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340章 税收出现大问题

第340章 税收出现大问题

书名: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作者:明镜要高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19:33:42

汉王虽然在到处抢掠,但还要支撑国内的兵马与朝廷血战,所以陈旭认为他的经济压力应该有点大。

不然最近也不会勒索吴哥王朝三百万两银了。

“走,云阳伯,末将带你转转。”宋显听到他这话后,笑了笑。

陈旭一脸疑惑,跟着宋显往北面去。

北面有新建的西贡卫,西贡卫倚海而建,卫城距离海边只有五里多,当时动用了两万当地民夫,加五千多卫所兵士,建好基本结构,和主要建筑,到现在还在完善中。

陈旭跟着宋显来到这边,远远看到城墙还是木式结构,不由惊讶:“你们卫城用木墙?”

陈旭道:“先建了个简易的,因为大量的人力要用到港口建设和船厂建造,等外面的都造好了,再重建卫城墙。”

他们用木板为夹层,中间和海边沙土,先建了简易的墙。

陈旭本来以为这是临时卫所,将来会回国,听宋显这么说,将来还要重建卫城墙,那肯定是永久性的。

等靠近卫城时,宋显带着他往西边走,这时他发现,西边有条新建的街道,宋显说,街道两边,都是帮忙建厂建港的民夫住房,房子当然也比较简陋,大部份用木头建成,好在这边没大明北方那么冷,所以冬天不会那么冷。

陈旭靠近后,发现街上居然十分繁华,人来人往,还有大量的商铺。

据宋显介绍,这些商铺,有部份是大明广东,福建的商人经过时,看到这里的商机开设,有部份是卫所自己弄的。

“我们给民夫工钱,卫所军士们手上也捏着一堆钱,总要找地方消费,大王让咱们在这里做生意,出售当地特产和各种生活用品,再鼓励大明商人过来,带动这里的消费。”

“这样咱们发出去的一部分饷银和工钱,又能回到咱们手上。”

宋显说,大王已经发明了白糖,现在在当地很受欢迎,卖的最好,连卫所的军士们,手中有了余钱,也会来购买。

说罢,带他去了一个商铺。

据宋显说,这个商铺的掌柜是汉王府派来的,但里面有卫所五个正军在帮忙。

且每月轮流来五个不同的军士,掌柜支付工钱,每月销售数据,由军士带回去,宋显统计。

陈旭马上听懂了,汉王的人和卫所的人,有相互监督作用。

这汉王真特娘会赚钱,还有心机,陈旭看的暗暗称奇。

他第一次看到如雪花般的白糖,伸手沾了点,果然甘甜美味。

在升龙时,他就知道汉王当时组织云南来的土人和当地百姓一起在升龙种甘庶,并且安南的升龙附近,原本就是当地种甘庶的地区。

“这白糖,现在只有汉王能弄吧?”陈旭这时沉声道。

“当然,现在能出白糖的地方,都有军队围护,保证不泄密。”

当然,这玩意的技术出来后,肯定藏不住,但能瞒多久就瞒多久,至少朱高煦要赚个头彩。

宋显这时道:“现在大王起兵,军资吃紧,要靠白糖来换取钱和粮,所以兄弟们,暂时还是用黑糖。”

“当然,云阳伯和一般将士不一样,以后每月,会有适量白糖送过去。”

“哈哈哈,客气,客气,汉王真是-——太客气啦。”陈旭哈哈大笑,心中越来越佩服汉王。

汉王能赚钱,也能花钱,大把大把的发工钱发饷银,但是又能想办法再赚回来,这真是牛逼的不行,陈旭现在五体投地。

他此刻已经很清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皇帝肯定搞不过汉王。

汉王有钱,有兵,还会收买人心,而朱棣在靖难成功之后,大杀四方,得罪了大明很多文官和百姓,看起来,应该不是汉王对手。

他马上想到个问题:“我们在吴哥的十五万兄弟,手上都有大把的饷银,看来也要学这边呀。”

宋显笑道:“沐将军已经着手在办这个事。”

