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273章 我等了三年,就为了等一个机会

原来刚才朱棣有些事情,并没有和诸将们说。

前几天四川和贵州分别来报。

因为叛军打算在重庆和瞿能决战,从北边来的宋晟和何福率军从汉中进入四川往重庆支援,留守成都的成都卫派兵南下策应,想吸引叛军部分兵力。

结果大军到了成都以南的嘉定州,当地官府拒不开门,还发动民众上城守城,俨然把朝廷官军,当成了叛军。

成都卫指挥使大惊失色,不敢相信,又转向威远县,结果威远县也是如此,都决心投降汉王,拒不回归朝廷。

然后贵州那边同样发来这样的消息,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朱高煦只要能打胜仗,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地盘。

而不会像朱棣在靖难时一样,打了三四年,从头到尾,只能控制北平、永平和保定三府。

朱棣这时脸红耳赤:“逆子最会蛊惑人心,不知用什么妖言惑众,当通令天下,凡支持逆子者,将来这些地方,朝廷复取之后,当地官员,全部族灭之。”

朱棣恼羞成怒,开口就要灭人家九族。

“陛下不可,百姓们只会抵抗的更激烈。”姚广孝赶紧道:“汉王的檄文——还是比较占有大义——”

刷,朱棣的脸更红了,连姚广孝现在也觉的朱高煦的檄文占据了大义。

“咱们应该想办法,从大义上驳倒他,这样天下的官员,就不会支持汉王。”

姚广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汉王的檄文又臭又长,洋洋洒洒数千字,每件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比小作文写的还精彩,编故事的能力,更是从后世起点中文网学来的,老百姓可爱看了。

朱棣想学也学不来,一时间,京师像解缙等才华比较出众的都被朱棣召去,逼他们写一部更牛比的檄文在大义上驳倒朱高煦。

但解缙能写绵绣文章,可编不出好故事啊,所以写出来的朱棣都不满意。

——

贵州在元朝时,分属于湖广行中书省、四川行中书省、云南行中书省等各省,洪武年间,明廷因为要打云南,必须也要经过贵州,所以打起贵州的注意,当地土司们知道元朝亡了,也纷纷宣布投靠大明,老朱便在贵州成立贵州省宣慰司。

洪武九年(1376年),明廷相继设立湖广布政使司和四川布政使司,两湖和四川地区的统治开始正规化。贵州分割,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属湖广省,播州、贵州二宣慰司和乌、普定等止府及金筑、都云等安抚司属四川省,以贵州名义划入明王朝疆域。

当时的贵州其实环境比较差,汉人人口很少,很多地方被土司控制,其中历史悠久的有四大土司:水西安氏(毕节一带)、播州杨氏(遵义一带)、思州田氏(面积最大),水东宋氏(面积最小)。

朝廷为了对各大土司起到压制的作用,在贵州布置了大量的卫所,所以贵州在西南各省中,卫所兵马是最多的。

朱棣即位之后,和朝臣商议过几次,大部份人认为贵州位置比较重要,想成立行政机构,史称:“贵州四面夷,中道一线,也有实滇南出入口户。黔之役,为楚而设,无黔则无楚”。

也有官员,如何文渊和夏瑄等反对,觉的那地方太穷,派点兵驻守就好。

原历史朱棣最后还是决定要干,但他知道了贵州土司比较势众,有心想试探一下,所以不仅提高了贵州的税赋,而且规定土司们必须定期进京汇报工作,如果人员出现变动,不管多远都要亲自来到京师受封。

他原本想看看土司们的态度,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借口,可以动兵。

没想到土司们很温驯,和云南土司完全不一样,于是在几年后,即永乐十一年(1413),朱棣置贵州承宣布政司,大明王朝两京十三省的最后一个省,在1413年成立。

现在朱棣当然还没有成立贵州承宣布政司,但是他已经加税了。

就在去年十一月,朱棣和原历史上一样,决定试探贵州土司,提议各土司税加五成。

没想到这才加税半年,朱高煦突然起兵,这一下子打乱了朱棣的计划,也让朱高煦收到意外之喜。

五月份盛庸和平安突袭普安卫时,当时土司已经有人看到他们的兵马进入贵州境内,可能因为都是明军,觉的是正常调动,所以无人向贵州明军报告。

等到盛庸和平安打下普安卫时,普安州附近土司想到朱棣去年加税五成,更是纷纷主动来投。

盛庸自然大喜,立马用起朱高煦的套路,征调当地土司的人和马骡来帮忙运输,并给于银子或盐糖等物做为报酬,为让使土司们死心踏地,攻占普安卫时抓到的一些不肯降的军将,都由当地土司负责处死。

