮造兵器,他又想,这些原料怎么办?

汉王又早有准备,全部解决了。

连军户和佃户们需要的盐也解决了。

沐平山想了想,如果让西平侯带四千户一万多人到这里,应该也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但肯定要花费不少心思,动员很多人力物力甚至财力,不见的比汉王轻松。

关键汉王是初来乍到,似乎已经对这里了如指掌,并且早有布局。

峡谷里面好像不缺水,但朱高煦突然问沈骏:“梦溪笔谈里有造水车吗?”

沈骏愣了下,立刻点头:“有,我们屯田时会用到。”

沐平山动容,屯田用到水车,云南这边几乎很少,军户和土司们都不会。

“除了屯田,打造兵器也可以用到水车,水车的力量,用好了,远远超过人力。”朱高煦缓缓道:“如何用,我暂时也想不到,但你们空时多召集大伙,让所有工匠们一起想办法,集思广益,所谓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大伙一起想,总能想到办法。”

沈骏点头,然后道:“工匠还是少了点,大王这里--”

朱高煦把这里分的很清楚,造炮造火器的一类,打造兵甲的一类,兵器的又一类,还有打造攻城器具的,所以工匠是远远不够。

这些年朱高煦已经派人在到处搜罗工匠,从京师过来时,前几批走的人,都是沿路搜罗,有的工匠是连骗带抓的一起弄过来,到现在也才一百多工匠。

“你们先干着,还会有工匠往这里送的。”朱高煦让杨立山常年在外面跑商,也就一部份干这个事,现在毛信和毛雄也跟着到了云南,他们也将专门干这事,搜罗人才,和跑商。

“还有啥问题吗?”朱高煦这时又问。

“暂时没有了,想到再问大王。”沈骏笑道。

说话间,他们来到一个类似操场的地方,地面上摆放着一排火器。

基本是靖难中出现的火器,由工匠们按照官方打造标准打造。

朱高煦当时给沈骏的要求是,明廷官方的火器每样打一具,让他看看再说。

朱高煦每看一样,沈骏会向他介绍。

“大王,这是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官方制造的碗口铳,根据朝廷标准,它们的长度为一到两尺(约315—520毫米)口径三到四寸(100—119毫米)重量为17—50斤。”

“我们采取的小样为试验品,长度一尺一寸,口径三点五寸,重量为二十七斤。”

碗口铳在明初,大多装备水军战船和沿边沿海各要隘和要塞的守备部队使用。

野战中几乎很少用到,明初时,大概也只有南军中擅用火器的盛庸在靖难之战时用过。

“这玩意打的是石弹还是铁弹?”朱高煦问。

沈骏道,有石弹,铁弹,还有铅弹。

“能打多远,准吗?”

沈骏道,看口径,像他们打造的三点五寸口径,再用了朱高煦改进版的火药后,最远可以打到六十步,但有杀伤力的距离,也就三十步,最好的杀伤距离应该是二十步内。

太远就没啥威力了,沈骏用来打靶,三十步外,打在两寸的木板上,已经不能洞穿,这样打到人身上,估计都无法破甲。

“这个可以用来守城和战船上用,口径造大点,让工匠们多试试,保证五十步内能有杀伤力。”

“是,大王。”

朱高煦也不打算在野战中用到,看起来太笨拙,口径小了,杀伤距离远远低于弓箭,口径大了,又太笨重,效率又低,所以还是用在战船和守城时比较好,不用造太多。

尤其他现在铁料不够的情况下,这玩意还是排在最后考虑的。

接着朱高煦又看了盏口铳,突火枪、长竹杆火枪、飞火枪,还看到靖难战中给燕军吃过苦头的地雷、飞火箭。

明军这时的火器五花八门,非常繁多,但大部份华而不实,杀伤力有限。

那怕是所谓的地雷,也是靠爆炸起到惊吓,引起混乱的作用,就算炸到人马,也只有炸伤,很难炸死人,当然,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医疗和重视程度,大部份人受伤后,也会感染死亡。

