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322章 当皇帝,一定要够狠(初四加更)

“二百三十万两。”夏元吉摊摊手:“打一仗就没了。”

他特别注重说了那个“一”字,这是提醒朱棣,陛下你再打一仗,就没钱了。

“。。”朱棣。

夏元吉见朱棣那模样,只好道:“今年夏粮,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收上来,江南一带,都在拖延。”

群臣哗然,这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情。

今年的夏税,各地都在拖延。

为什么啊?

因为在打仗啊。

夏元吉不说还好,朱棣一听,感觉更要跑路了。

江南这些士绅不靠谱,都是支持逆子的。

朱棣想了想,挥挥手:“此事容后再议,退朝。”

当天廷议匆匆结束,朱棣事后,回到武英殿,召集了姚广孝等一群心腹密议。

今天的武英殿人比较多,朱棣召集了姚广孝、袁珙、谭忠、王聪、徐理、唐荣、房胜、房宽、郑亨、郭亮等人。

火真和王聪败退湖广后,先退长沙,后退武昌,然后王聪被朱棣召进京,两人近五万兵马被火真带着,留守襄阳和承天府,策应武昌西翼。

张武现在还和宋晟在一起,退往关中,暂时也不敢回来,朱棣也没让他回来。

成安侯郭亮在靖难后,驻守昌平。

武安侯郑亨在靖难后先守北平,后驻守宣府。

思恩侯房宽在靖难后,还是驻守大宁。

富昌伯房胜靖难后,驻守保定。

武康伯徐理靖难后,驻守北平。

这些人在靖难中的地位不能和朱能张玉比,更不能算燕王心腹,但汉王突然起兵,朝廷在各省大败,损失折将不说,朱棣手中可用的将领也不多了。

而且靖难后,这些人远离京师,与汉王交往不多,且一直驻过朱棣的老巢北平方向,所以也慢慢成为朱棣心中信的过的人。

其中房宽的年纪有点大,与张玉同一时期的,历史上再过两年就要去世,所以现在也算老将,身体不算好。

但朱棣已经没什么人可能,只能先把这些人用起来。

此时朱棣正静静坐在原地,也没说话,好像在考虑什么。

大殿里有些安静,诸将面面相觑,也不敢出声。

袁珙正在看每个人的脸,似乎在看面相。

姚广孝低头垂眉,好像睡着了一样。

许久之后,朱棣缓缓睁开眼睛,姚广孝同时受到感应,也睁开眼睛,看向朱棣。

朱棣似乎心情不错,并没有大败后的气急败坏,好像回到靖难时的那般从容。

当初贵州大败时,朱棣是最生气的,当时听到消息时,狠不得手中有把刀,直接先砍个人才能泄愤。

到广西再败时,朱棣气的说不出话,一夜头发白了很多。

等到四川再败的消息传来,朱棣都好像习惯了。

原来失败也会习惯的。

所以现在看起来朱棣似乎没以前生气,但姚广孝知道,这会宋晟张武要是敢跑回来,估计会被朱棣一巴掌拍死。

即便朱棣知道是瞿能的反水导致官军大败,他也肯定实在无法接受。

“今天你们也看到了,文官们不赞成回北平。”朱棣缓缓道。

众将不置可否。

大伙都知道朱棣想迁都,但现在这种情况,还在打仗的时候迁都是很影响士气的。

说好听叫迁都,说难听就是跑路。

这种事一般皇帝做不出。

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看起来雄才伟略的朱棣能做出来。

如果朱高煦在的话,就能说出原因。

因为朱棣脸皮厚。

他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和世人的想法,他只会在意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假如明末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突然换成朱棣,他绝不会自负神武,带着兵马出京大战,而是第一时间跑向南京。

这就是不要脸和要脸的区别。

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果然,朱棣这时又道:“俺知道大伙心里怎么想,觉的现在这种情况迁都有点不可思议。”

“俺其实就是想借迁都这件事,试试众大臣们的心思。”

“现在看起来很明显,大部份文官啊,心都不在朝廷这边了。”朱棣说到这里,就有点咬牙切齿。

逆子突然宣布加饷,拉拢天下官员和军将们的心。

朝廷很多官员,已经心不在焉了。

众人将皆是无语,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战时迁都是大忌,俺也知道,今天不过用来试探。”朱棣这时道:“现在俺看出来了,文官们靠不住,还是现在你们这些靖难老兄弟们,才靠的住。”

这时郭亮率先开口,咱们和陛下同生共死过来的,当然永远跟随陛下。

朱棣大声叫好,然后又道:“诸位都是靖难功勋,逆子反对靖难,要是他打进京师,大伙的勋爵,都要被剥夺。”

众人不置可否,有人表情似乎不甘心。

朱棣看在眼里,便道:“不到万不得已,俺也不会回北平,但万事都要未雨绸缪,先做安排。”