“好,好,我全力支持。”陈旭当场表态。

——

靖难时,南军冬天很少开战,因为他们没有北军耐寒,李景隆第一次带五十万大军攻北平时,就因为冬天的棉服不够到位,兵士们冻伤冻死一大片,士气和战斗力俱是大降。

此时已经进入冬季,朱高煦也果断暂时罢兵,因为他的兵马大部份适应了南方的温热气侯,且没有足够多的棉服,这会攻到江南一带,天气会很冷。

都说北方冷,其实江南的冷和北方相比更让人受不了,后世很多北方人到江南来后,都不习惯,也不耐冻。

朱高煦的兵马在云南、广东等地时,都不用考虑冬服,当时的军需物资,也是在火炮,弓箭,甲具、攻城器械等方面下力。

现在占据诸省之后,朱高煦也不轻举妄动,一面组织各省开始准备冬季物资,一面整训兵马,等待下一波的决战。

如他所想,朝廷在连续四省大败之后,加上也是冬天快到了,暂停了攻势。

或者说,朝廷正在征集兵马,也没有力量发动新的攻势,又或者朝廷以为,只要拖延下去,以举国之力,早晚能拖夸朱高煦。

当然,之前靖难中也是如此,朝廷和燕军中间打打停停,不然也不会打几年时间。

所以自四川中江大战结束后,整个永乐四年一片安静,两方形成暂时的默契,罢兵休整。

十一月下旬,朱高煦从前线回到云南,主要的作用是稳定云南军民和百官的心,毕竟他统兵在外,如果长时间不同,怕引起更多无聊的猜测。

朱高煦回来后,先召集文武官员,了解下云南现在基本情况,还能征发多少兵马?年可供多少粮?民间的宣传工作做的怎么样?

布政使侯海向朱高煦禀报,大王的税收政策,出现了问题。

朱高煦赶紧问:“哪里出问题了?”

问题越早出来,越好,这也是他为什么现在要弄税改的原因,可以在统一全国之前,还能改。

侯海道:“下官就以云南的军田来打个比方?”

云南都司原有军田一百二十万亩,朱高煦带进汉王三护卫,在云南招募佃户,屯田练兵,经过几年时间,现在军田加汉王的田,已经有一百四十六万亩。

明初的军田税粮比较重,每亩一斗。

到朱棣登基后,改为一斗二升。(注意,不管你的产量高低,按数实征。)

按这个标准,假设云南一百四十六万亩田,按原来朱棣的标准云南军田可收税粮为十七万五千石。

朱高煦后来取消了明廷的税收方式,因为明廷军田原来的方式很亏种田军士,朱高煦要拉拢基层军士必须要改。

此前明廷规定,军田前三年,每正军一名,受田一十二亩,纳租六石。

十二亩田的租金(税)就达六石,假设亩产二石,共二十四石,就要交四分之一为租(税)。

这是前三年的,三年后,改为每亩一升二斗,听起来好像降租(税)了,但“每分田(五十亩),正粮十二石为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

假设伱有五十亩,年产一百石,种田的军士只能拿十二石自支,平均每亩只能拿两斗四升。

再除掉税粮(租金),其余交给单位(卫所),说是俸粮,在明中后期,就基本等于全是给高级军官的。

所以按原来的算,明军每亩田只能拿到两斗四升,朝廷收税十七万五千,大头归高级军官(各卫指挥和千户级)

现在朱高煦改了,收税一成,不按实数收,按成数收。

你亩产多少,我只收一成。

假设亩产两石,云南一百四十六万亩军田,朱高煦可以收税二十九万两千石。

另九成归军士,军士们每亩可以得到一石八斗。

看看,朱高煦这么收税法,不但提高了朝廷税收,更是大大提高了军士们的收入。

简直就是爆增。

当然,这种情况下,高级的军将,特别是指挥级,和千户级利益会受到重创。

原本朝廷从每分田(50)亩中,税收和军丁自支十二石外,都算俸粮,由他们分配。

朱高煦听到这里,还沾沾自喜,看,我的税收多好,朝廷多税,军士增收。

不过等侯海一解释,才知道大事不妙。

朱高煦的收税政策,出现三个问题。

一,普通军士收入暴增,二,高级军官利益受到侵害(但这时还不明显,因为扣克粮饷,吞占普通军士利益的事,到明英宗之时,土木堡前后才大批量发生,现在大部份高级军官还不敢干这事,这也是现在军队战斗力比较强的原因之一吧。)三,朱高煦还要额外的发军饷,多一项支出,这意味着,朱高煦多收的税,又发出去了。

侯海这时道:“按朝廷原来收税方式——’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多下来的粮,是用以抵官兵们的俸粮,朝廷只需支付少量的铜钱和盐。”

“大王没有余粮这项,所以现在另外要支出大量的银钱和盐,原来的高税收,直接就填补了进去,甚至还要补贴。”

“今年全年,云南军田收税近三十万石,军将俸粮支出四十多万石,王府除了税粮用完,还倒贴了十多万石,一进一出,就是四十多万。”

“。。”朱高煦郁闷的看着侯海,

这真是个大问题,若不是正好趁休战时回来一趟,改天发不起俸粮,真是要出大事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