最后朱高煦才看向洪武大铁炮。

这也是目前战场上最常用,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火器。

沈骏说这是按照洪武十年的标淮来打造的,炮呈直筒状,形体短粗,口径约七寸,全长约三尺多。

沈骏所说的标淮,都是他看过的样品。

靖难中每次战后,朱高煦会把他召去,查看到得明军火器的样品。

朱高煦这边也有打造过的火器工匠。

按工匠们的理解,现在大明各地,用的最多的就是洪武十年到十五年间的火炮,十五年后造的火炮就越来越少了,因为用的比较少。

后面这段时间明军都是在四处进攻,而火炮只有守城在用的到。

这门洪武大铁炮重五百多斤,射程只有一百多步,当初朱棣用来炮打济南城的,就是这种。

但明军中有三种型号,还有七百多斤,甚至一千斤的大炮,沈骏都是造的最小的。

最远的射程才三百多步,和明末的火炮是差太多。

一方面是火药的原因,一方也和现在的技术有关。

现在的炮都是锻铁炮,且炮身是卷起来的,不像明末明发明的模具整体式,无论密封性和耐药性都大大提升。

朱高煦便问,你们是怎么打这大铁炮的?打造一个要多久。

沈阳骏说,把生铁冶炼成熟铁,最好是采用木炭冶炼的闽铁,其次用煤炭冶炼的晋铁,含硫化物比较高,生铁会很脆。然后把生铁冶炼七八次,生铁损耗率一般在百分之七十左右。

冶炼好的熟铁由数人反复敲打上万次,直到锻打成铁板,然后再敲成一有四分之一弧度的“卷”,亦或者锻打成两个半弧的卷。类似瓦片的形状,再由二卷或四卷锻打合成一个圆筒。

重复这种步骤,打成多个铁筒。然后再把铁筒末端烧红变软后,一节节拼接捶打在一起,如果遇到有缝隙的地方,需要使用烧到红软的铁条去缜补。一般一个圆筒的长度在三四十公分,需要多长的炮管就锻打多少筒。

拼接之后,就开始打磨炮身,直到磨到光亮可照人影,接着用锉刀把前后搓平整。然后用铁绳穿过炮膛,前后拉扯,把炮膛打磨平滑,直到看不出筒与筒之间锻接痕迹为止,然后再锻打拼接出炮尾(底)最后再开火门孔。

炮箍的多少看需求,没有炮箍的称之为光素体。一门洪武大铁炮需要十名工匠制作四十天左右。

朱高煦听完,心想果然如此,现在的铁炮还是卷制和拼接的。

他把宋骏单独叫到一边。

“这样的炮身密闭性和耐用性不够,放多了火药,还容易炸膛,是不是这样?”

宋骏想了想:“大王说的有道理,的确如此。”

“有没有想过把炮身整体打造出来?这样密封性会强上很多,也更耐用。”朱高煦问。

“整体打出来?如何整体打出来?”宋骏莫名奇妙。

“做个模具,然后把铁汁浇进去,再脱掉模具,不就是整体打出来了?”

宋骏先是一脸茫然,仔细想想,好像很有道理,他不由喜道:“大王真仍天才,这样不但能通体而成,打造时间也将大大缩短。”

但是,用什么做模具?好像很费模具,每造一门炮,都要毁掉重新弄。

朱高煦又道:“可用泥巴,也可以用蜡。”

“蜡冷了就比较坚硬,热了会被融化,先用木头做个假炮身,将泥巴或蜡包裹在上面,然后脱掉木头,现城模具,灌入针汁,炮身浑然而成。”

“但至于用什么泥,怎么用蜡,得伱们自己研究,我必竟不是这个专业的。”

朱高煦有限的知识,都是前世看历史学来的,什么失蜡法,范铸法,具体如何操作,就要这些工匠们去琢磨。

朱高煦这么一说,宋骏已是如醍醐灌顶,马上明白了其中的过程。

“我这模具炮身打造方法,你们要秘密进行,不得外泻,这种打造方法,只需要少量的工匠参与就行,等火炮灌汁成型,再交给其他工匠打磨。”

“你们一部份人专门弄铁汁,一部份人造木头假炮,一部份人制泥巴模具或蜡膜,最后灌汁时,只需要少量的匠人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