朱棣今天召集这么多人,就是做了两手准备。

朝廷一方面要在湖广再次集和更多的兵马,由他御架亲征,决战逆子。

同时北平方向,加强防守,巩固地盘。

现在朱棣从朱高煦身上也学到了一些,决意巩固自己的老家。

郭亮、郑亨这些人,都是驻守北平附近的大将,朱棣把他们重新分配一番,最后道:“伱们都把家属带出京,回各驻守之城,发动民夫,加固城防。”

他已经打定注意,将来朱高煦要是往北进攻,必然要让其一个城一个城蚁附而攻,死伤巨大。

特别是北平的防守,更要加固,因为听说逆子那边火炮比较厉害,同时要求徐理回北平后,在当地多多打造洪武大炮。

徐理连连点头。

唐荣在现场算是比较年轻的,他父亲唐云当年也算最早跟随朱棣的,靖难中多次留守北平,协助世子守城,所以唐荣现在和世子关系也挺好的。

朱棣道,你带家属去沧州,再建沧州城。

靖难时徐凯守过沧州,当时沧州是座土城,徐凯想加固建城,但正好是冬天,士兵和工匠都受不了,而且燕军突然攻到,来不及加固,就被攻破,徐凯也随之降了。

靖难成功后,朱棣给徐凯钞二千锭,署左军都督佥事,基本也是闲置,一直到死,没再领过兵。

朱棣夺下沧州后,怕官军再来加固,所以也没修建,还拆了官军修建的一部份。

现在朱棣又重视起来,因为他知道沧州是山东进入北平的要道之一。

当年徐凯驻守沧州,他如梗在喉,半夜突袭,当年是大概后世晚上二十一点左右攻打沧州的,所以没给沧州修城的时间。

唐荣听后,马上领命,脸色也有点严肃。

此时郭亮正在沉思。

他们诸将的家属,基本都在原守地,只有都指挥司,和总兵官这样的大将,会有部份家属留在京师。

现在朱棣说这句话挺有意思的?

他回想起自己在靖难中守永平时,朱棣来信,让他打不过可以跑,先把家属送北平来。

郭亮看的感动不已,打了鸡血似的防守永平,整个靖难三四年打下来,官军辽东和大宁兵马,完全拿永平没办法。

小小永平,他以几千人,守了数年,保住了北平的东大门,为靖难成功,立下汗马功劳,也成功被封为侯爵,所以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朱棣说这种话,他马上就想明白了。

“陛下,臣有话说。”郭亮突然跪下。

朱棣不动声色:“成安侯你说。”

“北平城高大雄伟,便于防护,微臣想让家属们住进北平城,这样微臣可以安心带兵。”

唐荣嘴角一抽,心中大骂,这个郭亮啊,你真是的,干嘛说出来。

朱棣明显就是这个意思,还故意说让各将把家属带到各自驻守的地方。

郭亮一开口,郑亨连忙道,微臣也请求如此。

接着房宽、房胜、唐荣纷纷跪倒。

姚广孝看着这画面,感觉有点不真实。

他在想,若是靖难中朱允炆在真定之战后,杀了顾成全家,不知以后,还会不会有官军投降?

所以说,当皇帝一定要够狠。

姚广孝在想心事,朱棣却还是靖难中一套,他当场大怒,俺又不是想拿诸位人质,俺是相信兄弟们的。

但是,兄弟们一定要把家属,特别是儿子,孙子什么的放到北平,俺也要好好保护。

这么厚脸皮的话,估计也只有朱棣能说出来。

但朱棣现在干这个事也是正好。

官军在广西、四川连连大败,都是因为有人反水和出卖。

所以朱棣搞这手,大伙应该能“体谅”,你要是不“体谅”,那就是你的问题,不是俺皇帝的问题了。

当然,朱棣还是很聪明的,萝卜大棒一起上,说完这事后,又替各人家属中有子侄的升了个官,还赏了银,钞、丝等物。

众将跪拜谢恩后,纷纷离去。

众将离去后,武英殿里,只有姚广孝和袁珙还在。

姚广孝看看朱棣,小心翼翼的问:“咱们能不能天下官员加俸?”

朱高煦宣布给军士和官员加俸,事情已经闹的满城风雨,京师的官员们,翘首以盼,都指望朝廷跟进,学习汉王呢。

刚刚气定神闲的朱棣,此时黑着脸,咬牙切齿:“逆子选的真是时侯,真是奸诈。”

他于今年一月下旨修建北平皇城,按南京皇城规模大小,一模一样来造,工程浩大,动员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数。

大把钱被他投到北平,朱高煦随后起兵造反,接着又宣布加饷,这把他给恶心的。

现在,他哪还有钱加俸。

而且以朱棣的为人,就算朝廷有钱也不会这么干。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