朱高煦还有一招更狠的,在各省发的檄文都不同,比如贵州檄文,从攻下普安卫后发檄文,所有檄文上,让当地投靠的土司签名支持,从此把这些土司牢牢绑在他的马车上。

五月中旬,盛庸和平安兵进永宁州,薛禄已得到消息退向贵阳,放弃了永宁。

薛禄一走,永宁北部的贵州四大土司水西罗氏立马派人过来联系讨逆军,半路上正好遇到盛庸派出去的人,罗氏大喜,立马表态,原跟随讨逆军,一起把讨厌的朱棣弄下台。

盛庸又派人联系永宁以东的水东宋氏,但宋氏婉拒,似乎害怕明廷,不过他们也表态,肯定不会帮明军,准备坐山观虎斗。

盛庸和平安一面在永宁休整训练兵马,一边在等薛禄集中贵州兵力,准备决战。

六月中旬时,薛禄手上已经有了七万多兵马,盛庸这边原本有五万土司兵,两万汉军骑兵,双方兵力相近。但因为当地土司投靠,又收了近一万仆从军,专门帮忙运输后勤。

罗氏曾表态能支持五千兵马给盛庸,但盛庸拒绝了,没有经过他训练的土司兵,在战场可能起到反作用,而且不够放心。

六月十八日,永宁州城内。

盛庸正和平安、孙霖、王斌等将领在城墙上,众人穿着普通的扎甲,身边也没多少跟随,所以如果从远处看,根本不知道这些人是统兵大将。

平安正喜滋滋的看着城下,从云南方向,这一两月,源源不断的物资,粮草,由无数土人往贵州运。

城外每天的马骡和马车从早到晚就没有停过的。

现场像孙霖、杨云、王友等将领无法想像,汉王如何在这么穷的云南,只用三年时间,就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和物资。

只有平安当年从广东,一路跟着汉王的商队来到云南,知道汉王就是靠着雇用大量土人,用土人的双手和双腿,一点点把物资运到云南来的,非常不容易。

“在云南和贵州这些地方打仗,离不土人的支持。”盛庸这时道:“这里的山川地势,没有比他们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人更熟悉,汉王拉拢土人的手段,明纣王远远不如,此战,咱们必胜。”

他上来就鼓动士气,看起来心情也挺好的,众将纷纷咐合,所有觉的汉王理应获得。

平安更是激动无比。

靖难中他和盛庸搭档,曾受到了惨败,当时前几场败仗时,盛庸不是主将,最后几仗,盛庸又不在现场,两人几乎是分开被燕王击败的。

并且每次打败他们,都几乎有朱高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两人都对燕王不服。

“多谢汉王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等了三年,就等这个机会。”平安大声道:“如果没有汉王收留我们,将来的史书,不知会如何记载我们的惨败和无能。”

“所以我们已经不能再失败了。”盛庸的声音也高昂起来,他们平安投降过一次,不能再败。

这次要再输,他们全家都要死。

“此战必胜,汉王高义,民心所向。”平安这个从来不会说好话的人,居然也开口说奉承话。

“必胜。”四周声音如潮,很快大量的兵士也群起呼应。

城墙上此起彼伏的声音,让数里外的一座山丘上几个明军微微动容。

永宁州以南三里外有座低山林,此时正有官军一队哨探躲在山林里。

他们居高临下看着下面,只见源源不断的马骡和物资,正往永宁州去。

领头的一个百户叫张其,奉薛禄的命令,过来查看叛军主将是谁。

张其带着一队人,来到永宁州附近,小心翼翼潜伏了三天,还是没看到主将是谁。

“特娘的,叛军只竖汉王府的旗,根本看不出谁是主将,如果不进城,这么远有个毛用。”

张其部下一个总旗嚷嚷道。

他们这里距离永宁州太远,眼睛瞪的再大,瞪到瞎了也看不清城头上有什么人。

张其也头痛的扰了扰头:“汉王打仗太阴险,历古以来,那有打仗不竖旗的。”

古代打仗,军旗除了士气的象征,还有某些指挥作用,比如哪时朱高煦的旗帜跑向哪,部下会跟着旗帜跑,不容易走散。

现在朱高煦用旗帜的颜色,数量来代替战时的指挥,不设将旗,薛禄那边是一脸蒙。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